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近代西方心理學(三)——17世紀的英國和德國
一、17世紀的英國
英國是資本主義發達很早而且很快的國家。從16世紀初,英國的資本主義已經相當發展,它的海外貿易也很快地增長。一部分貴族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參加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新興的資產階級有密切的聯系。這些就是所謂“新貴族”。馬克思說: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同盟反對君主制,反對封建貴族,反對居于統治地位的教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頁)。在這個時期,英國的商業活動擴展到全世界。英國生產力的發展與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引起了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與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思想相聯系的新的科學方法論也被提出來了。
1620年近代英國唯物主義的開山鼻祖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出版了他的《新工具》一書,這部書提倡探求知識的新方法。培根以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應該依據感官經驗。他極力反對經院學者認為亞里士多德書中包含一切知識的看法,反對他們當時所習用的從教條成見演繹出結論的方法,而主張研究自然界必須用歸納法,即廣集經驗材料,再由理性來加以分析比較,然后找出事物的規律。培根不但提倡以實際觀察來研究自然界,而且注重科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結合。應該說,培根對于當時科學家的實際方法有認識不充分之處,但他在啟發人去追求更好的科學方法這方面是有很大的貢獻的。雖然培根思想中有不徹底的方面,例如他主張二重真理論,主張人有理性的與感性的兩種靈魂,但他在當時神學勢力還相當強大的情況下,持這種妥協的主張是要設法限制教會統制思想的范圍,是要引導人重視他所謂感性靈魂的研究,其結果對于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對于根據經驗的心理學的發展都起了開路的作用。
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繼承培根唯物主義的思想家。他的父親是一個鄉村的教師。他15歲就進牛津大學,受經院式的教育。他畢業后的唯一職業是做貴族子弟的導師。在英國革命的初期,他于1640年隨貴族移居法國。后又回到英國,與克倫威爾政府妥協。晚年受復辟時期的僧侶的壓迫。他被認為是無神論者,政府不許他的書出版;他的書后來在荷蘭印行。
霍布斯同培根很熟,和當時的進步思想家,如伽利略、笛卡兒等人都常有往來。
霍布斯是維護資產階級化的貴族的利益的。這就是他之所以一方面害怕人民革命,主張君主專制,一方面又提倡唯物主義,反對教權的原因。他基本是無神論者,但又主張國家應該規定人民要信從宗教。
由于受了當時科學發展階段(數學、力學占優先地位)的影響,霍布斯的唯物主義帶有機械論的性質。
霍布斯認為世界由有擴延和形狀的物體所構成。物體的特性都只是數量上的區別,不是質的不同;物體不可少的特性是擴延和形狀。世界的一切變化由于物體的運動,這個運動都是空間上的位移,也就是說,都只具機械的性質。物質的運動遵從數學的規律。
霍布斯認為人是物質的,肉體的存在物。思維是細微的物體運動。他認為精神作用,心理現象不是非物質的靈魂的活動,乃是腦的作用,是腦的物質的細微運動。認為非物質的神和靈魂是不存在的。他說“非物質的實體”(immaterial substance)是自相矛盾的概念。這是比培根的兩種靈魂說更徹底的唯物主義思想。
霍布斯認為心理現象和社會現象也是物質的機械運動的結果。
霍布斯反對“天賦觀念”之說;我們已經提過他對笛卡兒“天賦觀念”說的批評。他認為一切知識由感覺開始。但是,他雖然重視經驗,卻認為可以用演繹法從基本原理得出全部知識體系,如幾何學那樣。
霍布斯像亞里士多德一樣,將人的心理作用分成兩類:認識作用和動求作用。在其他方面,他的心理學見解也有接近亞里士多德的地方。
