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我們對空間都會有某種直接的領悟,甚至可以說,完全的理解。可是,仔細思考“空間究竟是什么”時,我們會發現,所謂領悟與理解并不像想象的那樣令人滿意。
本書試圖對人們熟悉的空間展開新的分析與理解。可是,為什么會提出空間的問題?特別是看起來它似乎并不是一個問題的時候。
這有多方面的觸動。
從現實觀察的角度來看,我們實際上正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峻的空間問題。許多看起來孤立的事情都與空間有關,如就業,表面上僅僅是提供勞動并獲得報酬的過程,然而,聯系到空間來看,它就是一個生存空間的開辟、占據、維持的漫長經歷。這里,并非是在比喻的意義使用“生存空間”一詞,它指的是成套的住宅或者10人、20人共用的出租房;它指的是經理辦公室或者散發著各種氣味的廚師操作間;它指的是你正在尋找的一個停車泊位,正在穿過的擁擠地鐵過道,或者面對著高速鐵路抽象的300公里高速而冒雪滯留的站前廣場;它還包括你需要為孩子找到在幼兒園、小學教室中的一個座位,甚至,它指的是,你一輩子從沒有出入過的場所,從沒有到達過的地點。按照你的愿望,“本來”你是應當在那里,去過那里,在那里消遣過,但事實上,你從那些你向往的空間中永遠缺席了。當然,你會設想,這些場所、地點本來與你無關,但那似乎看不見的社會,好像正是通過你缺席的場所、不在場的地方對你的“生存空間”進行更準確的定義。總之,虛無、單一的空間一旦進入社會領域竟然演變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各種形態。高昂的房價看起來只是開發商的詭計,但實際上它是城市的空間密度、擁擠程度的“正常”指標。社會分層雖然與職業、收入、聲望等因素有關,可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按照復雜的差異化的空間形態進行分布的。諸如城市化進程、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國家的主權海權、國境邊界勘測等等都是空間事實的不同形態。2008年的特大自然災難,至少從另一層面上反映出空間是個人、群體、社會、心理、觀念、歷史等諸多因素的集結點、關節點。大面積的房倒路毀、水電中斷、通訊受阻不僅意味著民眾日常生活受阻,更重要的,它意味著區域性社會空間出現嚴重危機。盡管物理空間還在那里,但區域群體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空間頃刻之間不復存在,社會組織系統、結構、功能都出現了破損,“人-空間”之間穩定的歷史性聯系形成巨大斷裂。因此,災區重建不僅僅是建房,更關鍵的在于社會空間的全面修復。當然,我們舉出的這些例子并不是說,空間研究是一個包羅萬象的領域,而是說在許多問題的下面,隱含的是共同的空間危機。從根本上來說,地球表面不會增大,但全球人口數量在增加,耕地減少,城市擁擠,能夠提供舒適便捷生活的區域相當有限,而貧困、廢棄物、污染、氣候變暖、沙漠化、土壤退化的威脅從沒有消除。這至少意味著人們為了獲得并維持自己生存空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總而言之,現實的社會生活已經把空間問題提出來了。
正是這種現實性,使得在這里所談論的都集中在某些“實在的”空間。即,那種我們既能夠控制、調節、改造,但在一定限度之外,我們又無法控制、決定、擺弄的剛性空間。這意味著一個幾何學可以測量、物理學可以描述、工程學必須進行操作施工對之產生一定影響的空間。這一近乎不言而喻的說明非常重要。這表明,當說到社會空間時,我們并不是模棱兩可地說它具有空間性,并不是在一般含混的意思上使用“空間”這個詞,而是在可以確指其實際占用的場地、范圍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詞。我們往往會從實際的場所、場地出發來討論那里究竟發生了什么,或者討論某種社會過程,并且討論它對空間的影響,而不是說,發生了什么事情,附帶說明或者暗示它總是有一定空間的。在一般性地說到“資本流動的空間”時,這里的“空間”就比較模糊。當然,它可以指諸如銀行、證劵交易所、投資公司這些實際場所,但是,“資本的流動”復雜而抽象,因此“流動的空間”至少在繪圖上趨于含混,資本所在的位置以及流通所經過的地方,當然可以用資本的蓄水庫、泄洪渠、灌溉區、干旱區、等高線、等壓線、日流量等方式加以描述,但仍不足以標注資本更加隱蔽復雜的身份。資本作為某種“現實”的表象已經脫離它四處奔波或逃逸的空間位置,并試圖獲得表象系統中游戲約定的增值。但說到“春運”卻完全不同,20多億人次通過航空、鐵路、公路等交通網絡往來不同的地方,雖然沒有必要描繪出每個人的空間行程,但無論如何,它都意味著每個出行者實實在在的空間過程。
