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號
第一節 商號的概述
一、商號的概念
商號(business name, trade name),亦稱商事名稱、商業名稱,是指商主體從事商行為時所使用的名稱。其作用在于:(1)商主體特定化。通過商號表彰自己營業的名稱,以便區分和識別此主體與彼主體、此類主體與彼類主體。(2)表明商主體的性質和法律地位,提高交易效率,維護交易安全。比如,《公司法》第9條要求公司的名稱分別要標明“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字樣,這就有利于交易相對人據此了解其性質和法律地位,并作出是否與其進行交易以及如何進行交易的初步判斷。(3)表明商主體的地域。比如,企業名稱一般都要冠以住所地的相應行政區劃的名稱,既便于交易相對人明了其商事登記地,明確有關糾紛的訴訟管轄法院,也便于登記機關和其他監管機關監管商行為。
“商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商號僅僅指字號,即我國《民法通則》第26、33條所說的個體工商戶和個人合伙的字號,以及《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1991)所說企業名稱中的字號部分。浙江省政府的《知名商號認定暫行辦法》(試行)(2004)就采用狹義,且僅僅針對企業名稱中的字號部分,不包括個體工商戶和個人合伙的字號。從廣義來看,商號與商業名稱和商事名稱為同義語,國內絕大多數學者持這種觀點,本書亦在廣義上使用“商號”。個別學者甚至認為,商號與企業名稱、廠商名稱為同義語,鑒于企業乃商主體的主流形式
,這種看法可以理解,但并不恰當。誠然,商號中最核心的要素乃是字號,系識別不同商主體的主要標志。
二、商號的特征
商號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一)商號是商主體所使用的名稱
凡商主體均可使用商號,以表彰其在營業上的活動。我國《民法通則》第26、33條分別準予個體工商戶和個人合伙起字號。企業不僅可以使用商號,而且商號本身就是企業設立的條件之一。比如,我國《個人獨資企業法》和《合伙企業法》第8條、《公司法》(2005)第7、23和77條分別要求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具有相應的商號。這表明,商號有別于自然人的姓名以及機關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的名稱。
(二)商號是商主體從事商行為時所使用的名稱
商主體之所以使用商號,乃是為了從事商行為,便于不同商主體相互加以區別。反之,若是商主體不從事商行為,則無需使用商號。以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為例,其投資人若不從事商行為,使用其姓名就可以了,另起一個商號純屬多余,而其成員的姓名或雅號則不是商號。商法人本來就是以從事商行為為目的而設立,因其具有獨立于其成員的法人人格,自然需要一個商號。機關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雖有其名稱,但不能從事商行為,故其名稱不是商號。
(三)商號是商主體用以表彰自己營業的名稱
商場如戰場,優勝劣汰。為了在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追求卓越,立于不敗之地,商號成為同行業商主體相互區別各自商品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客戶和消費者識別不同商主體的商品和服務質量的重要信號,故商號本身蘊涵著各個商主體日積月累的商譽,且具有愈來愈重要的商業價值。天津“狗不理”雖包袱沉重,但能夠以高價出手,即為明證(引例4-1)。可見,商號就是信譽的載體,起著傳統社會“姓氏”的作用,具有信息傳遞的功能。
引例4-1
“狗不理”以1.06億元的高價成交
天津狗不理包子始創于1858年,系有著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老字號。現已擁有“狗不理”總店、大酒店、速凍食品銷售中心、快餐有限公司、物流有限公司以及八十余家特許連鎖企業,在日本、韓國、美國開有分店,甚至是天津的一張城市名片。狗不理在職職工565名,退休職工477人,比例接近1∶1。2004年,狗不理集團公司經營效益再創歷史新高,但是總資產才1.17億元,而負債就有8000多萬元,其中包括2000多萬元金融債務和6000多萬元其他債務,包括貨款和工程款。2005年2月28日,隨著拍賣槌重重落下,政府以1.06億元的高價賣掉了天津狗不理集團,成交價格遠遠超出了原先的市場預期。“狗不理”的商譽和商號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三、商號與商標的關系
