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思并行:李玉強作品選(全三冊)
- 李玉強
- 3字
- 2020-03-19 16:18:57
思絮篇
第一輯 大愛無疆
人的心域是無限的,可以容納人世間的一切。
等待外出歸來的親人,約定的時間過了而人卻還未歸。等待者便可能焦慮不安,甚至產生不祥的假設和憂慮,擔心親人發生什么事情,并因此而更加焦躁不安,尤其是知道親人所做之事存在風險時。
愛得越強烈,失去后的痛苦也越強烈。
沒有做過父母的人,是很難理解和體諒父母對兒女的良苦用心的。
父母,即便為孩子做到了自己所能的一切,可不一定就能被孩子知恩。似乎人世間一直就有這么一種認識或觀念:父母奉獻什么都是應該的、正常的、自然的、可以不被贊揚的,而孩子們稍能報恩,便會被認為是美德,是應當被稱贊,事實上也多會受到稱贊。我以為這不公平。
孩子們發生沖突,家長最好是批評自己的孩子,而非糾纏別人的孩子。否則,是會被人刻薄和指責的。
愛如果可以不受任何外部條件的限制,不附加什么東西,才會是真正的心靈追求。這種愛是大膽而充滿野心的,是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不存在什么缺乏資格或不自量力。
一個母親,不管她有什么缺點,依然是自己兒女心中最神圣與美好的,是不容別人傷害的。
人啊,為什么不能少點恨而多點愛呢?愛比恨好,難道你不知道嗎?
仇恨肯定是化解不了仇恨的,而愛或許可以。
愛什么的人,在什么上邊是不惜錢的。過去抽大煙的人是這樣,現在吸香煙的人亦是這樣。他們可以少吃一頓飯,卻難以少抽一支煙。愛書之人也是這樣。平時買其他東西可能會思考一番,而若是碰上心儀已久的書,一定會毫不猶豫的買下來。為什么會是這樣?我想一則是喜歡,二則是上了癮。什么事情一旦成了癮,就不好改變了。
父母給兒女們的恩德一般都是盡其所有,盡其所能。但太多了不見得都會有好的結果,因為會使有的兒女認為是應該和自然,他們會覺得正常和不稀罕,會不知恩和感恩。父母們應當在盡力給予兒女的同時,教育孩子知恩,知曉父母給自己創造幸福的艱辛,包括明白生活的不易。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也能對他們進行一些艱苦生活的磨煉。
人在有些時候是特別需要朋友和安慰的。在某些事情上,朋友遠比親屬有用和方便得多。
應當給他人以足夠的尊重,包括保持必要的恭敬以至適度的恭維。
人和人的感情,有時會由于關鍵或重要的一件事、一句話、一個眼神等而突然間接近,其間許多的距離會一下子消失,如同長時間辦不到的事有時會因為某個緣故而很快辦成了。
父母為兒女吃盡千般苦,并不是為了報答。除此而外,生活里只做貢獻,不求回報的人是很多的。
父子關系也應當是平等的。
社會需要熱心人,社會永遠不乏熱心人。
有讓人溫暖的話,也有叫人心寒的話;有讓人愉悅的話,也有使人痛苦的話。
一個孩子,生活在什么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冷眼對世人,可以發現假惡丑,熱心觀社會,能夠看到真善美。
這個人世間,最善良、最高尚、最美好、最寶貴的是人心,最險惡、最卑鄙、最丑陋、最讓人下眼觀的亦是一些人的心。
善意愛心最容易為人接受,最能使人感到溫暖。
信任可以使人解除警惕。
別人對自己的關心愛護、支持幫助并不是理所當然,也不是責任義務,人家完全可以不如此,哪怕他是自己的親近之人。他對自己所做只是愛心善意。所以,應當知恩,應當報答。
人對自己的子女會有這樣的心理:具有自己不具備的優點、能力,取得超越自己的成就,享受比自己更多的幸福。
世間最厚的是人情,最薄的亦是人情。
人世間沒有世外桃源,沒有平靜的綠洲。這些只在人的心中。心里有了它們,環境中便有它們。或者說,這些多是人營造的。
高尚的行為受到卑劣的誹謗是不足為奇的。
有時,仇恨別人最終也會傷害到自己。仇恨不能用仇恨化解,只能用愛消除。
一個智者若但缺乏善愛,那他奴役和剝削一個愚者會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哪里有由衷的笑聲,哪里就一定有幸福和快樂。
