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詣 培養人才推動中國骨科發展
馮先生一生中致力于推動中國現代骨科學科發展。成立伊始才有五六張床位,骨關節結核、骨髓炎、小兒麻痹后遺肌肉癱瘓是當時主要的病種,股骨頸骨折因沒有三葉釘,多用麥式(McMurray)截骨術治療。
1949年馮傳漢赴英國Robert Jones骨科醫院進修骨科,并到Derby郡醫院學習手外科。1950年回國后歷任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務主任、副院長、院長,北京醫學院副院長、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研究所所長等職。曾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第一屆主任委員、《中華外科雜志》副主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主編。
馮傳漢教授是我國骨與軟組織腫瘤研究的奠基人。1981年馮傳漢應邀參加了在美國Mayo Clinic舉行的第一屆國際保肢學會(ISOLS)年會,為此后人民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開端。1982年應第49屆美國骨科醫師年會(AAOS)年會主席邀請作為大會Guest Speaker作了題為“骨巨細胞概念的更新”學術報告,受到高度評價,并被授予美國骨科醫師協會名譽會員證書。1984年創建全國第一家骨腫瘤骨病研究室,從此致力于骨腫瘤骨病的研究。

1982年馮傳漢(右二)在第49屆AAOS上被授予名譽會員,大會嘉賓前來表示祝賀
在馮先生的精心培育下,經過60年的發展,如今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科包括了骨關節科、創傷骨科、脊柱外科、骨腫瘤科四個專業,為中國現代骨科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馮先生積極置身于人才培養,不遺余力地把自己長期臨床工作過程中所觀、所想、所得都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他的學生。從醫從教60余年桃李遍天下,馮先生看到他的學生成為學科建設的中流砥柱,倍感欣慰。原北京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黨委書記、副院長,醫學教育學家彭瑞聰教授談起馮傳漢說:“他曾經告訴我培養中青年一代是當務之急。他說我們這一代人應考慮的是促使學科走向世界,支持中青年上去,不要考慮自己個人出多少成果,有多大名氣,要關心的是學科集體。”馮傳漢正是率先垂范為了促進學科發展,走向世界,全力支持中青年骨干勇攀高峰,他不遺余力地扶植他們成長,成為他們一生的良師益友。
馮先生將他的得意門生王澍寰醫師推薦到積水潭醫院,在那里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手外科專業。現已經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澍寰教授回顧自己臨床和研究的歷程時,強調許多重要的第一次都與馮先生有關:“他教我第一次做臨床研究,結合一例耐丁種維生素軟骨病的病例,指導我如何看參考文獻,根據病情做哪些必要的、特殊的檢查,如何分析獲得的大量臨床數據以及如何做出總結。又是他第一次教我書寫論文,內容是分析總結十幾例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包括局部解剖、發病原因、臨床癥狀、手術所見及治療效果等。從寫作目的、構思、寫法都做了具體指導。待成文后,又逐字逐句地作了修改。這篇文章的發表對我來說是一生的一個突破,第一次嘗到了寫文章的滋味。我以后的上百萬字的寫作,就是從這篇小文章開始的。還是他教我第一次做屈指肌腱游離移植術,這一手術當時在國內恐怕也是第一例。從那時起我萌生了對手外科的興趣。可以說,我的手外科真正的啟蒙老師是馮老師。”
骨關節領域的領軍人,同樣是馮傳漢教授培養出來的得意門生的呂厚山教授談起老師更是動容:“作為馮先生的學生,在自己的前進道路上每一步都滲透著先生的教育、幫助、鼓勵和鞭策。1984年在我去美國學習前,先生專門和我談了2個多小時的話,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教我在國外的學習方法,提出尤其要注重科研思路和手段的掌握。學成回國后,在先生的倡議下,并且幫助我創造了很多有利條件,克服許多困難,終于成立了人民醫院關節病診療研究中心。先生每周查房一次,當時一些復雜的病例都是他親自和我一起做計劃,我們共同克服了晚期重癥類性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中高度屈膝畸形、嚴重骨質疏松、嚴重肌力不足等難關。”
呂厚山教授說:“馮先生曾多次提到科研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翻出新中國成立前他在協和做學生時的手術志和病歷,教導我們要重視原始資料的搜集,對于臨床上碰到的病歷和手術都應該有完整的記錄。今天我的許多工作之所以能有較為充分的資料,與馮先生言傳身教的指導有關。”

1993年在關節中心病房,馮傳漢(左二)與呂厚山(左一)查房
現在,呂厚山教授在人工關節置換,尤其膝關節置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置換數量、手術難度和治療效果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圍繞風濕性關節疾病所進行的相關與基礎研究工作,填補了許多國內外空白。2000年該研究中心成為北京大學級研究所。2007年由呂厚山教授主持的膝關節人工置換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后,他非常感慨地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今天的成績與馮先生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亞太地區骨與軟組織腫瘤學會主席、中華醫學會骨腫瘤學組組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治療中心主任郭衛教授,是馮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每天中午馮教授端著飯盆,邊吃飯邊了解我們的課題進展情況”這一情形成為他當年做博士生數年中最深刻的記憶。馮先生平時工作非常繁忙,經常利用中午吃飯的時間,詢問并解決研究生的課題問題,指導查閱文獻或書籍,啟發大家集思廣益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博士畢業后郭衛去美國Sloan-Kettering腫瘤醫院留學,臨行前馮先生坦誠地說:“希望你早日學成后,回來發展中國的骨腫瘤研究。”1998年郭衛沒有辜負馮教授的殷殷囑托——學成回國,并致力于骨與軟組織腫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在馮傳漢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成立了人民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治療中心。
自馮傳漢教授1984年創建骨腫瘤骨病研究室至今已25年,骨與軟組織腫瘤學科的發展已經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臨床治療蓬勃開展,目前切除骶骨腫瘤、骨盆腫瘤等高難度手術數量居世界首位,惡性骨腫瘤的化療和保肢治療在國內也是處在先進行列。在基礎研究方面,先后完成研究課題20余項,發表論文100余篇,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30余名,研究成果得到衛生部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馮先生用其一生在不斷地發掘人才、培養人才、愛護人才。還在任人民醫院科研副院長、院長時,他就高屋建瓴地提出醫院的根本是學科建設,而學科建設的關鍵是人才,學科帶頭人必須德才兼備,人才的培養一定要從年輕人抓起。1980—1984年時任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副院長的他仍然強調:一個學校要知名靠什么?主要靠一批國際上有地位的知名專家教授(形象地比喻為橋牌中的王牌)和有關學科建設。這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當前必須努力去做,這樣本世紀末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才有希望成為世界著名高等學府。而今從人民醫院和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高速發展的軌跡看來,印證了馮先生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