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味著工作每一天
作為關心下一代專家委員會主任,她與日本培養溫暖心靈總部攜手開展“教與愛”活動,多次主持“兒童成長與環境”研討會,舉辦實施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培訓班。她還多次在國際人口會議上以非凡的氣度、流利的英語和翔實的數據介紹我國少生、優生的國策,在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上充滿激情地介紹中國婦幼保健事業的成就。
除了自己的業務工作外,嚴仁英還擔任許多社會工作。她當了25年的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到第八屆),25年中做了多少有分量的提案,她記不清了,但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的職責。在下鄉的深入工作中,形成了“關于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提案,在國外講學時,她看到其他國家中小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輕松的學校環境,而相比之下,國內中、小學生的書包則是越來越重,近視越來越多,于是產生了“減輕中、小學生學校負擔”的提案,在八屆人大會議五次會議小組討論上,帶頭發出死亡捐獻角膜和其他個體器官的倡議以及關于提倡試行安樂死和母嬰保健法的提案等。

嚴仁英(中)在國際人口會議上
此后,她又把婦幼保健工作推向社區,希望能有更多的婦女和兒童從中受益,并致力于將單純的婦女保健擴大到呵護女性一生的服務。她和她的同事們所倡導的保健工作已經大大改善了中國的人口質量,然而,談及對自己的評價,老人卻平靜地說:“我只是一個好大夫。”
嚴仁英是一個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平素生活儉樸卻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無論是2003年SARS肆虐京城,還是2008年初夏發生的“5.12”汶川大地震,都無不牽動著老人的心。她為奔赴非典一線的醫務人員捐款購買降溫設備,慷慨解囊為地震災區的重建獻出自己的一份心意——身為名譽院長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溫暖著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全院職工的心!
嚴仁英特別喜歡孩子,在農村下鄉的時候遇見流著兩條鼻涕、臉上挺臟的孩子她也要抱一抱。在醫院里的走廊里,她也不忘和小患者親切地打招呼。她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醫院的嬰兒室。也許她并不認可自己是一位“稱職”的母親,但是,她人生的一舉一動都飽含著神圣而偉大的母愛!
如今,只要身體許可,96歲高齡的嚴大夫每周還要來醫院上兩個上午的班。每次上班前的一天,她就開始念叨著:“明天要上班了!”顯得非常興奮。她平時8點起床,時常需要家人來喚醒她,唯獨上班那天,她總是提前一個小時就自己起來,洗漱完畢,吃過早飯,就靜靜地坐在客廳里等著。“年齡大了也要做點事兒,人活著不能太嬌氣!”嚴仁英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在她看來,“終身教授”就是“終身都應該上班的教授”。生命,意味著工作每一天——這就是她的人生哲學!
在2008年北大醫院舉辦的嚴仁英教授95歲壽辰慶典展示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韓啟德院士為嚴仁英教授壽辰題寫的賀詞:“中華知識分子典范,我國圍產保健之母”——這是對嚴仁英輝煌人生的高度概括!
(執筆:史楠)
士志于道 道始于勤
夕陽無限的黃昏時分,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步履輕捷地走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科實驗室,平易近人地和每一位相識的人打招呼,談笑風生地同骨科同道們進行探討。夕陽拉長了他的身影,記錄著他近一個世紀以來平凡卻又非凡的一生……
他為解人民之疾苦,矢志學醫,歷經最動蕩艱苦的歲月,卻磨滅不了內心的堅定執著。
他仁心濟世七十載,見證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68年變遷,“本仁恕博愛之懷,導聰明精微之智,敦廉潔淳良之行”深深鐫入他的心中。
他視科學精神為永恒的財富,無論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和院校兩級的領導工作,數十年如一日,嚴謹勤勉,不求名利。
他苦心孤詣,推動中國骨科發展,培養出一大批優秀骨科人才成為中堅力量,用一生描繪出中國現代骨科的發展軌跡。
他樂教善授,致力于醫學教育工作,而今已是桃李遍天下,杏林盡繽紛。耄耋之年,仍然言傳身教,為青年人教授英語。
他志高存遠,攀登科學研究高峰,大力推動學科發展,曾經當選為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首屆主任委員、美國骨科醫師學會名譽會員和澳大利亞骨科學會的通訊會員、國際外科學會會員。
他德高望重,肩負醫學交流使者的重任,受到國務院及衛生部委派,多次執行國外考察和高層領導醫療任務,英姿勃發的身影彰顯中國的醫者形象。
他廣涉博學,不做專家做“雜”家,積極從事醫史研究和寫作,高瞻遠矚地提出醫學生教育要重視人文文化素質的培養。
他孜孜不倦,96歲,仍然每天伏案閱讀筆耕不輟,著書作序,“要做一輩子的學生”是他心底的表白。
他平淡至真,九十六載的生活閱歷涵納著生活的真諦。
他就是我國著名骨科專家、醫學教育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科創始人,第二屆“蔡元培獎”獲得者馮傳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