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
- 鄭巖
- 830字
- 2019-12-13 18:32:01
古代墓葬與中國美術史寫作(代前言)
本書的第一幅插圖是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西漢墓出土的帛畫(圖1)[1]。近幾十年來,這幅帛畫已經家喻戶曉,公眾可以在博物館、教科書、郵票、互聯網,乃至日常生活用品的包裝設計中看到其真身以及所衍生出的種種圖像。除了被置于歷史學、考古學、神話學、民俗學等學科中加以描述和闡釋,通過美術史家的寫作,它也成為中國美術傳統的重要一頁。從這一頁向后翻,我們還可以看到顧愷之、董源、張擇端、黃公望、董其昌、石濤、徐悲鴻,乃至徐冰等藝術家的名字以及他們的作品[2]。一項偶然的考古發現何以成為美術史著作屢屢征引的“經典”?我們應該用什么語言來描述和解讀它?
實際上,馬王堆帛畫的“美術史研究價值”并非與生俱來,在墓葬被發掘之前,其意義主要存在于與墓主人的關系上——伴隨著西漢長沙國的馱侯夫人長眠于封閉嚴密的墓穴中;兩千多年前,它還可能出現于與喪葬有關的一系列儀式中,與參加儀式的人產生各種聯系。換言之,在被制作和使用時,其內部、外部種種物質和非物質的因素,都不是以藝術的名義存在和展開的。1972年的考古發掘使這幅帛畫得以重生。從兩千多年的大夢中醒來,帛畫色彩如新。但是,它所面對的不再是當年的長沙國、漢王朝,而是當今的長沙市、中國、世界,它與原來主人的關系,與其所屬時代、地域、制度、習俗等的關系不再是其唯一的文化坐標值。
圖1 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西漢墓出土帛畫(采自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中國繪畫全集》第1卷,北京、杭州:文物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第3頁,圖版3)
像馬王堆帛畫這樣的古代墓葬材料進入中國美術史寫作,說到底是新的學術理念與古老材料的交匯;在技術層面上,則是美術史與考古學兩個學科的交匯。盡管這種交匯已經有了近一個世紀的實踐,但是還遠沒有完成,我們時時處在十字路口上。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必要回顧一下美術史學界對于古代墓葬研究的歷程,以便做出更加自覺的選擇。限于篇幅,我在這里無法詳細梳理具體材料和研究成果,而偏重于對相關概念和方法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