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碑文講述的故事
說鳳凰山是有故事的公園,這故事還要從陳列在山頂上的五座石碑講起。
在鳳凰山公園山頂的朝陽洞門廳兩側,分列有五座石碑。
迄今發(fā)現最早的是第一座和第二座石碑,為乾隆四十四年所立;第三座為道光九年所立;第四座為光緒十六年所立;第五座為“民國”二十七年所立。

▲ 王鳳嶺時任唐山市園林處基建科科長

▲ 袁呂林時任唐山市園林處黨辦室干事

▲ 圖為公園主任高明與王鳳嶺、袁呂林、書法家吳連喜和王安在進行手抄碑文的校對。

▲ 碑文現狀
這五塊石碑飽經滄桑,歷經劫難,經受了唐山大地震的洗禮,躲過了十年動亂的浩劫,在唐山市幾代園林人的保護之下,終將散落在山間的石碑重新豎起,可謂彌足珍貴。但由于年代久遠,加之風雨侵蝕,碑文字跡已斑駁不清。幸有袁呂林先生(時任唐山市園林局黨辦室干部)、王鳳嶺先生(時任唐山市園林局基建科科長)于1982年鳳凰山公園震后恢復建設開始之際,將碑文抄錄下來。如今再去山上看碑文,大部分的文字已經無法辨認。由此可見王鳳嶺、袁呂林二位先生此舉做了一件搶救鳳凰山歷史文物資料的重要工作。時隔三十余年,他們二人將各自手抄的碑文相互校對,共同完善,形成了目前最完整的碑文,為后人研究鳳凰山乃至唐山市的發(fā)展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吳連喜先生是一位深研翰墨的書家,是最早一批成為河北省書法家協會的會員。吳連喜先生為了抄錄這些碑文,數次登山親臨現場進行考察,反復揣摩,不辭勞苦,默默奉獻。
目前這五塊當年手抄的石碑,由唐山市著名書法家吳連喜先生按照石碑尺寸和比例、行間字距的大小及原有的格式以小楷抄錄、裝裱,現收藏于鳳凰山公園文化藝術中心。

▲ 乾隆四十四年至“民國”二十七年碑文

▲ 圖為碑體上部的浮雕: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玉兔蟾宮。左邊框為:榴開百子;右邊框為:丹鳳朝陽。

▲ 上圖為碑體底部浮雕,為雙獅滾繡球。

▲ 圖為光緒十六年所立石碑全貌
王鳳嶺先生時任唐山市園林處基建科長,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仍潛心研究鳳凰山公園的歷史文化。在研究中他發(fā)現:在這五座碑中,文物價值最高的當屬第四座碑,即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所立的《重修雙鳳山廟像碑記》。這座碑之所以文物價值高,是因為碑中透漏出的歷史信息和蘊藏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鳳凰山的歷史、開灤的歷史、唐山的歷史依稀可見;佛的文化、鳳的文化盡在其中。
首先從碑的外觀上看,這座碑壯觀華麗、形偉體大、結構復雜,由碑冠、碑身、碑座和上下左右邊框組成(碑冠和碑座缺失)。
這座缺少碑冠和碑座的碑,在現存的五座碑中依然是體量最大的一座。這座碑除碑身寫滿碑文之外,其他部分從上到下刻滿浮雕:石碑底部浮雕是雙獅滾繡球、上邊框是二龍戲珠、右邊框是榴開百子、左邊框是牡丹爭艷。碑身上方額楣處刻有 “萬古流芳”四個大字。在字匾的兩側,刻有兩只深居洞窟的玉兔,寓意為“玉兔蟾宮”。浮雕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在“玉兔蟾宮”之上所刻的兩只栩栩如生,朝向太陽翩翩飛舞的鳳凰,寓意為:鳳生丹穴、丹鳳朝陽、雙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