貧困是不能阻止孩子生長的,哪怕它可以讓孩子營養不良。但肯定的是,是孩子,都會長大。
無論什么人,都會有自己的知心朋友。
苦難中的人,若但能得到別人的一點溫暖,便會感恩戴德,牢記于胸;常被恭維阿諛的人,若但聽到別人的一點批評,便會火冒三丈,耿耿于懷。因此,無須給幸運者錦上添花,而該給不幸者雪中送炭。因為前者并非需要,后者卻是急需。
在許多老年人的眼里,自己的孩子還是孩子。只有當他們在某些事情上表現出標志成熟的才智時,老人才會突然間發現自己的孩子長大了。
有的人,只希望幸福屬于他一人;有的人,卻祈愿幸福屬于全人類。
父母對子女的培養,多是按照使其能夠生活的更幸福的目的,依照自己規劃好的模型鑄造。
人的痛苦有時需要有人分擔,人的幸福有時需要有人分享。
生死關頭能挺身向前的人,憑的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而是長期的信念、覺悟、道德、精神的培養與鑄就。
大多數的世人,終生是在日常性的生活瑣事中度過的。他們身上看不出偉大的抱負和卓越的成就,可看上去卻很幸福,事實上也有可能真的很幸福。
拋棄憂慮,樂觀起來吧!只要你這樣做了,馬上就會看到世上還有自己的樂趣,自己仍然有幸福和快樂。
人應當給別人留些自由,哪怕是長輩對子女。因為人人都有自己的情況,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自己的需要與興趣,有自己的認識與觀念。
家中,是人解除所有警惕和偽裝,表現出自然或本來面目的地方。
最美好的東西來源于最美好的人。
家,是人們認為屬于自己的、最保險的生活基地。要不為什么除了工作之外,都要回到自己家里去呢?為什么有了什么東西,總要拿到家里去呢?
人應該最大可能的施愛于人,也應當十分珍惜別人對自己的愛。
沒有愛,就不會有美好的人際關系。
大概每個人都可能在某些時候,某些事情上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或最痛苦的人;成為最幸運的人或最不幸的人。
同情,在有些情況下對有的人而言,是一種溫暖,可以使之得到安慰;在另一些情況下,對另一些人則可能是對其自尊的打擊,會使其心靈受到傷害。
喜歡故鄉是人的情懷。
完全的愛是少不了理解、責任、尊重和照顧幫助的。
能容人、容事的人,自然有著像海洋一樣寬闊的胸懷。
人為仇恨付出的代價一般會是很大的,而且傷害的不只是別人,有時還有自己。仇恨無法消除仇恨,只有愛才可以化解仇恨。只有愛才是最有力量的,只有它才可以所向無敵。
親疏不在接觸的多與少和相處時間的長與短,而在感情、心靈的遠近。
如果在自己不幸與痛苦時希望能有人分擔的話,那么,在自己幸運和快樂的時候,也應當樂于與別人分享。
平日若但樂于助人,遇難必有人助。
沒有滿足知恩之心,哪來的幸福快樂。
人與人的感情與友誼是需要維護的,必須經常保持聯系,長時間的不接觸也會疏遠和淡漠。
時感春風撲面,溫暖入心的家庭一定是幸福美滿的。
有良友比有財富好。良友本身就是最大的財富。
不要說大公無私,為人忘私,就是遇事在考慮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能考慮考慮別人得失的話,我們這個人世間道德、高尚、公平、正義、友愛、諒解、禮貌、謙讓、尊敬、善行等等一切屬于美德的東西就多得多了,相反的東西也就會少去許多,世人就平安和幸福得多了。
撫養一個孩子是件極不容易的事情,特別是貧困的家庭,養大一個孩子,父母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與汗水,包括辛酸。
直言批評自己的人越多,說明自己的朋友越多,自己可以相信和依賴的人越多。
無論人間的道德與風氣是一種什么情形,世上從來不乏品德高尚的人,而且熱心人永遠會是大多數。
人的有些感情是割不斷,忘不了的,歲月也無法將其沖刷干凈。
故鄉對游子是會產生特殊感情的,哪怕它是多么的貧窮、落后和偏遠。故鄉是人們無法忘懷的。
愛是復雜多樣的,有的愛也可以滋生錯誤甚至罪惡。比如寬恕、袒護、放縱、包庇以至照顧等等。
如果人人都能道德的去生活,生活一定會非常美好。
對人應當持欣賞態度,而不是挑剔的態度。
國與國尚且可以和平共處,人與人為什么就不能和睦相處呢?
