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11 意識形態論戰的場域

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往往容易在一些重要議題上產生交鋒。首要的問題是個人與群體的關系。究竟是個人優先于群體,還是群體優先于個人?不同意識形態的分歧很大。比如,下面就羅列了一次課堂討論中兩種主張的交鋒:

支持個人優先的觀點一:

集體權力是個人權利讓渡而來的。形成集體的目的就在于保障個人。如果個人的權利與利益不能得到保障,集體的存在就沒有意義。如果一味強調集體而忽視個人,實際上集體主義會淪為一個空洞的口號。只有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利益得到切實的保障,這個集體才能得到保障。

支持集體優先的觀點一:

如果堅持個人優先,國家政策往往是鼓勵個人自由、權利與利益的最大化,但這其實自相矛盾。比如,一個人自由的最大化,往往會妨礙另一個人的自由。所以,如果想要達到對所有人都有利的結果,首先應該保證集體或群體的最大利益。如果說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加總,那么只有保證集體利益,才能保證個人利益。

支持個人優先的觀點二:

上述觀點似乎在強調,個人利益被包含在集體利益中。但是,集體會不會侵犯個人利益呢?有人說,只要利益在個人間得到合理分配,集體就不會侵犯個人利益。但問題是,如何保證利益在個人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呢?那些在分配利益過程中掌握更大權力的人,會不會設計一種對自己更有利的分配方案呢?這個問題在很多集體主義社會中非常嚴重。由于控制了集體資源的分配權,那些掌握權力的階層日益成為“新階級”。所以,這種觀點并沒有什么牢靠的基礎。

支持集體優先的觀點二:

集體權力未必就是個人權利的簡單讓渡。集體利益不只在于保障每一個構成集體的個人的利益,集體本身也有自己的利益。比如,如果一個群體流落到一個野獸出沒、危險叢生的原始森林,大家該怎么辦呢?這種時候,集體通常無法確保每一個人的安全,此時作為一個整體能存活下去是更重要的問題。所以,當身強體壯的人被組織起來去對付猛獸時,他們本身的生命可能處于更大的危險之中。但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的妻子兒女及同類有更大的存活概率。所以,集體并非個人的簡單加總。此種情形下,為了集體,個人必須做出必要的犧牲。

支持個人優先的觀點三:

集體主義的弊端是集體容易吞噬個人。在按集體主義原則組織的群體中,組織的慣例與規則是非常強大的,個人進入這類群體后會自覺不自覺地遵循和服從這些東西。結果是,個性更容易被磨滅,創造精神被消磨,卓越分子可能被淘汰,群體智力水平可能會下降。長期當中,這樣的群體就可能會衰落。

支持集體優先的觀點三:

個人優先,會鼓勵每個人都去爭權奪利。這種情況下,每一個人對資源、利益和權力的爭奪可能相當激烈,結果是內耗可能會很嚴重。人與人之間更有可能成為競爭和沖突關系,而不是合作與互助關系。這種模式下達成的均衡未必更好。[90]

通過上述討論,可以看出支持個人優先的觀點有幾個基本傾向。首先,社會或群體是由個體構成的,所以個人應該有優先性。其次,整個社會的基礎與動力都在于個人,所以相應的制度與政策都需要落實到個人激勵上。比如,當每個人都更努力和有效地工作時,這個社會才能變好;當每個人都創造價值時,這個社會才能變好;當每個人都更加行為端正、講求禮節時,這個社會才能變好。當然,個人優先的結果一定是不同個體之間會有差距。所以,主張個人優先的觀點必須接受貧富差距的事實。但這一點,可能會讓不少人的同情心遭到重創。

