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文藝復興史研究的緣起與學術(shù)發(fā)展脈絡
1.1 概述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發(fā)表后的一個半世紀,文藝復興史研究領(lǐng)域?qū)W者云集,佳作迭出。期間經(jīng)歷了對諸多學術(shù)問題的討論過程,形成了諸多思想學術(shù)流派。這些不同流派中的學者用其獨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推動著文藝復興研究不斷向縱深發(fā)展,并相繼出現(xiàn)了但丁研究、馬基雅維里研究、莎士比亞研究等重點研究課題。同時,新問題、新研究領(lǐng)域在不斷呈現(xiàn)和延伸,可謂熱情不減。尤其是20世紀下半葉,隨著各種新的史學方法的引入,也隨著專門研究機構(gòu)、主題刊物等的涌現(xiàn),文藝復興史研究遂成為西方史學研究領(lǐng)域的顯學。在美國不僅有文藝復興史研究協(xié)會(Renaissance Society of America),還有專門的雜志如《文藝復興季刊》(Renaissance Quarterly,創(chuàng)刊于1948年,1967年起以此名出版)。英國也有《文藝復興研究》雜志(Renaissance Studies,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1987年創(chuàng)刊),等等。另外,諸多叢書讓人目不暇接。《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文本與研究》(Medieval&Renaissance Texts&Studies)系列叢書就是其中較出色的品種。還有大量的文獻集如《文藝復興讀本》(Renaissance Reader)、論文集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欲望論》(Renaissance Discourse of Oesire)等選編本,舉不勝舉。在把握歐洲思想文化史和文藝復興史總體進程的基礎(chǔ)上,以一個核心理念來貫穿、組織全文,在這方面如梅紫和坎特盧普合編的《文藝復興文化:一種新秩序觀》(Renaissance Culture: A New Sense of Order)等書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本講提要
在上述萬花筒似的學術(shù)天地面前,提綱挈領(lǐng)地對三個歷史時期(即14—17世紀、17—19世紀和20世紀)的學術(shù)界文藝復興研究狀況做一個回顧總結(jié)。重點介紹布克哈特、西蒙茲、海爾、克利斯特勒、加林、布魯克爾、年鑒學派等的觀點和方法,順便還要點一點微觀史學、新歷史主義等內(nèi)容。其中以代表性著述、核心資料為引線,梳理文藝復興史研究過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學術(shù)成果,展示文藝復興學術(shù)研究的來龍去脈。在梳理過程中也就各家各說的內(nèi)涵提出批評性看法,以開掘?qū)W術(shù)的深度。同時就中國史學界的文藝復興史研究狀況做個簡單的回顧,從而使大家在今后的研究路途上眼明目清地行走。
學術(shù)問題提示
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藝復興與12世紀文藝復興之比較。(關(guān)于12世紀文藝復興問題的討論)
如何重新認識、評價布克哈特的歷史主義研究方法。(布克哈特的歷史個案分析和人物研究特點)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傳記和自傳作品有哪些特點。(瓦薩利傳記作品和切利尼自傳作品中的人物描寫特征之比較)
文藝復興時期歷史寫作的特征。(布魯尼、馬基雅維里、奎恰爾迪尼的各自特點)
20世紀英、美等國的文藝復興史研究脈絡。(西蒙茲、佩特、海爾、布魯克爾、克利斯特勒、哈伊、彼得·伯克等學者的研究特點評價)
20世紀西方的哲學革命與文藝復興史研究。(年鑒學派、微觀史學等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