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內設計原理
- 馮柯
- 4068字
- 2019-12-20 18:16:59
2.2 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
環境是圍繞在人們周圍的外界事物。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使外界事物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了的外界事物(即所形成的人工環境)又會反過來對作為行為主體的人產生影響,在這一相互影響的過程中伴隨著一定的人的心理活動變化。
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是用心理學的方法來對環境進行探討,在人與環境之間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特征的角度出發來考慮研究環境問題,從而使我們對人與環境的關系、對怎樣創造室內人工環境,都產生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因此,環境心理學對于室內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2.1 環境心理學的含義與基本研究內容
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是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著重從心理學和行為的角度,探討人與環境的最優化關系。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于20世紀60年代末在北美興起,此后先在英語語言區,繼而在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和發展。環境心理學的內容涉及醫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態學、環境保護學及城市規劃學、建筑學、室內環境學等諸多學科。
就室內設計而言,在考慮如何組織空間,設計好界面、色彩和光照,處理好室內環境各要素的時候,就必須要注意使設計出的室內環境符合人們的行為特點,能夠與人們的心愿相符合。
2.2.2 室內環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
室內環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盡管存在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特點,而這恰恰也正是人們進行設計的基礎依據。
1.個人空間、領域性與人際距離
1)個人空間
在公共場所中,一般人不愿意夾坐在兩個陌生人中間,公園長椅上坐著的兩個陌生人之間會自然地保持一定的距離,心理學家針對這一類現象,提出了“個人空間”的概念。一般認為,個人空間像一個圍繞著人體的看不見的氣泡,這一氣泡會隨著人體的移動而移動,依據個人所意識到的不同情境而脹縮,是個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間范圍,他人對這一空間的侵犯與干擾會引起個人的焦慮與不安。
2)領域性
對于人來說,領域性是個人或群體為滿足某種需要,擁有或占用一個場所或一個區域,并對其加以人格化和防衛的行為模式。人在室內環境中進行各種活動時,總是力求其活動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不同的活動有其必須的生理和心理范圍與領域,人們不希望輕易地被外來的人與物(指非本人意愿、非從事活動必須參與的人與物)所打破。
3)人際距離
室內環境中的個人空間常常需要與人際交流、接觸時所需的距離一起進行通盤考慮。人際接觸根據不同的接觸對象和不同的場合,在距離上各有差異。人類學家霍爾(E.Hall)以對動物的環境和行為的研究經驗為基礎,提出了“人際距離”的概念,并根據人際關系的密切程度、行為特征來確定人際距離的不同層次,將其分為密切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和公眾距離四大類。每類距離中,根據不同的行為性質再分為近區與遠區。例如,在密切距離(0~450mm)中,親密、對對方有嗅覺和輻射熱感覺的距離為近區(0~150mm);可與對方接觸握手的距離為遠區(150~450mm)。表2-5所示為人際距離和行為特征。由于受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別、職業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人際距離的表現也會有些差異。
表2-5 人際距離和行為特征(mm)

2.私密性與盡端趨向
如果說領域性主要討論的是有關空間范圍的問題,那么私密性更多涉及的是在相應的空間范圍內人的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要求。私密性在居住類的室內空間中要求尤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們會非常明顯地觀察到,集體宿舍里先進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許自己挑選床位的話,那么他們總是愿意挑選在房間盡端的床鋪,而不愿意選擇離門近的床鋪,這可能是出于生活、就寢時能相對較少地受干擾的考慮。同樣的情況也可見于餐廳中就餐者對餐桌座位的挑選(見圖2.49)。

圖2.49 就餐者對餐桌的選擇
相對來說,人們最不愿意選擇近門處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位。餐廳中靠墻卡座的設置,由于在室內空間中形成受干擾較少的“盡端”,更符合客人就餐時“盡端趨向”的心理要求,所以很受客人歡迎(見圖2.50)。

圖2.50 餐廳中的靠墻卡座
3.依托的安全感
在室內空間中活動的人們,從心理感受上來說,并不是空間越開闊、越寬廣越好,人們通常在大型室內空間中更愿意靠近能讓人感覺有所“依托”的物體。在火車站和地鐵車站的候車廳或站臺上,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在沒有休息座位的情況下,人們并不是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車的地方,而是更愿意待在柱子邊上,人群相對散落的匯集在候車廳內、站臺上的柱子附近,適當地與人流通道保持距離。在柱邊人們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圖2.51所示是某火車站候車廳內人們候車的位置,是根據調查實測所繪制的。
4.從眾與趨光心理
在緊急情況時,人們往往會盲目跟著人群中領頭的幾個急速跑動的人的去向,而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當火警發生,煙霧開始彌漫時,人們無心注視標識及文字的內容,往往是更為直覺地跟著領頭的幾個人跑動,以致形成整個人群的流向。上述情況即屬于從眾心理。另外,人們在室內空間中流動時,具有從暗處往較明亮處流動的趨向。在緊急情況時,語音的提示引導會優于文字的引導。
這些心理和行為現象提示設計者在創造公共場所室內環境時,首先要注意空間與照明等的導向,標識與文字的引導固然也很重要,但從發生緊急情況時人的心理與行為來看,對空間、照明、音響等更需要予以高度重視。

