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講 近代的屈辱和社會主義革命

一、中國近代史上知識分子的探索之路

(一)屈辱的開始

直到17世紀末,中國還被認為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到19世紀的時候,中國已經淪為了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根據研究,在兩千多年以前公元元年前后,中國的經濟績效水平與古羅馬帝國非常接近,在公元前500—1400年間還要高于歐洲水平。根據研究,歐洲開始趕上中國是在公元1400年以后。歐洲趕上中國的原因,開始并不是因為生產力的提高,而是在地理大發現之后,由于從美洲新大陸帶回了大量的黃金、白銀,積累了巨額的財富,所以歐洲人的生活水平才得以迅速提高。到了18世紀以后,歐洲的工業革命開始,技術變遷速度加快,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就迅速落后了,而且這種落后還在不斷加劇。根據麥迪森的研究,按照1990國際貨幣單位來衡量,1820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是523,當時美國的是1287,英國的是1756(世界最高),當時中國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40%,英國的30%。到了1950年,中國的人均收入變為614,美國變成9573(世界最高),英國變成6847,中國是美國的1/15,英國的1/10,可見收入差距在擴大。隨著收入差距與發達國家的拉大,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例如在清朝中期以前,中國還是全世界最強的國家,周遭的國家都來中國朝貢,中國成為它們的宗主國。英國派使節到中國來,中國翻譯英國為“ 猁”,意思是蠻夷之邦,不知禮節。然而在1840年,也就是工業革命發生不到一百年后,中國就在與英國的鴉片戰爭中戰敗,接下來在一系列的戰爭中接連受到戰敗的屈辱,中英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每次戰敗的經歷對中國來說都是一次重創。接連戰敗不僅讓中國失掉了可以讓周遭國家納供的國際地位,例如作為朝鮮的宗主國和保護國,卻讓其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中國本身雖然沒有變為殖民地,但實際上已具有了半殖民地的性質,與20多個國家簽署了不平等條約,在很多城市劃出租界。另外,中國還把土地割讓給英國、日本和俄國等國家。喪權辱國的局面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出現了。

有不少人在總結這段歷史的時候認為,中國從一個天朝上國在短時間內迅速衰弱下去,主要是因為清政府過于腐敗。但這一說法與事實并不完全符合,因為清朝在歷史上并沒有出現過讓百姓民不聊生的昏君,民間的反清勢力也主要是源于民族情緒而不是出于對皇帝個人的不滿。盡管當時官僚體系的貪污腐化現象的確存在,但是貪污腐化的情形在中國的歷朝歷代都不鮮見。因此,將中國一朝走向貧弱的過失完全推卸給清政府是不公平的。中國在近代之所以不斷遭受外國欺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歐洲的工業革命迅速將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拉大了。在歐洲借助于科學實驗的方式加速進行技術創新、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的同時,中國卻在科舉考試和傳統的教育制度之下不能形成自主的科學與工業革命,只能固守著舊有的技術與生產水平在原地踏步,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而中國在真刀實槍的戰場上的屢嘗敗績,只是讓這種差距以最殘酷的方式擺在了中國人的面前。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和科舉制度的教育之下,形成了對國家的強烈責任感,處處以天下為己任。面對這種千年巨變,中國的知識分子油然生出一種讓中華民族重新強盛起來的使命感。但在另一方面,面對著戰爭的屈辱和國勢的日下,這些知識分子又有極大的挫折感。中國過去是非常強大的國家,有著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短短一百年不到的時間里,就被一些在過去稱之為“蠻夷之邦”的國家打敗,并任由它們欺凌,所以對當時中國的政治、文化精英來說,努力實現中國的復興是鴉片戰爭之后的當務之急。理解這一努力是理解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歷史的重要線索。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文明,與一個新崛起的文明發生了沖突,而戰爭就是沖突的激化。正如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這本書的中譯本可參考新華出版社1997年版。一書中所表現的那樣,在這種文明的沖突中,知識分子對于國外文明的反應和理解必然會涉及文明和文化的含義。

(二)中國早期知識分子救國救亡的探索

對于文明和文化,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例如,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加上上層建筑就構成了一個文化體系。在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問題上,我比較傾向于費孝通的老師馬林諾夫斯基對文化的定義,他把文化定義成三個層次的有機結合。最低的層次是器物,包括能看到的各種有形物質,比如刀槍、車馬、吃飯的筷子和刀叉等。第二個層次是制度和組織,比如銀行體系、教育體系、政治體系等都屬于這個層次。第三個層次是精神或倫理價值,也就是行為規范,即對好壞的判斷。當然,這種分法與馬克思的方法實際上并無矛盾。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指的就是器物層面,上層建筑其實是另外兩個層次的相加,即同時包含了組織的層次和行為倫理規范的層次。按照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三因子論,三個因子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當一個文明與另外一個文明發生沖突的時候,社會上的普通大眾與知識分子的反應是如何理解清楚這種沖突產生的原因。

