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股東資格概念研究

(一)資格的含義

在國外的法學中,“資格”的含義至少有兩種解釋,一是將“資格”解釋為人格,即“personality”,也有學者認為“personhood”也有資格之意。參見崔拴林:《論私法主體資格的分化與擴張》,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德語中與之對應的概念是“juristische Pers?nlichkeit”,是指“在法律上作為一個能夠行使權利,履行法律義務和承擔法律責任之主體的法律資格?!?img alt="同上書,第6—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FC45E/13173365205551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527462-0JC6zojiYcZK1DZgeWFyH9FZx3LMNUJ0-0-d494a2fe7ebf1ce9fc308fffc220b41e">

另一種是將“資格”解釋為能力(capacity)。在奧地利學者漢斯·凱爾森(Hans Kelsen)看來,當法律規范“將某個人的行為當作法律條件或法律后果時,意思是只有這個人才有‘能力’作為或不作這一行為;只有他才有‘資格’(competence,最文義的資格)。只有當這個有能力的和有資格的人作或不作時,才發生根據規范來說成為法律條件或法律后果的行為和不行為?!煞梢幏端{整的人的行為是由兩種因素組成的:屬事因素和屬人因素,必須要作或不作的事以及必須要作或不作這件事的人。法律規范在決定作為法律條件或法律后果的人的行為時,就決定了這兩個因素。由法律規范構成的屬人和屬事這兩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在德語和法語中就以最一般意義上的‘資格’這一用語來稱謂。一個人有‘資格’為一定行為,意思就是只有在這一行為是由這個人作出時,才被給予法律條件或法律后果的質(quality)。即使是不法行為也預定了不法行為人的‘資格’(最一般意義上的資格)。并不是每一個存在(being)都能為不法行為?!眲P爾森認為,“‘資格’這一用語平常確實是在狹義上使用的。人們通常只講行為的資格,而不講不行為的資格。此外,這一用語只被用來指采取行為而非不法行為,是以創造法律規范的能力。”〔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02頁。

我國《現代漢語詞典》所解釋的“資格”包括兩層含義,其是一“從事某種活動所應具備的條件、身份等”;第二是“由從事某種工作或活動的時間長短所形成的身份”。這里的第一種含義就是法學領域中有關主體資格能力方面的含義。而第二層含義則是特定法律關系主體資格的現實體現。這兩層含義,即第一層資格的“能力”含義和第二層現實主體的“身份”含義,在股東資格的概念內涵中均得到了體現。漢語中的“資格”概念較之純法學上的“資格”概念,內涵更豐富。它不僅包含了法學上資格概念的內涵,還包容了中國文化中現實身份所涵蓋的地位、關系等意義。

本書旨在于對中國公司法中股東資格進行研究,自然將基于我國文化生活之基礎,來使用“資格”一詞的概念,分析闡釋股東資格的相關問題。例如,當我們對某一主體行使股東權利表示質疑時說:“你具有股東資格嗎?”這里“資格”的含義就是指該主體是否具有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能力或前提條件;當某一主體向公司繳足了出資并在公司股東名冊上登記完備后,說他已經取得了股東資格,這里“資格”的意義就是指身份,即該主體享有了股東的身份。

(二)股東資格的權利能力含義

在法學上,“資格”通常是指法律所賦予主體的權利能力。法律并不是任意地賦予現實實體以權利內容的,而是基于立法目的的追求賦予特定實體的,這種特定實體經法律的承認才具有了承載權利的資格。參見龍衛球:《民法總論》(第二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頁。這一資格,在法學上被稱為“權利能力”,也就是承載權利成為主體的能力或資格。法律對主體資格的規范,是法律制度體系構建的基礎。法律賦予主體具有能力而自然主體得以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享有權利,進行法律行為,體現意志,追逐理想,彰顯其人格之存在及其對社會之價值。因此,一方面,與主體相關的“資格”,“不是一種抽象的觀念,反映在法律上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制度,即權利能力制度”彭誠信:《主體性與私權制度研究——以財產、契約的歷史考察為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頁。;另一方面,與主體相關的“資格”也是法學理論體系中邏輯思維的基本網結,學術研究的重要范疇。

在社會團體組織中,相關資格通常又被視為該團體組織的前提條件。只有具有這一團體成員的資格,才可能行使成員的權利。德國學者將營利社團法人與公益社團法人的社員權作統一研究,并力圖形成統一理論,認為所有社團都是人的結合關系,社員資格為第一位要素,權利為第二位要素,社員權以社員資格為基礎,社員資格的取得以社團一方接受的表示與加入者一方加入的表示達成一致為要件。

在我們判斷某一主體是否具有股東資格時,首先是考察該主體是否具有成為股東的可能性。如果判定該主體不具有股東資格,其意在于表明該主體不具有享有股東權利的能力,也就是說該主體不存在成為主體的前提條件;反之,如果判定該主體具有股東資格,則表明該主體具有成為股東的可能性。這種成為股東的前提條件或可能性,這在法律上被稱為“權利能力”,即成為股東的能力。

對股東的權利能力如何確定,這是立法所無法回避的問題。法律應當賦予什么主體具有成為股東的能力,這實際上是要確定能夠享有股東資格的主體范圍。立法者從法律的角度,通過對于相關法律的立法活動,確定股東資格的能力要件,并以此作為實際生活中判斷股東資格的標準。

