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犯罪學(第2版)
  • 康樹華 張小虎
  • 2173字
  • 2019-12-20 16:17:51

第一節 犯罪學研究的科學方法論

犯罪學研究的科學方法論,是指犯罪學研究的最基本的必須遵循的原理、原則,其指導整個犯罪學的研究,回答為什么應當這樣做的問題。包括辯證方法、比較方法、歷史方法等。

一、辯證方法

辯證方法,要求用客觀、聯系、發展、全面的態度分析犯罪及其對策問題。具體包括如下思想:

(1)辯證的聯系思想:犯罪在特定的環境中生成,應當將犯罪放置于其所處的環境中具體分析,找出它與其他因素所固有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規律性。“我們所接觸到的整個自然界構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聯系的總體……這些物體處于互相聯系之中,這就包含了這樣的意思:它們是相互作用著的,而這種相互作用就是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頁。犯罪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社會、心理等各種因素均對犯罪的形成有著一定的作用。在這些與犯罪相關的諸多因素中,每個因素與犯罪的相關關系不盡相同,有的極為密切有的相對疏離,有的起關鍵作用有的作輔助支撐。倘若將犯罪作為一個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s)因變量,又稱受變量,是研究假設里的果,隨著自變量、中間變量的改變而改變。,那么促成犯罪的一些因素則分別是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s)自變量,是研究假設里的因。自變量的改變經過中間變量導致因變量的改變。和中間變量(intervening variables)中間變量,是介于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第三變量。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須經由中間變量。。其中,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有著間接的關系,而中間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則有著直接的關系。根據自變量、中間變量與因變量之間關系遠近的不同,自變量、中間變量的內部又可以分為不同的等級。另一方面,根據自變量、中間變量對因變量作用力方向的不同,這些自變量、中間變量又分為促成作用即與因變量正向相關,或者阻礙作用即與因變量負向相關。變量之間相關的程度,即何為自變量何為中間變量,為哪一等級的中間變量,以及自變量、中間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的正向與負向確定,在犯罪原因研究中主要通過大量的典型個案剖析與犯罪統計分析確定。

(2)辯證的客觀思想:犯罪是實實在在的一種極端的社會現象,犯罪原因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些現象、事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它既可以表現為有形的形態,可以用人的手、眼等感覺器官來感知,例如殺人案件、搶劫案件、某城市的發案率;也可以表現為無形的形態,例如犯罪意識、犯罪文化等。犯罪研究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探索犯罪現象,揭示犯罪原因,尋求犯罪對策。這是主觀對客觀的復寫、反映,應當使對犯罪的認識與犯罪的客觀實際相符。

(3)辯證的發展思想:犯罪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這不僅表現為某一具體犯罪有其發展、形成的過程,而且某一地區的犯罪狀況也處于動態變化之中,乃至不同歷史時期的犯罪狀況、犯罪原因均有著不同的特點。犯罪與其他自然、社會現象一樣,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就我國1949年后的犯罪狀況而言,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前后),基于當時舊有政治勢力的遺患,刑事案件的主流表現為政治性殺害或者舊有勢力的破壞(例如,盜匪、兵痞等);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多為盜竊犯罪,犯罪的動機在于獲得基本的生活來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轉型,各種刑事案件持續上升。犯罪的動態發展特征,要求我們順應發展變化的客觀情況,正確地把握認識犯罪,根據形勢變化調整犯罪對策。

二、比較方法

比較方法,是通過多角度的比較研究,諸如靜態比較、動態比較、地區比較、國別比較等,揭示犯罪形成以及防治的規律。地區間的比較,主要是指針對本國國內不同地區間犯罪狀況的異同,揭示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環境等的特征,通過比較不同地區間的犯罪異同及其社會、自然環境背景,分析犯罪的地區特征,探索犯罪原因與對策,更為有效地、有針對性地治理犯罪。例如,農村與城市、城鄉結合部的犯罪率、犯罪類型等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比較分析農村、城市等的社會與自然環境背景,探究其原因,找出導致城鄉犯罪差異的決定性因素,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犯罪對策。不同國家間的犯罪狀況,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例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同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犯罪狀況各有其特點,這種差異的背后有其社會環境、文化傳統等的因素。通過比較不同國家間的犯罪狀況及其深層的社會、自然背景,探索犯罪原因與對策。

三、歷史方法

歷史方法,是通過觀察某一地區或者國家,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犯罪以及與犯罪相關因素的變化規律,探究特定時空下的犯罪現象、原因、對策。歷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縱向比較,通過犯罪的過去與現在的比較,找出其中的規律性,預見其未來。例如,分析中國內地1949年以來各個時期的犯罪狀況,“文革”前(1950—1965),盡管犯罪率有所波動,但是整體上基本較為平穩;“文革”后期并改革開放前(1972—1977),這段時間犯罪率基本穩定,年度間立案率增減幅度不大;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轉型初期(1978—1987),犯罪率有一定的增長與波動,但幅度并不是很大;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轉型深化期(1988—現在),犯罪率大幅度增長,波動中呈上升走勢。并且,這種犯罪率的增長幅度已超過世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針對這一犯罪率波動狀況,分析不同時期與犯罪率波動相關的經驗性事實,我們可以發現,目前我國社會犯罪率波動(因變量),主要緣于社會分化中某些社會結構上的失衡。意識價值(自變量)中物質利益觀念的高度激發、個人主義的核心地位、道德觀念的多元與沖突等,以及社會分層(自變量)中的復雜多樣的利益群體、職業聲望與收入狀況的背離、貧富差距的急劇拉大等,促成了社會的不滿與緊張,而社會轉型期不健全的制度規范(自變量)構成了利益分化的無序與不公,放縱了腐敗,緊張化解受阻,淤積的這種能量,以犯罪的方式釋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口县| 磐石市| 缙云县| 资阳市| 临湘市| 乌什县| 库尔勒市| 任丘市| 清涧县| 天长市| 阿克陶县| 梨树县| 荣成市| 洛扎县| 大丰市| 新和县| 东海县| 五台县| 方山县| 宁城县| 娱乐| 大安市| 皋兰县| 天全县| 巫溪县| 万州区| 昭通市| 霞浦县| 玉环县| 会宁县| 寿光市| 新平| 永泰县| 乐业县| 武宣县| 海晏县| 夏邑县| 慈溪市| 昌邑市| 东兴市|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