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中國經濟(增訂版)
- 林毅夫
- 1591字
- 2019-12-06 19:13:22
三、李約瑟之謎的提出

李約瑟(Dr.Joseph Needham, 1900—1995)
李約瑟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在20世紀初他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英國劍橋大學研究生物化學的著名科學家,在生物化學領域做出了很大貢獻。當時在劍橋大學做研究的時候,實驗室里有三位中國學生,在實驗休息的時候李約瑟經常與他們一起聊天,聊天的話題主要是科學技術。在李約瑟看來,當時的英國是全世界最大最強的經濟,不僅技術領先,而且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在研究這些技術的時候,李約瑟想當然地認為當時的先進技術應該都是歐洲發明的,并且更有可能是英國發明的。但是這三位學生當中有一位女生的父親是北大的科技史教授,家學淵博,所以對科技史非常熟悉。每當談論一個過去的技術時,李約瑟總是認為那是歐洲發明的,但這位女生都會告訴他這是中國發明的,而且在哪本書上已經有過記載。開始李約瑟并不相信,后來他查閱了很多資料,才發現這些技術果然早在中國古代的某本文獻里就已經有了記載。因此他感到非常驚訝,驚訝之余便是好奇,而他的興趣從此就轉到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上面來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在重慶英國領事館做文化參贊,利用此次機會收集了大量的中國史籍。在二戰結束以后,他先到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回到英國,在劍橋大學建立了一個李約瑟圖書館(里面收集了大量中國的歷史文物資料),隨后就開始編輯中國科技史。他所編輯的中國科技史非常詳細地記錄了每一個科學技術或者機械設備、工具最早在哪一本史書上可以確定出現的年代,還比較同樣的技術在中國與在歐洲出現時間的差異,并由此推測這些技術到底是從中國流向西方還是相反。根據他的研究,在15、16世紀以前,東西方科學技術的交流是中國的技術傳向西方。但是到了16、17世紀開始有一些西方的技術傳到東方,到了18世紀中葉以后,這種流向逐漸固定下來,基本上都是西方的技術傳向東方。
由此,李約瑟提出了一個問題,后被稱為“李約瑟之謎”。這個問題包含了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為什么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的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第二個方面是為什么在現代社會中國又成為技術落后的國家,沒有繼續維持原來的領先。這是歷史上一個很大的轉變,當然就會激發很多人去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對于中國人來說尤為意義重大,因為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向以振興國家為己任,雖然過去的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但這段歷史背后的因由對于預測中國在未來的復興一定有所啟示,值得我們去深入發掘。
在人類文明史上有很多文明都曾寫下過光輝的一頁。像埃及在五千到七千年前是全世界最大最強的經濟,后來到三千年前,兩河流域文明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文明,之后才有中華文明的輝煌。但是世界上大多數的文明,都是由弱到強,強了以后各領風騷幾百年乃至幾千年,就會逐漸走向衰弱,最終湮沒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對于埃及文明,雖然從地理名詞上看,現在的埃及與五千至七千年前法老時代的埃及用的是同一個地名,但就文化角度而言,古代的埃及文明已經消亡。其他如兩河流域文明同樣也是如此。中華民族被認為是唯一一個延續了幾千年并傳承不滅的文明,但是中華文明到底會不會像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那樣由小而盛、由盛到衰、最后走向消亡呢?對李約瑟之謎兩個問題的回答可能會影響到對這個問題的判斷,會讓我們明白中國到底有沒有再度復興強大起來的可能。要回答上述問題就要弄清中國過去為何繁盛,又為何由盛轉衰,這是預測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一個突破口,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未來的發展需要克服哪些不利因素,才能重新恢復中華民族原有的創造力。這個問題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也有不少各式各樣的解釋和理論在不斷提出,但是目前的理論大多只能解釋兩個問題當中的一個,即要么回答為什么中國在過去較強,要么回答為什么中國在現在較弱,不能同時對兩個問題都非常適用。一個真正有效的理論,應該同時對兩個問題都有很好的解釋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中國未來如何變強的問題上具有可信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