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師之道:新律師的必修課
- 君合律師事務所
- 3149字
- 2019-12-20 16:53:11
一、如何理解所研究的法律問題
開始法律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法律研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理解所需要研究的法律問題是什么,相信這是很多資深律師的經驗。
有一些剛入行的律師,尤其是剛剛畢業的法律學生,常常會抱怨,辛辛苦苦做完一堆法律研究之后,卻得不到合伙人或者資深律師的認可,不是被指沒聽懂問題,就是被指沒研究到點子上。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與進行法律研究的律師個人經驗不足或者沒有聽懂問題有關,另一方面跟交代工作的律師陳述是否清楚也有關系。比如,交代工作的律師在對案件背景更清楚或者對相關的法律環境更了解的情況下,陳述問題時可能會過于簡單或籠統,而接受工作的律師因為經驗不足和信息的不對稱可能沒有完全明白所交代的問題,最終得出不切實際的結論,或者根本相反的結論。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筆者對于初級律師的建議如下:
(一)主動詢問背景信息和確認問題的細節
一般來講,作為初級律師,在和律師同事或者客戶討論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備好筆和本,隨時把對方提供的背景信息和所提出的問題記下來。不要以為這是不值一提的提示,這是進行法律研究的一個好開端。永遠都不要相信自己的記憶力,實實在在地記錄在案的信息才丟不掉。而且,記錄的過程,更容易使你想起需要明確的各種細節。
接收問題的律師和交代問題的律師在信息上經常是不對稱的,交代問題的律師通常了解更多的問題背后的經濟背景、法律環境和客戶意圖。在交代問題的時候,因為忙碌或者不了解接收問題的律師的經驗程度,交代問題的律師所敘述的問題及問題背景可能無法面面俱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接收問題的律師沒有聽懂問題,或者沒有明白問題的范圍,不知道該如何去做法律研究,但又礙于面子保持沉默,回到自己座位上苦思冥想,那么最終的法律研究結果很可能是不盡如人意的,這對于接收問題和交代問題的律師雙方來說都是沒有效率的做法。
筆者的建議是,接收問題的律師在沒有明確問題或者不懂得背景的時候,應主動地詢問。不要擔心這樣做會使自己顯得無知、沒經驗或者是在浪費時間,任何人都要經歷學習的過程,即使是資深律師或合伙人,也不是所有領域的專家。所以,大可不必過慮,正常情況下,資深律師和合伙人都很歡迎討論和提問,這不僅是在給你解釋,可能也會幫助他們自己思考。即使是因為交代問題的律師很忙,無法給你詳細的解釋,他可能也會在你提問后給你一個方向,或者告知你可以參考的材料,以便于自學。
如果你擔心過多的提問會浪費交代問題的律師的時間,那么建議你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來詢問:復述所需要研究的問題以確認問題正確與否;詢問項目的大致進展;索取基本的文件和資料作為參考;在不太困難的情況下做問題的假設以確認研究的范圍,等等。如果正好想到相關的其他問題,你也可以主動詢問一下要不要同時研究一下相關的問題。總之,只有全面吸收了問題的相關信息和清楚了問題的范圍,你才能做到切題的法律研究。
[例1]
中外合資項目中,外方擬定從中方購買股權,直至把合資公司變為獨資公司,需要什么樣的程序?對于這樣的問題,你可能需要了解,中方是否國有企業,是否國有資產占有單位;合資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什么,是否涉及不允許外商獨資的業務;公司的規模以及每次購買的數量有多大等問題。
再如,關于外國演出公司能否在中國開辦藝術學校的問題,你可能需要了解,外方是否教育機構,外方是否接受藝術類公司或藝術培訓機構等變通的形式,外方打算在哪里開辦藝術學校,等等。
有初級律師可能會問,做法律研究的時候,時間是有限的,而法律研究可以做到無窮深,如何把握一個度,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
筆者認為,一方面,可以先在網上搜索一下相關的論文或案例,了解問題的宏觀背景。比如關于反壟斷問題,首先可以了解一下反壟斷法目前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發改委、商務部或工商局分別有哪幾類規定,即先研究“大法”,確定研究的廣度。另一后面,研究的“深度”則是根據客戶的要求和案件的安排來確定的,需要和交代法律問題的律師進行溝通。
有些律師在合伙人或高級律師要求其研究法律問題時,大概地聽懂了問題,但是不太明白這個問題到底有多大,客戶關心的關鍵問題是什么,就開始研究,然后交上來一大堆的研究結果,卻沒有切中要害。我們建議,在對問題的廣度、深度有任何不清楚之處時,要及時與交代問題的律師或合伙人討論,不論其是否因為太忙或者自己沒考慮清楚而交代問題不清,你都要盡早與之確認,到底問題是什么,范圍是什么,客戶的關注點是什么。或者你在自己先考慮要研究的問題并進行歸納后,將問題范圍縮小再向其確認,比如:“這個問題是說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中方股東把股份賣給外方股東需要哪些程序嗎?”
