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保險利益原則

保險利益關系到保險合同的效力,也是決定保險標的、保險價值、損害的發生、復保險、超額保險及保險合同利益轉讓的重要因素。

一、保險利益的概念和意義

(一)保險利益的概念

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投保標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保險利益是由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之間所存在的利害關系產生的,當投保人將財產或人的生命或身體作為保險的對象時,保險利益的有無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不同和國家和地區對于保險利益的立法方式也不同,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概括性地在法律上對保險利益作出界定,如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5條把保險利益定義為:(1)依本法規定,每一個對海上運務有關系的人,都具有可保利益。(2)特別是一個對海上運務中處于風險中的可保財產有合法或正當關系(衡平法關系)的人來說,他對該海上運務是具有利害關系的。正由于這個原因,這個人對可保財產的安全或及時運抵能得到益處,而對可保財產的滅失或損壞或扣留所產生的責任則受到損害。美國紐約州《保險法》第146條規定:“人壽保險的保險利益有兩種:(1)以感情為基礎的有實際利益的血親或姻親;(2)上列人員以外對被保險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安全具有實際經濟上利益的人。”二是列舉具有保險利益的各種情況,如我國臺灣地區《保險法》第16條規定:“要保人對于下列各人之生命或身體,有保險利益:一、本人或其家屬;二、生活費或教育費的所仰給之人;三、債務人;四、為本人管理財產或利益之人。”我國《保險法》對保險利益也采用了這種形式,該法第12條第6款規定:“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p>

在學說中,學者們也是圍繞著保險標的、保險關系和利益得失展開論述。英國學者約翰·T.斯蒂爾認為:“保險利益是產生于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物之間的經濟聯系,并為法律所承認的、可以投保的一種法定權利”。〔英〕約翰·T.斯蒂爾:《保險的原則與實務》,孟興國等譯,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第3頁。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劉宗榮則將保險利益表述為:“保險利益系指對于保險標的物之現存狀態之維持或破壞、責任之發生與不發生,或對被保險人之生存、死亡、疾病、傷害所存在之利害關系。”劉宗榮:《保險法》,臺灣臺中書局1995年版,第75頁。還有學者主張財產上的保險利益和人身上的保險利益應當加以區別。財產上的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對于特定財產所具有的實際和法律上的利益,人身上的保險利益對于投保人本人為其主觀價值,對于第三人則為投保人和該第三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在財產保險合同上,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因保險事故的發生導致保險標的的不安全而受到的損害的利害關系,或者因保險事故的不發生而使保險標的免受損害的利害關系,均可成立保險利益。在人身保險合同上,投保人對自己的壽命或者身體所具有的所屬關系、與他人之間所具有的親屬關系或者信賴關系,可以成立保險價值。保險利益的范圍或者存在形式,因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而表現不同。覃有土等:《保險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頁。


【理論探討】

保險利益的淵源與法定標準之爭

投保人必須有保險利益是一條非常古老的法律原則,其源頭可以追溯至18世紀的英國法。此前的保險并沒有保險利益的要求,任何愿意繳付保費的人都可以買到一份保單。這樣不但致使賭博盛行,而且還導致謀財害命。1746年,英王喬治二世指出:“實踐證明,沒有任何利益就可以投保的做法引發了很多惡劣行為:大量的船舶以及貨物要么被惡意滅失或摧毀,要么輕易被敵國俘獲;投機和賭博行為借保障船舶和貿易之名大行其道,使助人向善的保險業蒙羞……”喬治二世并在其頒布實施的法律里首次規定在海上保險中強制實行保險利益制度:“如果不能證明有保險利益存在,任何自然人或法人都不得為英王陛下或其子民所擁有的船舶投保,也不得為已經裝運或將要裝運到這些船舶上的貨物和商品投保。違反本條規定而購買的保險絕對無效?!?774年,英王又頒布了另一部法律,把保險利益的要求擴大到人身保險和整個財產保險領域。

對于保險利益的定義,1906年的英國《海上保險法》第5條作出了規定。該定義雖在實質上無誤,但具體內容卻仍然非常抽象。在奉行普通法的英美法官看來,這一條文并不能具體到足以讓他們在解決各種保險糾紛時有明確的標準。因此,法們在審理具體案件時必須依照自己的理解引申出更具體的判斷標準。法官判斷保險利益時使用的標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期待利益標準,另一種是法定利益標準。期待利益標準指的是:投保人有相當大的把握能從保險標的那里取得某種利益,因此對這種獲利擁有合理的期望值。這種標準相比較而言更開放、更靈活,允許法官認可尚未實現的財產利益。但因為期待本身是一種不確定的狀態,可能使投保人的這種利益落空,這時保險利益就不存在了。這種缺陷是期待利益標準一直以來備受爭議的主要原因。而法定利益標準卻正好相反,它只承認100%確定的利益。根據這種標準,只有當投保人對標的實際擁有現存的利益,并且這種利益得到法律的明確承認時,保險利益才會存在。這種標準的好處是簡單明了,但現實生活里畢竟只有一小部分的利益關系能像所有權一樣明確,大部分的關系要復雜得多,且法律條文也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利益關系。參見黃勇等編著:《英美保險法經典案例評析》,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頁。