重感情是好事,可太重感情了有時也會壞事。
知音相聚并不一定就非徹夜長談,相互沉默靜坐也是常有的。不言不語的沉默同樣在交流著思想和感情,而且可能會是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
可以信賴的是質樸、淳厚、老實、簡單的人,而不是虛假、自私、詭詐、復雜的人。
獲得朋友的前提和基礎是誠心。
人多是對親近的人隨隨便便,而對一般人卻禮貌與客氣。這大概就是“情深恭敬少,知己笑談多”吧。
生活需要和事佬。否則,人們之間的矛盾就太多了,生活也就難以平靜和快樂了。
真正的朋友是牢不可破的,是任何離間所不能奏效的,他們的情誼只會在別人的破壞中更加堅定和不斷加深。
幸福總是有的,哪怕是在被人們遺忘的苦難的角落里。
如果我們都能用自己火熱的心去溫暖這個人間,那么,這個世界上還能有多少堅冰存在呢?
要想得到別人的心,必先獻上自己的心。心是用心換來的。欺人之心,難得人心。
嚴是愛的一種反映或表現形式。
幸福快樂的主要來源是滿足。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忍讓總是不足,其間的猜疑、爭斗常常太多。我們為什么不讓它時時洋溢友愛的氣息而處處要彌漫敵視的味道呢?
哪里的理解越多,哪里的鴻溝就愈淺,誤會、矛盾、沖突亦愈少,而和諧、快樂就愈多。
人應當盡量做到對人有求必應。
高貴顯赫之人若但能以普通人的身份要求自己,與周圍的人平等、熱情相處,那他一定會贏得人們的愛戴。
共同的思想、追求和共同的經歷,是人們建立友誼的一個很好的基礎。
真正的笑聲必然出自內心。
背后說人好話多是真心的,因而也是倍受人感激的。
不管怎樣鬧意見,鬧矛盾,自家人總是家人而不同于外人。
人在最不幸和艱難的時候,最容易和最多感受到的東西有兩種:人間真情、世態炎涼。
有事相互關心幫助,無事互不干擾影響,是好朋友之間的一種情形。
人應當盡力去用恩惠報答怨恨。
人對他人的愛心善意和為其做的益好之事,別人遲早是會知道的,而無須自己急著去做讓人了解的工作。這樣做的結果只會降低人們對你的好感,而其若但是從另外的人那里明白了情況,則會大大增加對你的好感。
多一分理解就少一份隔膜;多一分溝通就少一份戒備;多一分熱情就少一份冷漠;多一分關愛就少一份怨恨。
人,還是朋友多一些的好,因為他們可以給你提供機會和好運。
有些事情,沒有別人的幫助也可以做成,但有別人相幫則會容易得多。
成人之美是一種善良,一種胸襟,一種美德,人應當樂于為之。
親密無間是最理想的人際關系。
團結有時也是需要以忍讓和犧牲自己利益為基礎的。
愛和恨都是有力量的,而且誰的力量大,是很難說的,因為它們都可以把人的潛能發揮到最大程度。
謝絕別人的好意是件難事,因為弄得不好就會傷人感情。
一個能使與之交往過的人深為敬重的人,他的人格一定是很高尚的。
至愛親朋之間也常會有些吃虧貪便宜的事情。對此,也得處理好,尤其是不要占別人的便宜,因為占得多了也會影響感情的。
人,還是應當寬厚待人,熱忱待人。
人應該把熱心獻給他人,把愛心獻給社會,把忠心獻給祖國。
有些看似沖突的兩方,其實是親兄弟,盡管他們之間有矛盾,但對外其實是堅固的同盟。
好心有時會被誤解,好意有時會遭人怨恨。
人應該理解人,寬容人,忍讓人,善待人,千萬不可逼迫人,苛待人,欺侮人,傷害人。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不應只是佛家的準則,所有世人都應當遵循。