(一)商號與商標的異同
如表4-1所示,商號顯然有別于商標。商號以商主體自身為對象,而商標則是以商品或服務為對象,系區別不同商品或服務的標志,不僅區分不同商主體的商品或服務,而且區分同一商主體的不同商品或服務。易言之,特定商主體只能有1個商號,但可以有多個商標。商號只能由文字構成,而商標則可由文字、圖形或其組合構成。商號登記采用強制主義,而商標登記則是自愿與強制相結合,即只有人用藥品和煙草制品采用強制主義,其他商品的商標注冊與否,聽其自便。商號僅在登記機關行政轄區內具有排他效力,而商標一經注冊,在全國具有排他性。
表4-1 商號與商標的差異

盡管如此,商號與商標的功能有相似之處,即均具有顯著性,具有識別功能,均與商主體的信譽息息相關。正因為如此,將商號中特取部分用作商標,甚至申請注冊的,可以說比比皆是。比如,日本的“日立”、“豐田”,德國的“拜耳”公司等,不一而足。這不僅收到商標和商號同時宣傳的效果,而且還可獲得雙重法律保護。
(二)商號與商標混淆的處理
由于商號和商標具有功能相似性,但是兩者分別由不同的法律進行規范,且登記主管機關也不一樣。這就為一些人用他人的商號或商標尤其是知名商號或商標,登記為自己的商標或商號,提供了可乘之機。實踐中,這種情形時有發生。為此,國家工商總局命令禁止利用他人的商標或商號進行不正當競爭,即商標中的文字和商號中的字號相同或者近似,足以讓他人對商主體及其商品或者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的,屬于不正當競爭。這有兩種情形,一是將與他人商號中的字號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注冊為商標,引起相關公眾對商號所有人與商標注冊人的誤認或者誤解的;二是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登記為商號中的字號,引起相關公眾對商標注冊人與商號所有人的誤認或者誤解的。
遇此情形,登記在先的商號所有人或商標所有人應自商號登記之日或商標注冊之日起5年內主張權利。這種糾紛的主管機關為省級以上工商局,發生在同一省級行政區域內的,由省級工商局處理;跨省級行政區域的,由國家工商總局處理。請求保護商標專用權的案件,由省級以上工商局的企業登記部門承辦,如遇應變更企業商號,承辦部門會同商標管理部門根據企業商號登記管理的規定進行處理,交由該企業商號核準機關執行,并報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和企業注冊局備案。請求保護企業商號權的,由省級以上工商局的商標管理部門承辦,如遇應撤銷注冊商標,由承辦部門提出意見后報請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決定,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會同企業注冊局根據《商標法》及《商標法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理。
第二節 企業商號的取得
一、企業商號選用的原則
(一)三種模式
各國對選用企業商號有三種規制模式,即真實主義、自由主義和折中主義。
1.商號真實主義
德國、法國、瑞士等國所采用這種模式,要求商號與商主體的姓名及其營業種類必須彼此名實相符。比如,《德國商法典》第18條禁止附加使人誤解其營業的種類或范圍以及其營業主體的文字。無限公司的商號應有公司成員商人的姓名,可以一人為代表,其他人省略。非法人商主體的商號與營業主的民事名稱以及營業種類彼此相符。商號中附加的字樣足以引起第三人誤會的,法律一概禁止。
2.商號自由主義
英國、美國、日本等國采用該模式,即商號與營業主的民事名稱(姓名)及所營業種類是否相符,法律并不過問。比如,《日本商法典》第16條規定,商人可以以其姓、姓名或其他名稱作為商號。當然,這種模式并非沒有限制。比如,同樣不允許非法人營業體冒稱公司等商法人。公司名稱須標明公司種類,不許只稱為公司。同類業務的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類似的名稱。不允許用國名、國際、聯邦等字樣和可能造成公眾誤解或有欺騙性的字樣,以及法律明文禁止的其他字樣。以英國為例,公司名稱結尾須冠以“有限”、“無限”、“有限公公司”的字樣或其縮寫形式(或其威爾士同義詞)。若要免于冠以“有限”字樣,只有保證有限公司才有資格,且其目的限于促進商業、藝術、科學、教育、宗教和慈善事業。該公司章程須明確前述目的,且須禁止分配股利,在公司清算時,其剩余資產需要轉移給另一個具有類似目的團體。若為新設公司,則需向公司登記署提出申請;若為現有公司,首先由股東大會作出決議,然后向公司登記署提出申請。可見,商號自由主義對商號選用亦有諸多限制。
