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概要
- 陶嘉煒
- 7字
- 2019-12-20 16:46:24
第三講 儒家經學
第一節 兩漢經學的緣起
一、儒家經書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六部書便由原來只屬于一家的經典,被抬高到統治和支配整個民族精神文化的主宰地位上來了。
儒家六經,本來只稱作“六藝”,意思是六個方面的專門學問。《史記·滑稽列傳》記載:“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后來,《樂》這部書失傳,所以漢朝立于學官只有“五經”。
至漢末魏晉之際,加入《論語》、《孝經》,變成“七經”。以后,《春秋》和《禮》各一分為三,前者衍為《左傳》、《公羊傳》、《梁傳》,后者衍為《周禮》、《儀禮》、《禮記》;變成“十一經”。
漢武帝劉徹像
唐代在“十一經”之外又加上《爾雅》,變成“十二經”。
到了宋代,又將《孟子》列為經書,成為“十三經”。
二、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由來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武帝末年,魯恭王劉馀拆毀孔子家的房子,在孔子舊宅的地基上擴展宮室。當拆墻壁時,發現墻的夾壁內藏有許多竹簡。它們是《尚書》、《禮》、《論語》、《孝經》等,一共有幾十篇之多。跟當時經書的通行本比較,《尚書》和《禮》中的好些篇目是通行本里所沒有的,文句也多有出入。從抄錄的字體看,通行本用的是漢代流行的隸書,而新發現的古本是用先秦時的大篆和籀文等字體書寫的。當時人就把那些古本經書叫做“古文經”,把當時的通行本叫做“今文經”。
認古文經書為經書正宗的學者,形成了古文經學派,劉向的兒子劉歆是這個學派的開創者。他請求朝廷把古文的《尚書》、《禮經》、《左傳》等書一起立于學官,但遭到原先已占據學術要位的今文經學派的排斥。
在古文經尚未發現之時,漢儒們以為他們手中那種用隸書抄錄的經書是理所當然的唯一版本。其實,今文經書是從秦代活下來的儒生依據自己的記憶對原先“六藝”的復制。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后,一些儒生逃到山澤巖壁之間隱居起來。他們捧著殘余的經書,口耳相傳。漢朝建立之后,他們用隸書重新抄錄成書,并且出現了一批專門研究其中一部書的專家,形成了一批以名師掛名的儒學流派。董仲舒就是趙國專治《春秋》的一名專家。
三、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區別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不僅是所持經書版本不同,而且還對經書內容的解釋不同,治學方法也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孔子角色的認定不同
今文經派認為孔子是政治家,古文經派認為孔子是史學家;跟今文經派奉崇孔子不同,古文經派奉崇周公;今文經派認為“六經”為孔子所作,古文經派認為“六經”為古代史料。
2.對“六經”的排序不同
今文經派的排序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古文經派則取《易》、《書》、《詩》、《禮》、《樂》、《春秋》的排序。
3.互持對版本的排異觀
今文經派斥責古文經為偽作。當年孔子后裔、武帝時的諫大夫孔安國獻上一批古文《尚書》的文章,但今文經派懷疑是否真的如聲稱的那樣出自孔宅舊墻。即使古文的《書》和《禮》真的出自孔宅舊墻,但“五經”中另外幾部古文版卻是各地民間呈獻,難保不摻假。古文經派則斥責今文經書是經歷過秦火的殘留篇章,口耳相傳難免有所遺漏,今文經書很難保證文章的完整性。
4.治學方法不同
今文經派認為孔子另有一批解釋經書的“緯書”(其實是西漢人假托孔子之名所作),并在緯書中尋找“孔子的微言”。“微言”就是隱語,含有重大意義卻不易察覺的話。古文經派斥責緯書為誣妄,致力于名物、訓詁方面的研究。
