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名21世紀創新系列教材工程倫理導論
- 肖平
- 3645字
- 2019-12-25 17:25:18
二、關于工程倫理的幾個概念
1.倫理學:是有關善惡、義務、道德原則、道德評價和道德行為的科學(〔美〕梯利)。
倫理學是一門研究道德規律的理論學科,又是一門研究道德規范與道德行為的實踐學科。因此倫理學的特點有二:一是價值的探索(道德哲學);二是價值的實踐。根據倫理學研究的不同側重,可以將倫理學分為:規范倫理學、元倫理學、應用倫理學。
2.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道德表現為風俗習慣,一定社會的行為模式。道德通過社會輿論和人們的親疏態度對人的社會行為起約束作用。
3.工程倫理
愛因斯坦曾經指出:“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在你們埋頭于圖表和方程時,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
工程倫理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工程倫理是以工程活動中的社會倫理關系和工程主體的行為規范為對象,進行系統研究和學術建構的理工與人文兩大領域交叉融合的新學科。它所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工程決策和設計、實施過程中關于工程與社會、工程與人、工程與環境的關系合乎一定社會倫理價值的思考和處理。
工程是人類利用所掌握的自然規律以及創造的經驗和技術,改變自然界并將自然界的資源轉變成人類財富的社會活動。工程技術是讓工程師有能力實現工程設計與施工,工程技術課程是針對技術實現展開的,它關心的是我們有沒有技術能力做的問題。工程倫理則是討論工程的社會綜合價值和價值關系,以及這些價值如何實現的問題。因此,工程倫理關心的是我們該不該做以及怎么做的問題。張壽榮院士認為工程哲學的基本問題應該是告訴人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和“應該怎樣做”,“由誰來做”。
現代工程活動使工程師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工程自身的技術復雜性和社會聯系性,必然要求工程技術人員不僅精通技術業務,能夠創造性地解決有關專業的技術難題,還要求他善于管理和協調,處理好與工程活動相關聯的各種社會關系。最重要的是,要求工程技術人員打破技術眼光的局限,對工程活動的全面社會意義和長遠社會影響建立自覺的認識,承擔起全面的社會責任。
在工程實踐中真的存在倫理問題嗎?讓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案例
三門峽水利工程
黃河流經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在下游沖擊成一片約25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平原。這種自然造陸功能對于缺少平川地的中國先民來說是天賜厚土。但黃河的水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深重的自然災難之一,黃河歷史上26次大改道,無數次的潰堤泛濫給民眾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治理黃河是歷史的責任。
新中國建設伊始,治理黃河的設想就被提到國家建設規劃中。黃河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當時的規劃欲在黃河干流上建46座攔河壩,在支流上建24座水庫。三門峽大壩是黃河第一壩,1955年列寧格勒設計院的方案是高壩蓄水攔沙。這一設計方案將移民60萬人。當時剛走出校門的技術員溫善章提出不同意見:滯水排沙,降低蓄水位,減少移民10—15萬。黃萬里的意見則是:完全不同意在三門峽修建大壩。他認為,三門峽大壩只是把河南的災難搬到陜西,黃河上游水位將因攔沙而提高。
1955年7月18日,鄧子恢副總理正式向全國人大提出“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報告”,提出第一期工程包括三門峽、劉家峽及支流水庫、灌渠等預算共53.24億元。其中三門峽水庫和水電站12.2億元(包括移民費用),計劃淹沒耕地200萬畝,移民60萬。
1957年6月29日李先念向人大報告1956年決算,國家收入為297.544億元,支出305.741億元。這一年的工業總產值才177億元,各行各業都有很大的投資缺口。那時技術和經濟落后的中國,用兩袋面粉換一包水泥,一噸豬肉換一噸鋼鐵的代價,向國際社會換取建設材料。
1957年4月工程動工,1960年9月,三門峽建成蓄水。1961年,淤沙16億噸。1962年,渭河回水淹沒兩岸良田25萬畝,土地嚴重鹽堿化,5000人被洪水圍困。潼關河床淤高4.6米,渭河口形成攔沙門,航運窒息。1962年兩岸潰塌,毀農田80萬畝,一個縣被迫遷走。1960年至1995年,三門峽庫區沖淤累計總淤積量為55.65億噸,其中潼關以上為45.45億噸,占總淤量的81.65%。這使得渭河成為地上懸河,使南山支流口淤塞不暢,只要渭河漲水就向支流倒灌,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964年,水庫淤沙達50億噸,黃河回水逼近西安。1965年被迫改建,耗費驚人的人力財力鑿隧道排沙,8臺發電機組炸掉4臺,發電能力為20萬千瓦,為原設計120萬千瓦的零頭。1969年第二次改建,花了6000萬,將壩底的6個排水孔全部炸開,1973年12月完工。