從研究的狀況來說,我們需要直接面對空間,思考空間,而不僅僅是將空間“分解”到不同的學科中進行技術處理。
空間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問題,并不是現在才擺在我們的面前。當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時,就已經觸及空間的概念,而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更是系統地思考這個難題。除了西方傳統的哲學、形而上學、認識論對空間概念的探討外,地理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筑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都從各自不同的學科角度對空間進行研究。空間感知、空間感、空間智能等問題常常出現在心理學、拓樸心理學的范疇中。文化研究、美學、文藝理論也熱衷于談論空間表象、空間文本、空間符號一類的概念,并且廣泛討論藝術空間、敘事空間等論題。網絡虛擬空間、賽博空間(cyberspace)也引起了學者極大的興趣。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外空間探索不斷形成新的研討熱點。現代學術形成的許多專業學科都程度不同地涉及空間,空間通過這些專業化的研究被分散到不同的技術領域當中,空間已經轉換成為高層建筑、軌道交通的設計,轉換成為光纖傳輸、移動通訊的技術。在這種純粹技術化、專業化的視野中,作為一個需要整體把握的空間消失了,作為一個我們隨時隨地親身經歷的空間消失了。空間是被技術的原理、方法、數據以及技術的傳統限定的空間,技術仿佛濾色鏡、偏振光片,它只讓人們看到技術以及技術背后的權力與資本的力量允許他們看到的內容。在這里,沒有所謂的空間問題,而只有具體的技術問題。但從根本上說,現代空間是個體與社會、人文與技術、歷史與現實相互交織融合的復雜空間,單一的技術視點很難把握其中問題的關鍵所在。“春運”肯定是運輸能力的技術問題,但同樣能夠肯定的是,它也是社會問題,至少與大量民工為什么難以在工作地安家的事實有關,但這卻不是鐵道、公路工程師能夠在其專業領域內解決的難題。盡管學科的專業化研究在任何時候都是必需的,但專門與細化的研究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空間作為一個基本事實的整體性、統一性。事實上,專業性的研究已經出現某種跨學科綜合研究的傾向,如大衛·哈維的地理學研究結合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信息空間的研究,正試圖建立一種信息的政治經濟學,這些都很難劃歸到傳統學科的范疇當中。這一趨勢與空間的本質特性正相吻合。當代空間實踐的復雜性不僅需要各種專業化的研究,更需要對空間給予整體性的思考,需要從哲學、理論的層面上對空間問題、空間危機的本質給予基礎性的分析和理解。
當然,我們提出空間問題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最初還受到西方思想家的影響。起初,無論作為常識,還是作為知識,空間作為我們活動與思考的背景幾乎從沒有困擾過我們,我們自認為對空間的概念很清楚,雖然萊布尼茨、康德、羅素以及海德格爾等人對空間的討論對于我們來說一向很深奧,但空間并沒有從一種背景中走到我們思考的前臺。空間以它絕對可靠的本性為我們所有的思想與活動提供了堅實而足夠的領域。但西方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一些思想家卻使空間從背景中浮現出來,并緊緊抓住它不放,當然如果能抓住的話。他們認為,空間并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只是一個凝固不變、空洞的容器,只是客觀、絕對的框架,實際上,空間是人們社會生產實踐的結果,同時又進一步影響人的世界。人們通過建造房屋、鋪設道路橋梁、修筑城墻等方式所形成的各種不同的空間,都與人們特定的生存方式、社會結構、思想觀念息息相關,與海德格爾所說的“居住”有關,與福柯關注的權力更是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樣,空間就不再是一種單純背景、場所,而是我們當中的一位活動分子,就像福柯所提到的邊沁設計的圓形監獄,直接把權力寫在了這種空間的設計上。這些觀點使我們受到很大的觸動,虛空成了一種深奧、隱晦的哲學。因為,無論是空間的形而上學論證,還是如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真實揭示,我們都可以把對空間的理解看做是一個循循善誘的純粹智力難題,也就是說,盡管很難解開,可當我們起身,讓思緒從難題中移開時,難題就不存在了。但福柯、列斐伏爾等人的觀點卻讓我們感到空間是一個實在的現實問題,從高昂的房價、有著復雜門禁系統的住宅小區、流水線作業、商業步行街,甚至流動的攤販那里,都能看到它隱蔽的身影。
