3 偉哉!墀松德贊
漢族的外甥墀松德贊是吐蕃第五位贊普,是吐蕃歷史上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偉大的君主,被藏人稱為祖孫三大法王之一。他的武功使吐蕃帝國更加威名遠揚。墀松德贊和他的兩位祖先拉脫脫日年贊、松贊干布被西藏人視為佛殿中文殊、普賢和觀世音三尊佛的化身。他的兩位祖先為引入佛教作了大量的準備,墀松德贊則為佛教落戶西藏奠定了基礎。
一、攻占長安
當時的東方大唐,唐明皇沉醉于楊貴妃的溫柔鄉中,不理政事,各地頻頻造反,使唐王朝大傷元氣。大食人(阿拉伯人)正在中亞稱霸,藏王乘機與其結盟,在甘肅一舉消滅了大唐西部轄區的武裝。從此吐蕃的勢力一發不可收拾,公元763年,吐蕃軍隊占領唐帝國的都城長安達十五天之久,在被迫撤出時,還適時地扶植了一個傀儡皇帝。唐蕃之間的戰爭持續了近四十年。
墀松德贊在鼎盛時期,曾進軍西至大勃律和吉爾吉特,占領了西藏以西的地區。然后向南,挺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孟加拉和比哈爾。布達拉宮的一座石碑記下了他的煌煌偉業。

君臣二十五人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君臣二十五人》為一組唐卡,共五幅,描繪的是墀松德贊及其臣下二十四名得道者,中間為墀松德贊的變化身形相。他們大多曾去印度學習過佛教,后來成為譯師。傳說他們有的能飛行空中,有的能用手指鉆石取水,有的能死而復生等。唐卡形象地描繪了他們各自的本領。這是五幅唐卡中的一幅。
二、迎請大師寂護、蓮花生,佛苯兩度交鋒
贊普松贊干布時期,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后來,贊普墀德祖贊為了發展佛教,派人去唐朝京城長安請來經典一千部。但是,原始苯教在吐蕃人心中仍根深蒂固,絕大多數臣民仇視佛教。
墀松德贊成年親政后,學習前代諸王篤信佛教,設計翦除了反對佛教的大臣瑪祥·仲巴杰等人,頒布奉行佛法的詔令、翻譯佛典,并派人到尼泊爾迎請來著名印度佛學大師寂護。
寂護大師到藏后,為贊普講法。恰逢此時,吐蕃發生了雷擊、瘟疫等多種災害。有人便說,這些災禍都是因佛教的教義“觸怒了藏地的邪惡鬼神”所引起的,要贊普下令讓印僧返回尼泊爾。墀松德贊王不得不讓寂護返回尼泊爾。

耶喜措嘉
耶喜措嘉原是藏王墀松德贊的王妃,后來成為蓮花生大士的首席弟子和雙修伴侶,她還撰寫了蓮花生的傳記。

蓮花生大師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印度大師蓮花生曾被墀松德贊延請到西藏宣揚密法。這幅唐卡的主尊是蓮花生大師,右下是其藏族弟子耶喜措嘉,左下是他的印度弟子曼達拉娃瑜伽女。上界正中是大日如來佛,兩邊是阿彌陀佛和白蓮花王觀音。左下角是印度大師寂護。右下角是藏王本人,雙手結說法印,指間捻兩枝蓮花。蓮花上生出一把智慧劍和一本《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指他被看做是智慧佛文殊菩薩的化身。
這次受挫,沒有動搖藏王弘揚佛教的決心。他又派人去烏仗那(今克什米爾)迎請密咒大師蓮花生前來“調伏魔障,顯揚佛教”。蓮花生一到吐蕃即用佛教密宗中的那套類似于苯教巫術的咒法,將苯教的許多自然神靈接納到佛教密宗中,宣布為佛教護法神。更為有趣的是,后來在蓮花生的倡導下修建的桑耶寺,“寺內的菩薩像,系仿照藏人的形象塑造的。”對此,《賢者喜宴》一書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在桑耶寺的修建過程中,“雕塑佛像的工匠說:印度、漢地之中選哪國的風格塑造佛像?請贊普、眾臣、堪布商議。這時堪布說:佛出自印度,故按印度之風格塑造佛像為宜。贊普說:還是按吐蕃的風格建造,這樣做對諸貪戀苯教的藏人改信佛有益處。遂召集全體藏人,以藏人的模樣塑造了諸佛、菩薩像。”這是墀松德贊采取的佛教藏族化的一個重大舉措。蓮花生和墀松德贊的佛教藏族化的方法十分奏效,為佛教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但佛苯之間的斗爭并沒有絕跡,于是一場佛苯之間的辯論開始了。結果,佛教以自己理論的深奧,襯托苯教思想的粗淺,辯論以佛教的勝利而告終。這是佛苯之間的第二次交鋒。第一次交鋒,墀松德贊以強制手段剪除了崇苯反佛的權貴;這次則以辯論方式從理論上戰勝了苯教勢力,進一步鞏固了佛教在西藏的地位。
此后,由蓮花生大師選定寺址,寂護大師設計,墀松德贊親自奠基,于公元779年建成了西藏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以前所建的一些寺,只是一些沒有僧伽組織僅有佛像的小廟)。它以古代印度波羅王朝高波羅王(約7世紀后期在位)在摩揭陀的鄔堅布日寺為藍本,實際是用佛教徒想象中的所謂世界的結構做建筑的基本概念。中央的三層鄔孜大殿代表須彌山;南北為日、月兩殿,象征日月雙輪;四周建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大洲和八小洲;四個角上分別建有紅、綠、白、黑四座佛塔;圓形圍墻象征鐵圍山。佛教密宗的“壇城”(曼荼羅)也往往采用這種形式,所以也有人說它是仿照曼荼羅建造的。
桑耶寺的主殿原為三層樓房,也有藏人稱它為“三樣寺”。這是因其建筑的三種特色:底層建筑為藏族風格,石頭結構,塑像面貌仿照藏人;中層建筑為漢地風格,磚瓦結構,塑像面貌仿照漢人;頂層建筑為印度風格,木質結構,塑像面貌仿照印度人。這也反映了當時西藏既有印度佛教的勢力,也有漢地佛教的勢力。

