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城市生態文化多樣性解讀
- 張守連 高春花 肖建杰
- 4518字
- 2019-12-26 11:23:19
生態視角下的當代城市發展方向
(北京建筑大學100048)
隨著全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我國處于向城市社會快速轉變的過程中,迅猛的城鎮化浪潮給我國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相應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一方面,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城鎮將成為人類聚居的主要場所,城市成為人類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的結晶;另一方面,城市也是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社會問題的匯合處,是人類生態學的重點,所以城市發展研究備受關注。
生態城市是近幾年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城市概念,它不包括利用與保護資源環境,更包括治愈修復城市存在的各種問題。生態城市的建設標志著社會物質環境和社會文明逐漸達到生態化,以及整個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平衡。生態城市建設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堅持不懈的努力,并在和諧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各城市的發展狀況和特點因地制宜。
一、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是一個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價值的綜合性概念,它不只是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態系統,而是一個以人為主導,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以信息、資源流動為命脈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統一的復合系統。從其內涵來看,生態城市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和諧性、可持續性、高效性、整體性和區域性。
從廣義上講,生態城市是一種新的文化觀,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更深刻的認識,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從狹義上講,生態城市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的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
二、生態城市發展的理想模式
當代中國生態城市的基本標志或理想模式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人居環境優越。
1.社會和諧
社會和諧是生態城市的重要特征,它是社會穩定和協調的理想狀態,它既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甚至可以說社會和諧是生態城市實現自然生態良好運轉的基礎。
2.經濟高效
經濟發展是一切發展的基礎,生態城市建設并不否定經濟發展,而是強調經濟發展必須具有高效性、集約性和可持續性。這要求生態城市在宏觀上要形成合理的經濟結構,發展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生產方式,形成高效運行的生產系統和控制系統。
3.生態良性循環
一個生態系統的發展,既能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需要,又能保護環境和改善人居環境質量,這個生態系統就處于良性循環的發展之中。生態良性循環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4.人居環境優越
馬克思說:“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人居環境優越不僅包括住宅質量、基礎設施、交通狀況以及空氣質量、綠化美化、衛生條件等硬件設施構成的硬環境,而且包括家庭氛圍、鄰里質量、居住區和諧等心理感受構成的軟環境。同時,它還包括推動人類住宅環境建設所必需的人才資源與能力的培養。
三、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源起和發展
(一)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
盡管沒有明確說明生態學這一提法,西方城市建設很早就有生態學的思考。今天的che城市規劃界一般都把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方案的提出作為生態城市規劃的開端。1898年,霍華德經過調查寫了一本書:《明日:一條邁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提出了田園城市的三大目標:空間目標、社會目標、管理組織目標。他認為城市應該有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礎設施功能布局;初次提出綠帶的概念,強調用綠帶和其他開敞地將居住區和工業區隔開;城市各功能區之間有良好的交通聯結;市民可以便捷地與自然景觀接觸。他認為的“Garden city (花園城市)”,是城市建在周邊有田園的環境中,更多的內涵是解決城市的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指城市道路邊點綴一些花壇和綠地 [4]。霍華德的理論把城市當成一個整體來研究,關注城鄉之間關系,提出適應現代工業的城市規劃問題,對城市規模、人口密度、城市綠化、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問題等都提出了見解,已經包含有生態的內涵。霍華德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已經成為越來越明確的精神綱領。今天,城市規劃者們更明確地認識到:城市發展,必須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合起來,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實現城市發展的根本保障。
(二) 城市規模的思考
20世紀初,由于大城市的惡性膨脹,使城市人口劇增,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為突出的問題。美國規劃建筑師惠依頓提出用綠地把大城市周圍圍起來,控制城市規模,并在綠地之外建立衛星城鎮,設有工業企業,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聯系,這就是衛星城鎮規劃的理論。30年代,在美國和歐洲出現一種“鄰里單位”(Neighborhood Unit)的居住區規劃思想也表達相似的城市規劃內容,即在城市外圍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通過合理規劃城市的不同功能區域、建立相應的基礎設施等保證不同區域之間的有機聯系,達到控制大城市規模、使城市成為健康發展的有機系統。
(三) 城市的多元規劃和可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建設的研究源于對生態文明的研究,而生態文明的研究又是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續。可持續發展思潮的興起源于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如何依據城市生態學原則,通過合理的規劃、改造、建設,逐步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而實現城市和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兩者之間達到和諧的必經之路。
20世紀80年代,城市的發展規劃展示給人們一個多元的傾向:城市的經濟衰退和復蘇;超出傳統階級視野并在更廣范圍內討論社會不公與公平機會;應對全球生態危機和響應可持續發展要求;城市規劃如何積極地響應市場的發展要求。在國際城市規劃界出現了大量反映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理論的文獻。這些文獻從城市的總體空間布局、道路與工程系統規劃等各個層面進行了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分析,提出了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和操作方法。