霍布斯認為感覺發生的過程是這樣:外界物體的運動作用于人的感官,感官因此也起運動,神經也這樣一步一步地動起來,最后傳到腦,腦中也起運動,于是就產生了感覺。腦的運動又從神經傳到外邊,因此人覺得物體是在外界。霍布斯最后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物體本來在外界,人知道它在外,是由實踐的教導,并非由于神經的外傳活動。
霍布斯放棄精氣傳導之說,認為是運動沿神經向內或向外傳導。這雖然近于機械觀,但應該認為比精氣說進了一步。
霍布斯認為每回感覺過程發生之后,都留下殘余的運動;這個殘余運動就是想象(imagnation)。這里有個問題,就是想象既然是殘余的運動,為什么它不永遠繼續不斷地在心上呢?霍布斯認為這是由于殘余運動比較微弱,被當前感覺過程的更強烈的運動所淹沒了;到了人睡眠之時,感覺的運動沒有了,所以殘余運動顯得突出而形成夢境。
霍布斯說:“夢境通常沒有連貫性。假如有連貫性乃是由于偶然;這必定是由于做夢的腦不是每部分同樣地恢復它的運動。”這些話可以與巴甫洛夫關于夢境的解釋相比較。
霍布斯對于聯想有很好的觀察,雖然他還沒有使用聯想(association of ideas)這個名詞。他認為聯想是由于兩種感覺的運動在時間上緊接著發生。他說:“在感官上直接相跟隨的那些運動在感覺了之后也一起地繼續著。”這基本上是對的,如果把他所謂運動了解為腦的作用的話。
霍布斯區別兩類聯想:一種是無指導的,無計劃的,非恒久的,另一種是有計劃節制的。后來人把前者稱為自由聯想。霍布斯還說聯想的方向和目的是由人的情感和沖動決定的。
霍布斯認為感知事物時腦的活動,由腦再傳到心臟一帶,這一帶也起運動;后一種運動就是情感。他說:“喜悅,滿意,愉快……實際只是心臟一帶的運動,正如意念只是頭腦內的運動一樣。”
霍布斯認為情感是身體內部的運動。這個體內運動,假如有支援生命的作用,人就覺得快樂;假如有阻礙生命的作用,人就覺得痛苦。他還認為快樂引起欲望,痛苦引起厭惡。欲望和厭惡也是身體內的運動,但欲望是接近動作的萌芽,厭惡是避拒動作的萌芽。
霍布斯認為所謂考慮是欲望與厭惡交替不定。最后定了的欲望或厭惡就是意志。欲望、厭惡的原因也就是意志的原因。
霍布斯企圖唯物地解釋社會歷史現象,嘗試用自然的原因而不用神力來說明國家的起源。他反對君權神授之說,這也是王黨不喜歡他的一個原因。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有好些進步思想家主張社會關系要適合人類的“本性”的需要。霍布斯也企圖從人的“本性”,從人的自然心理傾向出發來說明國家的起源,但是他對于人性的看法是歪曲的,反動的。
霍布斯認為人人生來就是自私自利,要壓迫別人,提高自己。人在“自然狀態”之時(即沒有國家的時代),乃是人人為敵的世界。因此人人自危,最后不得不相約推尊一個人或一組人做統治者,讓他代表全體人并管理全體人。人民既然這樣授權于統治者,就沒有革命的權利。他的理由是:假如可以革命,社會就返回到人人為敵的自然狀態,那是絕大的危險。
霍布斯對于人性的看法以及對于人民革命的恐怖完全是資產階級的思想。
霍布斯雖然在思想中有機械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成分,卻是個堅決的唯物主義者。他極力反對神學和經院哲學。他對于心理現象有不少基本正確的見解,但他對于人性的看法是錯誤的,反動的。
正當霍布斯從事著作的時期,也是英國17世紀4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之時。到了1660年主要由于資產階級害怕人民群眾,又恢復了王權。王朝復辟后又勾結大地主貴族和教會,損害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貴族的利益。到1688年資產階級要打倒國王,又怕人民革命爆發,因此就與舊貴族妥協,罷免國王,請荷蘭的奧倫治公爵威廉三世到英國繼承王位。此后就確立了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君主立憲政體。這是新興資產階級與舊貴族妥協的局面。
英國思想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40)的思想是這一次革命和由它所建立的英國社會制度的反映。恩格斯說過:“洛克乃是1688年階級妥協的產兒。”