(二)保險利益的意義

(1)消除賭博的可能性。保險與賭博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保險有保險利益的要求,沒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就是賭博。在中古世紀,英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賭博保險,一度把保險引入歧途。有的人以與其毫無利益關系的遠航船只的安危為標的進行保險,如果船舶安全抵達,投保人喪失已付的保險費;如果船舶滅失,則可獲得保險賠款。英國在公元1774年明令禁止賭博保險。1906年英國《海上保險法》第4條規定:“任何游戲或賭博之保險契約均為無效”。

保險利益原則的確立,使得保險與賭博或類似賭博的行為嚴格區分開來。一方面,由于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保險事故的發生使被保險人遭到了事實上的損失,因此,保險的給付只是對被保險人提供的一種保險保障,而不是一種額外的獲利;另一方面,堅持保險合同的效力必須以保險利益的存在為前提,可以消除投保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僥幸獲利的心理。正如梁宇賢所言:“賭博者,乃憑單純之偶然事件,以決輸贏而圖不正當利益之行為。賭博之標的,與當事人間,并不需具有任何之利害關系,故賭博與公序良俗有違,為法律所禁止。保險契約雖亦含有射幸性,但保險契約之訂立,應以保險利益之存在為前提,故與賭博不同。因此,就與己漠不相干之他人房屋,若可以自己為受益人,而投?;馂谋kU,則賭博行為而非保險,故保險契約之生效,須有保險利益存在,始與賭博有別?!?img alt="梁宇賢則將保險利益的學說劃分為兩類:(1)價值說。保險制度發生之初期,僅有財產保險制度,而人身保險制度尚未發達。因此在此期之學者,認為保險之本質或學說,乃在填補損害。換言之,即在填補所滅失或所減損“物”上之價值(利益)。因而認為有利益才有損害,有損害才需要填補,故認為保險契約之對象,為保險利益,即為保險標的物上之一定利益或價值,是謂“價值說”。(2)關系說。及至人身保險制度發達后,有鑒于人之生命、身體為人格權之內容,不能以金錢加以衡量,因此以保險利益概念之價值說,難以說明人身保險,致備受各方之批評,于是“關系說”乃應運而生。所謂“關系說”者,即認為保險利益,乃是被保險人,對于保險標的所具有之利害關系。此種利害關系,有經濟上之利害關系及精神上之利害關系二種。參見梁宇賢:《保險法新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DD81B/13173352805498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796440-ukMC71Yz21rmvhlvno8UGwaoV6Za5YFz-0-d0f52c3a29ddd9d6e63fbfa14f0aefb1">

(2)預防道德風險的發生。保險法中的道德風險是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為騙取或詐取保險賠款而違反法律或合同,甚至故意犯罪,促使保險事故的發生或在保險事故發生時故意放任使損失擴大。如果不以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為前提條件,將誘發道德危險、犯罪動機和犯罪行為的發生。有了保險利益的規定,將投保人利益與保險標的的安全緊密相連,保險事故發生后,給投保人的保險賠償僅為原有的保險利益,保險事故發生后的保險賠付額不得超出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的額度,使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的賠償是其實際經濟利益損失的全部或部分補償,就可以防止道德風險,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善良風俗。英國在1774年《人壽保險法》出臺之前,投保人故意制造事端以謀取保險金的現象時有發生,給社會造成了很大的不安定。該法禁止簽訂沒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后情況有了明顯的好轉。

(3)限制損害賠償的程度。保險利益原則規定了保險保障的最高限度,并限制了賠付的最高額度。投保人投保的目的在于獲得損失的補償,保險補償的限度在于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保險利益。這樣既保證被保險人獲得足夠的補償,又使之不會因保險而獲得額外利益。如果補償金額不受保險利益的限制,則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可能會獲得與其所受損失不相稱的高額賠償,從而損害了保險人的合法權益。保險利益原則為投保人確定了保險保障的最高限度,也為保險人進行保險賠付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保險利益的構成要件

