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二十世紀的犯罪社會學
20世紀犯罪研究的學術中心逐漸由歐洲轉移到了美國。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都市化、移民、人口增長、失業、物價飛漲、下層階級失落等等引發了犯罪率的較大幅度的增長。犯罪現象的日益嚴峻,既為犯罪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實證資料和廣泛的素材,同時也提出了研究犯罪機理治理犯罪的緊迫的時代要求。另一方面,美國與歐洲大陸交往的增加,使大量歐洲犯罪研究的成果對美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批研究社會問題的美國學者開始模仿歐洲人的做法,參考歐洲人的觀點,研究犯罪問題,犯罪研究科學日益發展、繁榮。現代美國社會學理論的直接創始人帕米利(Maurice F.Parmelee,1882—1969)、齊林(John Lewis Gillin,1871—1958)、薩瑟蘭(Edwin H.Sutherland, 1883—1950)等人,在吸收凱特勒、塔爾德、迪爾凱姆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現代犯罪原因理論。這一時期的犯罪原因理論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型:社會結構理論;社會化過程理論;社會沖突理論。
一、社會結構理論
社會結構理論(social structure theories)的主要知識背景是功能主義。功能主義,可以溯源到早期社會學理論家如孔德、斯賓塞、迪爾凱姆的著作,其主要特征是:(1)社會結構:功能主義通過強調“系統”范疇,而將社會結構和社會整體作為基本的分析單位,把研究重點放在大型社會系統和宏觀社會機制上。(2)現存結構:功能主義強調社會系統的現存結構,把任何現存的社會都當作具備了生存資格的適者;對于社會系統的內部組成,功能主義并不追究其產生的原因,而是側重考察它們在維持系統生存中所發揮的社會效果。(3)結構功能:功能主義主張,任何現存社會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模式(結構),而這些制度模式之間發生著相互支持的關系(功能),從而保證了社會系統的生存。因此,社會系統的存在具有首要意義。(4)方法貢獻:功能主義既提出了獨特的概念范疇與理論模式,更創立了全新的功能分析方法。功能主義為考察社會現象提供了新穎的觀察角度,發展了一種全新的系統分析方法,為現代系統論的形成作出了貢獻。
社會結構理論的基本特征是:(1)強調下層階級犯罪嚴重。處于被剝奪狀態的下層階級,其不利的經濟地位是犯罪的主要原因。盡管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也從事犯罪,但是中產階級犯罪的發生頻率、嚴重性和對公眾社會的危害性相對較小,而下層階級的青少年幫伙則常常實施暴力性、破壞性行為。因此真正的犯罪問題,是那些由下層階級的青少年直至成年成員實施的犯罪現象。貧民窟地區的無管束少年幫伙、高犯罪率、社會失范是社會的主要問題。(2)關注青少年違法行為。社會結構理論指出,誘發犯罪的社會因素毒害著青少年,由此影響了他們的一生。雖然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違法者進入成年后都將去實施犯罪,但是許多犯罪的成年人,是在他們作為青少年違法團伙的成員時獲得犯罪的價值與訓練的。(3)認為社會環境決定行為。社會結構理論否定將犯罪原因解釋為心理失衡、生理遺傳、藐視社會控制、自由意志或者其他的個體因素,堅持認為生活在同樣社會環境中的人們,有著相類似的行為模式。假如環境對人們的行為沒有什么影響的話,那么整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犯罪率應當是一致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既然城市中心的下層階級的犯罪率比郊區的中產階級的犯罪率要高,那么存在于城市貧民窟的一些社會因素肯定影響并控制著人們的行為。
社會結構理論包括三個分支:社會解組理論、緊張理論和文化越軌理論。
二、社會化過程理論
社會化過程理論(social process theories)的主要知識背景是互動理論。互動理論基本上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的視野,其注意力已從歐洲學者熱衷的諸如階級沖突、社會結構等問題轉向了社會互動過程和社會關系。互動本身被視為分析單位。社會由互動的個人組成。個人的行為不只是反應,而且還是領悟、解釋、行動與創造;個人不是一組確定的態度,而是有活力的并不斷變化著的行動者,一直處在生成中并永不會徹底完成。社會環境不是某種外在的靜止的東西,它一直在影響著和塑造著我們,但這本質上是一互動的過程,因為環境正是互動的產物。個人有其內心生活,同時又是一個自我,自我并非是心理實體,而是社會互動過程的一個方面。