3.折中主義
折中主義,亦稱有限制的自由主義。這種模式只是要求商號的最初選擇為真實主義,但商號轉讓、繼承時也可以不變更營業主人的名稱。
(二)我國企業商號選用的真實主義原則
我國企業商號的選用到底是真實主義還是自由主義,認識尚不一致。我們認為,我國采用的是商號真實主義。一是企業商號原則上首先要冠以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名稱;二是在字號之后,需要體現該商主體營業所屬行業或經營特點,且應與企業的經營范圍一致。要免于該行業表述,需要符合三個條件
,即(1)其經濟活動性質分別屬于國民經濟行業五個以上大類;(2)其注冊資本在1億元以上或者是企業集團的母公司;(3)與同一登記機關核準或者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中字號不相同。三是企業商號不得明示或暗示有超越其經營范圍的業務。
這些都是真實主義的具體體現。
二、企業商號的選用規則
(一)商號單一原則
一個企業只準使用一個商號,且營業執照上只準標明一個商號。為此,企業住所處所標明的商號以及企業的印章、銀行賬戶、信箋所使用的商號,亦應與企業的營業執照上的商號相同。從事商業、公共飲食、服務等行業的商號牌匾可適當簡化,但應當報登記機關備案。
(二)商號結構
1.構成與順序
如表4-2所示,不論是一般企業還是企業集團,商號均由四部分構成,而且必須嚴格按照該順序依次組成。所不同的是,企業集團的第4部分應標明“集團”字樣。要調整該次序,必須符合法定條件。比如,企業法人要將商號中的行政區劃置于字號之后,在組織形式之前,必需屬于使用控股企業商號中的字號的情形,且該控股企業的商號不含行政區劃。又如,企業為反映其經營特點,可以在名稱中的字號之后使用國家(地區)名稱或者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此時,該地名已不屬于企業商號中的行政區劃。
表4-2 企業商號的構成與順序

對于設有分支機構的企業,須有三個以上分支機構,其商號中方可使用“總”字。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分支機構,其商號應當冠以其所從屬企業的名稱,綴以“分公司”、“分廠”、“分店”等字詞,并標明其行業和所在地行政區劃名稱或者地名,其行業與所從屬的企業一致的,才可以從略。凡是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分支機構,應當使用獨立的商號,并可以使用其所從屬企業的商號中的字號。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分支機構再設立分支機構的,所設立的分支機構不得在其商號中使用總機構的名稱。對于聯營企業,其商號可使用聯營成員的字號,但不得使用聯營成員的商號,并在其商號中標明“聯營”或者“聯合”字詞。
2.行政區劃的名稱
企業商號的第一部分必需冠以企業所在地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名稱或地名,市轄區的名稱不能單獨用作企業商號中的行政區劃。市轄區名稱與市行政區劃連用的企業商號,由市工商局核準。省、市、縣行政區劃連用的企業商號,由最高級別行政區的工商局核準。只有在下列六種情形下,并經國家工商總局核準,才可免于冠以企業所在地的行政區劃名稱,即(1)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企業法人;(2)國家工商總局登記注冊的企業;(3)注冊資本不少于5000萬元的企業;(4)歷史悠久、字號馳名的企業;(5)外商投資企業;(6)國家工商總局另有規定的其他企業。
3.字號
這是商號中的核心要素。字號須有兩個以上的字,一般是漢字,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企業商號可以同時使用本民族自治地方通用的民族文字。企業使用外文商號的,其外文商號應當與中文商號相一致,并報登記機關登記。投資人為自然人的,可以用自己的姓名做字號。除特殊字詞使用規則外,企業擁有選擇字號的自主權。但是,除有投資關系外,企業不得選擇與同一登記機關核準的同行業企業商號中字號相同的字號,也不得選擇企業變更商號未滿1年的原商號,更不得選擇注銷登記或被吊銷營業執照未滿3年的企業原商號。
4.行業屬性
這也是企業商號中必要的添加。行業表述應當是反映企業經濟活動性質所屬國民經濟行業或者企業經營特點的用語,該表述應當與企業經營范圍一致。若是企業經濟活動性質分別屬于國民經濟行業不同大類,則選擇主要經濟活動性質所屬國民經濟行業類別用語表述企業商號中的行業屬性。只有符合上述三個條件,才能免于該行業屬性的表述。
