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香器的前世今生

在中國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廣泛而又差別頗大、造型各異的就數香爐了。在人們心目中,中國的香爐是世界上最具文化特色的器物之一。如果把文房四寶之筆、墨、紙、硯視作古代中國文化人不可或缺的書寫工具,那么香爐則是他們精神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寄托。從誕生至今,香爐的歷史淵源至少在兩千年以上了。

第一節 十分鐘帶你了解香器發展史

中國人的燒香文化起源很早,在戰國時代就有在室內使用青銅器皿焚香的記錄,當時的香器主要是借用鼎、爵、豆等青銅器。專為焚香而設計的博山爐等香器到漢代才出現。在漢代以后,隨著香品的日益普及,各種香器應運而生。

歷代香器不僅注重不同類型的香品使用上的實用功能,它多元的材料、繽紛的色彩與豐富多變、別具巧思的爐身造型,配合煙氣裊裊飄散的意境及美好的香味,也使它兼具藝術與裝飾功能。在種類上,除了最常見的香爐之外,還有香囊、香球、香筒、香盒等用香的器具。如按時間的順序,中國香器的發展歷史可簡單區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萌芽期:春秋戰國到兩漢

春秋戰國時期尚未生產焚香專用的香器,一般使用青銅制成的爐器作為熏香之用,當時使用的主要是可以驅滅蚊蟲、消除穢氣等清凈環境的蘭、艾等香草植物,爐器造型通常是圓口深腹的豆形器。

從漢代到魏晉時期的香爐、熏籠或熏球多半是貴族或富貴之家所使用,因此造型講究精細,工藝技術高超。

戰國青銅熏爐

先秦的香品多用于祭祀,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少,到戰國時期熏爐及熏香風氣開始流行。

西漢鑲嵌神獸紋博山爐

此爐通體錯金,爐體用剛柔相濟的金絲和金片“錯”出舒展的云氣裝飾著山巒,表現出西漢帝王對道教仙境的向往之情。1993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鎏金銀高柄博山爐

西漢制作。陜西興平出土,系鎏金銀竹節銅熏爐,竹節長柄下接圓形底座,底座上有兩條鏤雕的龍,體現了西漢的制爐水平。

西漢大博山爐

此爐從山東長清濟北王陵出土。是西漢時期常見的香爐造型。

西漢晚期鴨形熏爐

西漢晚期制。1982年山西朔縣出土,爐體鴨形,額頂刻有羽紋,長頸,背脊略隆,為可啟閉的爐蓋。

充滿神仙思想的博山爐

因為追求長生不死仙藥的神仙方士及海外仙山的思想普及,漢代到魏晉時期經常出現一種以傳說中海外仙山為造型的特殊香爐——“博山爐”。

在博山爐中焚燒蘭蕙香草或其他香料時,煙氣會從爐蓋的仙人、流云間飄出,整座爐就是神話中常年云氣繚繞神山的翻版,表現出當時社會貴族之家濃厚的神仙思想。

傳說漢代長安的巧手工匠制作的九層博山爐上面的珍禽異獸自然而能動,在漢代劉向的描述中,博山爐的形狀有如山巒綿延,頂端有日烏或鳳凰等神獸,底部有銅盤,中間則燃燒著蘭蕙之類的香草,產生紅色的火光與青白色的香煙。

具體來說,博山爐與早期香器相似,同樣是圓口深腹,但上蓋通常會精細地雕鏤峻峭的神山形狀,并有仙人、仙獸、珍禽、流云等吉祥圖案在其中,有時爐頂還會有鳳凰、朱雀等神鳥蹲立的造型,并且設計有裝飾云氣等花紋的盤狀底座。另外,也曾發現設計成一位騎仙獸的胡人,以雙手提托著爐身的香爐,胡人身體與仙獸成為基座,爐身則雕飾仙山、青龍等四方靈獸及仙人等。

錯金云紋博山爐

漢代制作,高26厘米,腹徑15.5厘米。河北省博物館藏。于河北滿城漢墓出土,屬于短柄爐,造型奇特,制作精巧。

巧生爐 鏨刻朱雀掛熏爐

手工仿古純銅 估價:RMB 35,000(圖片提供:煙波致爽閣)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于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無論是造型和工藝都已達到極為精美的程度,此后博山爐一直沿用至隋代和唐初。

博山爐的出現大抵是與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關。西漢之前,系使用茅香,這是將熏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期,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并將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濃,煙火氣又不大,也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博山爐蓋雖爭奇斗艷,但都鏤有氣孔,香氣正是從鏤孔之中升騰散發。

博山爐既有金屬制成,也有陶制和后期的白瓷制成,但其結構大體相似,都是一種用炭火熏香的器具。除了居室熏香,博山爐還用于熏衣、熏被、取暖,魏晉后也多用于祭祀焚香,表現出當時社會貴族之家濃厚的神仙思想。

