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遷社會中的農村養老問題研究:關于山東省平陵村的個案分析
- 曹昭
- 1682字
- 2019-12-26 11:34:26
第一節 選題的緣由與背景
我國家庭社會學界很早就對養老問題給予了關注和研究,這些家庭社會學的研究主要從代際關系、家庭規模、家庭結構等角度對老年人生活的現狀、成因、變動趨勢進行了一定的探討與描述,但是,這些研究也往往是針對一般的老年人,而沒有對農村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給予應有的研究與描述。以往關于老年人贍養問題的研究也主要是從家庭關系的角度對老年人的家庭地位變化進行了一些初步探討或者以定量研究為手段對代際之間的經濟交換進行分析,缺乏對老年人內心世界、思想觀念和具體行動的詳細描述。同時,這些研究也沒有指出家庭結構、家庭規模、家庭關系的改變對傳統養老模式提出的挑戰,以及這些挑戰給老年人生活帶來的具體影響。在筆者看來,近年來,隨著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我國的社會結構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這些變革必然引起人們的日常行為和價值觀念的變遷,從而使人與人之間、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特別是老年人與下一代之間的代際關系發生巨大變動,這些變動使老年人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中處于一種不利地位,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而農村老年人由于特殊的社會原因和自身條件,比城市老年人的處境更加不利,他們可以說是當今社會急需給予充分關注的弱勢群體。筆者從小生活在農村,對農村老年人生活的苦難有著深切的體驗,對農民的心理、思想維度有著近乎天然的把握。筆者之所以選擇農村養老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原因在于作者在農村的一些親身經歷,這些經歷使我感觸到農村生活的艱辛,感觸到在社會變遷條件下,傳統“反哺”式養老模式受到的沖擊和面臨的挑戰以及這些沖擊和挑戰對老年人生活產生的種種不利影響。筆者通過對大量老年人的初步訪談得知,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非常節儉,基本處于生存線上。他們反映,得了病一般很少去醫院治療。原因在于:一、大部分老年人都想盡力減少子女們的負擔,只有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尋求子女們的幫助;二、即使老人提出要求,由于經濟貧困或兒媳阻攔等緣故,老年人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得到滿足。通過一些調查和耳聞目睹的事件,作者深切地感受到農村老年人生活的艱辛,并對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進行了反思。通過反思和詳細的實證研究,筆者感到農村老年人生活處于非常困難的境地,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不僅與老年人自身的條件又關,也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傳統文化的影響、經濟水平的低下、青年人個人自主性的提高、公共制度的缺失等。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變遷使傳統的“反哺”式的養老模式面臨著挑戰,“反哺”式的養老模式以老年人對家庭財產的占有、控制和傳統的家庭倫理為前提條件,在當今社會發生巨大變革的條件下,這兩個條件正在逐步消失,但是,我國當前還不具備西方“接力”式養老模式所需要的經濟、文化條件。這必然使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農村的養老模式處于一種“斷裂”或“過渡”狀態,從而使老年人的贍養問題面臨著一些現實困難。為了揭示在農村,特別是落后農村,傳統養老模式面臨的挑戰以及老年人贍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形成這些問題的具體原因,從而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農村老年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為政府部門和廣大社會工作者制定老年人的相關政策提供一個微觀的分析資料。筆者就決定把農村家庭養老作為自己的論文選題。在本書中,筆者不僅從宏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層次探討這一問題,也結合個人思想和行為方式的變革來研究,也就是說,筆者非常注重個人的情感、欲望、隱私、親密關系等因素的變革給現代農村家庭和老年人贍養帶來的問題。而以往關于養老問題的研究往往偏向于定量研究,研究中缺乏“人”的活動和參與,忽視“人”的生存狀態、情感感受、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另外,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老年人占全國老年人口的絕大多數,能否處理好農村老年人的贍養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團結,也關系到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現代化事業。因此,深度描述當代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礎之上指出今后農村養老保險的改革路徑。這無疑對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