洛克生于英國的小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農村的律師,曾參加1648年的革命,反抗王室。洛克就讀于牛津大學,但對那里的經院式課程不喜歡。他喜讀笛卡兒的書,對自然科學有興趣。后來又學醫,但未曾畢業;他也斷續地做一些有關醫學的實驗。他長期充當當時自由主義政治家莎甫茲柏利伯爵的秘書及其子孫的導師,并因為這個關系進入政界。在這個伯爵最后失勢的時期,他隨他的主人逃避到荷蘭。1688年革命后才回到英國。
洛克在政治上是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否認君權神授之說。他也主張國家起于共同“契約”,但這一點與霍布斯有所不同。他認為人的原始自然狀態乃是和平互助;國家成立后,主權仍在人民,因此人民有革命的權利并且有革命的義務。洛克主張人身自由,信仰自由,占有私產是天賦人權,不可侵犯。這是代表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思想。
在宗教上,洛克是自然神論者,認為上帝創造世界后,世界就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神跡(上帝的干涉)是不可能的。他反對無神論,認為無神論會動搖立國的基礎。他在宗教上的主張也是其妥協思想的表現。
洛克在他于1690年出版的《人類悟性論》一書中發展了培根在認識論上的經驗論。洛克這部書是由對道德和宗教的問題的討論引起的;他要研究人類認識的起源和限度等等,原來不是要討論心理學的問題。但是他從對心理的分析來談認識問題,所以這部書影響了心理學的發展。他認為人的知識從觀念開始,但是他不談觀念的生理基礎是什么這個問題。
洛克主張一切知識來自經驗,所以他的書一開頭就反駁當時傳統以為人有內心固有的(天賦的)不來自經驗的知識這個看法。他認為人沒有未有經驗之先就意識到的所謂固有觀念或固有原理。他說,例如“同一東西不可能是存在的,同時又是不存在的”。這好像是不用經驗就有的固有原理,可是幼童和未開化的人就不知道有這個原理。上帝這個觀念,好像是固有觀念,可是有些部落的人沒有上帝的觀念,對善惡的判斷(良心)像是“固有”的,但實際乃是人在幼時所受的教育感化的結果。就是全世界的人都有某一個觀念,也不能作為這個觀念是固有的之證據;例如,火的觀念是人人都有的,但它仍是從個人經驗來的。
洛克又說,假如“固有”是指有些命題一提出來就立刻被認為正確,那么,好多觀念都變成固有觀念了。例如,甜不是苦這一類的話,是一提就被認為正確的。這樣說,主張有固有觀念的人與別人的看法就沒有什么不同了。
洛克認為任何原理都是一個命題,命題必然以觀念(用名詞表達的)為成分,而觀念,如他進而闡明的,都是從經驗來,所以不能有任何不來自經驗的原理,即沒有固有原理。
由是洛克斷定人沒有固有觀念或固有原理,這是他對經驗論的破的方面。
在立的方面,洛克主張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來。經驗是指個人出生以后的閱歷。他認為人心在人出生時像張白紙,最初沒有字;一切字都是由經驗印上去的。經驗的材料是人從客觀環境所得的感覺而來。但洛克又說經驗的材料有另一個來源,就是反省。他認為對外界事物的觀念,如白、甜、硬,是由感覺來;對人自己的活動的觀念,如思維意志,是由反省來。
洛克把一切為人所意識到的心理現象稱為觀念。一切觀念又可以分成簡單的與復雜的兩類。簡單的觀念如各種色、聲、香、味和冷、熱等是由一種感官來的;如擴延、形狀、運動、靜止等是由兩種感官——視官與觸官來的;如思維、意志等觀念是由反省來的;如愉快、痛苦、能力、存在、統一性、繼承性等觀念則可以由感覺來,也可以由反省來。洛克的分類并不嚴密,如能力不是簡單的觀念,他認為簡單觀念是一切知識的材料,因為復雜觀念都是由簡單觀念合成的。簡單觀念是人心被動地得到的。心還能夠主動地作用于簡單觀念而得到復雜觀念。特殊實體的觀念是復雜的觀念,如人這個觀念,是實體觀念加上某種形狀、思維、運動、能力等觀念而成的。
洛克認為反省為觀念的另一來源,并且稱它為內感官,以別于耳目等外感官。這是他在認識論上游移、不徹底,讓唯心主義成分滲進的地方。他把反省稱為內感官,好像反省同感覺一樣是被動地接受。可是他的另一些話又含有反省是主動的作用這個意義,例如,他說,“人先有感覺,在相當時候,心開始對由它自己的感覺得來的觀念加以反省,由此就積蓄有一套新的觀念,這些觀念,我叫做反省的觀念”,如知覺、思維、意志等。其實反省是主動的作用,不能認為與感官同類。感官能供給原始的經驗材料,反省則不能。反省所得的觀念都是復雜觀念。洛克認為知覺、思維、意志是簡單觀念,這是不正確的。實際上一切簡單觀念都是從感覺來。洛克認為反省是簡單觀念的另一個來源是錯誤的。
