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鏡中自我:觀看中國的兩種范式與中國現(xiàn)代意識的生成

在中國現(xiàn)代初期——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中國社會變遷的活動幾乎為西方人所壟斷。當時以不同原因到達中國的西方人士,留下了大量關于中國的影像資料,成為西方人,乃至受到西方影響的中國知識分子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變遷的重要工具。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留下的影像素材具有雙重特性。在為歷史建構(gòu)提供真切、直觀、富于細節(jié)的“證據(jù)”的同時,這些影像也為“觀看”和“觀察”中國設置了一定的框架。這些框架既來自于當時通行的影像攝制風格和形式上的傳統(tǒng),也來自于攝制者和集團作為觀看主體所攜帶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筆者認為,現(xiàn)代早期的中國影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范式。一是“帝國范式”:影像的攝制者有意或無意地認同西方帝國主義的目標和心態(tài),以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將中國作為研究和考察的客體攝入鏡頭。以此留下的中國形象是作為西方的“他者”而存在的,成為西方社會文化心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變遷的反向投射。這是與現(xiàn)代性視覺體制相一致的主導范式。第二種范式筆者稱其為“人文主義范式”:不同程度上受到當時西方的紀實影像運動影響的藝術家、知識分子和記者,將中國變成了記錄運動的另一個行動場所。這場紀實運動所采用的人文主義視角由于強調(diào)對人的尊重、對社會變遷中人的命運的關注,以及對社會進步的支持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觀看者和被觀看者、記錄者和被記錄者之間的種族和地域隔膜,將中國的人文和社會景觀納入到全球社會變遷和社會運動的宏觀視野之中。后者鏡頭中的中國社會是動態(tài)的,并具有主體性。社會行動者的多元與沖突是以階級的概念加以把握的,這與當時國際化的進步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是一致的。

由于中國內(nèi)生性的影像哲學和紀錄實踐的缺失,上述兩種范式都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影響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意識和社會意識。西方人留下的影像成為中國人想象鏡中自我的重要方式。這種順著他者的目光反觀自身的模式成為中國現(xiàn)代性意識生成的重要渠道。它一方面為知識分子的社會認知帶來了必要的張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種惰性,成為后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文化依附的典型表現(xiàn)。真正自立和自信的現(xiàn)代主體的形成,需要一個從“被看”和“想象自己被看”過渡到一個主動觀看和主動創(chuàng)造的狀態(tài)。對早期中國影像的重新挖掘和解讀,不僅引領我們重新感知和敘述歷史,還時刻提醒我們中國自身觀看欲望的缺失,以及與之相關的主體性的孱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边| 海宁市| 安多县| 中卫市| 乐昌市| 阳曲县| 许昌县| 凯里市| 札达县| 临夏市| 平泉县| 凤阳县| 兰西县| 湄潭县| 泾阳县| 武乡县| 宁化县| 揭西县| 雅江县| 凤城市| 武平县| 灵山县| 年辖:市辖区| 新余市| 金华市| 淮安市| 保康县| 惠东县| 大埔县| 东至县| 古田县| 治多县| 元谋县| 景洪市| 巴马| 新密市| 青冈县| 洛浦县| 东港市| 册亨县| 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