感情是不能夾雜任何污穢的東西的,也是不能摻假的。
刻薄待人,是誰也不愿承受的,哪怕是親近的人。它的結果是讓人們離自己而去。
人的憂慮、痛苦需要別人分擔,人的幸福、歡樂需要別人分享。
共同的命運和利益常常把許多素昧平生的人聯系在一起。
道義上的支持,在有些事情上比物質的支持更重要更為人需要,包括非物質支持不可的事情。
溫和,是一種討所有人喜歡的性格。
贊美,是人人都希望和樂于聽到的,包括重復。
人,應該盡可能的找出原諒他人的理由,同時盡量找出不去怨恨別人的理由。
人是可以相互壯膽的。比如,面對讓人恐懼的事情,兩個人在一起會沒有只有一個人面對時那么害怕。
為了感謝別人對自己的幫助,人往往會有能為對方做些什么的希望,并且會一直尋找和等待這種機會,特別是當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是重要的和很大的時候。
從某種角度看,父母似乎是被兒女催老的。父母都盼兒女早日成人,而兒女成長的過程,便是父母衰老的過程。
世間萬事還是和為貴。
人的豐碑是樹立在人們心中的。
人在他人眼中的分量,就是他對于這個人的分量。
在某些特定的環境里或條件下,許多平日不和的人,包括仇人、敵人,也會聯合起來一致做某些事情。因為有著更重的東西使得他們必須或者只能如此,比如生存,比如重大的利害。
能夠感知對方細微的心理反應,至少可以算得上是相互了解的朋友了。
一個連至愛親朋都不愿意與之交往的人,肯定不是個善良之輩。
不少普通百姓希望自己的兒女能走出一條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嶄新的、富貴的、顯赫的、為人們所羨慕的人生道路。這是他們的最大心愿,為此他們為兒女做著所能做的一切。年輕的朋友,你們應當明白和牢記這些,努力奮斗,成功事業,以使他們的勞苦不付諸流水,使他們的期望不要落空,使他們因你們而自豪,而驕傲。
良好的形象是靠自己天長日久,一點一滴做好事,做好人積累和建立起來的。
真情多是平淡的,但卻是持久的。
人在困境中的要求其標準多是極低的,人的希望也是極容易滿足的,只要得到別人一點點同情、幫助、恩惠,他都會非常高興,甚至有可能將其終生銘記。
家庭不只是生命的誕生地,也應該是文明的發祥地。父母對孩子的責任不只是撫養,更在教育。
人世間雖然到處閃耀著真善美的璀璨之光,可不幸的是在有些角落里假惡丑還在散發著腐臭的氣息。
人如果希望從別人和社會上得到什么,那他首先應當向他人和社會奉獻同樣的東西。比如愛心、善意、理解、同情、關心、幫助等等。
善良的人往往會把別人理解到最大限度,甚至常常假設出許多理由,包括不可能存在的緣由去理解別人,尤其是寬容他們對自己的不敬和傷害。
命運往往把至愛親朋分散,把陌路人聚在一起。
生活中的不少矛盾沖突,只要當事雙方相互謙讓一點,便會偃旗息鼓,頓時消失。
無私者多是高尚者。
看到孩子長大成人是件愉悅快樂的事情,目睹父母衰老死亡是件痛苦悲哀的事情。
當一個人看到人的生命脆弱和無常時,便多會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并沒有過不去的事情,人也沒有放不下的事情。
恩情也有報完的時候。
人應該做人望人好,做鄰望鄰好。