桑耶寺主殿“三樣寺”
“三樣寺”印、漢、藏三種風格為一體,反映了當時西藏地區漢傳佛教與印度佛并立的局面。

桑耶寺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桑耶寺位于西藏札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它建于779年,是西藏第一座具備佛法僧的佛教寺院。它以古印度的鄔堅布日寺為藍本,融合了藏、漢和印度的建筑風格建造。中央的三層鄔孜大殿代表須彌山;南北為日、月兩殿,象征日月雙輪;四周建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大洲和八小洲;圓形圍墻象征鐵圍山。該唐卡布局緊湊,描繪了整個寺院的壯觀景象和落成開光時的歡樂場面。
三、七覺士出家與“頓漸之諍”
桑耶寺建成后,墀松德贊心想:佛教的興盛是依靠僧團掌管的。他建議寂護論師建立僧團組織。并派人去印度,從止迦瑪希拉寺迎請12名僧人至吐蕃受戒。贊普問:“吐蕃沒有僧人。我的尚倫(官吏)們能否做僧人?”寂護答道:“能不能做僧人,測試后再定。”為了測試是否合適,首先試度7人出家,他們是巴·熱特納、巴·薩囊、恩蘭·嘉哇曲央、拉隆·惹覺央、瑪班· 仁 者卻、拉松· 絳曲嘉瓦、巴廓· 貝惹雜納,史稱“七覺士”。于是佛法逐漸興盛。
到了墀松德贊王的晚年,漢地的禪宗思想傳到了吐蕃地區,其代表人物就是摩訶衍那。由于其所傳法易修,吐蕃多數僧尼都改修他所傳法。唯有巴·熱特納與貝惹雜納等少數人忠心信奉寂護傳法。由于兩派的觀點分歧很大,導致了僧人之間的大辨諍,歷史上稱這次辨證為“頓漸之諍”。區別是:“頓門”講頓悟,為剎那成就之法;“漸門”需長期修習,逐漸修成。辯論持續三年之久,結果是以摩訶衍那為首的漢地禪宗敗北,以蓮花戒為首的印度佛教取勝。于是,贊普墀松德贊下令說,今后在吐蕃不準推行頓門派的教法。印度佛教作為當時吐蕃王朝正統的意識形態繼續在吐蕃弘揚廣大,而以摩訶衍那為首的漢地禪師們則被迫離開了吐蕃。