社會化過程理論的基本特征是:(1)人際互動影響犯罪:強調社會化過程中的人際互動對犯罪的影響。犯罪是個體在個體社會化(individual socialization)過程中與各種社會化機構之間互動的結果。社會中的每個個體,從出生到參與社會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著其家庭、學校、同輩群體、鄰里社會、工作單位、大眾傳播媒介等的影響。假如個體與這些社會化機構之間的交往是積極的,那么他們將逐步地積累知識,充實發展自己的社會性,把社會的價值觀念、生活技能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個人能力,適應社會的要求,形成良好的個性,從而走向成功;反之,假如個體經歷了不良的社會化過程,例如,家庭關系不和、同伴結交不良、學習成績不好、司法紀錄不佳等等,那么這種不良的社會化將影響他們良好個性的形成,從而促使其走向違法犯罪。(2)人人潛有犯罪可能:社會上的每個成員都潛在有犯罪的可能。一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并不是導致他犯罪的決定性因素。許多下層階級的成員,盡管生活在城市最為惡劣的地區,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依然是守法的公民,他們努力工作、勤儉節約,通過辛勤的勞動來克服生活的貧困;而自我報告(self-report)資料表明,許多中產階級與上層階級的成員,盡管有著較高的經濟與社會地位,但是他們照樣從事盜竊、吸毒等犯罪活動。因此,假如中產階級或者上層階級成員的生活經歷消極,那么他們也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社會化過程理論包括三個分支:社會學習理論、控制理論、標簽理論。
三、沖突理論
社會學中的沖突理論(conflict theories)發端于馬克思,但它在20世紀中期的發展則歸功于兩個早期的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1864—1920)和齊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總的說來,馬克思、韋伯、齊美爾提供了對當今沖突理論仍有啟發的核心概念。
沖突理論是作為功能主義的對立面出現的。功能主義強調,社會的每一部分都對總體發生作用,由此維持了社會穩定。社會非常像人類的機體或任何活的有機體。沖突理論強調,人們因有限的資源、權力和聲望而發生的斗爭是永恒的社會現象,也是社會變遷的主要源泉。構成社會的各部分遠不是作為整體一部分而平穩運行的,而是互相沖突的,秩序只是社會各部分之間不斷進行的沖突的一種結果。這兩種理論也有共同之處:它們都首先關注宏觀社會,或大規模的社會結構,研究它們是如何相互聯系的;另一方面,這兩種理論對人類社會、人類行為的解釋持相同的結構主義觀。
沖突理論有兩大主要部分:三大理論假定和兩大傳統。(1)三大假定:①人們都有許多基本的想要或者企圖獲得的東西,這些東西不由社會決定,但是對所有的人來說是共同的。②權力是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核心,斗爭為攫取權力而產生。③價值觀念等是不同群體用來實現自己目標的“沖突的武器”,而不是確定社會認同與目標的手段。(2)兩大傳統:①深受馬克思理論影響的近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等,認為社會科學家有批判社會的道德義務,價值觀念與事實不可割裂,從原則上講一個不再以沖突為基礎的社會可能會存在。②主要受韋伯思想影響的現代沖突理論家達倫多夫、科塞等,認為應當建立一種具有與自然科學目的論準則相同的社會科學,沖突是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避免的、永久性的部分。
在犯罪原因方面,沖突理論的主要觀點是:(1)真正的犯罪是剝削、壓迫。法律并未保持社會的安寧和公正,犯罪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那些踐踏他人權利的壞分子。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帝國主義、惡劣的工作條件、環境污染、對兒童缺乏關心、簡陋的居住條件、作為控制他國政策的戰爭等才是真正的犯罪。(2)沖突促進了犯罪的形成。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社會地位和利益的工具。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條件是犯罪產生的根本原因。(3)法律被差別地執行。法律的適用和實施,集中指向了缺少權力的群體。上層階級的犯罪常常受到寬恕,而下層階級的犯罪則總是受到嚴厲的制裁。沖突理論有兩個相對獨立的分支:激進的沖突理論(radical conflict theory),強調犯罪只是階級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沖突的結果;保守的沖突理論(conservative conflict theory),強調犯罪是在每個社會中都存在的社會沖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