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民族復興與世界聯邦作者名: 謝立中本章字數: 3137字更新時間: 2019-12-20 16:59:36
第十四章 社會之求治
(一)自然秩序之維持。人類社會中之各種制度常由自然因果而成,在此種社會秩序之中,各種通行情感,意思,風俗,制度,以及各個人,各黨派,各團體,均不需人力即可自然調和而聯絡。在簡單或野蠻社會組織中,人類可以不加計慮而得協和之生活。從積極方面而論,人類本有社交與同類共處之心,再而有感情或朋黨之念;所以能自動聯合而協作,而互助;所謂人道者,亦不外此種現象。以消極而論,人類亦本有反抗與復雜等情感。此種情感亦是維持原始社會組織之一種有效工具,因少數強者怕多數弱者之憤思而復仇,致強者之生活不安,所以不敢過欺壓弱者。社會之秩序遂得以而維持矣。
(二)文明社會之維持。但在文明社會中,此種單純作用,不足以維持社會之諧和,蓋以上種種皆系社會本能,而此種本能只可左右人類所能直接知覺或感到善惡之事而調劑之耳。至于其他復雜社會現象,則社會本能有效之范圍甚小。在復雜社會中所發生之現象,其因果相離時間甚遠,不能直接明瞭;更有許多事件,其因果關系簡直不明,而難立斷其作用。在此種情形之下,社會本能當然不能有若何適宜作用;故若全靠之以調和復雜社會現象乃不可能之事也。在復雜社會中,人類常有顛倒錯亂之行為,并加以人力及理解而治理之不可。再者,社會本能只可在親群及平時社會之中有效,若處理亂世社會,則本能作用之力量更小矣。
在復雜社會中,本能既不足以抑制有害于社會之行為,或引起有益于社會之理性行為;是則治理復雜社會最要緊之事,是令社會中各個份子覺得其一己之行為,是許多人所做類似行為之一部分,其個人行為雖無若何顯著效果,但若與他人許多類似之行為互相集合,則可發生無限之效果矣。此種辦法即是協作行為,乃文明社會之一大特色。但此種協作精神,乃由理智而生者,并非本能所可能及也。再者在復雜社會中,本能亦仍有相當之用途,蓋人類至今仍不是完全理性動物,其一舉一動之一大部分,仍是本能的,而非理性的,不過其治理之法漸趨于理性耳。在一社會之中,其份子之知識愈發達,其中之理性行為愈多,而其治理之法亦愈趨于復雜;蓋知識可引起人類之合作精神,令其能就社會組織之范圍盡量發揮其所有之善性,而不受本能之拘束也。
人類一面雖有合群之本能,而同時亦有破壞合群之本能,即個人主義,人類之人生觀懷有兩種觀念,一為個人主義,一為社會主義;個人主義,即是利己之念,社會主義,即是愿念大眾之意;所以有許多人對于“自己或其私黨”抱有甚好之感,而對于“非自己或其私黨者”卻往往有異常殘苛之舉。此乃治理社會者不可不注意之點也。
凡一進步之社會,必曾經若干人力改變其物質環境,且其中之自然社會秩序,亦必曾受過若干理性之支配而略變更其原狀,于是騷擾與其他沖動行為亦相繼減少,雜亂野蠻之社會現象亦逐漸消滅,而社會自治工作亦因是而萌芽矣。
(三)人類活動之兩面觀。社會治理之原則可分為一段:一即人類作事之兩面觀,一即社會治理之方式是也。人類作事之兩面觀即人類之活動可由兩方面觀察之,一當作目的,一當作手段。若作目的時,是一種自為善惡之舉動,若作手段時,則是以之而達到他種舉動之程序,蓋其活動之目的在使其能得受良好之效果;但若實現此種效果,選擇良好之手段實為要圖。故若圖治理此種活動者,務須明白此點方可,因社會治理之最后目的在于抑制不合理之行為,而使其合理者也。
