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教程(簡明版)
- 王思斌
- 7092字
- 2019-11-25 18:21:19
第一節 人的社會化的含義與內容
一、什么是人的社會化
1.人的社會化的概念
人有生物性與社會性兩重屬性:生物性是人的與生俱來的身體和行為特征,社會性是在社會生活中習得的行為特征。生物性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社會性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指導著人們的行為。這樣,人在社會上生活就必須增加自己的社會性。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也在探究生物因素對人的社會行為的意義,社會生物學認為,人的社會行為均有其生物學基礎,它是由或部分是由人們的基因決定的。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但并不是由純粹的生物個體組成的。組成社會并在社會中活動的是認同一定文化、遵從一定社會規范的社會行動者,即社會人。但是,人并不是一來到世上就自然地認同和承載了社會的文化,并能按社會規范去行動,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社會的文化,成為社會之一員,參與和創造社會生活的。一個人從生物體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
人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一個人學習社會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會性、由生物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這里所說的“社會的文化”,包括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群體(社會)的多種形式的文化,主要是該群體、該社會的價值觀和各種規范。一個人學習這些價值觀和社會規范,認同了這些文化,也就是增加了自己的社會性,同時也就降低了由生物性驅動的行為,從而能夠作為社會人去獨立和有效地參與群體和社會生活。在這一過程中不是人的生物體被壓制,而是人的先天就有的生物性沖動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代之以用人的社會性去指導人的行為。
2.人的社會化的含義
一個人以生物體的形式來到社會上,實際上是遇到了一個異己的存在物,而這個生物體又必須在這個異己的社會中生活。在生物體不能自發地產生社會生活經驗的情況下,個人就必須學習社會中已經存在的經驗,社會也必須向個人傳授已有的知識,這就是社會化。所以,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人的社會化就是個體吸收社會經驗,由二者的分立走向二者的融合。這種融合是以個體減少自己純粹受生物性支配的行為,增加自己對社會知識的獲得、增加自己的社會性來實現的。具體說來,這種社會化就是個體要學習他將參與其中的各種具體社會(社會群體)的知識、規范、價值觀念和生活技能,使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社會人,參與社會生活。從這種意義上來講,社會化是個人學習群體和社會的文化,發展自己的社會性,把自己整合到群體中去的過程。
整合(integration)也稱社會整合,它是社會學家斯賓塞從功能主義角度提出的一個概念,而且在功能學派那里得到了發展,成為社會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范疇。整合是整體的各部分之間相互協調、結合成一個有機體的過程和狀態。社會化就是減少或消除個人與群體和社會分立狀況的機制,通過對個體的教化,達致他們之間的協調和整合。
在社會化過程中所謂人的生物性被抑制、社會性得以增強是從個體發展的趨勢和從比較意義上而言的。一個人來到世間最初只是一個生物體,他表現出來的也只是生物性本能。隨著個體的發展和被置于社會生活之中,人的行動越來越少地受本能支配而受其社會性影響,這表現為他在行動中受社會規范、社會文化的影響,這就是社會化的效果。另外,人的社會化的增強并不是要壓抑人的生物機體和降低人的生物機能。社會化的任務就是要使人的行動少受生物本能的影響,而更多地受社會文化、社會規范的影響,即在他參與群體生活、社會生活時,用群體規范指導自己的行動,以實現與他人的合作。所以人的社會化絕不是要削弱人的生物機能。
一個人從純粹生物體變為社會人是隨著人的生物體的成長而發展的,隨著人的生物體的成長,社會對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時也對他進行教化,而個人在此過程中學習、選擇接受社會的知識和規范,于是其社會性得以增強。就時間而言,人的社會化一般指從人的出生到其成為基本合格的社會成員即青年這一階段。當然,從廣義上來說,一個人學習社會文化的過程是伴其一生的過程,這是個人的廣義社會化。
社會學關于社會化的研究有三種角度,即個性發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和社會結構的角度。從個性發展的角度看社會化,則社會化是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這是社會學中的社會心理學的立場。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社會化是社會和群體向個體傳輸文化,個體學習和認同文化的過程。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社會化就是使個體變得具有社會性,而其結果是培養合格的社會角色。
