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門檻效應——從小步到大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越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向老師求助的問題越多,而越是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反而沒有問題要問。因為一般來說,應該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存在比較多的問題,不愿發問將導致成績差者的問題越積累越多。家長、教師甚至是同學們自身對此也很無奈。其實,這種現象可以利用心理學中的“登門檻效應”來改善。
什么是登門檻效應呢?
《伊索寓言》里面有一則《石頭湯故事》形象地說明了登門檻效應——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的廚房討飯。“滾開!”廚娘說,“不要來打攪我們。”窮人說,“只要讓我進去,在火爐上烤干衣服就行了。”廚娘認為這不需要花費什么,就讓他進去了。這個可憐人又請求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石頭湯喝”。“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用石頭做成湯。”于是她就答應了。窮人到路邊揀了塊石頭洗凈后放在鍋里煮。“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給他一些鹽,后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夠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鍋里。最后,這個可憐人把石頭撈出來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美國心理學家佛里德曼于1966年做了一個實驗,證實了這個效應: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助手在第一個居民區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助手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愿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后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對于這樣的結果,心理學家進行了分析:一般來說,人們會拒絕一些難以做到的或者是違反自己意愿的要求,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人們一旦對于某個微小的要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做法。對于第二個居民區的居民來說,當他同意了第一個請求后,便會產生“自己是關心社會福利的”一種認識。這時如果他拒絕后來的更大的要求,就會出現認識上的不協調,于是協調一致的壓力就會支持他繼續干下去或者做出更多的幫助。由此產生了“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不言而喻,第二個居民區的同意率之所以超過半數,是因為在這之前對他們提出了一個較小的要求;而第一個居民區同意率之所以不足20%,是因為在這之前對他們沒有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換句話說,第二個居民區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第一個居民區的,是因為人們的潛意識里總是希望自己給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那么,對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如何運用“登門檻效應”來改善學習狀況呢?在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宜一下子對這些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稍稍有點小進步的要求,當學生達到這些要求時再鼓勵其達到其他更高的要求,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比如對于那些不習慣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性的先問他一些簡單的封閉性問題,比如是非題,這樣學生就不會擔心自己被提問到時無言以對;在學生逐步習慣了被點名回答問題的狀態之后,可以提問一些復雜一點的問題,鼓勵他多說出自己的觀點,這樣逐步的過渡,最后學生就能夠自己主動的提出問題。通過這種方法就能夠有效地改善學生不回答、不發問的情況。
:同學們知道了這些心理效應后,讓我們回頭來看電影《看上去很美》。假如你是幼兒園老師,你會如何運用這些方法來更好的引導方槍槍這樣的孩子呢?請大家列出一個教學計劃。
?考考你:
1.什么是強化?你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強化的例子。
2.如何利用“登門檻”效應為自己設置一個學習計劃?
3.你能想出老師在教學中運用的其他一些心理效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