(1)保險利益必須是合法的利益。保險利益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并被法律所承認和保護。合法的利益可以由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產生,也可以由當事人依法約定而產生,但當事人不論以何種方式取得的利益,都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規定以及社會的公共利益。保險利益的合法性主要體現在:保險標的存在的合法性,投保人與保險標的關系的合法性。如果保險標的的存在不合法或投保人與保險標的的關系不合法,或者投保人所擁有的利益是違反法律規定,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的,都可以導致投保人與保險人訂立的保險合同無效。例如,某公司為產品銷售,向保險公司投保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對每購買一件產品的顧客贈送一份保額為6萬元的保險。后獲贈保險的客戶中有8名被保險人發生意外事故死亡,其受益人到保險公司要求賠付保險金。保險公司認為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并不具有保險利益,并以此為由拒賠。受益人不服訴至法院。法院也認為投保人對該保險合同不具有保險利益,判決保險合同無效。

(2)保險利益必須是確定的利益,即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利益關系是已經確定的或可以確定的。確定的利益是指現有利益,即現實中已經存在的利益,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財產所享有的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等;尚未確定但可以確定的利益為期待利益,即將要取得的、合法的、可以實現的利益,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基于現有財產而產生的預期利潤等。在投保時,現有利益或期待利益都可作為確定保險金額的依據,但由于期待利益畢竟不同于現有利益,常常在實際賠付中產生爭議,故以前為有些國家所禁止。但期待利益也是法律所認可的經濟利益,且人們對于期待利益的認定也越來越準確,所以現行立法都普遍承認可對估算的期待利益具有保險利益。

(3)保險利益必須是經濟利益。經濟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利益必須是可以通過貨幣計量的利益。因為保險合同的目的是為了彌補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因保險標的出險而遭受的經濟損失,如果被保險人遭受的損失不是經濟損失,或者不能用貨幣計算,則保險人的賠償或給付義務就無從履行,保險合同也就失去了補償和保障意義。所以,保險不能補償被保險人遭受的非經濟上的損失,如精神損失。《日本商法典》第630條規定:“保險契約的標的,以能用金錢估算的利益為限?!?/p>

在人身保險中,人身保險利益并非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之間的法定關系,而是隱藏于這些關系之后的經濟利益關系。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之間存在法定關系的,推定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因為投保人對被保險人的繼續生存有法定利益或者合理的期待利益,對于被保險人的死亡將蒙受損失或者負擔責任。在英美法中,成年子女與父母間,以及兄弟姐妹相互間保險利益的存在也是以是否有金錢上的利益為標準的。

三、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

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對于保險標的所具有的法律承認的經濟利益。我國臺灣地區《保險法》第14條將財產保險利益定義為“要保人對于財產上之現有利益,或因財產上之現有利益而生之期待利益”?!度毡旧谭ǖ洹贩Q財產保險利益為“能以金錢為估價的利益”。

財產保險利益可概括為財產權利、合同權利和法律責任。其中財產權利包括基于財產權利而享有的財產利益,主要有所有權利益、占有利益、股權利益、擔保利益等;合同權利為依照合同產生的債權請求權;法律責任則是因為侵權行為、違約行為或者法律規定而產生的責任。也有人根據保險利益的直觀形式,將財產保險利益分為所有利益、支付利益、使用利益、受益利益、責任利益、費用利益和抵押利益等共七類。我國一般將其分為現有利益、基于現有利益而產生的期待利益、責任利益等。

(一)基于對財產享有的權利而產生的現有利益

(1)財產所有人對其所有的財產擁有保險利益。任何人對依法取得所有權的財產都擁有保險利益。如公民個人對享有所有權的財產擁有保險利益,指定繼承人對他所繼承的財產有保險利益等。財產所有人對其財產的所有權必須是明確而肯定的,只有這樣,財產保險利益中的現有利益才是不可變更的事實。所有權不明確或所有權的行使受到限制的,對該財產的保險利益也受到相應的限制,如遺囑繼承中的財產受益人對可能繼承的財產沒有保險利益,因為遺囑是可以變更的。

股東對投資到公司的財產是否擁有保險利益,相關規定和學說尚存分歧。英國法院認為,股東對公司的財產無保險利益,因為很難計算賠付數目。股東就某一項財產投保,其保險利益應按其所持有的股份,就該財產在毀損滅失時該股東所能分得的利益來計算,但這種計算幾乎不可能。美國法院則認為股東對公司的財產有保險利益。因為股東不僅能獨分紅利,在公司結束其義務后還有權分配公司財產。所以,公司的財產毀損滅失,股東必然因此而受損失。所以,公司股東對公司財產擁有所有權。對于股東份額的確定,則依公司性質而定。上市公司,根據股價確定;非上市公司,則須提供足夠的信息由法院來決定。我國臺灣地區學者施文森認為,股東對公司的財產有無保險利益,應視其對公司的責任的性質而定。無限責任股東與公司的關系極為密切,應認為對公司的財產有保險利益;有限責任股東及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其實際利益的估計極為困難,應認為無保險利益。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3條、第4條的規定,公司股東作為出資者按投入公司的資本享有所有者的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公司享有由股東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這表明股東將財產投入到公司后,投入公司的這一部分財產和股東的其他財產相分離,而成為公司的財產,股東對這一部分財產不再擁有所有權,不會取得保險利益。

