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天趣堂散文選
  • 田望生
  • 3558字
  • 2019-12-26 11:32:49

秀色可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這兩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后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演化為一句成語,喻好事難兩全,二者只能取其一。但魚和熊掌中的“魚”,詮釋的人多有誤解,把魚和熊掌當成了海鮮和山珍。其實,這里的魚并不是水中的游魚,而是喻“美色”。如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說:“食色,性也。”這里的“食”,指生計之事;“色”指男女之事。多少年來,我國學術界對“食”投入了巨大的研究力量,成果宏碩;而對“色”卻諱莫如深,談“色”色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其實,在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中,味覺上的快感是美的重要來源。“美”字之所以從羊從大,正是因為羊、尤為母羊,其肉豐腴鮮嫩,其奶甘甜可口。人們通常所說的“趣味”、“品味”、“風味”、“滋味”等等,都是用味覺比擬由視覺、聽覺升華的高級審美活動。譬如美色之“色”,是個會意字,篆文寫作“”,上部一人站立彎腰,懷下一女子跪立接受撫愛。《說文·色部》曰“色,顏氣也”,實指女色。繪畫中的所謂“暖色”、“冷色”、“柔線”、“硬線”等都是基于觸覺的。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說的是楊貴妃回頭一笑,那容顏姿色,連六宮佳麗都黯然無光。

秀色可餐。古人以食魚隱喻食色的例子舉不勝舉,如《顯經》:“天魚一在尾后河口,主云雨,理陰陽。”《詩經·無羊》:“眾為魚矣……室家溱溱。”《蘅門》:“食魚”與“娶妻”并舉。如“茍其食魚,則以河魴為美,亦惡得而弗河魴哉?茍其娶妻,則以齊姜為正,亦惡得而弗齊姜哉?”魚屬“陰類”,以其多子,在古代多隱喻女性,泛見于出土文物上的魚紋形圖案和鳥魚、鳥啄魚圖飾,當出自先民們對生殖崇拜的原始文化心理。故而在古人的性意識和美意識中,“食魚”兼義“娶妻”,具有好食和貪色雙重含義,二者都是飲食男女為滿足食欲和性欲而對美的一種特殊追求。如“婚媾”之“媾”,在殷周金文中就取象于兩魚相交對吻,寫作“”,表示在運動的過程中交合。兩魚相交對吻的這一構形,與任何部首或偏旁搭配,都與性活動有關。例如講(講)字,《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說子般“雩,講于梁氏,女公子觀之,圉人犖自墻外與之戲……”這里的“講”字訓為“講話”的“講”是不對的,古人“講話”多用“云”、“曰”,后來才加進“說”、“講”。此處“講”是媾合之“媾”的通假字(“講”古音同遘、媾、煹,均以“篝”為聲,見段玉裁《說文解字談》)。今皖南方言說“講”,音就接近“媾”字,“媾”這一構形,顯然將我們對魚的觀察從飲食文化的領域帶入了性文化的領域。食魚之“食”并不能作為一般口腹之欲來理解,如《說文》云:“美,甘也。從羊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段注:“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者皆曰甘。引申之,凡好皆謂之美。”《廣雅·釋詁》的“美也”條,正是把“娥”、“媛”、“艷”等形容女色的詞與形容口味的詞排列在一起,美感與食色的快感聯系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謂的“秀色可餐”。男女大欲的變相說法,在古代小說中亦不鮮見。如《金瓶梅》二十一回寫道:“于是(西門慶)打發丫鬟出去,脫衣上床,要與月娘求歡。月娘道:‘教你上炕,就想撈食兒吃。’”這里的“想撈食兒吃”顯然是指性欲。換句話說,就是想嘗嘗“旨”的味道。這旨(zhǐ)字,甲骨文、金文寫作“、”,構形正像月娘說的“撈食兒吃”吃出的“甘旨”之味。

開篇引用的孟子那兩句話,后面緊接著還有兩句:“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兩句與前兩句是遞進關系,意思是說:美色,是我喜歡的,美味,也是我喜歡的。二者不能同時得到,便舍棄美色而要美味也。在孟老夫子看來“雖不得魚,無后災”(《孟子·梁惠王》上)。孔孟對人的基本要求是認可的。而“食”、“色”是這種基本要求的核心,它們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人總是以取生欲有勝于色欲。俗話說:“米面夫妻。”女人作男人之妻總要以有吃有喝保證活命為基本條件,“性欲”則在其次。因為色欲是人的生物本質和自然本質,而非人的本質。接下來說,生命,是我珍愛的;道義,也是我珍愛的。二者不能同時得到,便舍棄生命而要道義。舍生取義,與孔子所言殺身成仁一脈相承。孔子對此講得比較簡單,孟子則做了進一步的發揮。孟子明確提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避)也。”這種思想,把問題提到了人生價值即人生觀的高度來認識。在孟子看來,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與道德價值都應重視,但兩者比較,道德價值更為重要。孟子的“道德”含義就是義,就是氣節。有了這樣的氣節,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并不否認人有“食”、“色”的本能欲望,然而,他認為這不是人的本質規定,他通過色遜于生,生遜于義的層層論述,旨在推崇道德對于人生的至上意義。舍生取義,生死關頭不動搖,義無反顧,慷慨就義,正是浩然之氣和氣節的最高體現。這是圣賢的操行。一般人沒有那么高的境界。通常說來,好吃又好色的男人見了美女,或者好吃又好色的女人見了帥哥,都是巴不得魚和熊掌兼而得之。《藝文類聚》卷四十引《風俗通》講了這么一個趣聞:

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曰:“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所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齊國這位待嫁的小姐,面臨著選擇兩難的困境:東家的男子丑陋但家境富足,西家的男子帥呆但家境貧寒。小姐的父母講民主,讓女兒自己拿主意。他們怕女兒不好意思說,允其手語:袒露左、右胳膊來表態。結果女兒卷起了兩袖。雖“知女莫若母”,女兒的這一舉動,還是讓她的母親一頭霧水。最后還是女兒道破心愿:東家的對象伙食好,西家的對象人貌好,那就在東家吃,到西家睡好啦!這位千金真有兩下子,她是魚和熊掌都要抓呀!這個故事雖說好笑,即使在當今社會,也是很有代表性的。

魚同龍、蛇一樣,也是人類圖騰崇拜的一支,同樣代表圖騰的“生生之德”。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認為魚就是祖先,是生命之源,愿與魚為伴,祈禱年年有魚(余)。即使是高蹈隱逸之士,遁跡山林,在享受那清風明月時,也希冀生活中能“侶魚蝦而友麋鹿”。古人“觀河水東流,察明月交替,思寒暑循環”所構演的那個太極圖,就是一條黑魚和一條白魚交合的圖形,它蘊涵著性崇拜,被視為華夏子孫智慧的象征。魚字蘊涵人類對性的欲望,在古典詩歌里亦不乏其例,如李賀《宮娃歌》中“愿君光明如太陽,放妾騎魚撇波去”,詩中以“騎魚”作比,正是表達受到性壓抑的宮中少女期望離宮得享正常人的生活自由。“騎魚”的形象,在中國民間文藝中時有出現。逢年過節,老百姓總愛買一張“胖娃娃騎(抱)魚”的年畫掛在家中。這種現象被認為是“年年有余”、祈求豐衣足食的象征。“魚”諧音“余”,順理成章,但總要伴一個胖娃娃卻耐人尋味。其實,若了解了“魚”作為卵生動物與“生”與“性”的密切關系,就不會對胖娃娃騎魚感到奇怪了。在中國的創生意識中,原本是一個物我不分、相感相生的想象世界。你看,蛇蛋、雞蛋、鴨蛋、魚籽、蛙卵,甚至植物的果實、種子,一切生命不都是孕育在這些圓圓的東西中嗎?魚籽的圓,不就是生命的本質嗎?胖娃娃騎魚的形象,正是先民為表達我們民族為“多子多福”祈祝而構思的。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照道家的說法,天是陽,地是陰,只有當天氣和地氣循環交流(運氣)而下雨時,天下萬物才能得以和諧、均衡、欣欣向榮、蓬勃繁衍。在中國古代,雨水是天地交泰的具體表現,因而“云雨”一詞就成為特有的一個性關系隱語,最早出現于《易·乾·彖詞》中,所謂“云行雨施,品物流行”,顯然是以云、雨象征描繪一種陰陽交合的關系。故而后來,魚作為主風雨、保豐年、賜子孫、載靈魂的天神,成為我國石器時代彩陶上的主要紋飾,并被視作出沒天河的星精,并由此衍生出各種向魚神獻祭求雨的習俗。魚同人類生活的多重聯系不但沒有減弱消失,而且得到強化泛化。單由抽象幾何紋樣即可引起綜合心理感受。魚是象形字,它的幾何圖案所體現的形式組合規律,諸如比例、勻稱、均衡、對稱、節奏、反復、和諧、韻律等等,不只是自然界的固有屬性,而且包含著真善美的審美意識和濃厚的宗教氛圍。比如古人文身,《淮南子》中有一段記載:“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被發文身”,以像鱗蟲,短綣不绔,以便涉游。”可見,在身上畫上魚鱗,最初本是如實描繪,關鍵在于“象”,即描繪如真。因為只有這樣,魚類才會把自己視為伙伴,加以同情保護而不被傷害。古漢語中,“魚”可代為第一人稱,通“吾”、“余”,正是源于魚圖騰氏族生民自稱“魚”。“魚”加水作“漁”(捕魚),加口作“魯”(吃魚),這一變化更加強調了求生和繁衍的含義。

2003年1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山市| 五莲县| 乐安县| 竹北市| 若羌县| 苍南县| 景洪市| 鄢陵县| 灵台县| 江孜县| 内丘县| 麻城市| 阿克苏市| 漳平市| 铜川市| 嵩明县| 外汇| 通州市| 黄梅县| 井研县| 勐海县| 慈利县| 霍山县| 锡林浩特市| 玉山县| 巴马| 永丰县| 绥化市| 温州市| 大石桥市| 宣城市| 德令哈市| 天柱县| 绥中县| 凌海市| 亳州市| 杭锦后旗| 濮阳县| 安阳市| 监利县|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