人踩死一只螞蟻大概是不會在意和往心里去的,也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對,因為它的確連最小最小的事也算不上。可事實上螞蟻也是一個生命,即便是最微不足人類所道的生命。但這個在人的眼里不足掛齒的生命于它們卻如同人的生命一樣寶貴和重要。踏死它,就是在其生命尚未終結的時候提前將其扼殺了。我認為這也當算是一個罪過。
人,能夠在一起相處和工作,既是緣分,又是情分。
讓人感動和使人佩服是兩回事,前者多由品德,后者多因能力。有的人二者可以兼得,有的人卻只能收獲一種。
世上的人這么多,可與自己心心相連,時常牽腸掛肚的又有多少呢?
世間的不少美好東西,實際上只在期盼者的心里。
人應當活的有益于人,無愧于己。
無論是什么人,哪怕是極卑賤的人,也有生存的權利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日子過得踏實也是一種幸福。
能夠工作在一個大家都坦誠無忌,推心置腹的團體里是幸運和愉快的。
人的生命的寶貴不能因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差異。
人應當每天都盡量為別人做一點好事,說一些好話,起碼給人一個笑臉。
能看到別人的優點、長處、恐怕不是眼光的問題,而是胸襟氣度的事情。
生活中無價的東西是很多的,如愛心、善意、熱情、友誼、信仰、正義、道德、原則、人格、尊嚴等等。
所有的生命都當是善待的,因為它們的生命和我們人類有著相似的情形。
對有的人來說,擁有是幸福;對有的人來說,享用才是快樂。
被人愛著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
幸福,只在自己的內心,別人眼中的幸福不一定就是幸福。
人最幸福的時候,莫過于所遇之人和事,所聽之言皆是悅人眼目,暢人聽覺,怡人心神的時候。
施人恩惠的東西是很多的。比如關系、愛護、支持、幫助、同情、安慰、信任、鼓勵等等對人有用、有益、有助的東西可以全算。
家庭生活雖然常常存在磕磕碰碰,但卻永遠充滿溫馨和甜蜜。
如果不懂得保護與維系,許多寶貴美好的東西是會失卻的,尤其是友情。
有些人,我們是無權也不能責備的。比如父母,哪怕他們有再大的錯。
人應當做到像太陽把光芒撒向每一個人一樣,把自己的愛送給每一個人,哪怕是傷害過自己的人。
這個世界上沒有止境的不只是財富,還有善、愛、美,有知識和品德的崇高。
平凡生活中的幸福,雖似簡單,卻也可貴,同樣可以使人愉悅。
領袖是偉大的,母親亦是偉大的。
幸福,也可以讓人潸然淚下。
家庭生活的安寧溫馨,可以使每一個成員幸福。
只要不是原則問題,就可以諒解、寬容以至大幅度的讓步。
一個人不會由于他的至善、大愛和忠厚等等高尚而惹人討厭,更不會因此而被人指責。
美好的東西希望中全有。希望是生活的目標,也是動力。
愛心善意是涌流不盡,永遠不竭的,對他人和社會付出、奉獻多少都不會使自己減少的。
有足夠理由去傷害他人而不肯的人,無疑是善良、寬厚、大度的人,是境界較高的人。
幼童之所以幸福與快樂,既在于他們不知人世間有什么痛苦,又在于他們會忘記過去和不憂未來。他們之所以純潔與真實,是尚不知人間有虛假、丑陋、陰謀與罪惡。是因為在他們尚還懵懂的意識里,世界和世人是美好的,是和自己一樣的。
即便是最要好的親密朋友,也不得介入他們的生活太多太深,否則也會有問題的。
一分痛苦若由兩個人承擔,每人就只有半分;而一分快樂若由兩個人分享,快樂就會成倍。
我們有時會不小心而冒犯他人,那么,別人對自己如此的話,又有什么不可以原諒的呢?