堪洛卻松三尊像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堪洛卻松”,意為“師君三尊”。即指親教師(堪布)寂護,軌范師(洛溫)蓮花生,法王(卻杰)墀松德贊,“松”是三個的意思。寂護(左)第二次來藏后,協助贊普設計修建了桑耶寺,任該寺第一任堪布。唐卡中央為蓮花生,印度密宗大師,曾利用密宗法術同苯教巫師斗爭,并與寂護共建桑耶寺,被稱為“前弘期”佛教之祖。墀松德贊(右)在位期間大力扶持佛教,推動了西藏佛教早期的發展。所以,后世佛教徒把他們三人尊稱為堪洛卻松。
四、藏醫祖師宇妥寧瑪·云丹貢波
藏醫學是建立在中醫文化和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的特色發展壯大的一種醫學。藏醫學的主要醫典之一是宇妥寧瑪·云丹貢波編著的《四部醫典》。
宇妥寧瑪· 云丹貢波,公元708年出生。他的父親是神醫(太醫)。他利用一切時間為患者看病,被贊為“第二神醫云丹貢波”。他曾經治愈了贊普的眼睛和牙齒疾病。贊普十分喜歡宇妥寧瑪,任命他為神醫。
宇妥寧瑪3次去印度學醫,歷時近十年。其間,他依止尼泊爾大醫師巴納寶利羅哈和印度大學者班欽旃扎第瓦(旃松陀羅第瓦)、還旺等學習了許多醫學知識。宇妥返回吐蕃后,花費了十年時間,撰寫了一部具有理論體系、適合本民族環境的醫學論著《甘露要義秘訣竅續》(即《四部醫典》)。這部書的問世標志著藏醫藥學體系的形成。此外,還撰寫醫著多部。他的這幾部論著為推動和發展吐蕃醫學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偉大貢獻。
宇妥寧瑪55歲時,在工布曼隆創建了一座非常特別的醫學寺院,招收培養了300多名醫學人才。根據學生所掌握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程度規定醫學單位:曼巴本熱巴(相當于主任醫師)、饒強巴(相當于主治醫師)、噶層巴(相當于醫師)、都惹瓦(相當于醫生),授予不同程度的人。
宇妥寧瑪·云丹貢波年逾八旬時,還經常帶領門徒行醫治病,傳授醫術。公元832年去世,享年125歲。

新宇妥·云丹貢波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新宇妥·云丹貢波是老宇妥·云丹貢波的第十三代后裔,12世紀西藏著名的醫學家。他用厘定后的藏文修訂《四部醫典》,借鑒吸收漢地的《月王藥診》及《月光》、《八支醫要》等醫著,加入旁注,并用實踐經驗充實了《四部醫典》。在藏醫的歷史傳說中,新宇妥·云丹貢波是老宇妥·云丹貢波的轉世化身,因此習慣上將他們混稱為宇妥·云丹貢波。

精品唐卡賞析:松贊干布畫傳
藏王松贊干布(公元617~650年)為吐蕃第三十二代贊普,是藏族最有影響的古代民族英雄。關于他的傳記唐卡很多,這是其中之一。本唐卡主要描繪松贊干布時期修建大昭寺、生子貢日貢贊以及松贊干布逝世的情形。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后,先是娶了尼泊爾的墀尊公主,又向東鄰強盛的大唐求婚,經過軟磨硬泡,唐太宗終于同意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墀尊、文成兩位公主進藏時,各陪嫁了一尊珍貴的釋迦牟尼等身像,松贊干布修建了大、小昭寺來供奉這兩尊等身像。
貢日貢贊為松贊干布夫人孟薩·赤姜所生,該子十八歲即亡。
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封松贊干布為“西海郡王”。松贊干布上書唐高宗,表示對唐朝新君的祝賀和支持。唐高宗又晉封松贊干布為“賈王”。
公元650年,松贊干布逝世。他一生中建立了幾大功業:統一吐蕃,定都臥塘(拉薩),首創藏文,制定吐蕃的法律——基礎三十六制,唐蕃和親、修建大昭寺等,為中華民族的團結和漢藏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一組:1)唐柳與“唐蕃會盟碑”
大昭寺建成后,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親自于廟門外栽插柳樹,這就是著名的“唐柳”。藏民十分愛護這株柳樹,把它看做藏漢民族親密合作的信物,并加以神化,說此樹是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佛像的頭發落地而生,故又稱“釋迦發”。
大昭寺寺門正前方樹立著一座三米多高的石碑——“唐蕃會盟碑”,建于公元823年,會盟碑記載了唐蕃近200年和親友好的歷史,為漢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松贊干布畫傳 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扎什倫布寺 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扎什倫布寺和甘丹、哲蚌、色拉三寺并稱為格魯派四大寺,其他三寺皆建于拉薩市郊,唯扎什倫布寺位于后藏日喀則市。該寺由一世達賴根敦珠巴主持興建,1447年建成。1713年,清廷冊封第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該寺也成為歷世班禪大師駐錫之地。現為后藏格魯派最大寺院。這幅唐卡不但繪出了扎什倫布寺宏偉的全貌,還描繪了寺外奇麗的山石,日喀則城和年楚河。

