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每每和別人介紹自己的職業時,迎來的大多是好奇的眼神,我們深知,這是他們對心理學的期待,也是對心理學這門學科的關注。
然而,這些好奇背后的原有假設通常伴隨著誤解和誤讀。這當然一方面在于學科發展的特點,因為在歷史演變中,多次都是舊瓶裝入新酒的形式,只換內容,不改名稱,當你從不同的時代切入點來關注心理學往往就獲得不一樣的詮釋。
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更值得理解。因為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需要出發來關注心理學,當你有興趣去了解未知的知識時,必然帶著自己的好奇和疑問,當然這里面最大的好奇就是“我”,我到底是怎樣的人,我的過去說明了什么,我的未來又會怎樣,特別是對于正在經歷美好青春的你來說,了解自己永遠是最為迫切,而了解的方式似乎也是一個挺神秘的話題。的確,心理學中的某些知識能夠滿足你對自己的好奇,它的方式方法從字面上說確實也滿足了神秘的定義。然而這些并不是心理學的全部,甚至有些習俗意義上的理解并不屬于心理學的范疇。心理學工作者不是算命先生、不能預知未來、不會讀心術,也不是每個心理學家都懂得催眠……聽了也許會讓你失望,但有些光環的產生確實不是一個心理學工作者希望看到的。也是基于如此初衷,《心理學是什么》得以產生。
這次《寫給中學生的心理學》的出版,是在《心理學是什么》的原版基礎上進行的修訂,書中加入了大量實例和有趣的心理學故事,雖然正如本書第一章所澄清的,心理學不是這樣或那樣的,但相信客觀而專業心理學的知識同樣還是有足夠的吸引力讓你獲得閱讀的快樂。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個科普讀本,也可以當作一次課外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有一個叫小卡的同齡人和你為伴,還有一個牛博士給你指引。我們的實踐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也是第一章,向你主要澄清了許多心理學認識,也許里面有你的也有小卡的,當然還有其他同學的;第二部分是主要介紹一些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和效應,包括第二、三、四、五、六、七章,在這里我們會看到,一些現象其實非常普遍甚至在很多時候是被我們所忽略的,你或許不會想到他們背后還隱藏著心理學的寓意,這也是心理學無處不在的另一個佐證;在第三部分中,我們從一些心理學家研究的初級心理過程出發,帶領你一步步走進心理學的微觀世界,你會知道眼見不一定為實,記得不一定為真,這部分包括第八、九、十、十一章。相信在這么豐富的實踐之后,你應該也可以算是一個小小心理學者了。
完成本書的工作對我們來說同樣是一個再實踐的過程,每一次對這些再熟悉不過的詞匯的重新整理,也給了我們又一次機會從新的角度理解心理學,這些語詞的能量也再一次加深了我們和心理學之間的聯結紐帶。要特別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的楊書瀾老師,本書的寫作與出版,都是得益于她的策劃、她的支持與督促。
交流與指正,可以使學識長進,人生獲益。我們熱切地盼望著同仁和讀者的批評與指教。
崔麗娟
2010.4于麗娃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