有些事情,雖然是真心實意地為別人而做,但收益最多的有時卻是自己。
在有些情況下,甚至在通常情況下,避免不愉快似乎比追求快樂更重要。因為不愉快直接殺傷著快樂。人的不快樂多是由不愉快而起。當然,避免不愉快事實上也是在追求快樂,只是應當把避免不愉快當作追求快樂的主要內容。
至善寬厚,對他人和社會充滿愛心的人,除了可以帶給別人幸福,還能給自己增添快樂。
讓別人有面子,也應當是一種智慧、胸襟、教養、風度和禮貌。
不能讓心長厚繭,因為它會使心靈麻木而失卻對他人和社會的愛心。
在人的關鍵時刻,對其的一個幫助,甚至一個提示、一個忠告、一個安慰,是非常及時和重要的,因為它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不再對人生抱有希望的人,其幸福除了在減少,恐怕難以增加。我以為幸福就在希望之中,甚至希望本身就是幸福,至少會含有幸福。
不可小視那些細微的心理表示,因為它有時會起到很大作用。比如,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句善言、一個表情或眼色等等,就可能消除隔閡,融化敵意,增進友誼,以至解決某些實際問題。
有些事情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它是善的、有益的,就當去做。
對別人還是盡量地去寬容吧,因為我們也有缺點錯誤,而且可能更多。
人雖然是自己在活著,可卻需要別人的很多幫助。比如,人生之路的指導、知識的教授、靈魂的點亮、信念的堅定、勇氣的增強、境界的升華、事業的成就等等。
對人保持尊重、禮貌、客氣,是人修養、雅量、風度的基本標志。
人,不應只在想和只在努力自己幸福與快樂,還應該去想和去努力幫助他人的幸福與快樂。
相信比戒備,坦誠比防范好得多,因為好心是可以換來好心的。善愛也是。
獲得朋友在誠不在言,或者說在心不在言。
人最需要的東西中必然少不了愛、善、情、誼,少不了溫暖、幫助包括慰藉。
有先哲說,不愛自己的人,就不會愛任何人。我不以為然。因為有許多人為了善待別人常常苛刻自己,為了愛別人而忘了愛自己。
朋友不只是情誼的伴侶,最好還能是事業的伙伴。
大愛無疆而小愛多有偏狹。
甭看人時常把“我”字掛在嘴上,可有的人卻會在重要時刻忘記了自己。
只要把別人放在自己心上,別人的心中才會有自己的位置。
責任至少有三類:天生的;他人和社會賦予的;自己找來的。前兩種是必須的,后一種多是充滿志愿和愛的。
做不了一個圣人,但卻可以做一個善人、好人、老實人和真正的人。
老實人可能在一些人的觀念里是愚蠢的人,但我卻愿意成為這樣的人。因為我堅信,老實人除了是人們和社會需要的,還在于老實人是這個世界上值得尊重、贊美和至上榮光的稱謂。
向善之人,活得越老會越純潔和高尚的。
人,千萬不可去傷害深深愛著自己的人。
連接兩地之人的是情,是寬泛意義上的種種情誼。否則,這一地與那一地的人之間是沒有關系的。人所思念記掛的只是另外一地的一個或幾個或更多的與自己有關的人。
大概善男信女也是自私的,他們在寺廟中的祈福,恐怕全是為的自己和自己親愛的人而非所有人。
一個老人若能被周圍的人們感到可愛,那他肯定是善良慈祥的,而且自身也是快樂的。
良知是可以被喚醒的,只要還有。
許多幸福雖然是俗氣的,可卻是真實的。
愛是什么?是對他人的善,是為了他人的幸福和快樂。愛是于人最有益、最寶貴的東西,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第一高尚的東西。
天地間最博大的是人的胸懷,最崇高的是人的境界,最美麗的是人的品德。
泰戈爾說:“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才活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我們之所以熱愛它,是因為其上有我們所需要、渴望的幸福生活。我們是為著這個才活著的。