熏爐

熏爐是古時用來熏香和燒炭取暖的爐具。目前發現的熏爐多是銅制,爐身設計較淺,上面或許有鎏金,下方則有容納灰燼的承盤,爐身造型相當奇特、生動且多變化。現今還留存的有:一種上蓋透雕象征吉祥太平的五鳳豆形方熏爐;一種爐體為長頸鴨的形狀,爐蓋雕飾卷繞云紋且可以開啟、關閉的鴨形熏爐,在熏爐里焚燒香料時,香煙會從鴨嘴緩緩溢出,十分可愛逗趣;一種扁圓形爐體,上蓋雕飾蠕龍紋,腹壁以云氣紋裝飾的蟠龍紋熏爐等造型。除銅制熏爐之外,兩漢時期也有少數造型生動,設計精美,不帶托盤的陶釉熏爐。

青銅球形香爐

西漢中期,高15.8厘米,青銅材質,球形設計,做工精美。(2013年邦瀚斯拍賣公司拍出;成交價:HKD 225,000)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熏罩

以竹篾編成,外蒙細絹;用時罩在熏爐上,縷縷清香通過細絹均勻散發,可使室內空氣清新。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繪陶熏爐

蓋上鏤孔,爐內裝高良姜、茅香、蒿本和辛夷等,熏燒時可清新空氣。

東漢釉陶熏爐

東漢時期,刻花鏤空釉陶熏爐。1955年貴縣出土。以爐熏香是我國古代生活中常見的美化和衛生措施。

戰國陶熏爐

先秦熏香也會使用其它銅、陶器物,西周時已有燒炭取暖的銅爐。

銀質熏球

雕鏤精美的銀、銅熏球,可以隨身提帶,也可懸掛于室內,或在被褥間暖被熏香。

漢代熏爐的數量和種類都遠多于戰國。其材質以陶爐、釉陶爐、銅爐為主,有博山爐、鼎式爐、豆式爐等多種樣式。

熏籠與熏球

除了上述熏爐之外,漢代還流行熏籠,那是一種可以直接放置在衣物中熏香的銅熏爐;另外還有一種可以將香料放置在內部正中央焚燒的圓形銅熏球,其特殊、不會傾倒的精細設計,可以安全放在臥褥中熏香,又被稱為被中香爐。

2.發展期: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

中國用香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東漢佛教傳入中國的同時,也大量引進各種香料及用香的觀念和方法,與中國傳統的香文化相互影響,改變了中國人的用香習慣與場合,此種影響,在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中更為明顯。如東晉南朝文人士大夫盛行以香湯沐浴,焚燒香品熏衣的風俗,成為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場景。而在宗教使用方面,南北朝各地建造佛寺的風氣已相當盛行,作為祭祀、供佛器具的香爐也被普遍使用。到了隋唐時期,因為佛教盛行、經濟富裕且開始有外國香料的大量流通,香器的設計也開始有新的式樣。

點金缽式爐

巧生爐(圖片提供:煙波致爽閣)

白玉雕獸耳三足爐

此爐取整塊白玉為材質,潔白細膩。整器雕工細膩,線條流暢。(2014年蘇州市吳門拍賣有限公司;估價:RMB 280,000)

魏晉南北朝時期

熏爐

除了博山式熏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三足和五足爐,其穩重的造型和目前可見的香爐十分接近,且附有造型優雅、做工精巧的旋紋把手,簡單而瑩潤的彩釉熏爐,展現出當時崇尚古樸自然的風氣。民間所用的帶耳式瓷制香熏爐也常見于出土文物之中。爐耳頗具實用性,為的是便于提攜挪動,其裝飾作用與實用效果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此外,附屬于香爐的器物尚有香鏟、香撥、香箸、香匣種種,都是添香和燃香時的用具。

另外,當時也流行一種罐形銅熏爐,它的式樣從早期造型簡單的圓腹鏤孔,沒有承柱和底盤的罐形,到小口鼓腹有孔,粗短而直的圓柱形承柱,寬沿盤形承座的罐形熏爐。基本上,此時期熏爐造型的發展是由簡單而繁復精細,通風口等細部的設計也越來越適合各種香料焚燒。

隋唐時期

與前代相比,隋唐香具的造型呈現“輕型化”的特點,博山爐、敦式爐等較為“厚重”的熏爐數量減少,絕大多數的熏爐不再帶有承盤。比較多見的是圈足爐及足部較高的四足、五足爐;佛教風格的熏爐比較多,還有“佛塔式爐”,爐蓋模擬佛塔穹頂,常為五足或高圈足;博山爐也多有寶珠、花卉等紋飾,爐身常有蓮花造型;其他的還有鼎式爐(三足)、高足杯爐等樣式。

仿古博山爐

在唐代出現了一些不是用銅制做爐體,而是用金、銀、玉等材質來制作,但造型模仿博山爐的香爐,外觀更加華美奔放。此時的博山形狀的香爐,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所不同,例如在云岡石窟造像中的博山爐,是以傳說中的饕餮、蟠龍、朱雀、白虎等神獸作為裝飾花紋;而在飛天手中所捧的博山爐,爐蓋同樣是山巒起伏的形狀,也有高長承柱與圓腹爐身,但在兩側卻有造型獨特的提耳。

