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主旨。“養生主”意為養生的要訣。
《逍遙游》闡釋了無我的思想,《齊物論》闡釋了齊物的思想。從本篇開始,內篇的諸篇將這種無我、齊物的思想運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將其運用于我們自身,就能消除我們的是非好惡之心。以無是無非之心棲息于世,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本篇的結構比較簡單,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第二部分是故事,圍繞第一部分進行闡發。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可以盡年”)闡述養生的障礙在于我們不斷地追逐無限的是非、善惡之知,因而養生的要訣在于不要去追求是非對錯之知,去掉心中的善惡,順物之自然以保養身體、保全生理、保養精神、盡享天年。
第二部分包括四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從“庖丁為”至“得養生焉”)闡發第一部分中“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以順其自然之道作為處世原則就可以保養身體)的養生內含。第二個故事(從“公文軒”至“非人也”)闡發第一部分中“緣督以為經”則“可以全生”(以順其自然之道作為處世原則就可以保全生理,即以自然的心態看待自身的生理問題)的養生內含。第三個故事(從“澤雉”至“不善也”)闡發第一部分中“緣督以為經”則“可以養親”(以順其自然之道作為處世原則就可以保養精神)的養生內含。第四個故事(從“老聃死”至末尾)闡發第一部分中“緣督以為經”則“可以盡年”(以順其自然之道作為處世原則就可以盡享天年)的養生內含。
1、吾生也有涯(注1)(1),而知(2)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矣)(3);已(4)而為(5)知者,殆而已矣。
(1)涯:限度。
(2)知:對事物的分別之知。
(3)殆已:危險了。“已”,句末助詞,相當于“了”(曹礎基)。
(4)已:如此,這樣。
(5)為:追逐。
(注1)涯:有的版本作“崖”字。
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是非善惡之知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這種無限的知識,就會很危險。既然這樣,自己還汲汲以求,那就更加危險了。
解說:
本段指出妨礙養生的根源。
人的生命是天然有限的,而是非善惡之知則是無限的。汲汲追求這種無限之知就會讓人疲憊不堪,有背于養生之道。
這里的知不是現代一般意義上的科學知識,而是泛指日常生活中關于事物的是非善惡之知。
2、為善無近名(1),為惡無近刑。緣(2)督(3)以為經(4),可以保身(5),可以全生(6),可以養親(7),可以盡年(8)。
(1)無近名:無求名之心。
(2)緣:順。
(3)督:身前之中脈為曰“任”,身后之中脈曰“督”(王船山),意指無善無惡的事物自身。
(4)經:常。
(5)保身:保養身體。
(6)全生:保全形體(即使有缺陷也以無缺陷的眼光看待)。
(7)養親:保護精神。“親”,心志。
(8)年:自然的壽命。
譯文:
做世人所謂的善事不貪圖名聲,做世人所謂的惡事不觸犯刑律。以順其自然之道作為處世原則,就可以保養身體,可以保全形體,可以保養精神,可以盡享天年。
解說:
既然追逐是非善惡之知會妨害養生,那么養生的要訣就是去除這種汲汲求知之心。為此,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不可有求名之心,做了世人所認為的惡事要以不觸犯刑律為界線,順隨自然之道。這樣就能擺脫是非、善惡的羈絆,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以無善惡之心做世人所認為的善事,是得道者的表現,當然有利于養生。但是,養生為什么還會做世人所認為的惡事呢?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對世俗習慣的理解不同,有時無論怎么處理,都會有人感到不滿意。后文秦失前去吊唁老聃時,遵從吊唁習慣,只干哭幾聲而沒有嚎哭,就遭到了質疑;在《大宗師》中,孟孫才遵循自己對習俗的理解而沒有傷心欲絕、痛哭流涕,就遭到了顏回的質疑。既然無論怎么做都無法使所有人滿意,那就只能在忘我而順隨世俗習慣的前提下,以不觸犯刑律作為自己行動的界限——刑律也是特殊的事物。
3、庖丁(1)為文惠君(2)解(3)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4),膝之所踦(jī)(5),砉(huā)(6)然向(響)(7)然,奏(8)刀騞(huō)(9)然,莫不中(zhòng)(10)音。合于《桑林》(11)之舞,乃中《經首》(12)之會(13)。文惠君曰:“嘻(14),善哉!技蓋(盍,hé)(15)至此乎?”
