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名師講堂保險法教程
- 黎建飛
- 1981字
- 2019-12-25 17:10:36
前言
保險是什么?有人說它是“人類文明發展至此最佳之制度”,發揮了人性中“自助助人,人溺己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高貴情操。也有人把它看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以至于在法學學術論文中常常出現以“保險”來兜底相關對策的現象。對此,有人不以為然地指出:保險不過是人類社會無可奈何的選擇,而且還是人類社會中一項最沒有效益的創造。
盡管見仁見智,但“5 ·12”地震很快就引發出“誰為巨災損失埋單”的保險詰難。面對大量房屋倒塌、災民痛失親朋和家園的現實,人們熱切期望地震損失由保險公司來賠償。不僅出門在外,從交通工具到住店游覽,無一不需“保險”;就算人在家中,從財產毀損到人身災病,也能保盡保。
可見,無論毀譽,保險仍然保險地存在并發展著。因為它雖然不能消滅危險,卻能消滅或減輕危險的后果;雖然它不能創造財富,卻能為遭遇不測的人創造財富創造條件;雖然它不能克制病故,卻能救治病痛、慰藉生存;雖然它不能抗住地震,卻能為地震后的重建添置磚瓦。
在一定意義上,保險如同“方舟”:海洋的泉源都裂開了,巨大的水柱從地下噴射而出,天上的窗戶都敞開了,大雨日夜不停,水迅速上漲,比最高的山巔都要高時,只有方舟載著生的希望。保險也如同“避難所”:日本是建立避難場所較早也是較為完備的國家。20世紀20年代,日本關東大地震中死了相當多的人,其中大部分是被大火燒死的。從那時起,日本政府對突發事件就有了很強的防范意識,并將應急避難寫進了法律。20世紀末,日本全國就已基本建立了應急避難所。每當災難發生,避難所可以為居民提供暫時的應急避難場所,但也只能是提供給居民臨時避難之用。災后家園的重建,依靠的還是保險等其他措施。
保險法是什么?已有數百年歷史且至今生存的勞埃社,由愛德華·勞埃德(Edward Lloyd)在倫敦泰晤士河畔開設的咖啡館起家。咖啡館中往來皆無閑人,全是海陸貿易商人、船主、航運經紀人、保險商,進而促成英國議會1871年由議院通過了《勞合社法》。商人們通過商會和協會等自律組織,形成交易規則,并把交易規則演變成法律,進而有了1906年英國女王簽署并頒布的、成為世界各國保險法范本的“海上保險法”。又或是地中海上羅德島由船東及商人們起草并公布的被譽為世界保險法起源的羅德《海商法》,都表明了保險法與商業的密不可分,與商人的密切聯系:它是為商業經營活動服務的,是由商人們經商需求引發并發展起來的。由于這樣的背景,保險法如同其他商法一樣,主要體現的是商人的意志和商業的需要。
所以,保險法中的基本原則——“保險利益”、“損失補償”,都是減法的原則——通過限制保險標的和賠償金額來減少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保險法中的基本義務——“告知義務”、“通知義務”,都是加法的義務——通過增加投保人的義務來免除保險公司的賠償責任。以至于在人們的風險意識、保障意識不斷加強,越來越多地選擇為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購買保險的今天,“投保容易理賠難”幾成頑癥。車險賠案長期拖而不決、保險公司定損定責不合理;壽險中銷售誤導、業務員夸大分紅型保險產品的收益水平、不講明退保費用、現金價值和費用扣除等關鍵要素,等等,嚴重影響了保險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但是,法律畢竟是法律。法律在本質上的公正與公平不會被或者說至少不會長久地被人為地扭曲。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下簡稱《保險法》)被人們認為“直指理賠難”,修訂后的《保險法》更注重對投保人權益的保護。針對保險銷售、代理人利用了《保險法》中存在的漏洞,在明知投保人沒有如實告知的情況下承保,等保險事故發生后又以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為由拒賠的情況,修訂后的《保險法》規定已知投保人沒有如實告知還把保險產品賣給了投保人的,保險合同有效。針對保險公司以材料不完整為借口拖延理賠的情況,修訂后的《保險法》規定投保人索賠時,如果保險公司認為其材料不完整應當“及時一次性書面”通知被保險人補充提供。此外,保險公司在收到索賠申請后(除另有約定外),應當在30日內作出核定,并應將核定結果書面通知投保人。如果明確了屬于理賠范圍,保險公司要在賠付協議達成后10天內支付賠款,不屬于保險責任的,要在核定之日起3天內發出拒賠通知書并說明理由。修訂后的《保險法》增加了“不可抗辯”條款,強調“免責條款”必須以保險公司在投保單、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對該條款的內容向投保人作書面或口頭說明為前提。
這些修訂和變化切合我國實際地平衡了保險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尤其是有效地保證了投保人的合法權益。這是《保險法》的新發展。《保險法》隨著保險的發展而發展,并通過矯正保險中的瑕疵保險而促進著保險的發展。這是法律與社會的一般關系,也是保險法律與保險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本書第一、四編由黎建飛撰寫,第二、三編由王衛國撰寫。
黎建飛
2009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