四、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成功范例
生態城市發展至今,已在一些城市的生態化建設中取得了成功。在國外的生態城市建設中,較為成功的有瑞典馬爾默、日本北九州、新加坡等。這些生態城市的建設,為其他城市今后建設生態城市起到了示范性作用。探索這些生態城市的建設之路,可為我國建設生態城市提供極富操作性、實踐性的寶貴經驗 [5]。
馬爾默為瑞典第三大城市,其前身為工業貿易城市。在受到科技產業沖擊后,馬爾默原有的工業模式受到了嚴重影響,迫切需要完成城市轉型。為此,馬爾默選擇其西部濱海地區作為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目前,馬爾默已成為世界領先的生態城市之一。日本北九州在建設生態城市時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減少廢棄物排放量及循環使用資源。從20世紀90年代起,北九州便開始大力采取這種方式改良城市,使某一產業的廢棄物成為另一產業的可利用資源,力求把整個地區的廢棄物排放量降為零。與此同時,北九州還積極創辦廢舊家電、廢紙、廢塑料等可回收再利用相關產業,關注環境新技術的革新以及實踐和應用,并培養相關技術人才。在北九州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政府為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大力開展了各種宣傳活動,使環保意識逐漸深入每一個市民心中。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在城市建設之初,便著眼于城市的“綠色與藍色規劃”。該規劃確保了新加坡在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下,仍然能夠擁有大量的生態環境,并以綠色、水體、生物多樣性為新加坡人營造出更加優良的生活環境,新加坡人走出辦公室,走出家門、學校時,便能置身于大自然中,完美地達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的。
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啟迪我們,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應從本城市的發展現狀出發,根據本城市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可行的生態城市發展規劃。
五、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二百多個地級市明確提出生態建設的目標。近年來,天津中新生態城、唐山曹妃甸生態城分別與新加坡、瑞典等多國合作,引進國外生態城市的建設理念與先進技術,掀起了國內生態城市建設的新一輪高潮。但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
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黨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在國內學界,學者們也一致認同在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的觀點。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土資源開發中的意義是克服了“先發展、后治理”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也只有從同步城市化 (忽視環境承載力的城市化)到可持續新型城市化的戰略轉變,才能實現工業化、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2.注意多元化發展需求
城市的不同區域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城市中心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更應重視對已有空間結構的調整 (包括立體空間),重視土地利用的內部挖潛以及對已有環境污染的消除等方面,城市邊緣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則需要“一次成型”。而現實國情是,我國的大多數城市都處于一個蔓延式發展 (或稱其為躍進式發展)的狀態。城市蔓延實際上是一種大于實際需要的躍進式發展,是一種非理性的發展方式,它能夠致使開闊空間消失、水氣循環破壞、環境污染并威脅社區健康,種種表現與生態文明的要求完全相悖,因此,城市蔓延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災區。城市新一輪的開發不能重蹈忽視生態文明建設的覆轍,要按照治理的思路來落實促進城市生態文明的規劃,而不是事后補償。
3.提高公眾參與度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公眾自身素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自主意識日益增強,公眾參與政府各項決策尤其是城市規劃決策熱情高漲,規劃已不再是公眾對規劃結果的被動了解與接受,而逐漸成為一種主動參與,已由單純的政府行為轉向政府與人民群眾互動的公眾決策行為,公眾參與成為推動我國規劃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建立健全一種開放的公眾參與的城市規劃制度已勢在必行。
六、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方向——從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到建設城市市生態文明
從生態學角度講,現代化城市是一個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要重視其物質循環再生和重復利用效率等問題。而由生態文明城市上升到城市生態文明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生態文明城市的核心詞是城市,而城市生態文明的核心詞是文明。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一個是建設城市,另一個則是構建文明,顯然,文明的涵蓋范圍超過了城市。國內早期大部分學者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內容設定為建設生態城市: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昭示著人類住區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而導向新的人類聚居模式——生態城市。我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正在由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生態文明逐漸過渡,即由建設生態型“城市”轉向建設城市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1]楊鑫:《地域性景觀設計理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2]屠鳳娜:《生態城市的戰略要素分析及建設構想 [J].《理論界》,2012 (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6
[4]Howard Ebernezer 1902: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London
[5]劉海洋:《淺析城市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山西建筑》,2007 (33)
[6]江寧,李長霖,崔易夢:《城市規劃的生態發展——淺談生態城市理論在國內外城市規劃建設領域中的發展及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 (17)
[7]王祥榮:《生態建設論:中外生態城市建設比較分析》(中外城市比較研究叢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8]宋正:《生態文明視野下的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 (10)
[9]張景奇,孫 萍,徐建:《我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研究述評》[J].《經濟地理》,2014 (8)
[10]陳勇:《生態城市理念解析》[J].《城市發展研究》, 200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