二、人的社會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社會化的必要性
(1)從個人角度看社會化的必要性
人要社會化首先是由于他的需要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得到滿足這一事實所決定的。
馬克思從人類發展史的角度分析了需要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生理的需要和隨之產生的社會需要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中具有基礎的作用。他認為,需要是一個人的行動的基礎和積極性的來源,人的需要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性的機能,人的需要是社會性的,是以社會為背景和以社會為尺度的。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從人本主義的角度闡述了需要對人的行為的激勵作用。他認為,一般說來人們都有下述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或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由人的生物機體而產生的需要,包括衣、食、住及性的需要等。安全的需要是指個人追求身體安全、免遭威脅的需要,包括防備生理損傷、疾病,希望有安全的生活環境等。歸屬或愛的需要是指人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感情,渴望被接受,成為群體的一員而有歸屬。自尊的需要即人們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較高的評價,得到別人的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促使自己的潛力得以發揮、自己的抱負得以實現的希望。在馬斯洛看來,一般說來,人的這些需要是按照一定層次排列的,即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較低層次的需要,接著是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高層次需要。這五種需要由低到高形成一種階梯狀關系。人們首先追求基本的、低層次的需要,低層次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他就會去追求較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如果他的較低層次的需要未得到滿足,即使其較高需要得到了滿足,其激勵作用也不會長久,他還會轉過來追求較低層次需要的滿足。
人的生活是不斷追求和滿足更高需要的過程。但是作為生物體的個人并不是自足的體系,即他不可能自給自足。無論是人在幼年時期還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必須通過參與群體生活并通過群體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在人的未成年期,人需要從家庭和其他社會群體中獲得基本的物質資源以維持其生命,也需要通過參與社會群體獲得感情上的支持。20世紀早期關于“狼孩”的發現和在“被隔離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在后來的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充分說明人在早期社會化的重要性。在成年階段,人也必須通過參與群體、以群體的方式去獲取生活的必需品。然而,個人要參與群體、同群體成員合作就必須了解群體的價值和規范,而不是群體依就于生物性的個體。由此看來,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進行社會化。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人也必須社會化。人類社會是處于不斷發展之中的,而且其發展在不斷加速。人要在社會中生活就必須繼承人們在以往創造的文化,并不斷學習人們創造的新經驗、新知識,這也是人的社會化。
(2)從社會角度看社會化的必要性
社會實在論認為,社會有自我維持和發展的取向,這種取向反映在社會的參與者對于未來期望的向往和為其建構基礎的努力之中。一個家庭和家族、一個組織和團體、一個民族和國家都在自己的當今努力中建構著未來,都在追求自己的延續和發展。一個社會要延續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員了解已有的文化遺產,認同社會的主導價值,遵循社會的行為規范,這就是對新加入成員的社會化。對一個家庭來說,新一代的來臨實際上是家庭世代繼替的開始,為了使這種世代繼替能順利進行,長輩必然要對新一代進行教化。對于一個民族來說也是如此。此外,一個社會要發展,必然要求其成員有較高素質。從宏觀上來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發展,必須全面提高民族成員及國民的素質。要提高他們的素質,就必須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這也是成員社會化的過程。
2.人的社會化的可能性
對于個體特別是對年輕的個體來說,對其進行社會化是可能的。這種可能性主要來自于如下幾個方面。
(1)人有較長的依賴生活期