(2)抵押權人、質權人對抵押、出質的財產擁有保險利益。抵押權是物權中的他物權,即由所有權派生出的附屬權。所以,抵押人因未喪失抵押物的所有權而仍然對該抵押物擁有保險利益;債權人因其對債務人享有的債權而取得了對抵押物的抵押權,債權人就債權范圍內的權利擁有保險利益。一旦債務人按時清償了債務,債權人享有的對抵押物的抵押權消失,債權人對該抵押物所擁有的保險利益也就隨之消失。出質人將自己財產的占有權轉移給出質權人,以此作為債權人債權的擔保。因此,出質人因對出質物享有的所有權而仍擁有保險利益,出質權人因取得對出質物的出質權而在相應范圍內擁有保險利益。

在債權人依據抵押權或質權取得對抵押物或出質物的保險利益并投保保險,債務人清償債務前發生保險事故,保險標的遭受全部損失時,保險人依據合同約定向被保險人(債權人)支付的賠償金數額等于債權數額的,債務人對其債務不再承擔清償義務;低于債權數額的,差額部分由債務人繼續清償;超過債權數額的,超過部分應返還給債務人。

(3)財產的經營管理人對其經營管理的財產、財產的保管人對其保管的財產擁有保險利益。如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對其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或集體財產擁有保險利益,企業的承包人對其承包的企業的財產擁有保險利益。財產保管人對其保管的財產負有經濟責任,如因其保管不當而使被保管的財產遭受損失,保管人負有向財產的所有人賠償的責任,所以財產保管人對其保管的財產擁有保險利益。如倉儲公司對其保管的商品擁有保險利益。

(二)基于對財產的現有利益而產生的合法的、預期的利益

(1)租船人對其租賃船舶的運費有保險利益。租船人租船的目的是開展運輸業務、收取運費,獲得利潤,租船人則要向船東支付租金。在運費實行“到付”的情況下,一旦船舶在運輸中途遭遇海難,運費就會受到損失,因而租船人對運費有保險利益。

(2)間接經濟損失。保險財產因發生事故招致損失以后,由于停產、減產或營業中斷等原因,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會受到間接的經濟損失,包括利潤損失和繼續支付費用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投保人對預期的利潤和其他費用有保險利益。在海洋貨物運輸保險中,投保人對貨物的價值視為保險價值的組成部分,加上貨物在到達買方前的其他費用和合法利潤,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其具有保險利益。但利潤保險是以財產險和機器損壞險保單為基礎加保的一種保險,不能單獨投保。

(三)責任保險的保險利益

責任利益是指因被保險人依法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而產生的經濟利益。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因其行為或根據法律規定而應承擔民事責任時,對應承擔的責任有保險利益。責任利益因民事責任而產生,也以民事責任的賠償數額為限額。

因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某些有過失的行為或不行為而給他人的財產或人身造成損害時,依法對受害人應負的經濟上的賠償責任可以產生保險利益。如在公眾責任險中,各種固定場所(如飯店、旅館、影劇院等)的所有人、管理人對因固定場所的缺陷或管理上的過失及其他意外事件導致顧客、觀眾等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依法應承擔經濟賠償責任的具有保險利益。在產品責任險中,制造商、銷售商、修理商因其制造、銷售、修理的產品有缺陷對用戶或消費者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依法應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的具有保險利益。在職業責任險中,各類專業人員因各種工作上的疏忽或過失使他人遭受損害,依法應承擔經濟賠償責任的具有保險利益。

在某些情況下,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行為雖無過失,但依法律規定仍應對受害人承擔經濟賠償責任的,也可產生保險利益,如在雇主責任保險中,雇主對其雇員在工作中受到的意外傷害,不論雇主有無過失,依法均應承擔賠償責任。雇主對雇員在受雇期間因從事與職業有關的工作而患職業病或傷殘、死亡等依法應承擔醫藥費、工傷補貼、家屬撫恤責任的具有保險利益,雇主可以以經濟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投保雇主責任保險。

(四)信用與保證保險的保險利益

信用與保證保險是以信用為其保險標的的。權利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存在經濟上的利益關系。當義務人不履行應盡義務時,權利人就會遭受損失,所以權利人對義務人的信用存在保險利益。另外,雇主對雇員的信用也具有保險利益,這種信用建立在雇員對雇主應負的忠誠義務基礎上。雇主投保雇員忠誠險后,保險人對雇主因雇員的不忠誠行為所致損失進行補償。例如,某塑膠工業公司于1999年7月1日與某保險公司訂立了為期1年的雇員忠誠保險合同。該企業繳納860元保險費,當其250名員工中發生欺詐、背叛等有損于公司利益的行為時,就能獲得最高20萬元的賠償。2000年6月,該公司雇員周某卷走公司40萬元貨款不知去向。同年10月19日,公司在向公安機關報案無著后,向保險公司提出索賠。