(1)庖丁:庖工。“庖”,廚師。一說為名叫丁的廚師。
(2)文惠君:舊說為梁惠王,但梁惠王并沒有文惠的稱號(曹礎基),所以也可看作虛構的人物。
(3)解:剖開,宰。
(4)履:用腳踩住。
(5)踦:用膝蓋抵住。
(6)砉:宰牛時發出的聲音。
(7)向:響聲。一說為響應。
(8)奏:進刀時如同演奏樂器。
(9)騞:宰牛時發出的聲音。
(10)中音:合乎音律。
(11)《桑林》:殷湯樂名也(成玄英)。
(12)《經首》:《咸池》樂章名,則堯樂也(成玄英)。
(13)會:音樂的節奏。
(14)嘻:感嘆聲。
(15)蓋:怎么。
譯文:
庖丁為文慧君宰牛,手所接觸的、肩所頂靠的、腳所踩著的、膝所抵住的,無不嘩然作響;動刀時如同演奏音樂,霍霍之聲無不符合音樂的節奏;合于《桑林》的舞曲,合乎《經首》的節拍。
文惠君說:“哎呀,太妙了!你的技術怎能達到了這種這么高超的地步呢?”
解說:
第三至七段借庖丁解牛的故事闡發前文“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以順其自然之道作為處世原則就可以保養身體)的養生內含。
故事中的牛隱喻外物,刀隱喻自身。如何宰牛就是如何對待外物,如何使用刀就是如何養生。正是基于這些隱喻,文慧君在故事結尾說,他從庖丁關于宰牛的一席話中悟出了養生之道。
4、庖丁釋(1)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2)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注1)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注2)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3)而不以目視,官知止(4)而神欲行(5)。依(6)乎天理(7),批(8)大卻(隙)(9),導(10)大窾(kuǎn)(11),因(12)其固然(13)。技{枝}(14)經(15)肯(16)綮(qìng)(17)之未嘗,而況大軱(gū)(18)乎!
(1)釋:放下。
(2)進:超越。
(3)神遇:用心神去領會。
(4)官知止:感官的作用停止了。“官”,耳目等器官。
(5)神欲行:心神在運作。
(6)依:依照。
(7)天理:天然的生理結構。
(8)批:擊。
(9)卻:筋骨之間的空隙。
(10)導:導向(曹礎基)。
(11)窾:空,指骨節間的空處。
(12)因:順隨。
(13)固然:牛本來的結構。
(14){枝}:俞樾認為“技”應為“枝”字(《諸子平議》)。“枝”,枝脈。
(15)經,經脈。
(16)肯:附在骨上的肉(《釋文》)。
(17)綮:骨肉相連處。
(18)軱:大骨。
(注1)全:有的版本沒有“全”字。
(注2)全:有的版本沒有“全”字。
譯文:
庖丁放下牛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越技術了層面。我開始宰牛的時候,眼中見到的都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后,眼中就再也沒有整頭的牛了。到了現在,我全憑心神去領會,而無需用眼睛看,耳目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只靠心神活動來行事。順著牛身上的生理結構,劈開筋骨的間隙,伸向骨節的空隙處,順著牛的自然結構去運刀。即便是經絡相連、骨肉交接的地方都不會碰觸,何況是那些大骨頭呢?