圖2.51 某火車站候車廳內人們候車的位置
5.好奇心理與室內設計
好奇心理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心理狀態,能夠導致相應的行為,尤其是其中探索新環境的行為,對于室內設計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室內環境設計能夠別出心裁,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則不但可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而且還能加深人們對該室內環境的印象。對于商業空間來說,則有利于吸引新老顧客,同時由于探索新環境的行為可以導致人們在室內行進和停留的時間延長,因此有利于出現商場經營者所希望發生的諸如選物、購物等行為。心理學家伯利內(Berlyne)通過大量實驗分析指出,不規則性、重復性、多樣性、復雜性和新奇性五個因素比較容易誘發人們的好奇心理。

圖2.52 不規則的空間布局
1)不規則性
不規則性主要是指空間布局的不規則。規則的布局使人一目了然,很容易就能了解它的全局情況,也就難以激起人們的好奇心。于是,設計師就試圖用不規則的布局來激發人們的好奇心。一般用對結構沒有影響的物體(如柜臺、綠化、家具、織物等)來進行不規則的布置,以打破結構構件的規則布局,營造活潑氛圍(見圖2.52)。
2)重復性
重復性并不僅指建筑材料或裝飾材料數目的增多,而且也指事物本身重復出現的次數。當事物的數目不多或出現的次數不多時,往往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容易一晃而過,只有事物反復出現,才容易被人注意和引起好奇。室內設計師常常利用大量相同的構件(如柜臺、貨架、桌椅、照明燈具、地面鋪地等)來加強吸引力。
3)多樣性
多樣性是指形狀或形體的多樣性,另外也指處理方式的多種多樣。加拿大多倫多伊頓購物中心(見圖2.53)的室內中庭的設計就很好地體現了多樣性,透明的垂直升降梯和錯位分布的多部自動扶梯統一布置在巨大的橢圓形玻璃天棚下,橢圓形回廊內分布著諸多立面各異的商店,加上多種形式色彩的燈光照明,構成了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室內形象,充分調動了人們的好奇心,從而引起人們濃厚的觀光興趣。這些細部手法豐富和完善了室內形象,在考慮人們購物的同時,也考慮了人在其中的休息交往。

圖2.53 加拿大多倫多伊頓購物中心
4)復雜性
運用事物的復雜性來增加人們的好奇心理是設計的一種常見手法。特別是進入后工業社會以后,人們對于千篇一律、缺少人情味的大量機器生產的產品日益感到厭倦和不滿,希望設計師們能創造出變化多端、豐富多彩的空間來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需要(見圖2.54)。

圖2.54 西班牙巴塞羅那米拉公寓
5)新奇性
新奇性是指新穎奇特、出人意料、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在室內設計中,為了達到新奇性的效果,常常運用以下三種表現手法:
(1)室內環境的整個空間造型或空間效果與眾不同。
(2)把一些日常事物的尺寸放大或縮小,使人覺得新鮮好奇。
(3)運用一些形狀比較奇特新穎的雕塑、裝飾品、圖像和景物等來誘發人們的好奇心理。
除了以上所說的五個因素外,諸如光線、照明、鏡面、特殊裝飾材料甚至特有的聲音和氣味等,也常常被用來激發人們的好奇心理。
6.空間形狀給人的心理感受
室內空間的形狀多種多樣,其形狀特征常會使活動于其中的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表2-6所示的不同的空間幾何形狀,通過視覺常常會給人們心理上帶來不同的感受,設計時可以根據特定的要求加以選擇運用。
表2-6 室內空間形狀的心理感受

2.2.3 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1.室內環境設計應符合人們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
不同類型的室內環境設計應該針對人們在該環境中的行為活動特點和心理需求,進行合理地構思,以適合人的行為和心理需求。例如,現代大型商場的室內設計,考慮到顧客的消費行為已從單一的購物,發展為購物—游覽—休閑(包括飲食)—娛樂—信息(獲得商品的新信息)—服務(問訊、兌幣、送貨、郵寄……)等綜合行為,人們在購物時要求盡可能接近商品,親手挑選比較,因此,自選及開架布局的商場應運而生,而且還結合了咖啡吧、快餐廳、游戲廳甚至電影院等各種各樣的功能。
2.環境認知模式和心理行為模式對組織室內空間的提示
人們依靠感覺器官從環境中接受初始刺激,再由大腦作出相應行為反應的判斷,并且對環境作出評價,因此,可以說人們對環境的認知是由感覺器官和大腦一起完成的。對人們認知環境模式的了解,結合對前文所述心理行為模式種種表現的理解,能夠使設計師在組織空間、確定其尺度范圍和形狀、選擇其光照和色彩的時候,擁有比單純地以使用功能、人體尺度等為起始的設計依據更為深刻的提示。
3.室內環境設計應考慮使用者的個性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環境心理學既從總體上肯定人們對外界環境的認知有相同或類似的反應,又十分重視作為環境使用者的人對環境設計提出的特殊要求,提倡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為、個性。一方面,在塑造具體環境時,應對此予以充分尊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環境對人的行為的引導,個性的影響,甚至一定程度意義上的制約,在設計中根據實際需要掌握合理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