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對于清朝政府而言,這是第一次在對外戰爭中遭受敗績,這在之前是連想都無法想象的。對外戰敗引起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極大的反思,反思過后他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與西方在器物層次上有很大差別。所以在同治年間,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中興名臣發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內容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一方面仍要堅守以儒家哲學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和倫理價值標準,另一方面要學會利用西方的器物文明成果,向外國購買槍支、大炮和輪船。他們認為有了這些槍炮和輪船,中國就可以強盛起來。可以看出這時的知識分子尚未能擺脫“天朝上國”的思維定式,仍然認為中國在文化的社會組織和價值體系上都具有優越性。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從某種角度上說,洋務運動確實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在中國建立了北洋、南洋以及福建水師,也就是以山東的威海衛和福建的泉州以及馬尾為基地的三支海軍艦隊。

第二次沖突的激化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產生的原因是當時的朝鮮受中國的保護,后來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力量發展非常快,對朝鮮有殖民的企圖,所以和中國發生了沖突。日本在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都是閉關鎖國,后來在美國海軍艦隊的外在壓力之下才被迫開放門戶。日本開放以后,也引起了當時日本社會的極大反思,出現了所謂“尊王攘夷”、幕府還政于天皇的思潮。在權力由幕府大將軍交還天皇以后,明治天皇開始推動維新改革,日本與英國一樣確立了“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并引進了現代的學校、軍隊、銀行、工廠等組織體系,與中國的洋務運動在開始的時間上差不多。在甲午海戰開始之前,國際上的評論普遍認為中國應當能打贏。因為中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新型的軍艦,擁有從英國、法國購買回來的最先進的戰斗武器。日本沒有中國的財力雄厚,買不起大噸位的軍艦,所以只能自己生產小噸位的海軍軍艦,使用的槍炮也比不上中國。有一段野史的記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狀況。甲午海戰之前,清政府采取孫子兵法上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術,在上海的黃浦江舉行盛大的海軍閱兵典禮,邀請各國駐華武官前來參觀中國的海軍艦隊,目的是嚇阻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的駐華武官也被邀請,他在參觀后回去給政府寫了一份報告,報告稱雖然日本的軍艦和武器比中國落后,但日本仍能打贏中國,原因是中國的軍隊沒有現代化的組織觀念,沒有紀律,即使有現代的槍炮也發揮不了作用。當然這只是野史,沒有經過考證。但仍能反映出洋務運動只是從器物層面學習西方,在組織層次上并沒有任何改革,比如教育制度的改革、政治體系的改革、經濟體系的改革等。文化的三因子應該是統一的整體,單單有現代化的槍炮,而沒有相應的組織體系,槍炮也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號稱“亞洲第一巨艦”的“定遠艦”在甲午海戰中卻落得葬身海底的悲慘下場

中日甲午海戰失敗以后,清政府割地賠款,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于是又掀起了另外一場社會反思。原來的反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認為輸給歐洲主要是因為槍炮的落后,現在槍炮和歐洲一樣的情況下還是會打敗仗,那就一定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反觀日本,同樣是在列強的壓力之下,短短三十多年,從閉關鎖國到銳意革新,很短的時間內就超過了中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對中國落后的原因有了一種新的認識,認為中國如果要奮發圖強趕上西方,就必須像日本一樣,采取君主立憲制,廢除科舉。上一講我們講到,科舉考試的問題主要在于內容,而不是在于形式,這個形式能夠挑選有能力的人進入政府作為治國安邦之才,所以說還是好的。科舉考試的制度還被英國學習,在英國建立了文官制度,只是沒有以四書五經作為考試內容。當時推行君主立憲制度的維新運動被稱為“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很快就被保守的清政府官員鎮壓下去,唯一得以保留的成果就是在當時名為“京師大學堂”的今北京大學。