人類的進化是一種進步,同時也伴隨著初級的獨立生活能力的喪失。許多哺乳動物的初生幼仔發育良好,能夠較快地獨立生活,但人卻不然。人類具有的社會性群體生活的特征使新生兒,乃至幼兒和少年變得無能。這就是說,新的個體要生存就必須依賴他人、依賴群體和社會。一般說來,人的嬰兒、幼兒期基本上是完全依賴期,少年期乃至青年期屬于部分依賴期,即他們在基本生活能力和謀生能力方面都比較欠缺,而必須依賴他人。這種依賴性使群體和社會對新的社會成員實施社會成為可能,即老的群體成員(比如父母)可以利用新成員的依賴性向其傳授滿足其需要的技能、知識和規范。這種傳授包括細心教導、因勢利導,也包括運用由于依賴性而形成的權力,即迫使新成員遵從群體和社會的規范。人的較長的依賴生活期使其學習十分豐富的文化成為可能。
(2)人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也是人的社會化的生物基礎,這種學習能力是人類在長期的進化中積累而成的,現實的學習能力則是人的先天素質、社會歷史遺產和個人努力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學習能力不但包括模仿能力,而且包括創造能力,后者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創造新知識的能力,也是人類優于動物的能力。馬克思曾經說過,在蜂房建筑上,蜜蜂的本事曾使人間許多以建筑師為業的人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這種以人的發達的大腦為生物基礎的學習能力是人的潛能,是十分豐富的。這種學習能力配之以適當的社會條件,可以使人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和規范。這樣,隨著個體的成長及其學習潛能的開發,他就可以不斷學習社會的知識,增強自己的社會性。
(3)人有語言的能力
語言是人們在共同勞動及其他活動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作為文化的一種形式,它是被同群體成員共享或共同使用的。語言有文字語言、口頭語言、符號語言、肢體語言等形式,語言承載了行動者(話語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和價值,它是人類傳達信息、溝通思想的工具。由于語言,特別是文字語言具有儲藏的性質,所以它可以將人類的經驗保留下來。而后人因為具有共同使用這種語言的能力,因此可以學習以往世代的經驗和知識。在同一時代,人們可以用共同的語言相互交流和溝通。語言不僅有助于人們相互交流,也有助于人們學習間接知識,從而擴大自己的視野。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語言也在發生變化,它一方面變得更豐富,另一方面變得更精練。比如學術上和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更有概括力的概念,出現了一些縮略語等。由于人有語言的能力,可以通過接受文化教育和參與社會生活等方式學習語言,所以人們也就能夠借助這些語言更有效地學習群體和社會的文化。
三、人的社會化的內容
1.人類發展的任務
人的一生是完成自己所應完成的任務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艾利克森(E. Erikson)把人生分為八個階段,即嬰兒階段、幼兒階段、學前階段、學齡階段、少青年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成年期或中年期、成熟期或老年期。他認為,在這八個階段會遇到不同的人生任務,因此也就需要心理成長以對特定的社會要求做出反應。如果人能夠成功地對特定的社會要求做出反應,就會得到積極的評價,從而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并進而對未來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反之,如果他不能成功地對人生任務做出積極反應,就會產生負面心理,從而對未來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例如在嬰兒期,嬰兒需要得到家人或他人的照料,如果他得到了良好的照料,他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信任感,反之則會產生不信任感。幼兒期的重要任務是對自己的肢體進行自我控制,如果父母過多限制和責怪他,他會產生羞恥感。學前期的孩子多于游戲,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持負面態度,孩子會產生內疚感。在學齡期,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活動會使其勤奮,壓抑他會造成自卑心理。少、青年要學會扮演不同角色,實現角色認同,社會化不足會出現角色混淆。青年期人將經歷求愛與建立家庭,如果遭遇挫折就會產生孤獨感。人到中年要養家,教育子女,成功則有成就感,不成功會產生停滯感。人到老年常常會回憶和總結自己的一生,如果認為自己的一生是令人滿意的,就會產生完善感,反之就會陷入追悔和絕望的情緒之中。毫無疑問,人要順利地完成各個階段的任務,就要學習,就要不斷地進行社會化。
2.人的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學習或社會化是人的畢生任務。社會學研究人的社會化更加關注人從出生到青年階段的社會化,在這一階段社會化有如下一些基本內容。
(1)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
一個人出生之后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在生活上不能自理,無論衣食住行,他都要靠別人的幫助才能完成。一個人連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更談不上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和為社會創造財富。這樣,作為一個人,其首要任務就是學習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技能。吃飯、穿衣、走路,這些與人的基本的生物性需要相關的技能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學會,這與個體生物機能的發展相關,也與人的智力的發展相關,一般需要幾年時間。應該指出的是,這些衣食住行的技能并不是簡單的動作,而是一種文化,在這些活動中包含了某種意義。比如,中國人吃飯用筷子,雖然嬰幼兒多用勺匙就餐,但是只有學會了用筷子吃飯才算真正學會了吃飯的技能。