解說:
本段通過縱向(即庖丁的宰牛經歷)對比,展示庖丁高超的宰牛之道,隱喻如何才能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
庖丁剛開始宰牛的時候,不了解牛的生理結構,眼中只有整頭的牛,因而在宰牛時,免不了亂砍一通。這隱喻一個人在剛剛接觸社會時,對社會毫不了解,所以經常與人發生沖突,與事物發生抵牾,其結果會弄得自己疲憊不堪。這不僅談不上養生,而且還會傷害自身。
三年之后,庖丁熟悉了牛的生理結構,眼中再也沒有整頭的牛了,所以在宰牛時,可能會一板一眼地根據牛自身的結構下刀。這種宰牛方法雖然已大有進步,但還是沒有做到得心應手,因而算不上宰牛的高手。這隱喻一個人在經過一番社會歷練后,對社會已經非常了解,因而在面對事情時,能按照世俗的習慣(即前文的是非善惡)、順隨事物自身進行處理,只是還達不到如魚得水的地步。從養生的角度來看,這雖然不會傷害自身,但還沒有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
現在,庖丁對牛的結構了如指掌,宰牛的技術爐火純青,宰牛時無需用感官,就能隨心所欲地順著牛自身的結構運刀。這隱喻一個人在經過長期歷練后,熟知了世俗的習慣和事物的本性,因而能以無是無非之心(“官知止而神欲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也就是上文所說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得心應手地順隨世俗習慣和事物自身(“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進行處理。這種棲息于世的方式就達到了養生的最高境界。
5、良庖歲更(1)刀,割也;族(2)庖月更刀,折(3)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4)于硎(xíng)(5)。
(1)更:換。
(2)族:眾,普通。
(3)折:斷,指用刀砍斷骨頭。
(4)發:磨出。
(5)硎:磨刀石。
譯文:
好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肉;普通廚師一個月就要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砍骨頭。而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達數千頭,可刀刃還是好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
解說:
本段通過橫向對比(即與其他宰牛者的對照),突出庖丁高超的宰牛之道,隱喻什么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普通廚師不顧牛自身的結構,用刀去砍骨頭,與庖丁剛開始宰牛時的水平相近。因此,一個月就得換一把刀。這隱喻的是那種只憑主管臆斷處理世事的人。這種人處事時不顧實際情況,只知一味蠻干,因而處處與他人產生沖突,與事物發生抵牾,結果弄得自己疲憊不堪,也談不上什么養生。
好的廚師雖然不會拿刀去砍骨頭,但他用刀割肉,與庖丁宰牛三年之后的水平相近。因此,一年就得換一把刀。這隱喻的是那種只知一板一眼按照世俗習慣處理世事的人。這種人處事雖然得體,但做不到得心應手、如魚得水,還不能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
再看看庖丁,他宰牛時,心中沒有任何主觀臆斷(“刀刃者無厚”),完全順著牛自身的結構運刀。因此,他的刀雖然用了十九年、宰過數千頭牛,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這隱喻一個人面對事情時,心中已經沒有是非善惡,能完全順隨世俗習慣、事物自身處理好世事,因而在世俗中生活得逍遙自在,完全合乎養生之道。
由此可見,庖丁的技術是經過長期訓練而成的(開始、三年之后、現在)。莊子不是反對順其自然的辛勤勞動(無功),而是反對無謂的蠻干(有功)。
6、彼節(1)者有間(2),而刀刃者無厚(3);以無厚入有間,恢恢(4)乎其于游刃(5)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xíng)。
(1)節:骨節。
(2)間:間隙。
(3)無厚:沒有厚度,形容刀刃薄。
(4)恢恢:寬綽有余的樣子。
(5)游刃:得心應手地運轉刀刃。
譯文:
牛的骨節之間有縫隙,而刀刃幾乎沒有什么厚度;用沒什么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自然寬寬綽綽,有足夠的運刀余地。所以,我的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像新磨出來的一樣。