我們對空間思想的關注與國內學界對西方相關成果積極的譯介和研究緊密相關。國內學界盡管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觸及“空間生產”等問題,但真正注意到西方的空間轉向,大約在2000年以后。此后譯著的成果日漸增多,其中包括包亞明主編的“都市與文化”專輯,最早的第1輯《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于2001年出版,其中刊載了福柯《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以及有關空間、權力的訪談錄等。2003年出版的第2輯《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則收入了列斐伏爾與空間的生產相關的文字。這對于推動學界關注空間問題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其后又陸續出版了“都市與文化譯叢”數種,使國內學界對海外空間研究、都市研究狀況有了進一步了解。周憲、許鈞主編的“現代性研究譯叢”雖然不是直接針對空間研究,但“現代性”與“空間”概念關系密切,因此“譯叢”事實上還是翻譯出版了這方面包括蘇賈《后現代地理學》在內的重要著作。張一兵主編、周憲、周曉虹副主編的“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同樣收羅了不少與空間有關的重要著作,如哈維《希望的空間》,居伊·德波《景觀社會》,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以及即將出版的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張一兵主編的《社會批判理論紀事》都給予了空間研究這一主題以相當突出的地位,在第1輯中即刊載了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新版序言》,第2輯中又以“曼弗雷多·塔夫里:建筑與意識形態批判”為主題刊布了10篇相關文章。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社會理論論叢》第3輯更是以“大衛·哈維與現代性空間研究”為專題展開集中的研究。此外,孫遜、楊劍龍主編的“都市文化研究”,許紀霖主編的“知識分子論叢”等集刊,都有以空間研究為主題的專輯出版。近幾年,圍繞空間、城市等方面的研究著作也在不斷出現。總之,不論是對西方空間思想的介紹和研究,還是從城市規劃、建筑學、都市文化研究、歷史地理等不同角度興起的對空間的探索;無論是對列斐伏爾的專題研究,還是從空間視角對農民工現象的社會學研究,空間思維正在以我們試圖給予它的方式以及它在現實之中各種可能的方式,變得越來越重要。
基于上述三個方面的觸動,本書主要以空間作為探討的對象,試圖在已有的各種思想成果的基礎之上,以我們自身特有的空間背景和空間歷史,展開新的嘗試性理解。本書分為“導論”、“空間哲學基礎”和“現代空間”三個部分。
導論
這是討論之前準備性的章節。主要回顧列斐伏爾、福柯、詹姆遜、大衛·哈維、愛德華·蘇賈等人的觀點。他們重視空間問題,并把這種研究的焦點集中轉向在空間上,稱之為“空間的轉向”。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社會學的傳統以及海德格爾、福柯等為主要線索,討論相關的研究者對空間理論的主要貢獻。雖然,空間一直是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盡管一些地理學家在這次的“轉向”中發揮了積極的影響,但地理學科仍有大量與“轉向”沒有直接關聯的空間科學和經驗性的研究。當然,就空間與人、社會、政治相關程度而言,“空間的轉向”所開辟的領域、獲得的成果對于我們進一步的探討無疑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盡管受到西方空間研究的啟發,但我們深刻意識到中國經驗的特殊性以及思想起源。中國古代的空間認識,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是當今空間研究十分寶貴的思想和學術遺產。盡管這些內容往往記述簡略,缺乏理論化、概念化的表述形式,但漢語以及漢語思維,尤其是漫長的中華民族(包括諸多族群)的居住史已經呈現出我們自身對空間的深刻領悟。當然,限于體例與篇幅,本書只能相當有限地提及這些內容,進一步的探討只能寄希望于未來的研究工作。