(二)明確核心問題
在弄清問題的范圍和內容是什么之后,還需要明白關鍵的法律問題是什么,或者說核心問題是什么。有時候,關鍵問題或者核心問題可能是解決整個法律問題的一個鑰匙,如果沒有它,你就不能打開這把鎖,就不能解決問題。“只研究了細枝末節,關鍵問題沒搞清”可能也是初級律師比較害怕得到的評價之一。
要對關鍵問題作一個定義很困難。筆者的理解是,關鍵問題的研究結果通常能決定一個法律問題是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是什么,以及最終研究的結果是否切中要害。就好像走在迷宮里,只有在一個分叉路口找對了方向,你才能最終找到出口。
[例2]
某位律師進行一項關于稅法的法律研究。問題是一個外國個人每年在中國居留183天以上,是否需要納稅。按照中國稅法,外國個人在中國居留或者逗留183天,應該交納所得稅,這是一般的理解。但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外國個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需要納稅,是在工作的情況下要交稅,還是在旅游期滿183天也要交,還是說探親訪友期滿183天也要交呢?此外,還需要看他在中國有沒有一個相應的付款機構,有沒有任何投資,等等。這就是關鍵問題所在。在研究關鍵問題之后,才能研究到進一步的問題。同樣是以上稅法的問題,如果外國個人在中國一年工作期間超過183天需要納稅,那么相關的問題可能還有,如果他不是為中國的機構工作,也不是為在中國的外國公司子公司工作,而是其外國公司派到中國來工作的,是否需要交稅呢?這個屬于進一步的問題,可能要進一步研究。
(三)全面地看問題
我們在法學院讀書的時候,是把法律割開來讀的。比如一門課講民法,一門課講公司法,另一門課講證券法或擔保法,稅法或反壟斷法又在其他課上。對于剛走出校門進入律師行業的初級律師,這種學習方法可能會使其不能全面地理解一個法律問題。
實際上,各個領域的法律在現實生活中是結合在一起的。同一個法律問題可能受制于不同領域的法律,而不同領域的法律對于同一個法律問題的影響又表現在不同的方面。有時候,交代問題的律師只想了解某一個領域的法律研究結果,但有時候他想了解的可能是綜合性的法律研究結果。
因而,在拿到一個問題的時候,要想一想,這個問題涉及哪些領域的法律,相互之間可能有什么樣的關系;如果發現一個問題涉及多個領域的法律,就要想一想,交代問題的律師或者客戶所需要的是哪個領域法律下的答復,是只需要從一個領域出發,還是要多個領域相結合來回答這個問題。在憑自己的經驗和研究,無法判斷要從哪個領域出發,或者無法確認到底要綜合哪些領域的法律研究時,筆者建議接收問題的律師如上述第(一)點中所述,主動向交代問題的律師確認。
[例3]
假設有一個外國發起人是一個基金,這個基金產品包括房地產收益,比如是加州的房地產投資收益。問題是,該基金根據美國的證券法在全球進行“豁免發行”,可否按份發給一個在中國境內的自然人?對于這個問題,比較容易想到和證券法有關,但是不是構成個人對外投資以及是不是構成外國主體在國內的經營活動等問題,很少有人想到。像這樣的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基金發行的整個過程,把圖畫出來看每一步涉及什么法律,這樣才能找到法律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