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夢游天姥吟留別》一本題作《別東魯諸公》,另有一種唐人選本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是李白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之一。

公元七四二至七四四年(唐玄宗天寶元年至三年),李白在長安為唐玄宗翰林供奉。由于政治上失意,李白終于離開了帝都。在漫游梁宋齊魯之后,于公元七四五年(天寶四年)李白又離開東魯南下吳越,這首詩當即此時所作。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是相當復雜的。李白從離開長安后,政治上受到打擊,其失意的情懷和精神的苦悶可想而知。在現實社會中既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虛幻的神仙世界和遠離塵俗的山林中去尋求解脫。這種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卻不能一筆抹殺。無庸諱言,李白在離開長安后,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確比未入長安時有了較清醒的認識,對唐王朝統治階級腐朽的實質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因之他對建功立業的雄圖壯志固然有無從實現的苦惱,而同時對富貴利達這一類世俗的追求也不再抱有過多的幻想,并對高高在上的貴族權豪表示了高度蔑視。從而他有所憬悟,在精神上一定程度擺脫了塵俗的桎梏,這才導致他產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結論。這種堅決不妥協的精神和強烈的反抗情緒正是這首詩的基調,是必須充分肯定的。

然而,由于作者未能躋身于政治舞臺,理想抱負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打擊而破滅,他又感到人生如夢,人事無常,因此在這首詩中,也同時流露出飽含虛無主義的消極成分。詩人寫夢中仙境,其神奇瑰麗的場面固然具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但同時又使作者感到魂悸魄動,仿佛在這神奇瑰麗的背后還有著若隱若現的恐怖的陰影,這就是詩人在現實社會中因四處碰壁而使精神上受到壓抑的一種反映。于是他慨嘆“古來萬事東流水”,即使及時行樂也排遣不了自己所負荷的沉重的思想包袱。這就是詩人消極情緒情不自禁的流露,也是這首詩思想性方面的主要局限。我個人認為,在李白全部的詩作中,這兩者一直是相互依存,而又彼此矛盾著的。這正是李白世界觀中不可分割的兩個側面。

值得注意的還是此詩的藝術特點。有些人每有一種誤解,以為杜甫寫詩是講求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的,而李白只是以磅礴氣勢和豪言壯語來抒發情志,不大注意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締造。其實不然,在神采飛揚和昂頭天外的豪邁詩篇里,李白同樣是注重修辭煉句和章法結構的。這首《夢游天姥吟留別》便足以說明這方面的特點。

這是一首樂府歌行體的雜言古詩。而古詩的傳統特征,是以韻腳的轉換來體現詩義的轉折和詩境的轉移的。因此,我們讀這首詩就根據其韻腳的變換來劃分它的層次和章節: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一(一本作“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全詩分為三個段落。開頭是引子,末段是結語,中間是夢游正文。結構很完整,純系散文格局。有人認為“以文為詩”是杜甫發其軔,韓愈揚其波,至宋代而大興于世。其實“以文為詩”乃是詩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李白也有以文為詩的篇什,只不過不及杜、韓那樣突出,那樣有意為之罷了。

現在我們從第一段談起。第一段凡三換韻腳,實即有三層轉折。詩中明言行將離開東魯,南下吳越,從旅程看,游天姥山不過是個因由;但全詩重點,卻放在“夢游”上。至于夢游之境是否真的天姥,那倒無關緊要。東魯瀕海,故以海上仙山起興。第一、二兩句與三、四兩句看似對舉平起,而一、二句實為陪筆。蓋人在現實社會中遭際每坎坷不平,李白本人亦不例外,于是乃追求神仙世界。這雖屬理想,卻只是幻想。神仙世界在現實中并不存在,李白并非不了解,倒是名山大川風景勝地可供遁世隱居者游賞,這還是比較現實的。所以作者認為“??汀背拚勆裆剑ㄅ钊R、方丈、瀛洲為海上“三神山”,見《史記·封禪書》),實際卻未必能真蒞其境;而越人所說的天姥山,盡管高入重霄,因云霞明滅而時隱時現,卻是實有其地,只要到了那里,便能騎鹿遨游,也仿佛得成仙之趣了。進入第三層,便撇開瀛洲,專寫天姥。評論者謂之“雙提”而“單承”。但前四句作者所用技巧尚不止此。這四句是五、七言相間錯的,平韻二句在前、仄韻二句在后,這自然是古詩作法。我所要提請讀者注意的,乃是這四句已為有了近體詩以后的古詩,它已吸取了近體詩的特點。倘將“越人”二句提前,“海客”二句移后,讀者試再讀之,豈非一副上五下七的對仗工整的長聯乎?此可悟古近體詩相互為用之法。杜甫早期有《望岳》一首,五言八句,中四句對仗工整,人皆以古詩為目之,其實是一首仄韻五律。李白這一首的前四句亦屬同工異曲,似有意似無意,仿佛也從近體變化而來。惟七言對稱的兩句平仄與近體格律不盡相合,故終是古詩而非近體,否則便近于白居易《長恨歌》的格調了。