(三)股東資格的身份含義

在現實生活中,某一主體投資于公司,對其投資所形成的股份享有所有權,并以此成為公司的股東。這時,該股東依其股東資格參加股東會,行使股東權利。這里的“股東資格”就是指一般身份,表明該主體具有股東的身份,以及股東這一主體的特定情形下的身份狀況。在現實生活中的股東資格爭訴,實際上是對股東資格身份確認的爭訴。這里的股東資格是指這一層面的含義。

股東資格的“身份”含義表明主體成為股東的現實性。這一層含義包含的內容主要是關于哪些主體是股東、哪些主體可以行使股東權利、哪些主體應當承擔股東義務的問題。對這一層面含義的內容研究,對實務界和司法機關具有重要價值,也是實務界和司法機關所特別關注的。股東資格的“能力”含義表明主體成為股東的可能性。這一層含義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是關于哪些主體應當成為股東、哪些主體可以成為股東的問題,對這一層面含義內容的研究,對理論界和立法者具有重要價值,也是理論界和立法者所認真關注的。股東資格“能力”含義與“身份”含義兩者有著內在本質聯系。這兩層含義都是從不同的層面來界定股東主體,表明股東權利、義務的歸屬。只有全面理解股東資格的兩層內涵,才能科學把握股東資格能力范圍的應然界定,才能準確判定股東資格身份的實然歸屬。

本書對股東資格的研究論述,是基于對其兩層含義的整體思考而展開的。在具體的論述中,有關立法的研究論述側重于“能力”層面的含義;有關實際運用中相關問題的分析,則側重于“身份”層面的含義。當然,基于研究和論述的需要,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合理的含義所指。

(四)股東資格的實質分析

在主體的能力方面,股東資格實質上是指民事主體將其財產進行投資運作的能力。從字面含義上看,股東資格是指民事主體能否成為股東的能力。然而,民事主體要成為股東,必須持有公司股份。無論股東以何種方式取得股東資格,其本質都以一定價值的財產與公司進行交易的結果。因此,只要法律允許民事主體能夠享有股東資格,就意味著法律賦予其能夠以其一定價值含量的財產投資于公司的能力或資格。因此,法律對股東資格的規制,實質上是對民事主體向公司投資取得股份資格的規定;反之,公司法對投資行為主體設限規定,實質也就是對股東資格設定了限制。

在主體的身份方面,股東資格的實質在于:明確股東權利的載體,確定股份財產利益的歸屬。民事主體取得股東資格,就意味著該主體與公司發生了特定的法律關系,即成為公司組織體的成員——股東,實際上成為享有股東權利的主體;就意味著該主體成了相應股份的所有者,是該股份之上的權益歸屬的載體。股份不是金錢,而是由金錢來衡量的一種利益。它是由合同約定的,包括一定金錢價值權利在內的各種權利所構成的。享有股東資格的主體,可以憑借這一資格行使表決權、知情權等等一系列在公司內部的權利。同時,因為該主體取得了公司的股份,成為相應股份的所有權主體,所以,基于該股份之上的利益,包括股份所包含的期待利益、公司解散時相應股份財產的利益等等,均歸屬于該主體。由此可見,股東資格在身份上的法律意義實質上就是明確了股東與公司以及股東與股份之間的法律關系,從而顯示了股東的法律地位。

認識股東資格實質的意義在于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股東資格的平等性。我們認為股東資格的實質是財產運作主體的資格問題,那么這種資格是否應該具有平等性,任何財產運作主體都應平等地享有這一資格。主體資格通過權利能力的賦予而取得,本身就反映出主體平等的觀念;平等觀念的實質在于主體資格得到普遍尊重與認同;平等觀念還表現在法律承認主體時沒有任何限制性條件。參見彭誠信:《主體性與私權制度研究——以財產、契約的歷史考察為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5頁。只要承認了該主體資格,就必然隱含了承認該主體的平等。

在西方財產理論看來,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原則和行使私人財產權利的自由或經濟自由的理念是相互聯系的。私人財產權利是以私人財產權利為核心的觀念和制度體系,只要承認財產的私人所有,就必須承認權利主體對自己財產處分的自由?!八饺素敭a權利體系本身就是一套游戲規則,在這種游戲中不存在社會經濟的不平等應當控制在何種限度內的問題,就好像在田徑比賽中不存在應當如何控制選手們的比分懸殊的問題。不能以任何正義的原則和觀念以及福利國家的政策等手段侵犯個人財產權利。”王啟富、劉金國主編:《人權問題的法理學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版,第194頁。雖然這一觀點有點過激,否定國家必需的調節作用是不客觀的,但是,維護主體的平等財產權,是整個社會經濟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是不容置疑的。股東資格的平等性正是一社會經濟體內容在要求的體現。

既然承認了財產運作者運作財產的資格,承認了這種資格的平等性,那么可以推論,股東資格的實質是主體進行財產運作的資格,進而這種資格應當是平等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沈阳市| 井冈山市| 崇左市| 吴江市| 伊宁市| 桂林市| 怀集县| 马鞍山市| 五寨县| 本溪市| 安丘市| 屯留县| 襄城县| 包头市| 保定市| 东平县| 吉木萨尔县| 澜沧| 松阳县| 福清市| 长宁县| 大同市| 乌审旗| 肥西县| 松阳县| 余姚市| 苍山县| 玉田县| 商丘市| 隆子县| 长垣县| 景宁| 海晏县| 股票| 色达县| 甘洛县| 筠连县| 鲁山县| 乌兰县| 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