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代英主松贊干布
在西藏,民族英雄松贊干布的故事家喻戶曉,他不僅被視為觀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祖孫三大法王之首。
一、遷都臥塘
松贊干布(公元617~650年)是悉補野世系中第32代贊普,生于墨竹工卡強巴明久林宮。少年時,他已是一位智慧出眾、有勇有謀的王子,父王疼愛,臣子擁戴。此時,父王朗日松贊的統治卻面臨了重重危機:外部,征服的達波、工布、象雄和蘇毗等部落反叛;內部也有臣子叛亂。朗日松贊本人則被敵人進毒而亡。
當此內憂外患之際,剛滿13歲的王子松贊干布被擁立為贊普。松贊干布當機立斷,先對為首的進毒者采取斷然措施,盡行斬滅,很快使叛離之民復歸治下。然后,他采納娘·芒波杰尚囊之策,用種羊領群的方法,勸降了蘇毗各部落首領,進而全部兼并了蘇毗的土地和屬民。后又不費一兵一卒,征服了吐谷渾。
一天,松贊干布征戰路過吉雪臥塘(拉薩),在吉曲河(拉薩河)沐浴時,抬頭觀望這片土地,發現在這水草豐美的平原上,紅山(布達拉)和藥王山兩山巍然相望,地勢極為險要,很有戰略地位。而這時,新歸附的藏博、蘇毗和吐谷渾等部落統治未穩,而吐蕃舊都的舊貴族也有圖謀不軌之心。這內憂外患促使松贊干布決定放棄南方的舊都巴明久林,打算遷都。
公元633年,吐蕃王朝遷都臥塘。于是,在紅山修建莊嚴的宮殿,君臣、將士遷居這里,建立了統治全蕃的核心。

松贊干布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松贊干布是吐蕃第32代贊普,他統一了吐蕃,定都拉薩,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制定法律,并與唐朝聯姻。佛教傳入吐蕃后,他被尊奉為觀世音菩薩化身之法王。
唐卡中松贊干布左手握法輪,右手持蓮花,左舒式坐于金剛座上。上方為佛教上師及其修行本尊十一面觀音。背景為大昭寺,座兩側繪尼泊爾墀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座前拄杖老者是大相噶爾·東贊,手托經書的青年是吞彌桑布扎。
二、吞彌桑布扎創制藏文
松贊干布能夠名垂千古,吐蕃的兩位偉大政治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分別是吞彌桑布扎和噶爾·東贊域松。
現代藏文的首創者是大臣吞彌桑布扎。關于創制藏文,有這樣一個故事:松贊干布13歲舉行盛大的嗣位宴會時,吐蕃四鄰的小邦及各部落首領遣使來賀,賀信使用不同的地方文字。當時由于吐蕃無文字,都用來使的文字書信答謝,或捎口信致謝。對此,贊普很難為情。他認識到沒有文字很難完成國政大事,一定要有吐蕃自己的文字。
于是,松贊干布從吐蕃相臣子弟中選出16名聰慧青年,派遣他們去天竺學習文字。但16人中,有的半途而返,有的難耐天竺酷熱,中暑而亡。贊普再次派遣聰慧堅毅、出身高貴的青年吞彌桑布扎去天竺留學。

三代法王像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因為對佛教的引進和弘揚作出了突出貢獻,后世佛教徒把松贊干布(唐卡中間)和墀松德贊(右)、墀祖德贊(左)稱為“祖孫三法王”。松贊干布能夠名垂史冊,有兩位大臣功不可沒:一位是藏文創制者吞彌桑布扎,另一位是噶爾·東贊域松(拄杖者)。

吞彌桑布扎和噶爾·東贊域松
吞彌桑布扎在印度苦學七年,學成后創造出30個藏文字母,終于創制了現代藏文。噶爾·東贊域松則是吐蕃大相,在松贊干布處理內處事務中起到重要作用。
吞彌桑布扎拜南印度大學者婆羅門李勤為師,學習五明(五明是藏族對一切學問的總稱,包括大五明和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明》。小五明指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算學),又拜班智達拉巴僧格為師,系統地學習了聲明學。經歷7年專心苦修,他成長為一名很有影響的學者。
返回吐蕃后,他開始奉松贊干布的指示創制文字。他從梵文字母中反復推敲、提煉,創造出30個藏文字母,又采用三種頭四種腳和前加字、后加字進行拼讀。終于造出了藏文!
這一年,松贊干布頒布詔書,要求吐蕃全體臣民,都要學習好藏文。吞彌桑布扎編寫了一本完備的語法書,盡管書的大部分內容已經遺失,但僅存的兩章作為藏文的標準文本沿用至今。
三、制定基礎三十六制
據說松贊干布曾隱居瑪茹宮四年,學習新文字。臣民們便議論,國王四年不出宮,如一愚夫,吐蕃平安乃是眾臣所為。松贊干布聞此謠傳,于是召集眾臣說:“我在宮中不外出,而臣民能夠安全,說我是愚夫,國家都是臣子治理,并非這樣啊。這都是我命令群臣做的,現在必須制定國家長治久安的一條大法。如果無統一的法律,我的臣民百姓就會再受痛苦。”
于是松贊干布制定了基礎三十六制,主要包括:六大法典、六大商議原則、六級褒獎、六種標志、六種誥身、六種勇相。其中六大法典最為重要,包括六六大計法、度量衡標準法、倫常道德法、敬強護弱法等。
六大法典中又以倫常道德法所含的內容為最多。其中在家道德規范十六條,即“人道十六則”:一是皈依虔敬三寶(佛、法、僧);二是敬重報答父母;三是以德回報有恩之人;四是不犯上且聽其言;五是所行效仿賢哲;六是潛心學習佛法及文字;七是篤信因果,戒絕惡行;八是對人莫生歹心,而應有益于人;九是行事公正不欺;十是節制酒食;十一是明知羞恥;十二是借債如期償還;十三是升斗斤兩禁偽詐;十四是他人未委托之事,當禁無益之干涉;十五是做事有主見,遇變不亂;十六是對所發之誓及保證視如生命。
這些法規受到苯教徒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反對“皈依三寶”。但松贊干布仍大力推行他的法規,逐步扶植起了佛教的地位。