四、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

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對于被保險人的生命或身體所具有的法律上所承認的利益。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包括由法律的直接規定所產生的利益和依當事人的約定所產生的合法利益。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所具有的確定性為現有利益,是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在訂立人身保險合同時已經確定的既存利害關系,如親屬關系、撫養關系、信賴關系等。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不存在代位求償的問題。

(一)人身保險利益的確定

人身保險利益體現的是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關系,投保人在什么情況下,依據什么關系才可以取得對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各國(地區)保險法大致有三種形式。

1.英美法系國家采用的“利益主義原則”

“利益主義原則”是指被保險人的繼續生存或保持健康對投保人具有現實的或預期的利益者,即具有保險利益。英美等國認為,保險利益是關系到人身保險合同能否成立的要件,而被保險人在壽險合同中的同意權僅僅關系到危險的程度,最多影響到合同效力的發生。“利益主義原則”把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是否存在利益關系作為確定是否具有保險利益的唯一依據,而不要求必須經過被保險人的同意。如英國1774年《人壽保險法》規定,沒有保險利益的人壽保險合同無效。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5條規定:“依照本法的規定,凡對特定的海上冒險有利害關系的人有保險利益?!泵绹~約州《保險法》第146條規定:“下列兩種情形下,具有人壽保險的保險利益:(1)以感情為基礎有切實利益的血親或姻親;(2)上列人員以外對被保險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安全具有合法及實際的經濟利益的人。但是,如果以被保險人的死亡、傷殘或傷害而得到保險金為其唯一利益的,沒有保險利益。”依照這些法律規定,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存在的利益關系是投保人取得對被保險人保險利益的唯一必備的法定要件。人身保險合同中的意外傷害保險合同、健康保險合同和人壽保險合同都要以“利益主義原則”作為保險利益產生的判斷依據。

2.大陸法系國家堅持的“同意主義原則”

“同意主義原則”認為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不必存在利益關系,投保人要取得對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只要求經過被保險人的同意,但在被保險人為受益人的情況下除外。人的生命、身體、健康具有人格特征,不能未經其同意即作為保險標的。經過被保險人的同意或認可,可以起到減少人壽保險道德風險的作用。因此,大陸法系國家大都規定,投保人投保人壽保險,如經被保險人同意,即具有保險利益。如《日本商法典》第674條規定:“規定因他人的死亡而支付保險金額的保險契約,須經該人同意。但被保險人為保險金額的受領人時,不在此限?!薄俄n國商法典》第731條規定:“訂立以他人死亡為保險事故的保險合同時,應當征得被保險者的同意?!北槐kU人的同意是保險利益產生的唯一依據。

3.我國實行“利益與同意兼顧原則”

我國《保險法》第31條第2款有一概括性規定,即“除前款規定外,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為其訂立合同的,視為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因此,以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存在的利益關系為基礎,經過被保險人的書面同意,投保人就取得了對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這是對第1款的補充,是保險法靈活性的具體體現,符合市場經濟體制下保險發展的總體趨勢。

之所以強調被保險人的同意應當以其與投保人之間存在的利益關系為基礎,是因為人身保險利益是投保人對被保險人的身體或生命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投保人對被保險人的身體或生命是否具有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取決于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利益關系。當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不存在任何利害關系,僅僅經過被保險人的同意,投保人不能取得對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并且,如果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沒有任何利害關系,被保險人所面臨的任何風險都和投保人無關,即使經過被保險人的同意,投保人也不會取得對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否則,如果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不存在任何利害關系,僅僅經過被保險人的同意就取得了保險利益,那么投保人就可能以任何人為被保險人,從被保險人的死亡中獲取額外的暴利,使保險等同于賭博。

(二)人身保險利益的范圍

1.本人

本人是指投保人自己。任何人對于自己的身體或者壽命都有無限的利益。投保人以其本人的壽命或者身體為保險標的,可以為本人的利益或者他人的利益訂立保險合同,并可以任意約定保險金額。我國臺灣地區《保險法》第16條第1項即規定了本人有保險利益。澳大利亞1984年《保險合同法》第19條第1款也規定投保人對其自身生命有保險利益。

因此,只要建立在誠實信用的保險基礎上,任何人都可以就他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投保。

2.配偶、子女、父母

投保人與配偶、子女、父母之間的法定義務關系產生了利益關系,家庭成員相互間具有保險利益。家庭成員相互間有親屬、血緣以及經濟上的利害關系,投保人可以以其家庭成員的身體或者壽命為保險標的訂立保險合同。美國的判例認為父母對孩子的生命享有保險利益,因為他們有一種密切的關系和親情,即便他們沒有經濟上的利益存在也不影響保險利益的存在。澳大利亞1984年《保險合同法》第19條第2款規定:“父母及其他監護人對于未滿18周歲的孩子有保險利益?!?/p>