解說:
本段中庖丁解釋自己具備高超宰牛之道的奧妙。
庖丁高超的宰牛之道有什么特別之處嗎?沒有,只不過是順隨事物之自然——將沒有什么厚度的刀刃插入骨節之間的空隙。養生有什么秘訣嗎?沒有,只需心無是非善惡,順隨事物之自然。
7、雖然(1),每至于族(2),吾見其難為,怵然(3)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4),謋(huò)然(5)已解(注1),如土委(6)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7),善(8)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1)雖然:即使這樣。“然”,這樣。
(2)族:筋骨交錯處。
(3)怵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4)微:輕。
(5)謋然:骨肉分開的聲音。
(6)委:散落。
(7)躊躇滿志:悠然自得的樣子。
(8)善:擦拭。
(注1)陳碧虛《莊子闕誤》引文如海、劉得一本在“謋然已解”后有“牛不知其死也”六字。
譯文:
即便如此,每當碰到筋骨盤結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刀,就會謹慎小心,眼神專注,動作緩慢,輕輕一動刀,牛就嘩地一聲解體了,像散落在地上的泥土一般。我提刀而立,看看四周,為此感到志得意滿,然后將刀擦拭干凈妥善保存。”
文惠君說:“太好了!我聽了庖丁的一番話,領悟了養生的道理。”
解說:
前文描寫庖丁高超的宰牛技藝,一氣呵成。本段則補寫庖丁宰牛時的心態。
遇到難以下刀的地方,庖丁會精神集中,小心運刀;宰完牛之后,悠然自得,妥善保管牛刀。該小心謹慎時就小心謹慎,該悠然自得時就悠然自得,一切以順其自然地保養牛刀為宗旨。
8、公文軒(1)見右師(2)而驚曰:“是(3)何人也?惡乎(4)介(5)也?天與(歟),其(6)人與(歟)?”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7)使獨也,人之貌有與(8)也。以是(9)知其天也,非人也。
(1)公文軒:姓公文,名軒,宋人也(成玄英)。
(2)右師:官名,這里指做右師之官的人。
(3)是:此。
(4)惡乎:何以。
(5)介:天生一條腿。一說為被砍掉一條腿。
(6)其:抑或,還是。
(7)是:此,這,指足。
(8)與:賦予。
(9)以是:因此。
譯文:
公文軒看見右師驚訝地問:“這是什么人呢?怎么只有一條腿呢?是先天就這樣的呢,還是人為造成的呢?”(右師回答)說:“這是先天的,不是人為的。我生下來就只有一條腿,人的形體是自然賦予的。所以知道這是自然的,而不是人為的。”
解說:
本段闡發前文“緣督以為經”則“可以全生”(以順其自然之道作為處世原則就可以保全形體,即以自然的心態看待自身的形體問題)的養生含義。
本段的難點在于對“介”字的理解。如果將“介”字解釋為因受刑戮而被砍掉一條腿(絕大多數人都這樣理解),那么參照《德充符》的闡述(“游于弈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這段話的含義應該是:被砍掉腿是命,沒有被砍腿也是命,都不是人為的。如果將“介”字理解為生來就只有一條腿(而不是被砍掉的),那么這段話的含義是:正如兩條腿是自然的一樣,一條腿也是自然的,都不是人為的。從人的形體是自然賦予的這句話看,第二種理解更為合理。
不用日常生活兩條腿的固定標準來評判自己的一條腿,將自己的形體看作是自然的,就會處之泰然。
9、澤雉(1)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2)畜(3)乎樊(4)中。神雖王(旺)(5),不善(6)也。”
(1)雉:野雞。
(2)蘄:求。
(3)畜:養。
(4)樊:籠子。
(5)王:旺盛。
(6)不善:不好,不自在。
譯文:
水澤中的野雞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飲到一口水,但是,它并不愿意被養在籠子里。(養在籠子里,)精神雖然旺盛,但并不自在。
解說:
這個故事闡發前文“緣督以為經”則“可以養親”(以順其自然之道作為處世原則就可以保養精神)的養生內含。
從人的角度看,生活在水澤中的野雞覓食、飲水都很麻煩,用籠子養起來,它才會感覺舒服。但從野雞自身的角度看,生活在草澤之中才合乎其天性,關在籠中反而不自在。因此,養生的關鍵在于順隨自身的本性,讓精神自在逍遙,而不只是保養好形體。
10、老聃(1)死,秦失(注1)(2)吊之,三號(3)而出。
弟子(4)曰:“非夫子(5)之友邪?”