圖為京師大學堂在成立之初的門匾

與建立君主立憲制的社會認識不同,一個另外的思路就是來自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海外留學生和華僑。孫中山原為廣東人,后移民到夏威夷,之后到美國接受教育。他看到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欺凌,也迫切地希望中國能夠迅速強盛起來。他在美國的時候看到美國的制度非常先進,認為總統制要比君主立憲制更為優越,所以需要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制國家。當時,不管是保皇派還是革命黨,所提倡的基本內容都是一樣的,就是要推動一場組織層面大的社會制度變革和政治制度變革。

孫中山(1866—1925)

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后,知道變法已是勢在必行。但是,到了這個保守分子也開始主張要變法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清政府很快就被推翻。當時的中國人普遍認為,中國的積弱是因為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落后,只要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建立新的民主制國家,中國就會迅速地走向富強。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參戰國,而且是戰勝國,但是巴黎和會卻不把中國當做戰勝國看待。當時青島原本是德國的租界,既然在一戰中中國是戰勝國,德國是戰敗國,那么租界理應歸還給中國。但是,當時日本已經變為列強,在列強幕后交易的《凡爾賽和約》中,把青島從德國轉手給了日本。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多北大學生以及在北京的青年知識分子對北洋政府的強烈不滿,于是就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當時社會的政治制度已經改變,在科舉制度廢除以后,建立了初中、高中、大學,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改變。但是,中國還是一個非常落后的國家,還是會被歐洲列強欺辱,原因就是光有現代的器物和組織制度還不夠,還必須有現代的精神和價值觀,所以需要提倡“民主”與“科學”。

狀如警鐘的“五四運動”紀念章

(三)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興起和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

1.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興起

從認識到武器的作用,到認識到這種武器在什么樣的組織狀態下起作用,到最后認識到不僅要有西方的組織狀態,還要有西方的思想,這是一個漸進的思想轉變過程。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的知識分子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全盤西化,建議培養與西方一樣的價值標準、行為規范和社會組織,所使用的器物也要一樣;另一派主張社會主義。在1921年共產黨成立以后,社會主義運動星火燎原,從一點點規模很快發展為全國范圍的社會政治運動。

社會主義思潮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在中國盛行起來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國社會有反西方的情結,因為在歷次戰爭中西方列強讓中國受盡了屈辱。在堅船利炮面前,雖然不得不認輸,但內心里始終不愿屈服,這是一種相當重要的精神狀態。所以,如果有一種制度能夠替代西方的制度,從理論上和實踐上表現得比西方更優秀,就很容易被接受。當時的西方社會處于資本主義早期,確實存在著很多社會問題,比如社會動蕩不安、工人的生活狀況非常悲慘。當時西方的社會動蕩主要是因為雖然由于工業發展,城市化的水平已經比較高,但是大部分的勞動力還在農村,進入到城市里的人并不多。城市的收入比在農村高,所以農村的勞動人口就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這就是巨大的失業大軍,勞動力的供給遠遠大于勞動力的需求。在這種狀況下,資本家會把工資壓得很低,因為城市里的生活始終比農村好,不必擔心沒有人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貧富差距不斷拉大,資本家的收入增長非常快,一般工人的生活狀況卻沒有什么改變,于是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沖突就會頻繁發生。針對社會存在的這些問題,馬克思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認為社會發展是由原始共產社會進入到奴隸社會,由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由封建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最后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在當時中國有一個很時興的說法,叫“畢其功于一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就包含很多這樣的說法。“三民主義”包括“民族、民權、民生”,其中的民生主義按照孫中山的說法就是共產主義,因為資本主義社會里有很多社會問題,革命要徹底,就必須把所有的問題一次性解決,也就是所謂的“畢其功于一役”。連孫中山這樣倡導資產階級革命的人都接受社會主義,可見社會主義思潮范圍之廣,影響之大。

其次,俄國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后,單方面取消了過去對中國所立下的所有不平等條約。當時中國的社會情緒中有很多不滿是針對列強的,因為它們給中國施加了很多不平等條約,讓中國喪權辱國并失掉了和列強平等相處的機會。當時社會運動的強烈愿望就是與發達國家平起平坐。這時突然發現,一個推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國家對中國愿意以兄弟相待,主動把過去的不平等條約全部取消,就好比一個農民欠了地主很多債,有一天地主突然主動上門免除了所有的債務,農民當然會對這個地主產生好感。現在仔細研究起來,蘇聯的這一行為實際上是順水人情。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被資本主義國家包圍,自己的狀況岌岌可危,連生存都有困難,根本沒有能力取得和要求原來在沙皇時代訂下的那些不平等條約所帶來的好處。但是當時中國的社會情緒普遍認為蘇聯的這一舉動是對中國的平等相待,孫中山也開始推行起聯俄聯共的政策。而且到了30年代之后,蘇聯的逐漸強盛又為中國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中國的知識分子在鴉片戰爭之后最主要的理想就是救亡和圖強。在30年代,從1929年紐約股票市場崩盤開始,西方出現了十多年的經濟大蕭條,社會上到處都是失業現象,經濟發展水平在短時間內下滑了30%—40%,而且不止是一個國家,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受到了沖擊。這如同馬克思所預言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崩潰即將來臨。相比之下,蘇聯從1929年開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就從一個落后、貧窮的農業國家變成一個當時世界上的工業化軍事強國。這在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眼里,無疑充滿了吸引力。

