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北京大學誕生于112年前的戊戌變法運動,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強、興學圖強的產物。一個多世紀以來,北京大學培養了大量的棟梁之材。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學人,秉承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以高尚的品德、淵博的學識、聰慧的才智,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他們身上,體現著中國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的民族精神和歷史責任。
為了褒揚他們中間杰出的代表,北京大學設立了全校教師的最高榮譽——蔡元培獎,激勵廣大教師以獲獎者為榜樣,努力探求高深之學問,培養高尚之人格。本書收錄的十位學者,是北京大學在110周年校慶之際,隆重評選出的第二屆“蔡元培獎”的獲獎者,他們是芮沐、嚴仁英、馮傳漢、馬旭、董申保、胡代光、唐有祺、黃枬森、翟中和、張恭慶。
通過本書的十位作者翔實、動人和細膩的筆觸,讓我們看到每一位獲獎者充滿曲折,卻又矢志不移的精神歷程,令人感動、催人奮進。在三尺講壇之上,在著書立說之中,在為人處世之間,他們在傳授著有形的知識,更是在傳遞著無形的信念。做學問對他們來說,是一項值得用整個人生投入的事業,教書育人對他們來講,是神圣的天職。正是在每一天的平凡生活中孕育出了非凡的意義。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教師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從來就具有引領風尚的作用,北京大學正是有了像他們這樣一批卓越的老師,才能不斷保持她那獨特精神家園的社會影響力。
本書時值教師節之際呈獻給廣大的教師,讓我們共同領悟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內涵,感受到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精神,努力承擔和實現我們對國家和社會應盡的責任,為學術的發展和進步、為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貢獻。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 楊河
201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