第三層“天姥連天”四句,第一句不僅寫其高,兼亦狀其遠闊雄峻?!跋蛱鞕M”三字真是奇崛之至。蓋寫山勢之高易,狀山形之偉難,作者乃以“向天橫”三字形容之,仿佛連天姥山的恣睢狂肆的個性也寫出來了,誠為神來之筆。但這還不夠,為了使讀者感受得更深切一些,于是又連寫“五岳”、“赤城”和天臺山。“五岳”是海內名山,然距天姥較遠,故云“勢拔”。意思是說以五岳同天姥相比,天姥或將有超拔之勢,此一層近虛;而赤城山本天臺山門戶,距天姥較近,故用“掩”字,有壓倒之意,此一層稍實。但作者認為寫得還不夠氣派,更加上“天臺”兩句與天姥山相映襯。道教傳說,天臺山有一萬八千丈(見陶弘景《真誥》),可謂高矣,但以之與天姥相比,仍將甘拜下風,比天姥還矮著一截,儼然要傾倒在它的東南腳下了。此推崇揄揚天姥山可謂不遺馀力矣;可是天姥山究竟有何特色,詩人并未加以具體描寫。此蓋從越人口中聽到,自己并不曾親身經歷,故只從虛處落筆,著意烘托而已。然從中亦可悟寫詩三昧。夫虛活則易造聲勢,滯實反失之瑣碎。兩漢大賦之所以不及詩詞有吸引力,非其體物之不工,而正由于體物太質實,反嫌空靈不足,無一氣呵成之妙也。

第二段是全詩主干,以全力大寫夢境。昔金圣嘆評詩文,每好用“筆酣墨飽”和“筆歌墨舞”八字。此詩寫夢境實兼而有之?!昂枴睒O言其足與暢,“歌舞”極言其活與變。從詩的韻腳看,第二段凡七換韻,換韻多即轉折變化多,此不待言矣;但還須注意這七次換韻中,短則兩句一韻,長則六句或八句一韻。韻腳換得頻,一是為了文字剪裁洗煉,二是為了體現瞬息萬變。如“我欲因之夢吳越”兩句為一韻,寫入夢只一筆帶過,詩人從東魯轉眼即到了越中,不但文字簡潔凝煉,而且給人以一躍而行千里之感。而“千巖萬轉”二句為一韻,則狀其倏忽間變化萬千,迅疾異常;稍費筆墨,便覺冗贅。而六句或八句始一換韻者,則詩人意在把楚騷、漢賦、駢四儷六融為一體,從較長的篇幅中來體現鋪排之功力。這樣錯綜組合,疾徐相間,使讀者耳目俱不暇給,而詩境亦因之迷離惝怳,一似無端倪可尋,無蹤跡可察。這正是李白戛戛獨造之境,不惟盛唐獨步,抑且千古絕唱,其所以被尊為“詩仙”者,正在此等處也。

韻七換而詩亦有七層轉折。第一層寫入夢即到剡中。第二層寫夜行之景,宛然夢境。詩人循當年謝靈運的游蹤所至而達于天姥山。這一層八句為一韻,目見湖中之月影,耳聞水畔之猿啼,沿前人登山之徑,直至半壁懸空之處,所見為海日(之光),所聞為天雞(之鳴),似已見到光明而仍在夢中暖昧之境。這一節描寫雖移步換形卻并無轉折,故一韻到底,長達八句之多。中間有兩個七言句,使文勢略有變化,不致平衍無絲毫起伏。這是夢境中最恬靜安適的一段描寫,再經過第三層的兩句一韻以寫其所見之變化迅疾,下面便轉入千奇百怪的神仙境地了。