綠釉印蓮瓣蟠龍托博山爐

此爐采用綠釉瓷質,爐腹呈現出仰蓮形,其上則是精細的孔雀翎紋;一對蛟龍承托爐體。(1996年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估價HKD 300,000~400,000)

唐鎏金銅熏爐

此爐蓋頂置寶珠鈕,有圓臺形鈕座,蓋面飾鏤空的花卉紋。腹設四個外撇的獸首蹄足,間以四個環鈕,每個鈕下掛花葉形飾件,是唐代熏爐的代表作。

鎏金銀熏球

唐代制作。球體內藏的香盂由兩個同心圓環控制,總能依據自身的重力處于水平狀態,而不會將其中的焚香灑出,體現出其特有的靈巧與細膩。

銅熏爐

唐朝出現了許多器形華美的金、銀、鎏金銀、白銅香具,常以錘擊、澆鑄成形,再施以切削、拋光、焊接、鉚、鍍、刻鑿等工藝。

熏球

在唐代還出現新的香器“熏球”。那是一種附有提鏈的金屬熏球,大多是雕鏤精美的銀、銅熏球,或是多足帶蓋也附有提鏈的銅香熏。可以外出時提帶,也可懸掛于室內,或在被褥間暖被熏香。長柄香爐在佛教中使用較多,這種香爐帶有較長的握柄,可在站立時或出行時托握使用。如法門寺的文物中有鎏金銀香熏、鎏金銀熏球等,傳說都是唐代皇室為迎接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而專門制造的。

銅鎏金鏤空五足香熏爐

此爐整體造型巧妙,器形上繁下簡,于沉郁銅色之上,間染鎏金為飾,視覺對比強烈,于雅正中現華貴之貌。(2012年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估價HKD 800,000~1,200,000;成交價RMB 741,520)

佛頭香斗

柄頭雕飾佛頭,宗教氣息濃厚。

印度香斗

底座繪飾精致的圖案,是傳統的香斗造型。

蓮花瓣香斗

底座呈蓮花造型,線條優美。

香斗

唐代流行香斗,即長柄手爐,那是一種質地為金屬器或鎏金銀器的帶長柄手爐,主要出現在宗教儀式的場合。在敦煌的引路菩薩圖及羅漢壁畫里,常見畫中禮佛的羅漢、菩薩或供養者手持香斗。

3.鼎盛期:宋、元、明、清到民國時期

宋代以后,大量外國香品經由廣州等南方港口輸入,香料的使用已相當普及,上至皇室豪門、下至平民百姓,都浸潤在這種充滿香氣飄逸的生活文化中,香器的制作工藝達到頂峰。

從香具的發展來看,宋代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唐代熏爐已有“輕型化”的趨勢,宋代則更為明顯,有大量造型簡約、形制較小、較為“輕盈”的熏爐。同時,也有很多熏爐繼承了晉唐香具的特點,端莊厚重,帶有基座或爐蓋。

宋元香爐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出現了很多無蓋爐或爐蓋簡易的香爐,如筒式爐、鬲式爐等,并且增長較快。這一時期,線香的使用逐漸增多,或者是導致香爐造型變化的重要原因。明清時線香更為流行,也出現更多無蓋香爐。香具的種類豐富,唐代流行的熏球、柄爐仍有廣泛使用;普遍使用“香盛”(香盒)盛裝香品,造型繁多,制作精美;有專用的“香匙”(淺勺),用“圓”匙處置香灰和炭火,用“銳”匙分取粉末狀的香品;用“香箸”取香;用金屬或陶制的“香壺”插放香匙。

香爐造型極為豐富,或擬先秦青銅禮器,或擬日常器物,或擬動物植物,風格各異,如高足杯爐、折沿爐、筒式爐、夯式爐、鼎式爐、鬲式爐、竹節爐、弦紋爐及蓮花爐、麒麟爐、鴨爐等。許多獸形熏爐造型精巧,焚香時,香煙從獸口吐出。

爐具材質以瓷器為主,宋代瓷器工藝發達,品質與產量都有很大提升,花色、紋飾也更為豐富。瓷爐不像銅爐那樣適于精雕細琢,但宋代的瓷爐樸實、典雅、質地精良,形成了簡潔洗練的風格,美學價值甚高。

北宋官汝窯博山爐

宋代的瓷爐樸實、典雅、質地精良,形成了簡潔洗練的風格,美學價值甚高。

哥窯雙耳香爐

宋代燒制。該爐腹部鼓起,兩側有耳、口略外撇、圈足。表面釉質肥厚,布滿黑色網狀開片,底足露胎處顯出褐色胎。(2013年上海敬華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估價:RMB 100,000~RMB 120,000)

鬼摘閻王純銀香爐

日本銀器 富山 津雪作 估價:RMB 53,700(圖片提供:煙波致爽閣)

定窯香爐

宋代燒制。定窯瓷器以白定最為著名,但通常沒有題款。該香爐仿古銅器的形式制作,形態優美。(2005年北京嘉寶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估價:RMB 180,000)