空間哲學基礎
空間的基礎性研究非常重要。基礎性的工作不僅在于具體問題上的知識積累,而且更重要的,在于通過具體問題的研究能夠建立起推動進一步研究的術語、概念以及基本理論框架。
我們有時會懷疑建構體系或框架的工作,但實際上已有的各種成熟的研究無不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當然,理論具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充滿了定義嚴格、論證細密、高度抽象化、形式化表述的理論。就理想形式而言,物理學所有的理論都必須能夠歸結到數學形式的表述。社會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其理論則寬泛得多,至于人文研究,它的基礎理論則會更加寬泛。而且,并非只有黑格爾式的宏大體系才是理論。波普爾所謂的“科學以理論開始,以理論告終”,他所說的“理論”就非常寬泛,“包括神話和各種各樣的期待和猜測”等等。
一種猜測或者預期就構成了研究的出發點,所以,“科學以理論開始,以理論告終”又可以表述為“科學總是以問題開始,并以問題告終”。在這里,科學家“以對一個有前途的問題的敏感的選擇開始——這個問題在當前的問題情境內是有意義的,而問題情境又完全受我們理論的支配”。
因此,理論體系有大有小,框架有牢固的,有松散的,還有預備性的、過渡性的、腳手架性,所以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有可能建立起一門可以稱之為“空間學”的研究,那么,就像社會學形成之初涂爾干、韋伯所做的那樣,遲早要做這種建構學科基本框架的工作。除非這門學科僅僅只想報道一些零碎的“事實”,而事實上,沒有學科框架或者理論基礎,能有所謂的學科“事實”嗎?
因此,我們重視概念、概念的形成、借用、擴展以及細致的闡述,重視概念之間關系的分析工作,強調概念之間統一性,重視建立某種解釋模式,并試圖擴大它的解釋力(explanatory power)。。當然,所有的這些工作都強調與現實的空間實踐、空間的歷史演變過程相聯系。我們努力通過對具有典型特征的空間現象描述、分析,在理論層面上實現對空間的深刻理解。
我們對空間的認識進程是從物理空間開始的。雖然愛因斯坦理論揭示了空間的不確定性,但在一般的經驗范圍,我們仍然把空間看成是客觀的絕對空間,即具有均質、恒定、不可壓縮等特點的空間。這個空間是社會空間建立的基礎。人類的生存,實際上是人自身與環境交互作用過程,這使得他的空間環境多樣性。一方面,空間體現出剛性、不可變動的特點,另一方面,它又在人類社會實踐的作用下發生著一定程度上的變化。空間變成了人的空間,而人也成為了這種空間之中的人。這意味著人的主體性建構、自我意識的形成都有著深刻的外在空間影響的痕跡。
正是由于在空間環境之中建立起來的主體性,因此,在一般的意義上,人必然會將自我的意志體現在外部空間上,占有空間成了他主體性的體現。但是,中國的傳統思想提供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它不傾向于“占有”,而是建議“寄寓”,即在無法肯定這個世界的其他占有者的時候,將人的生存,視為在這個世界上的寄居。他只是暫時借居于此,他終究會“歸”,回到他本來所在的地方。這種被現代意識所忽略了的傳統可以對西方絕對占有的看法以及人定勝天式的環境態度進行有益的修正。
這樣,我們對人-空間、空間中的人以及有人的空間等概念,亦即社會空間最基本的內涵給出了一系列初步的界定。在觀察社會空間時,我們需要對它有一個分類,這樣才可能深入分析、理解、闡釋。目前有許多空間分類的概念,但它們大多只是社會功能性、觀念性的,如,休閑空間和工作空間。但這一分類很難僅僅從實際的空間構成上來加以區別。再如,想象空間與現實空間。如果“想象空間”具有某種現實形態的話,那么它與現實空間的客觀區別仍然難以定義。如果“想象空間”僅僅存在于意識之中,那么,它與“現實空間”之間根本就不需要空間上的區分。我們尋找的是最基本的分類,即其他分類都是建立在它上面的東西,而且,它必須僅僅只是結構、構成上的分別。我們提出,社會空間有“分隔”與“連接”兩種形態,而且只有這兩種類型。前者我們稱之為“空間1”,后者稱之為“空間2”。“空間2”連接兩個“空間1”,就構成了一個最簡單的空間結構;其他所有的空間結構都只是這一簡單結構的復合類型。
“空間1”與“空間2”是空間哲學的基本概念,作為我們首次提出的嘗試性概念,它是我們此項研究中最重要的創獲。
