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座全書
- (英)賈爾斯·斯帕羅
- 1996字
- 2020-06-05 19:34:14
天鵝座
天鵝
天鵝座常被稱為“北十字”,其中的亮星構(gòu)成了北部天空一個顯著的圖形。天鵝座中包括數(shù)個銀河系中星體數(shù)量最多的星場,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迷人的深空天體。
古希臘人將天鵝座視作沿著銀河飛翔的一只天鵝。在某些傳說中,天鵝座代表的是諸神之王宙斯,宙斯為了引誘美麗的勒達,化作了一只天鵝。在其他傳說中,天鵝座代表的是俄耳甫斯,他死后化作天鵝,在天空中與他的豎琴相伴。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天鵝座是太陽神小兒子法厄同的密友賽格納斯(音同天鵝座西名Cygnus),在這個傳說中,法厄同是一個魯莽的青年,他偷駕太陽神的雙輪馬車,結(jié)果不小心墜入了天河(這里的天河指的是波江座)。賽格納斯多次跳入天河嘗試營救自己的朋友,卻失敗了。宙斯同情賽格納斯,便將這位悲傷的少年變成一只天鵝,去銀河中尋找法厄同的尸體。
無論天鵝的身份是什么,天鵝座都是天文學(xué)界想要探尋的寶藏。天鵝座的最亮星是天津四,絕對亮度比所有的一等星還要亮,相當(dāng)于200000個太陽發(fā)出的光,即便身處距地球3000光年之外的遙遠天界,它依然耀眼。

面紗星云 這個天空中最亮的超新星殘骸,位于天鵝座ε東南方。半透明的面紗星云占據(jù)的空間跨度相當(dāng)于6個滿月。模糊的面紗實際上是膨脹的炙熱氣體,跨度達50光年。這個星云中最亮的幾個部分是威廉·赫歇爾于1784年發(fā)現(xiàn)的,分別是NGC 6960、NGC 6992、NGC 6995。


天鵝座 內(nèi)視圖

天鵝座X-1
通過對可見光進行觀測,發(fā)現(xiàn)天鵝座X-1是一顆藍超巨星,與地球相距8000光年,視星等只有9等。但是X射線的觀測結(jié)果則完全不同,這顆恒星是一個高能X射線源,每秒閃爍數(shù)千次。X射線實際并非直接來自這顆恒星,而是來自一個不可見的天體,這個天體的質(zhì)量相當(dāng)于5個太陽,它每5.6天圍繞天鵝座X-1公轉(zhuǎn)一周。諸多證據(jù)顯示,這個天體很可能是一個黑洞,吸引氣體逃離可見的恒星,形成一個由釋放X射線的物質(zhì)構(gòu)成的溫度超高的盤面,盤面圍繞星體運行,最終會導(dǎo)致恒星走向死亡。
赤經(jīng) 19時58分,赤緯+35° 12′
星等 8.9
距離 8200光年

天鵝座A
在可見光下,這個遙遠、扭曲的星系只能通過大型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但是對于射電天文學(xué)家來說,天鵝座A可以算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體之一。這個星系有兩個方向相對的噴射流,大規(guī)模的逸散氣體輻射出雙瓣結(jié)構(gòu)的無線電波,逸散氣體的跨度達50萬光年。天鵝座A是距離地球最近、輻射出的無線電波能量最強的星系之一,和它同類型的星系中心都有一個超大黑洞,“引擎”是隱藏的,我們只能看到中心區(qū)域上下方噴射出的物質(zhì)。
赤經(jīng) 19時59分,赤緯+40° 44′
星等 15.0
距離 6億光年

天鵝座β輦道增七
如果北天舉行“雙星選美”,通過小型天文望遠鏡就可以觀測到的天鵝座β絕對可以和眾多雙星一爭高下。天鵝座β是雙星,一顆是橙黃色的3.1等星,另一顆是藍綠色的5.1等星。這兩顆星距離地球385光年,但是尚未確認是否確實圍繞彼此運行。天文學(xué)家在1976年確認了相對明亮的一顆,即天鵝座βA,這顆星也是雙星,但是即便用最專業(yè)的觀測設(shè)備,也無法進一步分辨其中的兩個星體。
赤經(jīng) 19時31分,赤緯 +27° 58′
星等 3.1/5.1
距離 385光年

女巫掃帚 NGC 6960
面紗星云西部邊緣有一塊最明亮的區(qū)域,看起來像女巫的掃帚。這部分星云的亮度相對集中,肉眼可見的天鵝座52(星等5.3)是其中頗為顯眼的標志。“女巫掃帚”橫跨了約1.5度的天區(qū),相當(dāng)于滿月的3倍。整個面紗星云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跨越了50光年。
赤經(jīng) 20時46分,赤緯 +30° 43′
星等 7.0
距離 1470光年
天鵝座 北美洲星云 NGC 7000

太空中的大陸
著名的北美洲星云,又稱NGC 7000,位于天鵝座最亮星天津四的東側(cè),它覆蓋的天空面積和4個滿月差不多大。北美洲星云形似北美洲大陸,黑色的塵埃帶勾勒出了大西洋海岸和墨西哥灣的輪廓,塵埃帶的另一側(cè)是輪廓鮮明的鵜鶘星云IC5070。雖然北美洲星云的綜合亮度是4.0左右,但是由于星云面積太大、過于分散,因此人們很難用肉眼將其從銀河系背景中分辨出來。如果想觀測北美洲星云,最好選擇沒有月亮的黑夜,用雙筒望遠鏡或者用低倍望遠鏡寬闊視野觀測。

離子化前端
圖中五顏六色的峰巒疊嶂是鵜鶘星云內(nèi)部的景象。一條昏暗的塵埃谷將這個區(qū)域與北美洲星云隔開,本質(zhì)上都屬于恒星形成區(qū)。山峰突出的部分,是塵埃谷中的新生恒星發(fā)出的輻射吹散周圍的氣體造成的。輻射被氣體吸收,重新發(fā)散出去,導(dǎo)致氣體和相關(guān)物質(zhì)變得更加明亮,一些氣體被電離(轉(zhuǎn)變?yōu)閹щ娏W樱诜屙斝纬伤{色的薄霧。星云中密度相對較高的區(qū)域,短時間內(nèi)不會受到輻射的影響。例如,各個峰頂?shù)木眄殸罱Y(jié)構(gòu),物質(zhì)密度相對較高,形成了不會受到侵擾的“陰影”。這些地方最終會凝縮,生成新的恒星。

不同波長的組合圖
這組圖片通過四種不同波段輻射的成像效果,展示了北美洲星云的內(nèi)部情況。左上角是可見光成像,與實際觀測到的情況類似,鵜鶘星云的輪廓和中間的塵埃帶很清晰。右上角是可見光(藍色)和溫度較低的紅外輻射(紅色)相結(jié)合的效果,展示的是星云的塵埃云發(fā)出的柔光。中紅外(左下角)和遠紅外(右下角)成像,穿透塵埃,展示了星云中的新生恒星發(fā)出的光芒。
赤經(jīng)20時59分,赤緯 +44° 20′
星等 4.0
距離 1600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