四、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興衰
1.今文經治學法的發端
武帝即位第六年,就采用董仲舒的上書,設長安太學,置五經博士,專授儒家經典。那時經書只有后來才稱“今文”的那一種版本,還沒有受到古文經書的挑戰。董仲舒曾三次應對武帝的策問,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對儒學進行發揮,把儒學改造成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神學理論體系,其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的成分,成就他的一家之言。這種側重于義理論證的治學目標和治學方法,實際上開創了今文經學派的治學風格和治學態度。
2.古文經書的挑戰

董仲舒石像(河北省棗強縣)
漢成帝時,劉向奉命將各地收集到的舊書加以整理校訂,其子劉歆在協助父親校勘時,發現一部用古文抄錄的《春秋左氏傳》,覺得左丘明對《春秋》的解釋較為公平、正確,想必是左氏見過孔子,所以得其真諦。劉向死后,漢哀帝命劉歆接替父職,劉歆就建議朝廷把《春秋左氏傳》,連同同為古文經的《逸禮》、《毛詩》、《古文尚書》等列于學官。而治《春秋》出身的董仲舒所依據的文本是《春秋公羊傳》,后來《春秋梁傳》也在今文經學派中興旺起來。公羊高和
梁赤都是戰國時人,二傳成書均大大晚于《左傳》。然而,因為今文經學派把持著當時最高學術機構的要位,劉歆的建議遭到博士們的反對。劉歆據理力爭,非但得不到響應,反而招致朝廷要員的怒斥和指控,嚇得他只得作罷,丟下京師的官職,到外地做郡守去了。古文經學碰了壁,學術領域是今文經學派的一統天下。
哀帝死,平帝繼位,王莽打起“復古改制”的旗號,陰謀篡權。時任大司馬的王莽把劉歆從外地召回朝中,授予掌管學術的重要職務。于是劉歆便大力發揚古文經學,在古文經書中為王莽改制、篡權尋找理論依據。與此同時,為了推動古文經學占領學術要位,在王莽的支持下,劉歆給每一古文經立以學官,每經的博士及博士所帶弟子的名額都有所擴大。古文經學終于確立了它的官方學術地位。
3.今文經學統合古文經學
王莽鬧劇在一場混戰中收場之后,政權落入劉秀手中。劉秀建立東漢后,廢古文經,舉今文經;要求今文博士講授讖緯。所謂緯書是古文經派不予承認的東西,而所謂讖,是今文經派引申“河出圖,洛出書”的神話傳說,用從一至十的10個數目組成神奇的圖樣。據信奉者說,數的命定性對自然和人事都起作用,河圖洛書可預測未來的政治。讖緯之學把儒學引向方士、術數一類迷信的道路上去了。由于讖緯的書里埋著“劉秀當天子”一語,所以今文經學深得光武帝劉秀贊賞。

“河圖”與“洛書”
但古文經學廢而不絕,學者繼續在民間注疏,講授,師徒傳承,頗有影響。為了整合今古文兩個學派的學說,并給儒學解釋國家綱紀、禮儀法制、社會倫理以一個統一的權威的說法,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組織召開白虎觀經學辯論會,“講議五經異同”,意在彌合今古文經學的異同。會議由章帝親自主持,親自裁決五經經義。會議的討論結果由班固等人執筆整理成《白虎通義》一書。《白虎通義》的理論框架還是今文經學的,兩派經學在名義上取得初步的統一。
4.古文經學統合今文經學
靠御前會議和官方文件把從董仲舒以來的今文經學觀點加以標準化,也就封殺了這一學問的發展空間;讖緯之學又把今文經學引向墮落。相反,古文經派校勘經書,疏通句讀,解釋名物、典章制度的治學事業正方興未艾。東漢中葉以后,古文經學學術成就步步輝煌,又出人才,又出成果。其中許慎所著《說文解字》集古文經學訓詁之大成;其后的鄭玄更堪稱為一代經學大師。他把所有的經書注了個遍,包括古文經書和今文經書,成為漢代經學之集大成者。鄭玄廣采眾說,以古文經學為基礎,整合今文經學,其燦爛的學術成就使兩漢爭辯已久的今古文學派之爭基本告于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