曰:“然(6)。”
“然則吊焉(7)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注2)人(8)也,而今非也。向(9)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10)其所以會(11)之,必有不蘄(12)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13)遁天(14)倍(背)情(15),忘其所受(16),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17)來,夫子時(18)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19)帝(20)之縣(懸)解(21)。”
(1)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2)秦失:姓秦,名失,懷道之士,不知何許人也(成玄英)。
(3)號:哭。
(4)弟子:老聃的弟子。
(5)夫子:指老聃。
(6)然:是的。
(7)焉:之,他(曹礎基)。
(8)其人:合乎老聃之道的人。
(9)向:剛才。
(10)彼:那些哭喪的人。
(11)會:感觸。
(12)蘄言:不想嚎哭。“蘄”,期望,想。“言”,這里指大聲哭泣,下一句的“哭”則指無聲或小聲的哭泣。一說“言”借為“唁”(曹礎基)。
(13)是:此。
(14)遁天:失去自然天性。
(15)倍情:違背真情。
(16)受:稟受于自然而有生命。
(17)適:恰當。
(18)時:順時。
(19)是:這。
(20)帝:天,自然。
(21)縣解:解除倒懸。
(注1)失:有的版本為“佚”字,音逸(《釋文》)。
(注2)其:陳碧虛《莊子闕誤》引文如海本作“至”字(王孝魚點校)。
譯文: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干號幾聲就出來了。
(老聃的)弟子問:“你不是我們老師的好友嗎?”
(秦失)回答說:“是呀。”
弟子又問:“那么就這樣吊唁,可以嗎?”
(秦失)說:“可以。開始我還以為你們進入師門得道了呢,現在看起來還沒有。剛才我進去吊唁的時候,看到老年人哭他,好像哭自己的兒子;年輕人哭他,好像哭自己的母親。這些人之所以感觸這么深,一定是老聃的死讓他們情不自禁地嚎哭,情不自禁地流淚啊。這就失去了天性,違背了真情,忘記了人所接受的天性。古人稱之為逃避自然所帶來的懲罰。該來的時候,老聃應時而生;該走的時候,老聃順命而去。順隨時機、順應天理,哀樂之情就不會侵入心中,古人稱之為解除自然的倒懸。”
解說:
這個故事闡發前文“緣督以為經”則“可以盡年”(以順其自然之道作為處世原則就可以盡享天年)的養生內含。
對這個故事的理解,關鍵在于對“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這句話中“其人”二字的理解。有人將“其人”理解為“至人”,那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開始我以為老聃是至人,現在才知道不是。這種理解方式不僅與下文“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的語氣不一致,也與莊子一向推崇老子的態度不符。
還有人將“其人”理解為世俗之人,那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開始我以為老聃是世俗之人,后來從哭喪者的表現中才看出老聃是得道者。這種理解也不合理。秦失是得道的人。他與老聃既然是朋友,還用等老聃死后從哭喪者的表現中才知道他是至人嗎?況且,讓他人痛哭流淚只能證明老聃沒有得道(沒有和光同塵,才讓世俗之人覺得他特別)。
也有人將“其人”理解為那些哭喪的人。這種理解還是存在問題。如果是因為發現那些人沒有得道才干哭三聲就出來,就只能證明秦失自己不合道——自己的行為受他人的影響。
排除了上述三種可能,“其人”只能被理解為秦失的學生或老聃的學生。但是,將“其人”理解為秦失的學生,文中三個“夫子”的含義就不一致。因此,將“其人”理解為老聃的弟子更合理。于是,這句話的含義為:我原以為你們這些學生跟隨老聃已經悟道了呢,現在看來還沒有,因為你們質疑我的行為。
至于哭喪者的表現,那是因為世俗之人只要是親朋好友死了,大都會哭得死去活來(追逐外物)。所以,秦失說他們失去了天性、違反了真情。而秦失是得道之人,雖然遵守世俗的習慣(老聃死后,別人吊唁,秦失也順從世俗習慣去吊唁),但他沒有世人的好惡之情(干號幾聲就出來,沒有悲哀)。這正是《德充符》中得道者“有人之形,無人之情”的體現。
由此可見,莊子眼中的得道者不是隱居山林之士,而是混跡于世間、與他人行為無異的逍遙者。
11、指(脂)(1)窮(2)于為薪(3),火傳(4)也,不知其盡也。
(1)指:膏脂。
(2)窮:燒完。
(3)薪:火。
(4)傳:繼續。
譯文:
油脂作為燭薪是有燒完之時的,但火卻可以(通過別的燭薪)不斷地傳下來,不知道何時窮盡。
解說:
本段接上一段繼續闡發如何看待生死問題。
雖然我們的身體會死亡,但精神或靈魂之類的東西(《齊物論》中所謂的“真君”、“真宰”)會在身體的變動中延續。這里,油脂隱喻我們有形的身體,火隱喻我們的精神或靈魂之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