各國(地區)的法律都規定,配偶間互有保險利益。許多國家法律甚至將對配偶的保險利益與對本人的保險利益放在同一條款規定。英國早期的判例認為,父母有根據法律向孩子給付撫養費的義務,這足以構成父母對孩子的生命享有保險利益。但英國1774年《人壽保險法》卻規定,父母子女之間是不存在保險利益的,因為兒女對父母并沒有法定的贍養義務,所以父母對孩子的生命沒有保險利益。而夫妻之間可推定有無限制的保險利益。

3.其他家庭成員、近親屬

投保人的其他家庭成員、近親屬,主要有投保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以及外孫子女等直系血親,投保人的親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等旁系血親。投保人對其他家庭成員、近親屬有保險利益,必須以投保人和其他家庭成員、近親屬之間存在撫養關系、贍養關系或者扶養關系為前提。如果投保人和其他家庭成員、近親屬之間沒有撫養關系、贍養關系或者扶養關系,投保人對其沒有保險利益。

4.同意他人投保的被保險人

當第三人與投保人之間既不存在法定義務關系,也不存在形成的法定義務關系時,只要存在可以產生利益關系的法律關系,并經過該第三人的同意,投保人都可以取得保險利益。由于依據其他法律關系而產生的利益關系是一種純粹的利益關系,不包括血緣或親情,故保險利益的產生需要依據雙重的條件,即法律關系和同意。

這類保險利益主要體現在:(1)債權人與債務人。投保人對其債務人有經濟上的利害關系,如果債務人死亡而又沒有擔保物權,則債權人的債權很難實現,所以具有保險利益,以便使債權人能借保險盡可能地保證其債權的實現。但是,投保人為債務人時,對債權人沒有保險利益。在英美的判例中,債權人的范圍擴大到抵押權人、質押權人或保證人。美國某些州的保險立法甚至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債務人之間對彼此的生命有保險利益。(2)監護人與被監護人。英國的判例認為:一個照料年輕親屬的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的生命有保險利益,理由是監護人可期望被監護人返還其支付了的費用。美國、澳大利亞的法律也確認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的保險利益。(3)雇主與雇員。雇主對于雇員具有保險利益,因為雇主應對雇員的身體和健康負責且會因雇員的死亡或疾病而受到損失,雇主由此可能失去雇員的技巧和勞動。但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的是,英美判例只承認雇主對高級管理人員、重要的技術人員及工作出色的員工有保險利益。雇員對雇主也被認為有保險利益,其范圍是未履行完畢的勞動合同期限的經濟利益。(4)合伙人之間。合伙人共同創辦合伙事業,合伙人的疾病、死亡都會對合伙事業造成影響,所以合伙人相互有保險利益。

我國在2009年修訂的《保險法》中首次明確雇主可成為雇員的投保人。該法第31條增加了“與投保人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條目,明確規定雇主可以成為雇員的投保人。為保護勞動者權益,第39條第2款又明確規定:“投保人為與其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投保人身保險,不得指定被保險人及其近親屬以外的人為受益人”。這項規定尤其有利于阻止雇主以自己為受益人來為雇員投保人身險的情形。


【實務研究】

雇員工亡,雇主獲賠

2006年5月22日,中鐵五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所屬的渝湘高速公路D7合同段項目部,與被告安邦財產保險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簽訂了《施工人員人身意外傷害綜合保險合同書》,約定如發生被保險人意外身亡,保險金為每人20萬元。2007年5月18日,施工人員潘文涌在施工過程中不慎觸電身亡,項目部按照保險合同要求向被告安邦保險陜西分公司報案并提交了相關材料,被告安邦保險陜西分公司工作人員已在索賠材料上簽字,并于同年5月21日將潘文涌列為被保險人予以確認,但至今沒有履行給付義務。原告中鐵五局第一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已先期向被保險人潘文涌的親屬支付賠償及補助款50萬元。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原告是否為本案適格主體以及潘文涌死亡后是否可以成為被保險人。被告辯稱,原告向被告投保建設工程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根據保險法規定,原告僅為投保人,且合同對受益人未作出約定,原告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名義直接要求保險理賠,不具備保險理賠主體資格,因此也不具備訴訟主體資格。同時,潘文涌死亡后,原告才向被告申請增加潘文涌為被保險人,違反了保險法關于保險利益的強制要求。潘文涌死亡時間為2007年5月18日,而死者被確定為被保險人的時間在2007年5月21日。死者死亡在前,被確定為被保險人在后,顯然原告在投保時對保險合同的合同標的(即死者潘文涌的生命)不具有法律要求的保險利益。因此,原告要求被告對潘文涌的保險事故進行理賠沒有法律依據。