佛祖涅
圖為佛祖在拘尸那城圓寂的場面。

菩提樹下成佛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這幅唐卡描繪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經過49天冥思苦想,悟道成佛,創立佛教,弘法四十多年,后回到拘尸那城圓寂的過程,還包括了三寶的由來。“佛、法、僧”被稱為“三寶”,是佛教的核心。釋迦牟尼出家后,經過六年苦行,終于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是為“佛寶”;成佛后他前往鹿野苑為五名苦行者說法,三轉“四諦法輪”,是為“法寶”;五位苦行者聽法后,頓然有悟,成了羅漢,是為“僧寶”。后世以“三寶”作為佛教的標志。
四、五難婚使
為保證王祚和吐蕃政權的傳承,松贊干布前后娶了四位王妃。三位藏族王妃中,首位王妃孟薩·赤姜生下王子貢松貢贊。之后松贊干布還迎娶了尼泊爾墀尊公主。
當時,東方的大唐十分強盛,令人景仰。據藏文史籍記載,松贊干布18歲時(公元634年),派遣使臣去向唐太宗獻賀禮,唐太宗也派使臣致謝,唐蕃開始建立聯系。當時,松贊干布效仿突厥和吐谷渾王室的先例,向唐室請求和親,但遭到拒絕。松贊干布猜想這是吐谷渾的離間所致,于是遷怒于吐谷渾,率兵攻打已成為唐朝附屬的吐谷渾,吐谷渾王兵敗逃至青海北部。之后,贊普攻破覺白蘭羌、麗江(絳)等地,并親率20萬大軍直攻大唐四川西北部的松州邊界。贊普再次派使者去唐朝貢金甲請婚,并對手下說:“公主不來,我就要打下去。”但是唐太宗仍未答應。直到唐朝派來強大后援,吐蕃兇猛的勢頭才被阻止。雙方僵持了一年,贊普又一次派使者向唐朝謝罪并請婚,此時他強大的軍力已給唐太宗留下了深刻印象,太宗便接受了求婚。
松贊干布滿心歡喜。當下派遣噶爾·東贊域松為首的百位大臣騎士帶著多種黃金寶物等高貴禮物以及絕密漢文書信,前去唐朝為贊普聘娶公主。當時到長安求婚的,除吐蕃外,還有天竺、波斯、韃靼等國家和地區的使臣。唐太宗決定讓使臣們比賽智慧,誰能獲勝,文成公主就嫁給他的王。
給出的第一道題是,100匹母馬、100匹馬駒,識別母子關系。各國婚使的辨認方法,不是用顏色區別,就是照老幼搭配,或以高矮相比,結果卻是驢唇不對馬嘴,均告失敗。輪到噶爾·東贊識別,他先把母馬和馬駒分圈關著,一天里,只給馬駒投料,不給喝水。第二天,噶爾·東贊又吩咐將關小馬和關母馬的馬廄打開,母馬脹了一天奶,馬駒餓了一天奶,100匹馬駒口渴難忍,都紛紛撲向母親吃奶,輕易地就辨認出它們的母子關系。
第二道題是要在一個很小的九曲寶珠中穿過一條絲帶。此寶珠整個為九曲,中間彎彎繞繞,其他婚使絞盡腦汁也沒把絲帶穿過曲孔。噶爾·東贊將一根絲線一頭系在螞蟻腰上,另一頭縫在絲帶上,把螞蟻放到曲孔內,用力向內吹氣。螞蟻便帶著絲線,順著彎曲的小孔慢慢往里爬,爬過九曲回腸,絲帶也隨著穿過九曲明珠。
另外的幾道題也沒有難住噶爾·東贊。