5.組織形式
這是商號的結尾,也是必要的添加。企業應根據其組織結構或者責任形式,在商號中標明其組織形式。依據我國《公司法》(2005)第8條,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應在其商號結尾標明“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字樣。普通合伙企業、特殊的普通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企業應在商號中分別標明“普通合伙”、“特殊普通合伙”、“有限合伙”字樣。獨資企業不得在商號中使用“有限”、“有限責任”字樣。依特別法設立的公司,比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證券公司的商號,還應分別有銀行、保險、證券字樣。
(三)特殊字詞的選用規則
1.“中國”、“中華”和“國際”的使用規則
只有以下四種企業可在商號中冠以上述字詞:(1)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企業法人;(2)國家工商總局登記注冊的企業;(3)注冊資本不少于5000萬元的企業;(4)國家工商總局另有規定的其他企業。若是在商號中間使用上述字詞,則只能作為行業的限定語。此外,使用外國(地區)出資企業字號的外商獨資企業、外方控股的外商投資企業,可以在商號中間使用“(中國)”字樣。
2.禁止使用的文字
依據我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9條,商號不得含有下列六種情形之一的內容和文字:(1)有損于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2)可能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的;(3)外國國家(地區)名稱、國際組織的名稱;(4)政黨名稱、黨政軍機關名稱、群眾組織名稱、社會團體名稱及部隊番號;(5)漢語拼音字母(外文名稱除外)、數字;(6)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的。《深圳經濟特區商事條例》作為地方性法規,也對字號中禁用的文字和內容進行了列舉。該條例第28條共列舉了8種情形,除第1項和第8項與前述規定完全相同外,不少屬于對前述規定的細化或補充,比如,含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有違社會公德和善良風俗的;含有不良政治意義或帶有種族、民族歧視的;與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名稱相同的;與他人已登記注冊的字號同音、同形,容易令人誤解為他人營業的字號。個別的則與前述規定不同,比如前述規定禁止的是“漢語拼音字母(外文名稱除外)”,而該條例則是明確禁止由外文字母組成字號。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規定中的“有損于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可能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誤解”,還是條例中的“含有封建迷信色彩”或“有違社會公德和善良風俗”,均有一定的彈性。如引例4-2所示,因登記機關解釋權的膨脹,樊忠虎僅僅為了一個“鳳翔改改”字號,歷經3年的奔波,嚴重挫傷了商主體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可見,登記機關對彈性規定的解釋權亦應受到規制。
引例4-2
一波三折的“鳳翔改改”商號
20世紀70年代,陜西鳳翔縣有一個村婦叫“張改改”,生來就很愚笨。在公路旁擺攤賣水,但又不識字,不認識錢。家里人為了省心,就教她,每杯水賣2分錢,并給一個2分硬幣樣板。客人買水所支付的錢,凡是與其同樣大小就收,否則就拒收。比如,兩個1分或1個5分的硬幣均在拒絕之列。客人自然覺得此舉很蠢笨,于是“改改”便成為愚笨和傻瓜的代號,因其為鳳翔人,便稱其為“鳳翔改改”。
