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是著名的陶瓷古國,特別是瓷器的生產和使用,曾在世界上一枝獨秀地存在了2000多年。瓷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人類物質文化中影響力最大的產品之一。
本書著重于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瓷器的前身是陶器,在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均有陶器的制作和使用,但只有中國,古代工匠在陶器的制作中發明了瓷器。瓷器輕便美觀、易清潔收納,是中國人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器皿,瓷器的使用讓中國百姓的生活品質有了質的飛躍。
在古代中國,從陶器到原始瓷器經歷了3000—5000年的歷程。瓷器燒制成功需要三個條件:1.使用瓷土制坯;2.器表施高溫釉;3.燒成溫度達到1200度以上。從原始瓷器到成熟青瓷又經歷了500—600年,成熟青瓷比原始青瓷的胎質更加細密、釉質更加厚潤、胎釉結合更加緊密,為后世瓷器工藝技術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古代制作瓷器的窯場很多,發展到宋代可謂“遍地開花”,目前全國發現的宋代瓷器窯址遍及130多個縣市。浙江作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古代瓷器燒制的“圣地”,從戰國時期的原始青瓷到唐、五代越窯的秘色瓷;從南宋官窯到元、明龍泉窯,生生不息。元、明、清時期,由于官府的參與和掌控,景德鎮窯一枝獨秀的局面形成,中國的制瓷業也因此達到頂峰。16—18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中歐海上貿易,把中國瓷器大量帶入歐洲,不僅改變了歐洲人的某些生活習慣,同時影響了歐洲的藝術和審美,更重要的是刺激了歐洲制瓷產業的開端和發展,并在工業革命后,引領瓷器制造業走上了工業化生產的道路。
本書撰寫的方向是關于中國瓷器發展歷史的簡明讀本,因此在撰寫過程中重點放在各個時代瓷器發展的突出特點上,例如戰國時期的原始瓷器、漢末成熟青瓷的出現、六朝青瓷的快速發展、隋代白瓷的出現、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的五大名窯及特色民窯、元青花、明代青花及彩瓷的發展、清代瓷業走向巔峰、明清外銷瓷的專業發展等等,同時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窯址考古資料、墓葬發掘資料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盡可能地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話題方式,讓讀者了解到更專業的中國古代瓷器知識,為瓷器愛好者們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