(2)學習謀生的基本手段
作為一個社會成員,人不但是一個消費者,也應是一個生產者。人不但要通過生產而自食其力,而且要向家庭成員中的非生產者提供消費資源,另外,他還要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樣,人就必須學會謀生的技能,即通過勞動創造財富。不同時代人類通過勞動獲取財富的方式,即生產方式有不同。在農業社會,人們的主要的生產方式是在自然條件制約下的農業耕作,在工業社會,機械化生產乃至自動化生產成為主導的生產方式。顯而易見,在不同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條件下,人們學習謀生手段的內容、過程和方法也是不同的。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家庭是基本的生產單位和生活單位。一個人學習謀生手段常常是通過自幼跟隨長者,耳濡目染及模仿而獲得的,這一過程可以在十幾歲時完成。在工業社會,生產技術變得越來越復雜,一個人謀生技能的獲得需要通過正規的學徒、通過學校的學習和職業培訓,這一過程一般到二十多歲才能完成。但是,無論如何,這些謀生是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的,這是人的社會化的一項重要任務。
(3)學習社會行為規范
社會行為規范也稱社會規范,它是一定群體和社會中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為了保障群體生活的有序進行,人們通過長期摸索形成了與特定的群體活動相適應的、說明其成員應該如何及不該如何的不成文或成文的規定與共識,這就是社會行為規范。行為規范是人們進行群體活動的伴生物,并作為一種潛在結構指導著群體成員的行為。在群體生活和人的社會活動中,行為規范是無處不在的,這也是人類群體的社會性的證明。群體和社會的性質不同、活動的領域和場景不同,指導社會成員的行為規范也不同。比如,人們在家庭中、朋友圈子里、工作單位上所應遵守的行為規范是不同的。
社會行為規范是人們在共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行為規范都由當事人創造而產生。實際上,大多數行為規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通過世代積累和選擇而形成的,它們構成了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對于后來人來說,社會行為規范就是先于他們而存在的,他們必須學習和遵從這些規范才能有效地參與群體生活。學習和認同了這些行為規范,人們就會減少由于其生物性所驅使的混亂行為,也就增加了自己的社會性。當然,并非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只能被動地學習和遵從既定的規范,在社會發生迅速變化時,后來人向已有規范挑戰的情況也會出現,但這種挑戰也不是由其生物性所驅使的,而常常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
(4)明確生活目標
對于群體和社會來說,對其成員進行社會化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向其灌輸主導的價值觀,并向他指點生活目標。無論從群體成員的成長還是從群體發展的角度看,群體都對其成員寄予某種期望。從深層的角度來看,這種期望主要表現為對其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即期望后來者成為群體所期望的人,這些集中表現為對人的生活目標即基本的生活目標的指點。這種生活目標的指點常常具體地表現為群體中的權威者對后來者未來職業的指點,通過對具體職業優劣之評價來引發后來者對某職業的興趣和好感。在宏觀上,這種指點則表現為對后來者人生發展方向的引導。群體對后來者生活目標的指點受群體目標、群體中權威者對自我人生歷程的反思及社會價值系統的影響。
(5)培養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是指與某種社會結構中的社會地位(或社會位置)相一致、社會對占據該地位的人的權利和義務的規范性期望的體系。具體地說,社會角色是指一定群體和社會中有特定權利和義務、并按照特定行為規范活動的人。比如,老師、學生、母親、兒子等都是既抽象又具體的社會角色,他們都代表著社會所期望的一系列權利、義務和行為規范。社會角色是社會結構中具體位置的表現,一個具體的社會就是由一系列相關的社會角色結合而成的。
從綜合的角度來看,人的社會化就是要培養社會角色,即將他培養成群體和社會認為合格的角色。比如,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希望他們成為好兒子、好女兒,教師對學生的培養是希望他們成為合格的學生。在這里,后者都是社會角色,而那些具體的兒子、女兒、學生都是角色的扮演者。社會化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他們能按照要求扮演社會角色。當然,社會角色培養的內容遠不止于此。比如,在人的嬰兒青年期性別角色社會化也是一項重要內容,政治社會化也滲透于各種對后來者的教導之中。這一切都是要將新成員,特別是未成年人培養成施教者所希望的合格的社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