2000年,經商農民樊忠虎覺得“改改”也蘊涵“誠實無欺”的精神,有商業開發的價值,一心想用其為商號。5月1日,他先斬后奏,“鳳翔改改”蒸饃店便開張了,雖有嗤笑聲、責難聲,但格外引人關注。5月12日,鳳翔縣一位領導偶然看見了“鳳翔改改”招牌,大為不悅,要求工商部門認真清理“不良文化”。幾天后,樊忠虎向鳳翔縣工局申請開辦“鳳翔改改綠色農產品開發基地”。經辦人說,“鳳翔改改”是“歷史名人”,要使用該名,需要本人或繼承人同意。他便不辭辛勞,找到張改改的繼子,繼子欣然同意。為防再生不測,樊忠虎通過戶籍管理部門,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樊改改”。當他再到縣工商局申請登記時,不料又因“鳳翔改改”屬不良文化,對人具有諷刺意味,對鳳翔人人格有貶低,而被拒絕。6月22日,他向寶雞市工商局申請行政復議,結果是維持原決定。于是,他向法院起訴,法院于7月25日開庭審理,8月15日判決,維持了工商局的決定。8月26日提出上訴,二審法院以一審被告主體資格不合法為由發回重審。2001年4月,重審的一審法院要他變更被告,樊不同意。法院于5月駁回起訴。他再次上訴,寶雞市中級人民法院于9月終審裁定:維持原判。5月他向國家工商局申請“鳳翔改改”、“風翔改改”和“樊改改”商標。2003年1月,正式獲得商標注冊證。6月8日,他向陜西省工商局申請登記“陜西西府鳳翔改改商貿有限公司”,7月獲得營業執照,8月1日正式掛牌。此時,距2000年5月已經3年多了。
三、商號的登記
(一)登記機關
商事登記機關也是商號的登記機關,而且商號的登記與商主體的設立登記一并進行。
(二)創設登記
1.強制登記原則
商主體的商號實行強制登記原則。沒有登記的,就不得使用商號,即使使用了,也不能獲得法律保護。未經核準登記,就使用企業商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屬于違法行為,登記機關可責令停止經營活動,沒收非法所得或處以罰款2000—20000元。情節嚴重的,還可以并處。即使經過預登記,也不得保留期內利用該商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否則也屬于違法。對此,登記機關可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500—5000元。
2.預登記
公司的商號以及依法需要行政許可方可設立的其他企業,均實行強制預登記制度。至于其他企業的商號,當事人可自主決定是否進行預登記。深圳經濟特區的所有商號均實行預登記。預登記的申請人為全體出資人、合伙人或合作者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且應向登記機關提交商號預先核準申請書,并載明企業的商號(可以載明備選商號)、住所、注冊資本、經營范圍、投資人名稱或者姓名、投資額和投資比例、授權委托意見(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姓名、權限和期限),并由全體投資人簽章。一經核準,企業即可獲得《企業名稱預先核準通知書》,其有效期為6個月。但是,在該期限內,不得用該名稱從事經營活動,亦不得轉讓。
6個月期限屆滿,申請人沒有使用該商號的,登記機關就自動注銷該商號。
3.相同或相似商號的登記規則
對于相同或相似的商號申請,有以下四種處理方式:(1)申請在先。兩個以上企業向同一登記機關申請相同的企業商號,登記機關依照申請在先原則核定。同一天申請的,由企業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登記機關作出裁決。(2)受理在先。兩個以上企業向不同登記機關申請相同的企業商號,登記機關依照受理在先原則核定。同一天受理的,由企業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各該登記機關報共同的上級登記機關作出裁決。(3)登記在先。兩個以上的企業因已登記的企業商號相同或者近似而發生爭議,登記機關依照登記在先原則處理。(4)國際條約優先。中國企業的企業商號與外國(地區)企業的企業商號在中國境內發生爭議,并向登記機關申請裁決時,由國家工商總局依據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原則處理。如遇無前述條約或者前述條約沒有規定的,則依據中國的企業商號登記管理規定處理。
(三)商號的變更登記
企業的商號可以變更。但是,如無特殊原因,企業不得在商號核準后1年內申請變更,以維護交易安全。企業變更商號,應當辦理變更登記,且自變更登記核準之日起30日內,還應辦理其分支機構商號的變更登記。
第三節 商號權
一、商號權的性質
商號權,是指商主體對經依法登記的商號享有的專用權。這是商主體的私權,也是一種絕對的權利。但是,這種權利到底是人身權,還是財產權,抑或知識產權,理論上仍是莫衷一是。
人身權說認為,商號系商主體表彰自己營業所使用的名稱,商號權無外乎其人格的延伸,系商主體固有的、專屬的、必備的人格利益,它所具有的某些無形財產權的屬性不過是其具體內容的附屬性質。易言之,商號依附于商主體而存在,顯然具有人身權性質。