法院認為,雙方當事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對投保人和受益人均在合同中作了條款約定,被保險人潘文涌系原告企業的員工。雙方簽訂的保險合同系團體記人數不記名保險新險種,即保單上無具體的被保險人員姓名,施工現場從事管理和作業并與施工企業建立合法勞動關系的人員均為被保險人。原告員工潘文涌在出險死亡后,原告已經先期向被保險人潘文涌的親屬支付了賠償金及補助款共計50萬元,被保險人的繼承人已得到實際賠償,不存在投保人及受益人因被保險人的死亡事故獲取不當利益的事實存在。故可以認定原告即為本案保險合同的受益人。據此,西安鐵路運輸法院缺席判決被告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支付原告中鐵五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保險金20萬元,案件受理費4300元由被告承擔。朱云峰等:《建筑工人意外身亡引發保險糾紛,法院依法判決保險公司予以賠償》,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10月8日。

五、保險利益存在的時間

保險利益應于何時具備,是保險合同訂立之時,還是保險事故發生之時,還是貫穿整個保險期間?針對不同性質的保險合同,法律有不同的要求。

(一)財產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存在的時間

由于財產保險具有明顯的補償性,賠償數額除與保險金額有關外,最終取決于保險標的物本身的價值,以及發生事故時的損失額,所以財產保險合同一般要求在合同簽訂時和損失發生時必須存在保險利益,否則就沒有損失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沒有補償的必要性。但貨物運輸合同中對所運貨物的保險,并不要求保險利益在訂立合同時就必須存在,而是要求在損失發生時,被保險人對其必須具有保險利益。在海上保險合同中,根據國際貿易形成的慣例,被保險人僅須在損失發生時,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我國《保險法》第12條第2款規定:“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p>

英美法院普遍認為,除成文法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約定外,被保險人無須在保險契約訂立時對于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6條規定:“雖然投保時被保險人無須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但在損失發生時,被保險人必須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盡管該法主要是針對海上保險而言,但這一原則在符合下面兩個條件時也可以適用于其他財產保險:一是在簽訂保險合同時,投保人必須有獲得利益的合理期待;二是不動產保險中,法律要求簽發保單時有保險利益。澳大利亞1984年《保險合同法》第16條規定:“財產保險合同并不因投保人在投保時對保險標的沒有保險利益而無效。”


【實務研究】

拉克拉斯訴休斯案

保險利益開始的時間之爭幾乎如同保險制度本身一樣久遠。1779年12月29日,在英國與西班牙的戰爭期間,拉特勞上校和道林普上校分別是英國的一支海軍中隊和一支陸軍分隊的指揮官。他們成功地繳獲了當時停靠在奧瑪港的西班牙船只圣多明戈號以及船上的所有貨物,并打算將它們全部運回倫敦。為了確保這些戰利品能夠平安地返回英國,英國船長和船員就船貨向被告投保了到英國的航程保險??删驮诜祷赜耐局?,船隊遭遇了海難,圣多明戈號以及船上的貨物也因此滅失。該海軍中隊的船長和全體船員就他們利益的損失向被告索賠,而被告以原告缺乏保險利益為由拒絕賠償。

法院所臨的問題是:該中隊的船員是否對圣多明戈號以及船上的貨物具有保險利益?這取決于兩個方面:首先當然取決于《戰利品法》里的規定;其次,如果在《戰利品法》里沒有支持,則取決于根據當時的慣例,船長和船員是否會獲得皇家的獎賞。根據《戰利品法》,船長和船員應該具有保險利益。在第二個方面,自光榮革命以來,只要在戰爭中捕獲戰利品,無論是海上還是陸上的戰利品,國王都會把它賞賜給捕獲者。獎賞的可能獲得人可以就其即將獲得的利益而去投保,即使這種利益最終能否獲得還存在一定的或然性。這樣的保險避免了其他不相干的人對標的造成風險,也保證了獲賞這一從未落空過的期待免遭損失。曼斯菲爾德法官以此為由作出了有利于原告的裁決。摘自黃勇等編著:《英美保險法經典案例評析》,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二)人身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存在的時間

人身保險合同中保險利益存在的時間,鑒于人身保險的目的與財產保險不同,基于被保險人的生命安全要求,它只要求在合同訂立時保險利益必須存在,否則保險合同無效。在保險事故發生時,是否存在保險利益則無關緊要。我國《保險法》第12條第1款、第3款也明確規定:“人身保險的投保人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對被保險人應當具有保險利益。”“人身保險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崩?,王某為其婆婆投保了一份10年期的壽險,保額為8萬元,指定自己的兒子作為受益人,保險費每年由王某繳交。后王某離婚,兒子由其父親撫養。離婚后,被保險人因病去世。王某向保險公司申請給付保險金。保險公司卻提出王某為被保險人投保時是其兒媳婦,投保時對被保險人有保險利益。但離婚后已失去了保險利益,故保險單隨婚姻關系終結而失效,應按無效保單處理,不能給付保險金。根據法律規定,保險公司主張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沒有保險利益是不成立的,本案保險合同有效。