支持集體優先的觀點有幾個基本傾向。首先,有人強調共同體生存是第一位的。這種意識可能會導致比較強烈的民族主義立場。比如,普魯士當年國家主義盛行,黑格爾甚至把國家稱為“神在地上行走”,其中的驅動力跟共同體生存環境有關。普魯士西有法國,東有俄國,普魯士或德國作為一個國家如何生存下去呢?以國家方式表現出來的集體的強大,被認為一個必要條件。其次,這種觀點強調個人的最優選擇未必會導致集體的最優選擇,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或可跟集體利益的最大化相沖突。一個著名例子就是“囚徒困境”。每個人都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可能對大家都是不利的。所以,“囚徒困境”的博弈情境似乎在論證,亞當·斯密所設想的那個自由競爭的和諧世界未必存在。那么,集體優先模式的問題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凡是倡導集體優先的社會,必然都會強調一種更強組織化的手段和更強的集體控制。由此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個人可能會被壓制,個性受到壓抑;二是那掌握集體控制手段的個人或集團,往往會擁有更大的權力,甚至可能侵犯其他普通個人的自由與權利。這也是集體主義模式的危險所在。

另一個重要議題是國家的角色與作用。有人認為,國家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怎樣看待國家,往往取決于思考問題的視角。以美國為例,美國的政治文化中通常充斥著對國家、對政府和對權力的不信任。最近流行的著名美劇《紙牌屋》,把美國高層政治描繪成很不堪的樣子,其實這不過是美國影視界的一貫做法。很多到美國讀書的人都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美國小男孩要過圣誕節了,卻還沒有收到禮物,感到很郁悶。于是,他就寫了一封信,想寄給上帝。他在信中說,馬上要過圣誕節了,上帝您給我100美金作禮物好嗎?郵遞員看到信后覺得很搞笑,上面寫著寄給上帝,那送給誰呢?郵遞員決定把信送到白宮。當時的總統收到這封信感到有些激動,本來寄給上帝的信最后送給了他。所以,他決定給這個小男孩寄點錢過去,但100美金太多了,所以就讓秘書寄了50美金過去。

很快,那個小男孩收到了50美金,而且注意到錢是從白宮寄來的。于是,他給上帝寫了一封回信。不久,美國總統收到了小男孩寄給上帝的第二封信。當這位總統開心地打開小男孩的信件時,他讀到了這樣的文字:“非常感謝上帝,您寄來的圣誕節禮物已經收到,但遺憾的是,您的錢是從白宮轉過來的,這錢經過白宮時,被那幫混蛋克扣了50美金!”

這個小男孩覺得上帝寄給他的應該是100美金,而他只收到了50美金,那50美金一定是被白宮征收了。這個說明美國整個政治文化中對國家、政府和權力抱有一種高度警惕的態度。很多美國人認為,國家隨時都有可能干壞事,他們對政治的見解或許正如林達的書名——《總統是靠不住的》。所以,與政府有關的美國電影,在情節設計上跟中國電影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中國影片到最后,上頭總歸有一個好人。很多美國影片到最后,上頭通常都有一個壞人。這是對國家、政府和權力的不同價值觀——一種預設國家更多地會干好事,另一種預設國家更有可能會干壞事。

從更中立的視角看,國家的好處與壞處都是明顯的。沒有國家,就沒有公共秩序,就沒有基本安全,就沒有國防力量,就沒有最基本的公共基礎設施。盡管私人部門也可以提供很多半公共品,但是總的來說,純公共品主要依賴于國家提供。所以,對一個社會來說,沒有國家是難以想象的。另一方面,國家的壞處也是明顯的。國家天然地傾向于擴展其職能范圍,想接管個人權利,想干預社會生活。國家或政府權力還經常容易被濫用,統治者和官員會因為擁有政治權力而變得腐敗。這些都是可能的弊端。所以,一個好國家是有能力做好事、卻沒有能力做壞事的國家。

從美國小男孩的故事可以看出,美國的政治文化時時在提防國家和官員用權力干壞事。這樣,他們更有可能從限制國家權力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但是,另一種政治文化里頭,如果大家更多地想到國家的好處,甚至把國家和官員視為父愛主義者,那么國家和官員的政治權力從制度上就更有可能缺少制約。究竟孰優孰劣,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和評判。總之,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國家的好處和壞處有著不同的判斷。