琉璃釉孔雀藍香爐

元代制作。該香爐底部露胎,腹部有龍紋,造型古樸。法花即帶釉的陶器,以孔雀藍和孔雀綠為主。(2005年北京嘉寶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估價:RMB 5000))

陶瓷香爐的發展

明清時期社會普遍有尊古、復古之風,香爐造型也偏好仿制先秦三足鼎、高足杯的禮器形式;明清時期燒瓷技術進步,官、哥、定、汝等官窯開始制作的大量瓷香爐,爐口寬圓,爐身色彩圓潤自然,造型樸實簡潔卻自成風格的瓷香爐成為此后香器使用的大宗,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元代以后制作的熏爐,不離明清時期風格,形狀也會仿制青銅爐器及博山爐的一些形制特點,再加以細致化,或是通體彩釉潤澤而不透明,數量與形狀各有不同,以中小型香爐為主。基本特征是:整座熏爐器分為爐身、爐底座和爐蓋,爐蓋上依造型需要,精細打造出各種流通空氣的鏤孔,香料焚燒時,淡淡的香煙就從那些小孔中緩緩飄出,營造出香氣熏蒸的意境。

明代的瓷香爐制作則以青花瓷為主,形狀多仿自前朝,另外還有色彩飽滿、五彩斑斕的五彩瓷香器出現,色彩更加豐富。

銅熏爐的發展

元末以來,在瓷香爐之外,也曾大量制作華貴獸形銅熏爐,有的在爐體鑲嵌金銀絲,有的則是通體鎏金。造型則有傳說中的麒麟或仙鶴等仙獸,或是獅子形等。這些獸形銅熏爐的爐身多是獸體,爐蓋則是獸首,將鏤空的獸口作為煙氣的出口。此外,還有人形、人與騎獸合在一起等形狀的熏爐。獸形銅熏爐與漢代鴨形熏爐與雁形熏爐可能有承繼的淵源關系。在那些風行的詩文中,經常出現“金獸” “金猊”等詞語,這是依麒麟、鳥鵲之類形象制成的香爐。香爐從這時開始已發展到了一個高峰。

鴨形熏爐是熏爐中比較傳統的造型,自西漢以來已經十分流行,山西平朔就曾出土一件漢時銅制鴨形熏爐。鴨熏宋代到達頂峰,在明代更是常見,多為女眷的閨閣陳設,木、陶、瓷、銅均有所見,尤其以銅制為上佳。

明代社會也盛行銅香爐,這與宣德皇帝時期制造一批做工精巧、渾厚古樸的宣德銅爐有關。在明代晚期盛行燃燒各種品級的沉香木,因此民間也制作了大量適合沉香木燃燒的銅香爐,設計亦相當精良。

銅犀形熏爐

明代制作。爐身做成犀牛形制,面部和犀身均刻有紋飾,色澤古雅,器型規整。(2012年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HKD 100,000~150,000;成交價:RMB 111,228)

銅鴨形大香熏爐

此爐呈寶鴨造型,周身翎羽自然舒展,動感十足。不但器造型優美,且頗為實用。(2013年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HKD 80,000~120,000;成交價:RMB 119,899)

銅錯金銀獸面紋簋式爐

此爐銅質精純細膩,采用錯金銀工藝裝飾,制作考究,華貴精致,堪為明代銅爐之精品。(2013年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320,000~400,000;成交價:RMB 368,000)

龍首三足爐連座

明宣德年間制,此爐造型別致,雕琢精細,龍身盤踞于爐身之上,龍身鱗片清晰可見。(2013年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600,000~800,000;成交價:RMB 667,000)

鎏金錯銀簋式爐

明末制。該爐仿西周時期青銅簋式樣。整器氣勢磅礴,華麗端莊,雕鑄精細,品相上佳。(2008年香港長風拍出;估價:HKD 330,000~400,000;成交價:RMB 337,755)

銅灑金雙橋耳爐“琴書侶”款

此爐器表有片金裝飾,大小錯落有致。包漿渾厚,為原裝鑄款。(2007年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拍出;估價:RMB 150,000~200,000;成交價:RMB 336,000)

正德款阿拉伯文筒式爐

整器皮殼熟栗色,寶光內含,古氣凝重,為明代阿拉伯文爐的精美之作。(2012年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800,000~1,200,000;成交價:RMB 920,000)

十三世紀蒙古軍隊西征,建立蒙古帝國,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原,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回族。他們傳播伊斯蘭教,使用阿拉伯文字。《明史武宗本紀》載:“正德十四年九月,上次保定,禁民間畜豬,著為令。”更有《野獲編》和《藝梅珠蘑》中的《武宗外記》云:“明時回回人給事宮廷者甚多,武宗曾納回回女為妃。”足見正德皇帝對伊斯蘭教的推崇。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了很多伊斯蘭風格的藝術及工藝品。當時正大為流行的銅香爐也受到伊斯蘭風格的影響,出現很多以阿拉伯文字為裝飾主紋的器物。