第四層用楚騷句法,只第一句寫聽到熊咆龍吟,使巖谷殷若雷鳴,從而感到身居高危之地,不免驚慄。但這還是從遠處傳來的聲音,而舉目所見,依然一片寧靜。緊接著第五層便寫到震耳欲聾的霹靂聲,山崩地裂聲,然后仿佛《天方夜譚》中的石穴洞開一樣,一幅奇異而璀璨的景象呈現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轉為光芒萬丈,一方面是深不見底,一方面卻又珍奇畢現。古人說山中別有洞天,李白在詩中有意識地把它形象化了。

第五層所寫乃物象,畢竟是靜態;故第六層寫了兩句仙人紛至沓來的動態,情景俱變。作者久久所憧憬的與神仙遨游的幻想居然在剎那間實現了,這該是一個多么使人歡暢而快慰的夢境??!

然而好景無常。第七層隨即寫由夢境而驚醒,又回到了現實的人間。有人曾質問我:“你強調古風因詩意轉換而換韻,這里‘虎鼓瑟兮’兩句本與上文為一氣,從‘忽魂悸以魄動’以下才寫詩人從夢中醒來。何以把這兩層混為一韻?”我說,此詩好就好在這里。上一層寫仙人紛紛到來,這一層前二句一面接著上文嬗聯寫下來,一面卻與自己若離若即。盡管列仙如麻;自己卻已魂悸魄動,在他們還未從眼前消逝時自己已驚醒了。一說,“虎鼓瑟”二句乃醒后眼前依稀恍惚之景象,而以倒裝之筆出之。說亦可通。總之,這七層似乎飄忽無定,實則層次井然,有本有末,耳聞目睹,歷歷如畫。吟誦時如大氣包裹,幾無喘息馀地;玩味時又結構謹嚴,一一嚴絲合縫。非李白之天才無以紛呈此奇幻之景,非李白之膽識無以控馭此神來之筆。此真李詩中上上乘之作也。

最后一段結語只有兩層。第一層是詩人閱世既深總結出來的道理:“古來萬事東流水?!蹦阏f這消極么,然此乃是現實給他的教訓。第二層則為述志。正緣權貴在朝,才使得萬事全非,自己又豈能依附豪門,摧眉折腰以辱身降志呢?“摧眉”與“揚眉”為對文,用字精當之至。而詩體又回到七古正格,與開頭入夢前寫法相一致(中有一單句“須行即騎訪名山”,表示語氣堅決;“安能”句為九言,更顯得理直氣壯)。這樣,中間的夢境因用筆造語之不同而使讀者感到詩境之奇幻夐絕亦有所不同,此即思想與藝術較大程度的統一也。

說此詩畢,仍擬再強調一下個人的不成熟的點滴體會。此詩從藝術上看,可謂極創新之能事。但如經過仔細分析,則其特色不過熔《詩》、《騷》、漢賦、駢文、古樂府及近體詩于一爐,新則新矣,卻無一筆無來歷。所以我始終認為,只有對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吸收得越多、寢饋得越久、鉆研得越深、積累得越厚,才能越使自己作品的精神面貌給人以耳目一新、與眾不同的感覺。銳意求新者必先“博觀”、“厚積”,并蓄兼收,有極高之修養才會出現驚人之奇跡。如果只靠“橫向引進”,什么東西時髦就掠它一點皮毛做為點綴,雖取悅一時,終難持久而不朽。最終還不免貽旁觀者或后世人以數典忘祖之譏。故有志于從事文化藝術事業者,不可不慎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北省| 永新县| 兴城市| 婺源县| 科尔| 灵武市| 阿荣旗| 任丘市| 锦州市| 舒兰市| 宁武县| 栾川县| 甘孜县| 浦北县| 黎平县| 安阳县| 高青县| 襄城县| 平陆县| 怀安县| 金坛市| 平山县| 云龙县| 天等县| 寿光市| 云林县| 石阡县| 正镶白旗| 霍邱县| 大荔县| 松滋市| 通渭县| 普兰店市| 北碚区| 喀喇沁旗| 衡水市| 桃源县| 清原| 敖汉旗| 东阳市|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