1960年蓄水后,渭河河口淤積達4米,水害不斷,水土持續惡化,下游河水所剩無幾。1972年黃河出現斷流,20世紀90年代每年斷流平均100多天,1997年斷流222天。據統計,1992年8月的洪水,其水量并不大,因河床較建庫前提高4.2米,損失卻十分慘重,淹沒耕地69萬畝,倒塌房屋8000多間,受災人口28.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左右。
2000年4月,在渭南召開陜西省三門峽庫區防洪暨治理學術研討會,81名專家一致認為洪災威脅非常嚴峻,必須引起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003年秋,黃河上游支流洪水成災。當下國內一片炸壩之聲,其中有三個人的聲音最引人注目。一是國家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他考察三門峽庫區后公開承認渭河變成懸河主要責任在三門峽;二是三門峽工程技術負責人、92歲的雙院士張光斗,他直言建三門峽是個“錯誤”,應當盡快放棄發電、停止蓄水;三是退休的水利部長錢正英,他呼吁放棄發電、停止蓄水。
案例分析
這一案例既說明工程技術對于公眾生命和財產、健康幸福的重要性,也表明隨之而來的工程師所理應承擔的責任。
任何工程都存在風險,工程的目的是造福社會。一般說來,可錯性是任何思維方式都不可避免的,不但科學思維具有可錯性,工程思維也具有可錯性。可是人們可以“允許”科學家在科學實驗中多次失敗,卻“不允許”黃河三門峽之類的大型工程在失敗后重來第二次。工程項目在實踐上“不允許”失敗的要求和人的認識具有不可避免的尖銳矛盾。工程思維“執意”堅持不懈地企圖找出一條盡可能好的處理可錯性與安全性矛盾的方法。工程師的技術運用不可能達到絕對可靠,但工程師應該永遠把可靠性作為工程思維的一個基本要求,并對可錯性保持高度清醒的認識。
合理的可錯性是指因人類認識局限造成的錯誤,或者因人類科學水平限制造成的錯誤。因為工程失敗意味著社會經濟的巨大代價,甚至可能伴隨著政治、軍事的代價;意味著可能的人員傷亡和個人財產損失。因此,以造福社會為職業活動目標的科技人員、工程師盡最大的努力以最謹慎的態度和最精良的技術避免工程失敗就是他們職業道德最基本的品質表現。
在三門峽一案中,黃萬里以科學認知為依據,實事求是地提出不可攔沙蓄水。根據他對黃河的認識,他知道作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的黃河攔沙蓄水勢必造成上游的災難,而他的職業良知又讓他堅持說出他認識到的真相。黃萬里因為反對三門峽建壩攔沙蓄水的工程而遭到政治迫害,被打成右派,也因此影響到一生的學術與生活。但黃萬里堂堂正正的人格面貌,讓他贏得了工程界“良心”的贊譽。三門峽工程的問題也讓黃萬里堅持科學態度、獨立負責精神的道德意義彰顯出來。溫善章作為年輕的技術員敢于質疑蘇聯專家的設計,也體現了一個負責的工程師的道德品質。他預見到工程的問題嚴重,提出了折中的方案。
但在三門峽工程的決策中多數人是支持建大壩,攔沙蓄水的。這之中問題很復雜,與當時的國內外政治形勢密切相關,在特定情形下,不少工程技術人員不能堅守職業道德。
4.工程倫理與科技倫理
工程倫理是對工程活動中的道德問題進行倫理審視,那么,科技倫理就是對科技活動中的問題進行倫理審視。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社科系李伯聰教授認為:“工程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區別突出地表現為:工程思維是價值定向思維,而科學思維是真理定向思維。這就清楚地反映了,工程是以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創造更大價值為其功能特征的,科學則是以發現真理,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為目的。對于探索性的科學工作,道德給予工作者較大的自由空間,允許大膽嘗試實驗,允許出錯。但對于有著具體實用功能、社會影響的工程來說,社會卻難以容忍失敗,其道德要求也不同于科學。就這一點來說,工程倫理與科技倫理是有區別的。
因為工程活動要依托科技,工程活動是運用科學知識來造物的,工程活動的基本精神與科學精神具有一致性,都必須遵循客觀規律,都必須嚴謹細致。隨著文明的進步,尤其是現代“大工程”觀念的出現,現代科學越來越緊密地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特別是應用科學,社會越來越要求將科學的發現與工程運用聯系起來進行倫理考量,對科技運用的倫理考量當然地包括在工程倫理之中。就這一點來說,工程倫理與科技倫理又是密切聯系的。
因此,它們的部分內容相互包含和重疊,這兩者越來越難以斷然切割。但由于科學探索與工程活動的性質和對社會影響的關聯度都不相同,所以,科技倫理還難以被工程倫理所涵蓋,而工程中的倫理問題也難以被科技倫理所概括。因此形成兩大聯系緊密的倫理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