(第二組:2)大昭寺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拉薩最古老的寺廟,全稱為羊土幻顯殿,因建造時曾以山羊馱土而得名。拉薩有一種說法叫做: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薩城。
當年,墀尊、文成兩位公主出嫁時各帶一尊釋迦牟尼等身像進藏,松贊干布下令為兩尊佛像分別修建大小昭寺,將墀尊公主的八歲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文成公主帶來的十二歲等身像則供奉在小昭寺。公元710年,大小昭寺的釋迦牟尼佛像互換。
大昭寺坐東面西,主殿高4層,兩側列有配殿,布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荼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大昭寺門朝西,小昭寺門朝東,表示兩位公主思念父母親人,不忘故土的意思。
大昭寺是藏傳佛教各派共尊的神圣寺院,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簽”儀式歷來在大昭寺進行。

(第三組:3)昌珠寺
昌珠寺位于山南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距乃東縣約二公里。是相傳為文成公主修建的十二鎮魔寺之一。藏語中“昌珠”的意思是“鷹鳴如龍吼”。傳說此地以前是一個湖泊,湖中常有一五頭怪龍作亂,松贊干布為除此害,親自變成一大鵬鳥與怪龍進行了多次殊死搏斗,最后將妖龍的五個頭一一啄了下來。因此寺名就叫做了“昌珠寺”,以紀念松贊干布降伏妖魔。唐卡的這部分即描述這一傳說。

(第四組:4)孟薩·赤姜生子貢日貢贊
松贊干布的第一位王妃孟薩·赤姜為吐蕃本土人,她為藏王生子貢日貢贊,亦是松贊干布六位妃子中為藏王生子嗣后的唯一夫人。據史載,貢日貢贊王子到十三歲時繼登王位,十八歲(公元650年)即亡,松贊干布復掌政,但不久也去世。

(第五組:5)佛殿(可能是三怙主殿)
松贊干布曾在拉薩北郊娘熱山溝的一個龜形巨石上修筑了一座宮堡,名叫帕邦喀,意為“巨石堡”。圖中的佛殿可能是巨石南坡下的策久拉康(三怙主殿)。該佛殿分前后兩室,前間石壁上刻有行藏文“六字真言”,相傳是吞彌桑布扎的手跡;后殿正中供“三怙主”石佛像,即文殊、觀音、金剛手。傳說松贊干布與兩位公主為修建大昭寺在此靜坐時,“三怙主”突然顯身,松贊干布就命尼泊爾工匠在“三怙主”顯身的石壁上刻下了他們的像。

(第六組:6)紅山宮
松贊干布定都拉薩后,修建了紅山宮,即布達拉宮的前身。當時宮殿眾多,氣勢宏偉。后毀于戰亂和雷擊。17世紀時,五世達賴重新修建了布達拉宮。文成公主進藏后,就住在這里。

(第七組:7)出行圖
這部分描繪松贊干布及王妃出行時的情景。藏王和王妃坐在兩匹馬拉的車內,神態怡然,兩側是步行的侍從,騎馬的護衛環繞周圍,躍馬揚鞭,場面十分生動。

(第八組:8)佛教廟宇
在兩位公主入藏后,開始在西藏陸續修建其他佛殿廟宇,開始翻譯佛經,佛教正式從尼泊爾和漢地傳入西藏。據說共建造廟宇108座,昌珠寺、大昭寺、小昭寺等就是當時第一批的著名建筑。松贊干布的其他幾位王妃亦相繼建立了各自的佛殿或神殿,作為自己的佛法圣緣。圖中下側廟宇外為兩位辯經者。

(第九組:9)(右上圖)佛塔與辯經者
佛塔與佛像、佛經是藏傳佛教傳播的三種主要形式。佛教傳入西藏后,松贊干布除了修建寺廟,還建造了不少佛塔。圖中佛寺外右上角即是佛塔。寺外為藏王與僧人辯經的一些場面。但這時吐蕃并沒有真正剃度出家的僧人,圖中的僧人應為印度等地的游僧。到松贊干布的后代墀松德贊時才建成吐蕃第一所佛法僧兼備的寺院——桑耶寺。

(第十組:10)法王修行洞
松贊干布興佛于吐蕃,文成公主又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他二人在紅山頂上建了一個修行洞事佛,稱為法王修行洞。其上筑一佛堂,供奉松贊干布的本尊圣洛給夏然像(即圣觀世音自在菩薩的變像)。相傳此佛像并非人工雕塑,而是自然現身,因此十分尊貴。1300多年來,它成為布達拉宮的主供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