愛是什么?是付出。
家庭是講愛的地方,而非論理的所在。
心靈美永遠比外表美重要。
別人可以給我們災難,卻無法毀滅我們的幸福,因為它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
心靈的美好與善愛,行為的道德與高尚,是每個人都應當盡全力追求的目標,無論最終能具有多少。
做有些事是因為責任和義務,做有些事則純粹是為了快樂。
人生的目的不要求全都是為他人服務,但主要應當是這個。助人當為做人之本、之最。
哺育小孩子,是責任,是勞累,但卻也是快樂。
希望或要求別人講美德,自己首先得擁有美德。
沒有播種,哪來收獲。喜愛和關心也是這樣。
寬容有時比報復更有力量。
慈悲高于善良,感恩高于滿足。
美德的回報中本身就有帶給自己的快樂。
人不能對別人做使其不悅的事情。
愛一個人,意味的是對其想要負一部分責任。
理解不僅僅是理解,它更是人走進人的一條最徑直的大路。
沒有良好的心態,就難得快樂。
好多人說,這個世界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我以為前者沒錯,可后者卻不一定,至少這樣說有點絕對。
這個世界上最博大的是人的胸懷,最崇高的是人的境界,最深厚的是人的情誼。
雖然心中明白為他人、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某些事,會影響自己的利益,可為了大義,還得去做。
施舍于人時,首先要尊重被施舍者。因為任何人都是尊重的需求者,而且幫助中最重要的是尊重。
我明白自己是一個微不足道且能力有限的人,但我知道自己還可以給予他人一些幫助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會堅定地把它做下去,因為總是有益于人的。
要大度容人,容各式人等和他們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習慣風格等等。
情誼應當平淡如水,有始有終,或者如不斷之流水。
幸運的和幸福的人,應當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等五福具有的人。
人,不僅要有智慧的大腦,還得有高貴的心靈。
有能力是美麗的。
英俊漂亮可以使年輕人美麗,善良仁慈能夠讓老年人美麗。
善,是可以給別人,也給自己帶來益處的東西。
崇高的境界,高尚的精神,可以戰勝人的本能。
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有些東西是不可非議的。比如陽光、雨露和神靈,比如神圣、高潔和美麗。
美好的東西得而復失將會顯得更加寶貴。
小人物、普通人的人生有價值嗎?我以為有,至少為自身的幸福快樂,對他人和社會的有益,也是他們的人生意義。
先天的東西可貴,可后天來的東西似乎更加寶貴。如容貌的姣好與心靈的美麗。
真正的幸福里必然有一條是知足。
自己的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在盡全力而愛,但怎么愛卻不是每一個爹娘都知道的,因為愛子須得有方、有度。
人生中能遇上一個好老師、好領導、好同事、好鄰居、好朋友是人的幸運。
心情好通常除了可以讓人快樂,還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我們何樂不為呢?
使人快樂的是擁有美好和享受美好。
良知也可以產生快樂。
有些事情,自己高興別人也會高興;有些事,別人高興自己也高興。
快樂源于滿足,不能知足,哪來的快樂。
是成功接近幸福,還是快樂更接近幸福?