財產權說則認為,商號系一種無形資產,可以占有、使用、收益,并且可以連同企業轉讓或繼承,屬于財產權。商主體以營利為目的,作為一個經營主體而存在,為營利而生存,商號雖是商主體的標志,但不是商主體人格的標志,故商號權不屬于人身權范疇,而屬于財產權范疇。
知識產權說認為,商號權屬于廣義的知識產權。盡管理論上對于知識產權究竟是財產權還是財產權與人身權兼而有之,仍有分歧,但是知識產權無疑主要是財產權。商號權正好與這些特征相吻合,均具有專有性,因登記、受讓或繼承取得,均具有地域性,均屬于無形財產權。何況,《巴黎公約》(1967)第8條已將其納入工業產權之列。
折中說認為,商號權兼有人身權和財產權屬性,屬于混合權,本書亦持這種立場。一方面,商號始終與特定的商主體及其信譽相聯系,且商號是其取得商主體資格的必備條件。同時,商主體只有享有商號權,才能使其人格得以充分表現。否則,其獨立人格也就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商號權又可以作為財產占有、使用、收益、轉讓以及做其他處分。商主體的聲譽愈好,其財產價值愈高,財產屬性愈突出。鑒于商主體以營利為使命,其財產權屬性和財產價值往往成為關注的焦點。這與工業產權很相似,將其納入工業產權之列亦可。其實,西班牙、葡萄牙、巴西的工業產權法以及英國、美國、德國的商標法已規定了商號的保護。
二、商號權的內容
(一)商號專有權
商號一經登記,商號所有人即對其享有專有權,即具有排斥他人使用相同或相似商號的效力。不過,這一排他性具有地域性,各國均是如此,只是排斥的地域范圍大小不同而已。美國的商號是在全州范圍內具有排他性,而依據《日本商法典》第19條,日本則只是在同一市鎮村內具有排他效力,我國臺灣地區“商業登記法”第28條也是賦予其在同一直轄市或縣(市)具有排他性,我國內地與此類似。依據我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6條和《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第31條,商號只是在登記機關的轄區內具有排他效力。易言之,在登記機關轄區之外他人仍可合法地獲得與其相同或相似的商號。當然,若是兩個以上的企業因已登記的企業商號相同或者近似而發生爭議,登記機關則是依照登記在先的原則處理。這表明,即使在不同的登記機關相互之間,登記在先仍然具有相對的優勢,仍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值得注意的是,依據我國《深圳經濟特區商事條例》第30條,在經濟特區登記機關所登記的商號在整個經濟特區具有排他效力,而不只是限于特定登記機關的轄區之內。
正是由于商號的排他性受到嚴格的地域限制,即僅以登記機關的轄區為限,而登記機關又有縣市級、省級和國家工商總局,若是在縣市級登記機關登記,這種排他性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很不利于保護知名商號所有人的利益,且為不法之徒提供大量的可乘之機。為此,我國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已開始嘗試進行知名商號的認定,凡是認定為知名商號的,即可在全省范圍內獲得保護。這就有助于擴大在縣市級登記機關登記商號的保護范圍,無疑有助于保護商號的專有權。依據《浙江省知名商號認定暫行辦法》(試行)(2004)第3條,知名商號所有人不僅可以在牌匾、包裝、說明書注明“浙江省知名商號”字樣,用知名商號做廣告宣傳,而且其他人在全省之內不得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字詞做商號。依據該辦法第7條,認定為知名商號的條件為:(1)企業在浙江省有住所,該商號連續使用5年以上;(2)企業商號具有獨創性,為相關公眾所熟知,具有較高的市場認知度和信譽度;(3)產品或服務基本覆蓋全省或輻射不少于5個以上的其他省、直轄市、自治區;(5)生產銷售的商品不屬于國家限制生產或淘汰的產品;所提供的服務屬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允許經營的項目;(5)建立科學完善的企業生產管理體系,近3年無重大事故;(6)企業在近3年內無違反工商管理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的情形。
(二)商號專用權