成套香器的出現

在明清時期以后,香爐以外的其他常見香器也逐漸出現。如末人常會同時使用焚香的香爐和裝香丸之類香品的香盒。到元、明、清時期,則開始流行設計色彩、形狀相似的成套香器,如元代流行“一爐兩瓶”的成套香器,而明代已出現香爐、香盒及放置香箸、香鏟之香瓶,這種三件一組的組合式香器。

另外,明代官窯也曾制作包含一香爐、兩燭臺、兩花瓶的“五供”成套供器,使用在官方祭祀、寺廟法會等場合。

胡文明制鎏金浮雕花卉爐(一組)

此爐、瓶、盒三件成套的鎏金錯銀香具組合即為“爐瓶三事”。此作具有鮮明的胡文明風格,整體裝飾具有相當濃厚的祈求富貴吉祥意味。(2012年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300,000~500,000;成交價:RMB 1,265,000)

銅鎏金鏨刻花卉紋爐瓶盒(三式一組)

這套組合為乾隆朝宮廷造辦處御制品,材質珍貴,工藝卓越,鑄刻精美。(2013年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110,000~150,000;成交價RMB 230,000)

銅胎掐絲琺瑯爐瓶盒三式

三式均為天藍色地上飾纏枝蓮花紋,鍍金厚重,銅質精純,胎骨厚重,琺瑯釉色彩豐富。(2013年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1,000,000~1,200,000;成交價:RMB 1,437,500)

馬槽爐、瓶(一套)

此爐厚重沉著,底蘊濃潤,通體無雜,撫之光彩益顯。與瓶共做伴侶,乃錦上添花也。(2013年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拍出;估價:RMB 350,000~550,000;成交價:RMB 414,000)

銅胎掐絲琺瑯爐、瓶、盒

三器體量、鑄造工藝、裝飾風格、刻款筆法,實為難得一套。器形雖小,但沉渾穩健,具廟堂之氣。(2013年中貿圣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800,000~1,000,000;成交價:RMB 920,000)

近代印度、西藏等地香器的流傳

在清代和民國年間,由于鎏金、釉彩、透雕等制作工藝技術的進步,香器的形式更為活潑多樣,材料范圍也更加廣泛。如清代的景德瓷香爐,各地的官窯釉瓷香爐、鏤空的銅臥香爐等。

近代在交通便利、文化交流的氣氛中,許多印度和我國西藏地區制作的木制香器、銀制香器也開始流傳,另外也有來自西方,便于現代人使用,不需要擔心香灰問題,只要加水的熏香爐底點上蠟燭或酒精燈,再添上一兩滴精油,就可以輕易享受滿是濃郁馨香的熏香爐。整體說來,香器的形式較古代有更多選擇。

掐絲琺瑯八寶紋三足爐

此爐腹面飾暗八仙圖案,乳足周飾如意紋,皆以松綠色為襯底加拋光鎏金,十分艷麗。(2012年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320,000~380,000;成交價:RMB 402,500)

第二節 百變香器造型:從宮廷到民間

歷代使用的香器有包含博山爐、手爐、香斗、臥爐、香筒等不同形狀的香爐,以及熏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箸、香鏟、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香器,使用的質料包括銅、陶瓷、金銀、竹木器、琺瑯及玉石等。

香爐

香爐是一般最常見的焚香熏物的香器,但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已不可考。一般多認為現代的香爐最早是起源于古代煮食的青銅器,或是宗廟祭祀的祭器,所以有人說:“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鬻。”漢代開始出現的博山爐則是現代香爐的初祖。

一般而言,香爐的材質多元,目前常見的有陶瓷香爐,塑性強的陶瓷土可以做出各種變化的造型,甚至能夠模仿青銅器的造型與色彩,但多以圓形為主;有些甚至雕鏤花紋,或者裝飾蓮花形底座,適用于焚燒瓣香、立香、塔香、盤香、香末、臥香等各種形狀的香品。使用上,一般需要先在爐底放置香灰、石英等隔熱砂,避免爐壁過熱而炸裂。另外也有金銀、銅,或雕刻需要一體成形,若有一處微小損傷就前功盡棄的玉石、象牙、瑪瑙等制作費時的名貴香爐。明清以來,壁厚不懼熱、造型多變的銅香爐相當流行。

香爐設計不僅與香的材料和焚香的方式有關,也會因為歷代不同的文化氛圍使得香爐的外形有各種變化,如博山形、鼎形、三足形、火舍形(雙層造型,有蓋)、塔樓形等。

銅鎏金海八獸簋式爐

鏨花鎏金鑄制,鑲鉚爐耳。整器藏用得當,保存完好,配紅木雕花翠鈕蓋與此件銅爐相得益彰。(2013年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 拍出;估價:RMB 180,000~250,000;成交價:RMB 207,000)

銅鎏金百寶嵌神獸香熏

清朝制。高20.5cm,香熏造型為神獸甪端,銅體,鎏金,滿嵌百寶。做工精細,造型威武。(2013年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拍出;估價:RMB 800,000~1,200,000;成交價:RMB 2,070,000)