洛克的又一個不徹底之處是他對于知識的性質的看法。他說,“在任何場合,我們確知我們的觀念與事物的實在性相符合,在那個場合,就有了確然的,實在的知識”(重點是原有的)。這是正確的,唯物主義的知識觀。
可是他又說,“知識乃是對于兩個觀念相合或相違之覺知”。這是說知識只是知道觀念與觀念間的關系。這就帶有唯心主義色彩了。這樣推到邏輯的最后終局,就會達到主觀唯心主義的結論。
洛克沒有達到這個結論,因為在他的思想中,唯物主義是占優勢的。他確信有獨立于人的心理之外的客觀事物。他曾用三盆水做實驗,一盆溫水,一盆冷水,一盆不溫不冷的中性的水,把一只手放在溫水中,另一只手放在冷手中,然后兩只手放在中性水中,那么,一只手覺得中性水是溫的,另一只手覺得它是冷的。可是水的溫冷是客觀的,雖然我們的觀念會錯誤,但可由反省而知道客觀的性質。
洛克把外物的性質區分為原始性與次起性:如擴延、形狀、體積、動靜、不可入性、數目等是原始性,外物由于它的原始性的種類與程度的不同而產生色、聲、香、味等類感覺能力是次起性。
洛克是否認為色、聲、香、味等是純粹主觀的,完全沒有客觀的根據的呢?不是的。誠然,洛克用過一個比喻,會使人作這種解釋。他說感覺不像引起感覺的外物性質,也像感覺的名字不像感覺一樣。感覺的名字與感覺自身并沒有必然的關系,是人造的任意的關系。洛克這個比喻不恰當,有“符號論”的嫌疑。但從洛克論原始性與次起性的全部文字來看,他是說一定感覺有與它相應的一定的在于外物的根據的,前者是以后者為前提的,因此人才能夠根據感覺來適應外部世界。他說:“簡單觀念不是我們幻想的虛構,乃是在我們外的東西實在地作用于我們的自然的并有規律的產物……所以白或苦的感覺,如其在心上那樣的,因為它與物體會在心上產生這個觀念的能力嚴密地相應,是具有這個觀念能與或應與外物真正一致的盡所有的程度。”
可是洛克以為外物只有在量上、數學上的,如形狀、體質、運動上的差別,而色、聲、香等則有性質上的差別,在這一點,感覺與外物不相似。這是錯誤的,機械主義的看法。應該承認性質上的區別是自然界客觀上所本有的,不只是人的主觀經驗才有性質上的區別;主觀上的性質差別是客觀上性質差別的反映。
洛克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有物質,人有靈魂。上帝是純粹精神,是主動的,物質是被動的,人的靈魂既是主動的,又是被動的;它主動地作用于身體,又被動地受身體的作用。他說物質不能思維,又說物質也許能思維;在這一點上,他是游移的。他又說過,物質運動如何會產生感覺,不可知,是上帝使它這樣;這個話接近逢會論。應該說,這些話不是洛克思想的主流。
洛克處理心理現象的方法是先把心理現象分析為簡單成分,然后再把這些成分合成復雜的觀念。這種方法是受當時自然科學流行的方法(如力學的處理法)的影響。這個方法有機械主義的傾向,對于心理的統一性重視不夠。洛克這種方法就是后來所謂聯想主義(associationism)。
洛克確是最先用“聯想”這個詞語[詳譯應是“觀念的聯結”(association of ideas)]。他在《人類悟性論》第四版加了一章(第二卷第三十三章),題作“聯想”。但是他所注意的是不正常的聯想,例如,受手術而感到痛苦的人不愿意再見到給他施手術的醫師。他又提出一個可笑的例子。一個年輕人學跳舞之時房子里恰巧有一只舊箱子;他在這里學跳舞,達到了很好的水平。可是這只箱子一拿出房子外,他就跳不好舞;在別的地方,他也跳不好舞。
他在同一章內又說到聯想在兒童教育上的重要性。他說妖魔鬼怪的觀念實際也可以與光明相聯結,不是必定與黑暗相聯結。可是假如一個大人告訴小孩說黑暗中有鬼,那么,這個小孩遇到黑暗就會怕有鬼。因此必須預防小孩們得到不好的聯想。這樣,他已經說到聯想的一般意義了。他所舉的例子,照現在看,都是條件反射。巴甫洛夫說條件反射是聯想的基礎,這是正確的。
洛克說到習慣使觀念聯合的力量。這是后來聯想的頻率律的開頭。
洛克以后,聯想就成了流行的名詞。可是洛克對聯想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不只在這個名詞,也不只在這一章,而在于他這部書是聯想主義處理心理現象的方法的示范。
洛克的思想在許多方面是具有不徹底性和妥協性的。他在認識論上的經驗論主要是唯物主義的,但也有不徹底處,給了后來唯心主義者以可乘之隙。他的經驗論的唯物主義方面,為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加以發展;而英國后來的巴克萊等人則把洛克的不徹底性推到主觀唯心主義的結局。在心理學上,洛克是早期的聯想主義倡導者。他的心理學處理方法有缺點,但可算是從經驗來研究心理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