2.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李大釗等一批北京大學的知識分子開始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社會主義運動在中國的開展有一系列的理論和認識問題需要解決。

按照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只有在資本家與工人階級的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才會爆發。資本家掌握了政權、財富,單個工人沒法抵抗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就需要把整個工人階級聯合起來。僅僅一個國家的工人聯合起來還不夠,因為當一個國家的工人聯合起來發生暴動、推翻資本主義政權時,旁邊的資本主義國家會有唇亡齒寒的感覺,害怕國內的工人也會鬧革命推翻自己,所以它們會幫助這個國家把工人革命鎮壓下去。任何一個單獨的國家的工人階級都抵抗不了這些資本主義國家隊伍的聯合。所以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在所有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才會取得革命的成功,要想在單個國家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革命問題上與后來出現的列寧主義的差別就在于,列寧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的設想在單一的國家也可能成功,而且還不一定首先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成功。但前提條件是,必須有一個共產黨來領導,必須有一批社會精英來組織這個共產黨。這些社會精英也不一定完全是工人階級,但必須是有組織、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團體。以他們作為核心,團結無產階級大眾,這樣革命就有辦法在單一國家完成。實際上,俄國當時就是這樣做的,首先建立了共產黨,聯合城市里的工人進行暴動,后來果然推翻了沙皇的統治。中國在1921年成立共產黨之初,學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而且共產國際還派來了代表指導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革命活動。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基本上遵循的是列寧主義的路線,先成立一個精英黨,然后發動城市暴動。這樣的模式在俄國非常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但在中國共產黨早期,按照列寧主義模式組織起來的共產黨組織無產階級工人發動城市暴動,每一次都被鎮壓下去,沒有一次取得成功。

3.列寧主義模式在中國失敗的原因

列寧主義模式在蘇聯是成功和正確的,但是應用到中國卻不成功。當時中國共產黨按照第三國際的指示,進行社會運動和革命,結果卻屢戰屢敗,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條件不同。在俄國基本沒有外國租界,在中國卻有很多。俄國在沙皇時代,工業就主要集中在城市里,企業主要是貴族擁有,當然也有一些職業企業家和外國資本家擁有的企業。而在當時中國主要的工業集中在租界,例如天津、上海、武漢、福州的外國租界。在沙皇時代,如果出現工人暴動,政府就要派軍隊鎮壓。工人階級是一個弱勢群體,容易引起社會的同情,政府的鎮壓會使得社會把怒氣和怨恨指向政府,認為這是一個保護資本家剝削窮人的不公正的政府,于是整個社會都把矛頭對準了沙皇。在中國,大工廠都是在租界里。以上海發生的“五卅慘案”為例,當時日租界里的紡織廠工人發生暴動,日本政府派軍隊進行鎮壓。后來工人聯合起來,發展到其他租界,英租界里的工人也發動暴動,同樣被英國巡捕使用武力鎮壓下去。對于這些手無寸鐵的工人遭到武力鎮壓,社會上當然是抱以同情,但是憤怒的矛頭卻指向了列強政府而不是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國民黨政府因而漁翁得利,號召工人團結在蔣介石的領導之下,把中國建立起來然后才能抗擊列強。所以,同樣是工人暴動,產生的結果卻大不相同。在沙皇俄國時代,工人暴動時沙皇派出軍隊鎮壓,結果是沙皇失掉了人心,失去了統治的合法性。但在中國,工人暴動時外國政府直接派出軍隊和警察對工人進行鎮壓,當時的中國政府反倒漁翁得利。這個例子提醒我們,學習外國理論的時候應該非常小心,任何經驗或者理論在具體應用時都有一定的前提,假如前提發生了即使是非常細微的變化,產生的效果也會完全不一致。不要把一個理論當做真理,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理論作為一種假說,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之下才得以應用和實現的。即使在一個國家已經得到證實的理論,拿到另外一個國家去也不一定就能獲得成功。列寧主義沒有真正指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五卅慘案”現場的外國警察和慘死的工人