銅點金鋪首耳鼎式三足爐

此銅爐通體點金,蓋鈕以鏤空玉雕為飾,蓋頂鏤空雕刻如意蝙蝠紋樣,甚為吉祥。(2013年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600,000~800,000;成交價:RMB 920,000)

鼎式爐

鼎最初是烹煮食物的器具,和其他青銅器相比,鼎還是重要的祭器,象征帝王的權貴。著名的九鼎更是被視作國運的根基。這是其他彝器所不具備的威嚴。這就注定了以鼎為樣式的鼎式爐森然氣韻。雖然香爐和真正的鼎在體形上有著天壤之別,但這并不影響鼎爐帶給人們的審美感受:莊嚴而厚重,滄桑而沉邁。

鼎式爐

乳爐

在三足銅爐中有一大類稱為乳爐,便是因為其爐足下垂而成乳狀而得名。乳爐常為三足,其最具奧妙之處是其三足與爐身近乎完美的過渡。二者融為一體,很難明確地指出爐足與爐身的分界之處。乳爐形式簡樸高雅,是爐中經典。

乳爐

鬲式爐

鬲本為古代陶制炊具,鬲式爐又稱素圓爐,為夏商周鼎器變化而來的路款,《宣德鼎彝譜》中記載的鼎式爐共有二十余種,其中圓腹無紋、平口短頸的又單獨稱為鬲式爐,是后世流行的爐款之一。鬲式爐線條流暢,造型大氣,端正肅穆,尤為文人墨客所喜愛。

鬲式爐

簋式爐

宣德爐及歷代宣德爐中,以彝爐的評價最高,而此處所說的“簋爐”,并非指所有以彝禮之器為原型的香爐,而是單指“簋式爐”一種。《宣德鼎彝譜》曾贊美此爐是“款制大雅,為諸爐之冠”。當時于宣德年間奉旨監鑄的各部大臣,都頗為賞識這款仿宋白定的作品。皇帝也十分青睞,是皇帝書房內的御用爐品。

簋式爐

花式爐

于宣德爐譜中并無特別指定的樣式,其花樣繁多、式樣繁縟,有諸如菊囊爐、法盞爐、海棠爐、梅花爐等,各式各樣爐形統稱花式爐。由于花式爐形異量大,收藏此類爐者當選精銅、精工、妙色者藏之,其中猶以皮色為花式爐首選要詣。

花式爐

筒式爐

圓口直腹,狀如圓筒,口徑與底徑基本相同,三足或圓足。筒式銅爐,爐形古拙,始于唐宋,至明宣德爐,可分三類:其一是光素無紋者,多輔以三足。其二是花式銅爐,于爐身鏨刻各類紋飾,明代花式銅爐多鏨金其上。其三是“三元”銅爐,爐口、腹中、底部弦紋各一。

筒式爐

缽式爐

造型源于僧人化緣之缽盂,缽早在唐代律宗《四分律》中已有記述,后世依其器型或制瓷器或作銅爐。至腰部內收,因其腹部收縮明顯,直徑比肩部短許多,使得整體器型極富線條感。

缽式爐

香獸爐

香獸爐同樣是宣德爐中具有代表性的香具,將銅爐做成麒麟、狻猊、獅子、鳧鴨、仙鶴等動物造型,將香料置放于鳥獸腹內焚燒,香煙從其口鼻中飄出,十分有趣。以獸為爐始于唐代,蘇東坡在《寒食夜》中有“沉麝不燒金鴨冷,淡云籠月照梨花。”的詩句,這里的“鴨”便是指鴨形熏爐。

香獸爐

香爐不只是香料燃燒后的收集灰燼的功用,也因為中國文化賦予的種種意象,讓它在使用的過程中增添了更多的靈性與美感。

銅蓮瓣鼎式三足爐

“大清康熙年制”款,此爐以精銅為材,包漿豐潤,腹身外壁蓮瓣紋為主體紋飾。整器形制古雅,造型規整。(2013年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HKD 520,000~800,000;成交價:RMB 691,725)

藏金紙色戟爾彝爐

此爐用八煉洋銅鑄成,本身藏金紙色帶黃,墨白勾色不施金彩,爐底長方印款楷書六字:大明宣德年制。(2013年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220,000~250,000;成交價:RMB 253,000)

掐絲琺瑯雙鳳耳簋式爐

此爐仿青銅器式樣,形制為簋式,整體掐絲填琺瑯紋飾,精美華麗而不失古樸莊重。(2012年保利香港拍賣公司拍出;估價:HKD 1,000,000~1,500,000;成交價:RMB 1,204,970)

銅鎏金開光花卉三足爐

此爐仿西周鼎式,通體鎏金,金水明亮,形制規整,配有合宜雅致木蓋和木托。(2013年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拍出;估價:RMB 50,000~80,000;成交價:RMB 57,500)