空間的表象與語義涉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對各種空間的識別。因此,現實空間(如建筑、設施、道路等)作為符號,我們能夠理解其基礎性語義,如道路用于通行,門用于出入等。在深層次方面,空間體現出較為復雜的、隱晦的社會、政治、歷史、文化方面的含義。如故宮建筑,呈現出古老的建筑傳統以及明清時期歷史文化方面的蘊涵。空間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熟悉的空間方位以及諸多意象的總集。它如同一幅地圖,又不僅僅是地圖,它還包含著我們各種親身經歷而形成的綜合印象。空間感存在于意識和無意識當中,存在于身體的感覺中,是我們對于自身長期所在區域的整體性了解、親近和熟悉。它的形成同時還受到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它又是社會建構的結果。
現代空間
現代社會的各種空間形態為我們的理解提供了經驗性的材料。社會首先是大量的人按照某種方式組織起來,并使整個群體得以生存下去的系統。因此,社會可以看成是一個由各種復雜的功能系統耦合、交叉在一起的服務體系。功能系統(如行政、金融、交通等)通過相應的組織機構(如各級政府機構、銀行、公交公司以及運輸公司等)的中介作用,轉換為不同系列的職位(如工商管理科科長、儲蓄所柜員、公交公司司機等)。職位成為現代空間組織管理的重要渠道。職位解決了個體的生存問題,即他通過為功能系統的服務獲得酬金,以支付自己所需要的由他人提供的功能系統服務的費用。職位本身就限定了一個具體的空間,因此,它不僅使個體獲得可以維持其生存的“個體空間”,而且借此實現個體的空間組織化、個體的社會化。這個個體空間與其他人的空間有著共處的關系,在當今技術、專業化以及消費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社會空間呈現擁擠、流動、功能化的特征。而社會功能系統的空間表象(諸如城市景觀)本身就具有一種價值觀、信仰上的維系力量,系統由此成為一種現代共同體。
整個社會空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權力在其中具有支配地位。權力通過空間定義以及強制和引導的方式管理、協調整個社會化空間,并為實現社會的良好秩序提供空間上的基礎。但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功能系統提供的職位不可能恰好滿足所有的求職者,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正式機構提供的崗位數只會越來越少,工作無保障具有越來越加劇的趨勢。因此,有相當一部分人只能在各個功能系統之間創建自己的生存空間,設立自己的“職位”,如開辦小型經營體,擺攤等。這種縫隙化、邊緣化的過程一直延續到社會的最邊緣。由于數量龐大,縫隙空間由此構成社會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越來越不可忽視。縫隙、角落、邊角對空間秩序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
本文提到“空間”一詞,可能有如下一種或幾種含義:
首先,空間指的是現實當中某個空的、有余地的、騰出來的空地、空場,如學生坐在教室這個建筑所形成的空間之中。它也可能僅僅是無形或有形的標識或法律、行政意義上的約定,如行政區劃所形成的空間區域。
其次,空間也指形成某個空地、場所的建筑或者設置。如形成教室空間的那個建筑;圍成一個空間的磚墻、玻璃隔斷、柵欄;也可能是具有空間連接作用的道路、橋梁、隧道一類的設施。
第三,空間特指人所在的空間。曠野中站立的一個人,這本身就改變了曠野的性質,并從中分離出某種特殊的空間。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也無論是短時間的占據(個體擺攤、群眾集會),還是長時間的定居(老家、國家),無論是個體無所事事的地方,還是大規模戰役的戰場,都以不同的方式形成著某種特定的空間:社會空間。在人的社會,人是空間最好的標注。人的數量、活動、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決定空間特征的最重要也是最微妙的因素。人的身體、感覺、精神性和社會性都與空間密切相關,并且同樣有著復雜而微妙的關系。人的身體不僅本身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有其活動范圍,由此形成某種身體空間。
與許多詞匯一樣,“空間”一詞可以在比喻、象征的意義上使用,如“利潤仍有上升的空間”、“這篇文章給人以想象的空間”等,這些“空間”并不實指現實的、實在的空間。這些用法值得深入研究。另外,在當今網絡的時代,賽博空間(cyberspace)、虛擬空間等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本書暫不討論這些意義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