紅山宮壁畫唐卡 清代 西藏布達拉宮
紅山宮即布達拉宮的前身,始建于7世紀吐蕃松贊干布時期。當時整個宮堡外有三道城墻,內有千座宮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后來因宮殿遭雷擊引起火災。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解體,紅山宮逐漸廢圮。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重建布達拉宮,使之成為西藏政教統治的中心。(陳宗烈 提供)

(上頁圖)松贊干布畫傳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松贊干布在統一西藏高原后,于641年與唐朝和親,促進了漢藏間的交流。本圖主要描繪了松贊干布派大臣噶爾·東贊域松去長安向唐朝請婚,迎娶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當時唐太宗為了考察各國使節,出了五道題,誰答得又快又好,才能為他的國王娶到公主。結果噶爾·東贊智慧出眾,全部取勝。這幅唐卡詳細地描繪了五難婚使、公主進藏、修建大昭寺等情形。
一道題是:將百段上過圓線的短木,分出根梢。其他使臣都辦不到,噶爾·東贊將木頭投入水中,根部質重下沉,梢部質輕上浮,很快分了出來。
還有一道題是考夜晚出入宮門是否迷路。一天夜里,宮中突然響起鼓聲,皇帝傳召各國婚使赴宮中商量事情。機敏的噶爾·東贊意識到這也是一場考試,便在關鍵的路段做了記號。果然進宮后,皇帝先請他們看戲,等到深夜時分,才叫他們原路返回,不得走錯,結果只有噶爾·東贊取得了勝利。
最后一道難題是:使者要在一日之內宰完一百只羊,喝完一百斤酒,吃完羊肉,揉好羊皮。比賽開始,別的使者和隨從急忙宰羊,煮肉,接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肉未吃完,人已大醉,更顧不上揉皮子。噶爾·東贊則讓隨從小塊吃肉,慢慢咂酒,一面揉羊皮,邊吃邊喝邊消化,不到一天工夫,吐蕃的使臣們就把肉吃完,酒喝干,皮子揉好。這一次,噶爾·東贊又贏了。
最后,還有一個難關,要在三百名穿著相同的宮女中找出公主,幸虧噶爾· 東贊有心計,先通過關系打聽好了公主的特征——耳根有痣,終于在百花叢中選出了千嬌百媚的文成公主。于是,唐太宗宣布,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為妃。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她與松贊干布的故事成為了千古佳話。
文成公主入藏時,隨身帶來了許多有關天文歷法、五行經典、醫方百種和各種工藝書籍,同時帶來了各種工藝技術人員。而對于今天的藏人來說,文成公主帶給吐蕃的最重要的禮物,則是釋迦牟尼十二歲時的佛像。這就是現在供奉在大昭寺內最顯要位置的那尊佛像。

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 雕塑 西藏
拉薩大昭寺主殿內供奉著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據佛教史記載,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弟子們為使他的真容傳之后世,特請工匠替他造了四尊八歲等身像和四尊十二歲等身像,又稱覺沃佛。公元4世紀,古印度國王達摩波羅為了答謝中國秦王苻堅資助他擊潰入侵者,贈送了這尊十二歲等身佛像。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時,唐太宗將這尊像作為嫁妝,送至西藏。佛像最初供奉于拉薩小昭寺,后供奉于大昭寺,成為佛教信徒十分崇敬的佛尊。

大昭寺
五、修建大昭寺
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墀尊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時,每人分別帶來一尊釋迦牟尼佛像:文成公主帶的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墀尊公主帶的是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在兩位王妃的請求下,松贊干布答應為她倆請來的佛像興建寺院。
傳說在為墀尊公主請來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選擇地址時,墀尊公主請文成公主看一下風水,文成公主測出西藏地形是一位仰臥的魔女,拉薩的臥塘湖是魔女的心臟,只有填湖建寺供奉釋迦牟尼佛像才能鎮住妖魔。于是大昭寺就建在了這里。隨后又修建了小昭寺。
大昭寺建成后,墀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和經書、佛塔等珍品供奉在大昭寺內。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也供奉在大昭寺北面不遠處的小昭寺內,從此大小昭寺就成了藏傳佛教在青藏高原弘揚發展的基地。公元710年,大小昭寺的釋迦牟尼佛像互換,于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成了大昭寺的主供佛。

十二鎮魔寺唐卡 西藏 清代
公元7世紀,文成公主依照中國的《八十五行歷算觀察法》,推演出西藏的地形,據說是“嚴若羅剎魔女仰臥的形狀”,于是在臥塘湖上建大昭寺,供奉釋迦牟尼佛像以鎮女魔的心臟,又在紅山頂上修筑王宮,鎮壓魔女的心骨。為了鎮住羅剎魔女及其他魔怪,在四周還修建了昌珠寺、章丈寺、噶察寺、仲巴江寺、貢波布曲寺、洛扎空廳寺、繹真格杰寺、巴扎冬孜寺、康隆塘度母寺、壩卓杰曲寺、智慧度母寺、弄倫寺等十二寺。這幅唐卡繪出了傳說中的十二古寺的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