4.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成功

在第三國際所指導的列寧主義路線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中屢屢失敗之后,中國共產黨內的一些有識之士漸漸意識到了不能完全依賴外國的經驗指導中國革命,于是又開始了新的探索。毛澤東就提出了新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按照馬列主義,如果要發動社會革命,就必須要保證社會當中存在有社會不公平和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況。在中國農村,有地主、貧農和無地農民的差別,按照50年代革命剛剛成功時的統計,中國占人口總數3%的地主控制了26%的耕地,而占人口68%的貧農擁有的土地只有22%,所以這種土地分配的差距非常大。城市里的工人和資本家當然也存在收入分配不均的情況,但差距遠不如農村明顯。按照馬克思主義,農民不見得是最先進的階級,但是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按照毛澤東所講的“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的土地沒收分給貧窮的農民,那么這些農民當然就會支持共產黨的政策。而且在中國農村地區,政府的影響非常薄弱。在傳統社會,政府的管理只能到縣一級,縣以下要依靠士紳(也就是地主)進行管理。正因為如此,如果在農村領導農民發起“打土豪、分田地”的運動,國民黨政府就要派軍隊前來鎮壓農民,其效果就像沙皇派軍隊鎮壓工人暴動一樣,因為保護了富有的地主、打擊了應該被同情的貧窮農民而受到社會正義力量的一致指責,從而喪失政府執政的合法性。所以,發生在中國農村的暴動實際上產生的結果就相當于俄國的城市暴動。當然,依照列寧主義,革命應該由最先進的工人階級來進行,而不是依靠相對保守的農民階層。從這一點來看,毛澤東是一個非常實事求是的人,他活學活用理論,而不是對理論進行生搬硬套。“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是他通過對很多農村進行調查,經過對中國社會各階層狀況的分析才最終提出來的,最大程度地結合了中國社會當時的實際情況,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政策的戰略方針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先在農村建立了革命根據地,然后再慢慢地把矛頭對準城市里的資本家。這是軍事上的戰略。在政治上的戰略是“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當時在城市里有工業和商業,但是這些工業和商業都為民族資本家所有,相對那些外國列強在租界里的工廠而言,普遍規模較小,因此在市場競爭中時常受到欺壓。按照毛澤東當時的說法,這些民族資本家也應該得到保護,要打擊的“一小撮”是官僚資本家——“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和歐洲資本家在中國建立了很多工廠,包括日偽政府在中國建立的工廠。日本戰敗后,這些工廠都被沒收,變成了國民黨政府的資產,由國民黨中的官僚權貴把這些資產繼承過去,變為官僚資本。1947年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政策是把前面的幾項戰略具體劃分為三個方針:一是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貧窮的農民;二是沒收壟斷官僚資本,把它變為社會主義政府直接掌握的國家資本;三是保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并且保證在社會主義政府的領導下民族資本家至少有50年的黃金時代。中國要想從農業社會迅速地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當中需要有一個過渡時期。發展中國的工業基礎和現代化進程需要進行“補課”,在這個“補課”的過程中,民族資本家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按照當時的新民主主義政策,民族資本主義在社會主義政府的領導下,至少有50年的黃金時代可以發展。這些民族資本主義過去受到外國政府和企業的欺壓,社會主義革命以后得到了平等的待遇,就可以發展得更快。這三個方針都得到了民心的支持,保證了共產黨在推翻國民黨政府統治戰爭中的勝利,最終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

擁有百年歷史的張裕釀酒公司曾是民族資本主義的優秀代表

中國有句俗話叫“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從1921年建立到1949年,不過短短28年,差不多一代人的時間,中國共產黨就從一個由幾個知識分子推動社會運動的組織變成了統一中國的政黨,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說是一個曠古奇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中卫市| 尉犁县| 滕州市| 永定县| 邳州市| 克山县| 肇庆市| 云和县| 柳林县| 宁城县| 榆中县| 蒙自县| 镇远县| 玉林市| 娄烦县| 霍邱县| 佛学| 大同市| 平度市| 甘孜| 龙门县| 大姚县| 陈巴尔虎旗| 抚远县| 宁化县| 沙雅县| 太康县| 鄂尔多斯市| 宝鸡市| 东丽区| 彰武县| 南丰县| 大埔县| 洪江市| 阜平县| 灵丘县| 淮安市| 庄河市| 穆棱市|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