第三個重要議題是自由及其限度。這里的自由是指政治自由,政治自由的譜系上存在兩極:一極是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一極是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自由至上主義不是無政府主義,而是把國家限制在極小范圍內。他們認為,凡超過這個必要的極小范圍,都不是國家應該介入的領域。極權主義意味著國家試圖利用政治權力控制一切,政治權力滲透到經濟、社會乃至家庭等各個領域。在自由問題上,多數人的意識形態處在這一政治譜系兩極中間的某個位置。

舉例來說,國家應該不應該禁煙?有的女性厭惡二手煙,所以傾向于贊同國家完全禁煙。但同時還要問:抽煙者有沒有抽煙的權利?如果贊同,為什么有這種權利?如果反對,為什么沒有這種權利?還可以繼續追問:如果有,行使這種權利有條件嗎?比如,家里抽煙是否可以?街上抽煙是否可以?一般公共場所抽煙是否可以?在入住的酒店抽煙是否可以?一位大學教師上課抽煙不太好,但是下課后在操場上抽煙是否可以呢?這些問題其實不那么容易回答。

抽煙之所以成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抽煙容易影響他人。空氣是到處流動的,空氣產權很難界定。所以,一個人抽煙有可能傷害到他人。比如,兩個人在一個房間里上班和工作。如果我抽煙你不抽煙,我抽煙時就可能侵犯了你的空氣不被煙污染的權利。然而,問題的另一面是,我并沒有故意要污染你的空氣,而空氣客觀上是流動的。那么,這種情況下,我到底有沒有抽煙的權利呢?第二,抽煙可能傷害自身健康。抽煙有害健康是共識。醫學界普遍認為,抽煙會提高多種疾病及肺癌的發生率。那么,國家有沒有權力出于對抽煙公民本身健康的考慮而禁煙呢?當然,禁煙之后,客觀上更多人會有更好的身體,多種疾病及肺癌發生率會更低。但是,強調自由權利的觀點認為,國家沒有權力這樣做,對這種事情的判斷和決策權應該留給公民個人。所以,國家是否應該禁煙看似一個小問題,但我們都可以對此進行政治思考。這個問題的背后是自由的邊界問題。

關于自由和權威的關系,英國思想家大衛·休謨曾寫下一段非常經典的話,值得參考。他這樣說:

在所有政府內部始終存在權威與自由之間的斗爭,有時候是公開的,有時是隱蔽的,兩者之中從無一方在爭斗中占據絕對上風。在每一個政府中自由都必須做出重大犧牲,而限制自由的權威,絕不能而且也不應該在任何的政治中,成為全面專制,不受控制。必須承認自由乃文明社會的盡善化,但仍然必須承認權威乃其生存之必需。[91]

再來探討民主這一重要議題。有人支持民主,有人不那么支持民主,甚至反對民主。支持民主的理由是什么?反對民主的理由又是什么?關于民主,溫斯頓·丘吉爾有一段廣為流傳的話:

沒有人試圖假裝認為民主是盡善盡美或全知全能的,事實上,據說民主是最壞的政府形式——除了所有那些過去被反復嘗試過的政府形式以外。[92]

丘吉爾的這段話后來經常被翻譯為“民主是最不壞的政府形式”。實際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民主是最好的政府形式”——盡管民主并不完美。但是,支持民主觀點成為一種流行見解,總體上是19世紀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很少有人為民主說好話,而且民主不乏強有力的批評者。在古希臘,一位被稱為老寡頭(old oliarchy)的人就對民主進行過有力的批評,柏拉圖也傾向于批評民主,亞里士多德對民主亦無太多好感。反對民主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一個主要看法是,根據多數人的意見來決定一個國家的統治與公共政策不僅是不恰當的,而且可能是危險的。那么,支持民主的理由有哪些呢?主要觀點有兩個:第一,所有統治都應該基于被治理者的同意,而民主是實現被治理者同意的一種可操作方式。第二,在現有的人類政體類型選項中,找不到一個更好的選擇。正如丘吉爾所言,民主固然不完美,但還有更好的制度選項嗎?