父子家人也是一種緣分,是一種相聚。
對普通人來說,人生雖然不能沒有理想和追求,但也無須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定要波瀾壯闊,氣勢磅礴,因為一般情況下是無法如此的。這樣說,并不是說做個普通人就沒有奔頭,就應當甘于普通。而是說做個普通人仍然有價值、意義,只是這些主要體現在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和自己的幸福快樂中。普通人雖然不能被載入史冊,但他們平凡尋常、樸實無華、心曠神怡、清新悠長的生活同樣是美好的,做個普通人也是幸運和幸福的。
自己的一些事常會被別人關心,而自己也常會去關心別人的一些事情。
幾乎每一個人終生都行走在或者奮斗在通往自己的自由王國的路上。
不能因為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就悲觀,要看到自己仍然擁有許多美好,要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尤其是對美好的追求。
如果你執意仇恨,那可以讓你仇恨的人的確也會有,甚至不是個別。若但你喜歡感恩,那可以讓你感恩的人一定不是個別,而是眾多。
他人和生活是不應該用來抱怨的,而是需要理解與感恩的。
享樂并不全等于快樂,有錢可以買到享樂,卻不一定就能得到快樂。快樂是精神的暢意和心靈的愉悅。快樂通常多是來自享受,更多心靈的參與,而享樂則是感官的刺激和快感。
有些人啊,你為什么老要和人產生些不快呢?甚至不肯想著別人好,反倒樂意別人不好呢?事實上,他人的好與不好,通常是不會影響到你的。你為什么不善待他人呢?為什么不讓別人快樂也使自己高尚呢?
人,哪怕是多么有身份、有地位、有才智、也不可瞧不起別人,哪怕他們的確微不足道。因為這樣做并不會使自己得到什么,而招愛別人也肯定不會讓自己失去什么,說不定還能收獲友誼。
人的物質生活是很有限的,是以他所在擁有的經濟能力為條件的。人的精神生活是無限的,是海闊天空,無所不有的。
世俗之樂與美好心靈的陶醉是不能相比的。
對乞丐,善良的人們多會給予施舍。但如果同時能給予尊重則更好,因為后者是最重要的,可以說是助人的最高境界。
我以為幸福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與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水平有關,但主要卻不是這些。這就是有的達官貴人很苦惱,而許多普通人卻也快樂的原因。安逸、舒適、奢華的物質生活肯定有助于增加人的幸福感,可艱苦的生活、不懈的奮斗、辛勤的工作也會有這種作用。每個人都有可以使自己幸福的東西,問題是看怎么認識幸福,看能否體驗得到。或者說,幸福更多的是靠自己去尋找、去發現、去感受。
不管信仰多么缺失,生活總有著許多崇高的人;不論道德怎么滑坡,生活里常會有人使你感動。社會永遠是在前進的,人也是不斷向著美好進化的。
人類的幾乎所有工作,可以說都是為了人的生命及其美好,無論其直接或間接,也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總是其指向是為了人的生活更高質量和更多幸福與快樂。
人是可以沉浸和陶醉在自己的喜悅情緒中的。
人人都在尋找幸福,可有的人卻不明白幸福是什么,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些人啊,你們為什么非得自私自利,為什么不可以把事情做到互惠互利呢?恐怕在多數情況下,共贏除了可以獲得更多的友誼和被熱愛、被尊重外,獲得的利益可能會超過獨自所能得到的。
有些朋友既是情感上的知音,又是事業上的盟友。
一個人是可以給另一個人希望的。
有些事情并非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包括父愛和母愛。
人是可以給自己做許多事的,包括情形相同的事情。比如善待自己和苛刻自己;激勵自己和松懈自己;抬高自己和貶低自己;肯定自己和否定自己;贊揚自己和批評自己;獎勵自己和懲罰自己;寬慰自己和懺悔自己;補償自己和虧欠自己;愛護自己和傷害自己;幫助自己和不顧自己;方便自己和為難自己;快樂自己和痛苦自己;欣賞自己和厭惡自己;高興自己和生氣自己;清醒自己和欺騙自己;約束自己和放縱自己;總結自己和審示自己……總是很多做給別人的事情,是可以做給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