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基本信念:因果報應
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佛教的因果報應觀念通俗說來,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因果,梵語hetu-phala,是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系、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因”為“能生”,“果”為“所生”,能生結果者為因,由因而生者為果。通俗的說法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好比種子,果即果實,佛教用植物的因果關系來說明眾生心理活動所產生的行為,最后所得的反應是相等的。
從時間上看,因在前、果在后;從空間上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二者相倚相成,甚至可以相互轉換:因變成果,因空了,而果又變成下一果的因,果也空了,所以有“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之說,佛教稱之為“因果同時”。
三種因果
第一種:種因得果
換句話說,若無前因,果就不能成立。佛法深信一切人事物,乃至宇宙萬法,其所形成,必有前因與后果的流程。這也是最簡單直接的因果。
第二種:雙重因果
就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是為雙重因果。打個比方,對于一粒種子而言,它既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因為種子就是從植物所結果實而來的,所以是果;但它又可以種植生長,所以是因。這種具備雙重條件的關系,佛法稱之為“雙重因果”。
這種因果關系主要體現于“三世因果”。所謂三世因果,即“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可長可短、可近可遠,一人的因果業報須合三世觀之,有乘有除,有現報、生報、后報的分別。蓋果之成熟,以力量之大小,而有遲早之不同。比如孔子和顏回都被尊為圣人,但孔子早年喪子,顏回德高卻短命。而曹操和司馬昭在許多史書里都被視為謀朝篡位的逆賊,但他們的子孫都曾經坐擁天下。所以辨此類因果,不能以當時而論當時。
第三種:無盡重疊因果
這個可視為“三世因果”的延續,即是指自無量劫以來所造作的善惡會不斷累積重疊,重疊又開花,開花又累積重疊,窮劫不止,形成因果不斷周旋,猶如九連環般環環相扣,沉淪的眾生,起惑、造業、受苦,乃至無盡受生,永不歇止。
因果相續
佛法中的因果,簡單說來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它普通恒常地存在,是主宰一切有情眾生存活于世的“無形法則”。

因緣與果報
緣,梵文pratyaya,指一切事物相交涉的關系。佛經上說,“萬法因緣”生,如果以種子與果實來比喻因果的話,“緣”就好比植物成長過程中的一切外在條件,譬如陽光、土壤、水分、養料,等等。佛教認為,萬法現相,皆由眾緣和合;因待緣起,果待緣生。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從原則上來說,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但實際上,若不遇緣,有因就未必有果。就好像種子種下地了,若沒有合適的溫度、濕度和光照條件,它就不會生長,也就不會開花結果。
緣可分為兩類,一類叫“助緣”、一類叫“障緣”。從字面意義來看,助緣就是增加因的力量的緣,比如和煦的陽光、溫潤的空氣或充足的水分,都是幫助作物茁壯成長的,所以都屬于“助緣”;障緣則是指損滅因的力量的緣,比如臺風、地震、雷電,這些破壞性的、不利生長或生存的條件,都屬于“障緣”。
報即“果報”,即是過去的業因所招感的結果,有的佛經將果報等同于果,有的又將報單獨與緣相對應,認為“報”是“果之相”,即果的表現形式。比如同一片地、同樣的種子和生長條件,結的果實卻大小、色澤、味道各不相同,就是各自的報不相同,即果相有區別。
所謂有因無果,就是因遇到了障緣而發生轉變,從而得不到預計的結果。比如把黃豆大小的毒藥放在一杯水中,就可以殺人,如果放入五斗水中,毒性就大大減輕了,最多只能使人生病。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因遇到了哪一種緣,都只是促進或延緩果的生成,或轉變果的形式,但因果本身是不可消除的,這一點對于三世因果論十分重要。因為今世行善卻得惡果,可能是前世種下的惡因之故,而今世善因又可以來世才得善果,沒有絕對的有果無因。
因果循環、縱貫三世

三世果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