當然,現在多數主流政治學家都是支持民主的,但不少人認為民主存在一定的弊端。那么,這些弊端能否克服呢?實際上,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就做出了一個很好榜樣。制憲會議代表們要考慮的是如何既保證大眾的權利,又恰當地限制大眾的影響。他們最后在1787年《美國憲法》中設計了幾個主要的制度安排。一是在美國總統選舉規則中設計了選舉人團制度,這實際上是一種間接選舉制度。其早期操作是,先由擁有選舉權的公民選舉出選舉人團,然后由選舉人團自行決定給哪位總統候選人投票。制憲會議代表們認為,選舉人團的政治智慧與政治技能要超過整個社會選民的平均水平,所以讓他們來決定誰適合擔任總統是一種更為穩妥的做法。當然,在美國后來的民主進程中,各州選舉人團越來越根據本州選民的多數意見來投票,這樣民主因素就得到了加強。

二是設立參議院。憲法規定,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舉產生,任期6年。這也是一種政治精英選舉政治精英的制度安排。參議院對應的是羅馬共和國的元老院。要知道,一個人的任期越長,就越不容易受到一時情緒和情勢的左右。

三是設立最高(聯邦)法院。當然,最高(聯邦)法院作為政治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機構是慢慢發展起來的,其政治權力部分來自于憲法的授予,部分來自于其最初數代大法官的努力經營。后來,最高法院獲得了制約行政權和立法權的力量。主要依靠違憲審查權,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總統、國會或各州的立法與決定違憲,從而使其喪失法律效力。最高法院這種巨大的政治權力也并非來自于民主的因素。

所以,美國憲法所確立的幾種制度安排都帶有強烈的精英主義民主色彩。羅伯特·達爾在《美國憲法的民主批判》一書中就認為,1787年《美國憲法》還不夠民主。實際上,左翼的政治學家希望尋求的政治平等是一種更加實質性的政治平等。不是說每個人都有投票權就夠了,而是能否使每個人都獲得同樣或比較接近的政治影響力。平民主義民主理論和參與民主理論等,都更多地強調人民主權與民意因素。如果誰想要用精英力量來平衡大眾權利、來限制大眾民意,他們則認為這樣的民主還不夠民主。[93]但是,精英主義民主論者會認為,實質性的政治不平等是不可能的——無論過去還是將來都不會實現。此外,讓每個人都發揮同樣的政治影響力的制度安排不僅是不可愛的,而且是危險的。所以,民主也是引發意識形態沖突的一個重要議題。

最后,還有兩個重要的議題——平等以及政府和市場關系——前面已經有過較多的討論,這里僅作簡略分析。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平等的看法差異很大。保守主義強調的是既有秩序和社會等級,所以保守主義并不熱愛平等。自由主義強調的是自由優先,在自由主義框架中平等的價值顯然要低于自由的價值。但與此同時,自由主義主張機會的平等和形式的平等,或者說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當然,社會主義更多地主張結果的平等和實質的平等。所以,不同意識形態具有差異很大的平等觀。此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是一個重要議題。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在哪里?政府干預是否必要?如果政府干預確屬必要,應該以何者為限?上文已有較多探討,不再贅述。總之,更支持自由市場,還是更支持政府干預,代表了意識形態維度上的很大分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游| 漳浦县| 吉林省| 北宁市| 涞源县| 扶沟县| 仁寿县| 阿巴嘎旗| 抚州市| 长寿区| 高雄市| 卢龙县| 天祝| 临泉县| 喜德县| 湄潭县| 呈贡县| 红桥区| 萨迦县| 西和县| 和政县| 宾阳县| 神农架林区| 万山特区| 茌平县| 梨树县| 同德县| 全州县| 晋中市| 油尖旺区| 阿拉尔市| 冷水江市| 鹤峰县| 屯昌县| 永泰县| 开阳县| 东城区| 牡丹江市| 玉屏| 衢州市|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