商號專用權,是指商號所有人具有不許他人妨礙其使用商號的權利。商號一經登記,所有人不僅可以專有,而且可以專用。這就意味著,只有商號所有人才可以在營業活動中使用該商號。非經轉讓等合法方式移轉,其他商主體不得使用。對于非法使用他人商號的行為,各國或地區競爭法均有明確的禁止或限制。比如,德國《禁止不正當競爭法》第16條、日本《商法典》第20條、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平交易法”、匈牙利的《禁止不正當競爭法》等,均有規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亦然,比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3項規定,禁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引例4-3就是典型例證。
引例4-3
這“奇正”告了那“奇正”
甘肅奇正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又叫“奇正藏藥”,發源于蘭州市科技街。其創始人雷菊芳原來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改革開放以后下海辦了企業。1993年,她給自己的產品起名字的時候,慎重選擇了“奇正”二字,出自《孫子兵法》的“以奇勝,以正和”,即奇藥奇效,正業正道。“奇正”既是企業商號,也是注冊商標。公司共有員工1500多人,下屬了10家企業,年銷售額超過10億。1999—2001年公司投入的廣告宣傳費均在銷售額的15%左右。為打造一個品牌,奇正確實沒少投入。
談先生開的奇正排骨鹵肉坊也位于甘肅省會蘭州市東邊的定西路。2004年春節后開張,十幾平方米的店面,不算大。生意不算太好,卻也能維持。他雖知道有個“奇正藏藥”,但就是不知道這個字號只能做藏藥,做別的就不行。賣藥的“奇正”將賣鹵肉的“奇正”訴諸法院,要求被告停止侵害,并索賠5萬元。賣藥的“奇正”認為,自己屬于馳名商標和知名商號,賣鹵肉雖然與藥毫無關聯,但也不能叫“奇正”。2004年10月,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了審理,12月該院判令談先生立即停止將“奇正”二字作為其商號使用的侵權行為。
(三)商號變更權
既然商號為所有人專有專用,所有人當然可以因生產經營需要,而變更該商號。鑒于商號權具有一定的人身權屬性,商號頻繁變更可能危害交易安全,影響交易效率,故沒有特殊原因的,企業不得在商號核準后1年內申請變更。變更時所選用的商號仍需符合前述標準,且經過變更登記,才能獲得法律保護。同時,自變更登記核準之日起30日內,還應辦理其分支機構商號的變更登記。
(四)商號轉讓權
商號具有可轉讓性,唯商號權與商主體聲譽息息相關,根據是否需要與營業一并轉讓,可將各國立法歸結為合并轉讓主義和單獨轉讓主義。所謂合并轉讓主義,是指商號必須與商主體的營業同時轉讓,或者營業終了時轉讓。轉讓后,出讓人不僅失去商號權,而且在一定期限內不得經營相同的營業。單獨轉讓主義,亦稱自由轉讓主義,即商號轉讓可以與其營業分離而單獨轉讓,也可以與營業的部分或全部結合一并轉讓,轉讓后,出讓人不再享有商號權,但可繼續經營相同的營業。德國和日本屬于合并轉讓主義,我國到底屬于合并轉讓主義還是單獨轉讓主義,國家的規定與深圳經濟特區有一定差別。
國家的規定只是明確準許企業商號可以隨企業或者企業的一部分一并轉讓,但沒有明確禁止不隨企業而轉讓商號,故到底是合并轉讓主義還是單獨轉讓主義尚不清楚,而深圳則是明確準許單獨轉讓商號,只是要求在此情形下,轉讓人在登記機關同一轄區內不得繼續使用被轉讓的商號。國家和深圳均只準許轉讓給一個受讓人,均要求轉讓需要登記機關核準。深圳還明確規定,商號轉讓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由轉讓人和受讓人共同對第三人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三、商號權的保護
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第2款,企業法人的商號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要求賠償損失。該規定雖不適用于非企業法人,但該原則對其他商主體亦適用。何況,我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27條適用于所有企業,對于擅自使用他人已經登記的企業商號或者有其他侵犯他人企業商號專用權行為的,受害人可以請求登記機關或法院給予保護,而且登記機關有權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賠償被侵權人因該侵權行為所遭受的損失。此外,還有行政救濟。針對前述侵犯企業商號權的行為,登記機關可以沒收非法所得,并處以罰款5000—5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