人壽保險的保險利益只要求在合同訂立時存在,至于保險事故發生時是否有保險利益則無關緊要。英國1774年《人壽保險法》規定,只有對被保險人的生命擁有可保利益的人,才可投保人壽保險。該規定一般被理解為在保險合同訂立時要具有保險利益。人身保險涉及以死亡為保險事故的死亡保險,關系到被保險人的生命安全,倘若投保時無保險利益,則容易滋生道德風險。由于人壽保險合同一般是長期合同,投保人交納的保險費具有儲蓄性,將來可以請求的保險金實際上是投保人所交保險費及其利息的積存。所以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于合同約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并不要求其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

六、保險利益的轉移和消滅

(一)保險利益的轉移

保險利益的轉移,是指在保險合同有效期限內,投保人將保險利益轉移給受讓人,而保險合同仍然有效。投保人在其投保后的保險合同有效期內將財產所有權轉讓他人,由于喪失了與保險標的的利益關系而失去了保險利益;新的財產所有權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自動取代原投保人的地位,保險合同繼續有效,無須重新投保。

(1)繼承。大多數國家的保險立法規定,在財產保險中,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死亡的,其保險利益自動轉移給繼承人,保險合同繼續有效,直至有效期屆滿。

但在人身保險方面則不同,被保險人死亡,如屬死亡保險或兩全保險,即為保險事故發生,保險人應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保險合同即告終止,并不存在保險利益的轉移問題;如屬其他人身保險合同或因非保險事故導致的死亡,保險合同也因保險標的的消失而終止,同樣不存在保險利益的轉移問題。但是,投保人死亡,而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是同一個人時,如果被保險人的利益屬投保人專有,如因親屬關系、撫養關系而產生的利益等,保險利益不得轉移;如果對被保險人的利益并非屬投保人所專有,如因債權債務關系而產生的利益,則應該認為人身保險合同仍可為繼承人的利益而繼續存在。

(2)轉讓。各國保險法律均規定海上貨物運輸保險的保險利益轉讓不影響保險合同的效力。對于其他的保險,有的國家立法側重于對受讓人利益的保護,承認保險利益隨保險標的讓與而轉移,保險合同繼續有效。但有的國家將保險合同標的物分為動產和不動產,不動產的保險利益可隨其讓與而轉移,而動產的保險利益卻不能轉移。我國《保險法》第49條第1、2款規定:“保險標的轉讓的,保險標的的受讓人承繼被保險人的權利和義務。保險標的轉讓的,被保險人或者受讓人應當及時通知保險人,但貨物運輸保險合同和另有約定的合同除外?!笨梢?,我國立法并未排除保險利益可隨保險標的物轉讓而轉移的情形。

在人身保險合同中,保險標的是自然人的生命、身體或健康,保險利益一般是不能轉讓的,也不發生影響保險合同效力的問題。但基于債權而產生的保險利益可以隨著債權的轉讓而轉移,原保險合同對新的受讓人發生效力。其他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不存在保險標的的讓與轉移問題。

(3)破產。在財產保險中,投保人破產,其保險利益轉移至破產財產的管理人和債權人,保險合同仍為破產債權人而存在。各國法律一般規定一個期限,在此期限內保險合同繼續有效。超過這一期限,破產財產的管理人或債權人應與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投保人的破產對人身保險合同沒有影響,被保險人破產,對人身保險也不產生保險利益的轉移問題。

(二)保險利益的消滅

在財產保險中,保險標的滅失,保險利益即歸消滅。在人身保險中,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喪失構成保險利益的各種利害關系時,原則上保險利益也隨之消滅。但在人壽保險中,則會因繼承而引起保險利益轉移,也會因投保人求償權利的存在而使保險利益繼續存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罗田县| 宝应县| 河间市| 上栗县| 扎囊县| 东城区| 苏尼特右旗| 黔江区| 安顺市| 中卫市| 喀什市| 申扎县| 元谋县| 长寿区| 建瓯市| 穆棱市| 新乐市| 怀柔区| 益阳市| 新安县| 阜平县| 通许县| 宜兰市| 资源县| 宁国市| 云林县| 长宁区| 平凉市| 紫金县| 阿荣旗| 万宁市| 临江市| 墨脱县| 宁国市| 南澳县| 育儿| 正宁县| 乌兰县| 嘉义县| 满洲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