手爐

手爐,又稱為柄香爐、提爐,原本是一種在冬天放了火炭、用來暖手的小火爐,后來演進成可以捧在手上或放進衣袖里的手提小香爐,多半是銅制,附有提把或可提的細鏈,爐身類似現在的小懷爐。手爐爐蓋一般是鏤空雕刻上各種吉祥圖案,爐身表面多半是直接鏤空,雕飾花、格紋、蝙蝠、山水、人物等,出現過多種花紋樣式,有圓形、方形、六角形或花瓣形等形狀。

張鳴岐款提梁手爐

此手爐爐身圓滑飽滿,圓肩斜腹,通體赭紅。底部篆書工整大方,結字美觀。(2012年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60,000~80,000;成交價:RMB 69,000)

香斗

香斗又被稱為長柄手爐,插香處在前端,后面是一種以細長握柄提拿的小香爐,常見于修行者供佛之用。常見的形狀是有長握柄,柄頭常會雕飾瑞獸、如意或蓮花,另一端則為一小香爐。香斗在唐代已經很流行,此類香器通常使用顆粒狀或丸狀的合香香品,現代則常見可插入線香或臥香使用。

香斗

清朝制。此香斗整體紅銅鑄造,爐身嵌銀絲龍鳳紋。包漿自然,皮殼優美,品相完整。(2012年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100,000~150,000;成交價:RMB 207,000)

臥爐

臥爐是一種方身圓蓋或長條形的香爐,通常會在其中一邊設置插香枝的小孔,一般采用木、銅、石材等為材料制作,使用時是橫置在桌上,橫向點燃線香或臥香,香氣會通過上蓋的花紋孔洞向上飄出,所以也被稱作“橫式香爐”。現在有些臥爐做成上下兩層,上層為焚香之處,下層則作為儲香之用,拿取香品很方便。

使用臥爐燒香時,除插在一邊的小孔讓香枝懸空燃燒之外,也可以先在盒底的香槽先墊上一層香灰,再將臥香放置在香灰上面,也可點燃。

銅臥香爐

臥香爐一般在藏地流行,用于燃臥香、香粉。材質多為銅、銀等。

臥香爐

此香爐上雕刻有“壽”字,周身可雕制吉祥圖案,寓意美好。

巧生爐 狻猊足熏爐

手工仿古純銅 估價:RMB 3,750 (圖片提供:煙波致爽閣)

竹雕十八羅漢香筒

清朝制。由竹子雕刻而成,器身浮雕十八羅漢圖,包漿滋潤見古,意蘊無窮。(2014年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10,000~20,000;成交價:RMB 11,500)

銅鎏金花卉紋方香筒

清早期制。此香筒四方柱形,包漿古樸,色澤光潤沉郁,給人典雅莊正之感。(2013年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38,000~48,000;成交價RMB 82,800)

香筒

香筒,又稱為香籠。香筒形狀類近似臥爐,但橫豎方向不同,是一種豎直熏燃線香的香器,這是與臥爐的最大相異之處。

一般而言,香筒多為上下圓平,上為蓋、下為承座,筒身是高約二十厘米,直徑約五到十厘米,長而直的圓筒,外壁鏤空成各種花樣,筒內設有香插,以安插線香,常見用竹、木、玉石或象牙等材料制作,與單純放置香品、沒有香插的香筒在功用上有所分別。

熏球

熏球又稱為香球,相傳最早出現在唐代初期的西安地區。熏球大小不一,但多呈現渾圓球狀,上方設計一條細致長鏈,爐體整個鏤空,透雕花卉枝葉,并從中央分成上下兩半,而兩個半球之間通常以數個鉚釘接合,成為完整的一體。

爐體內部中心位置裝置有一個淺腹小杯,以纖細的軸承安置于爐內正中央,而精巧的力學設計,無論熏球上下或左右滾動,小杯能夠一直保持平衡,杯內香品也不會傾倒,所以古人會將熏球放到被子里熏香,不需要擔心香品打翻而傾倒起火,或是熄滅,所以也有人稱作被中香爐。

葡萄紋鏤空飛鳥香熏球 (一對)

此香熏球純銀做胎,通體鏤空,整體設計巧妙,金銀雕飾華美。(2007年黑龍江嘉瑞拍賣有限公司;估價:RMB 400,000~600,000)

另外,熏球也曾使用在明清時期皇室莊嚴的出巡儀隊中。而一般富貴人家的婦女乘車出游時,袖中有小熏球,還有隨侍的丫鬟也會持熏球,所經之處是香煙如云,塵土皆香。

香罐

香罐是用來儲存瓣香、末香或塔香等香品的小罐子,大小通常是依個人習慣選用,一般采用木制、可以密封的不透氣圓罐或方罐。如果家中有數種不同香品,建議要將不同的香品分別儲存。

橙果模壓香罐

傳統宮廷匏制法,取材奇罕,特色鮮明,李園定制物。(2013年上海嘉泰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8,000~12,000;成交價:RMB 10,350)

銅胎琺瑯香罐

此爐采用掐絲琺瑯與外嵌飾技術相合的工藝,琺瑯色澤典雅,造型秀麗。(2013年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拍出;估價:RMB 4,000~4,500;成交價:RMB 5,750)

香插

香插,也有人稱為“香托”,是設計用來插放線香、臥香或盤香,使香不會傾倒或直接接觸香爐的工具,多半是一種有插孔的基座,另外也常見有Y字形、葫蘆形、蓮蓬形等,材料則有金屬、玉石、陶土等。香插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數量并沒有固定,因香長短不同、粗細不同而有不同的設計。

白玉香插

作品線條生動飄逸、流暢自然,點、線、面結合,互為映襯,相得益彰。(2014年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10,000~20,000;成交價:RMB 17,250)

銅鎏金壇云香插

此香插以銅鎏金制成,整器造型及花紋獨特,同納藝術及宗教價值,甚具收藏意義。(2013年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HKD 20,000~50,000;成交價:RMB 81,662)

香盤

香盤專指焚燒香印的扁平承盤,又叫作香臺或常香盤。香盤一般是用堅硬的木材、陶瓷或金屬做成碟子狀,形狀有方形、圓形、菩提葉形等。

香盤的使用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盤中盛香末壓成連續字形,如壽字或某些梵字,直接點火焚燒。另外,因為有些香盤上會有可以插線香的小孔,或者也可以在香盤上放置香插,再將線香或盤香安穩地卡在香插上,點燃過的香灰就會平穩地落在香盤里,此時的香盤就是作為承接線香燃燒后香灰的香器,使香灰不會四處散落,影響環境整潔。

湘妃竹制方形香盤

此香盤通體以湘妃竹為材,古樸大方,包漿紅潤,竹紋清晰雅致,體現了竹器特有的韻味。(2013年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20,000~30,000;成交價:RMB 69,000)

香盒

香盒是一種放置線香、臥香等細長香品的容器,又稱香合、香函、香箱等。香盒一般是木制,但也有陶制或金屬制,形狀多為扁平狀的圓盒或方盒,體積大小則不一定,端視用香者的習慣而選擇。造型精致優雅的香盒是裝香的容器,也是裝飾香案、居室的物品。

另外,現在也有人將一種從印度或我國西藏地區引進,四面鏤空,做成四角或八角盒子狀的直立香爐或臥香爐并稱為“香盒”。在此處,我們所說的是上述的儲香的香盒。

銅鎏金鏨刻花鳥紋香盒

清中期制。銅香盒形制文雅,刀工犀利,簡潔明快,鐫刻細致,形象傳神。(2012年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50,000~70,000;成交價:RMB 57,500)

剔紅海棠式人物香盒

清乾隆制。此盒雕工精細,圖案結構嚴謹,人物形象形神具備。(2013年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香港拍出;估價:HKD 120,000~170,000;成交價:RMB 108,882)

沉香花卉紋香囊

清乾隆制。此香囊正反兩面鏤空雕各種吉祥圖案,構圖巧妙,工藝精湛,刀法健朗。(2012年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30,000~60,000;成交價:RMB 36,800)

香囊

香囊,也稱為佩香、佩幃或容臭,即今日所說的“香包”。小巧而精致的香囊一般多是用刺繡絲布制成囊狀,使用時直接將各種香粉、干燥花等香品盛放入囊中,以隨身掛佩或攜帶,自然散發香氣。有時也會把香囊再放入玉石、金銀等材質做成的鏤空小盒里。香囊上端通常系有絲線或頸鏈,能直接掛于頸項間。依據香囊內裝不同香品,香囊也就具有藥用、安神、避瘟疫、助睡眠等功能。

早在屈原時期就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記錄,說明當時是在香囊中裝滿蘭蕙等香草。唐末時期,香囊是貴族婦女們常用的飾物,而在明清時期佩戴裝置各種香品的香囊在民間已是處處可見。清末起,中國香文化走向萎靡,許多品香知識已逐漸失傳,但宗教用香與佩戴香包這兩種用香形式,在民間仍得以延續和保存。

象牙透雕花卉香囊

清中期制。這件香囊呈香包狀,采用鏤雕、染色技法,出自宮廷造辦處如意館技師之手。(2013年北京市古天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50,000~70,000;成交價:RMB 57,500)

象牙透雕山水香囊

清中期制。此香囊采用鏤雕工藝,多層染色,有赭黃、青綠等,雕山水人家題材,屋舍、翠竹、松石等細節表現均精致俱全。(2013年北京市古天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估價:RMB 50,000~70,000;成交價:RMB 74,7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城县| 枝江市| 宁强县| 阿克苏市| 毕节市| 襄汾县| 石渠县| 丰台区| 苏尼特左旗| 清涧县| 池州市| 清徐县| 银川市| 澄城县| 灌南县| 红安县| 闽清县| 澳门| 泰和县| 丽水市| 横山县| 湘西| 彰武县| 新疆| 越西县| 阜新| 安吉县| 南平市| 无棣县| 海原县| 新巴尔虎左旗| 巴马| 岳西县| 苏州市| 衡山县| 凤山县| 穆棱市| 乌兰县| 开平市| 延安市|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