(四)社會治理之方式。社會為達到治理目的起見,須采用兩種方式,一為直接治理,即利用法規及其他例章以圖之,一為間接治理即藉社會之暗示,同情,與模仿等之傳達而治理之。第一種方式只限于特種行為,而第二種則可型成個人之品性。此乃兩種方式之異點也。簡言之,第一種方式是外變,第二種方式是內化。從客觀方面論之,社會治理對于個人似有所拘束,但其理性情感等如能融洽,亦可覺自由,而不嫌束縛也。
吾人研究社會治理,須了解社會上多數人之福利,當較個人之福利為尤重要;但若犧牲少數而為多數亦不合宜。所以社會應盡量發展各個人之力量,廣大其見解,使其各自治理,而不受制于人方為合理也。現在一般人民往往為幻想所蒙蔽,社會之治理大概只為保障少數統治者之利益,而與多數人之福利無關。此種治理方式,吾人不應容其永久存在也。
(五)合理之社會治理。合理社會治理之初步為使人類各自用其理性以克服其本能;再使人各自擴大其本能之反應,愿念一切公共利益;第三步為使其將所受過之教育于緊急時能充分應用之,而值得社會之贊許以暗中型成個人向善之心。若此三步治理之程序能次第實現,則其對于治理社會事業,當不致顛倒錯亂矣。但現在之社會治理與理性相差尚遠,將來必有能達互此目的之一日也。
(六)維持社會秩序最后之程序。再者維持社會秩序最后之程序不在法律,而在社會各個份子之人格。社會治理之所重不在積極而在消極,不獨注意法律之制定與施行或犯罪之取締,而注重實現完成之人格。故社會治理之根本職務即將各個人所具之本能加以培植而養成一種合群之人格,使其一面能滿足其個人之需要,而一面則能為社會用心服務,將社會與個人聯成一氣。此乃治理社會之真正基礎也。
(七)合群人格之要素。由上觀之,吾人究竟需養成何項人格,方能達到合群之目的?此種人格應具何項特性?均應考慮者也。就吾人研究之結果,下列四種特性乃人類合群所必具者,茲略述之:
(1)誠實。語言與行為務須實踐,而不可弄巧。
(2)節欲。獸欲如飲食生殖等乃人生所必具者,但此種欲望不可過于放縱也。
(3)有恒。人類作同樣之事過久,常覺得疲勞而無趣。吾人務將此種偷安性減弱,而令其對于合理事業堅持到底也。
(4)公正。品性與行為須公正。公正之義即使人類作事受理性之指揮,而不受本能之支配,令其放開眼界,不只顧念自己之私利,而對于大眾之利益,亦有相當之顧慮,以完成一種德性。
所謂合理,所謂顧念他人之利益者,并非指個人覺得他人之利益與其自己之利益同樣注重。所謂合理者只使個人明瞭自己之利益以外,確尚有他人之利益存在耳。若各個人能明瞭此點,則其對于他人之利益當自有相當之尊重,并且有時能因此而以理性推想到他人之利益較之自己者為重要,勉力犧牲自己而為他人。此時本能作用亦可由理性克服矣。此即是公正,亦即是犧牲之謂也。凡犧牲者總覺得有較好之目的方肯為之,蓋無為而犧牲,乃非人類之所愿也。此種公正現象須有相當之發展及各個人肯謀公共之福利,社會方能成為大規模之合作生活。若此目的達到,則各個人所受之利益,當較其所犧牲之力量為大也。
(八)社會治理之通常工具。社會治理之通常工具約有下列五種:
(1)法律,由國家執行之;
(2)宗教,由教會或宗教團體執行之;
(3)教育,由家庭與學校施行之;
(4)輿論,見于報章通行道德觀念,及其他印刷物中;
(5)藝術、典禮、禮儀等。
此外社會上之各種重要制度,亦均為治理之原動力也。
參考書籍
E.A.Ross: Social Control
Blackmar and Gillin: Outlines of Sociology
本章練習題
(一)所謂人道主義者何?
(二)人類之情感,可分消極積極二種,試將其所表現之現象陳述之。
(三)社會本能之力量,何時最大?何時最小?試述之。
(四)個人之行為有時足以左右社會,社會之行為常左右個人,其故何在?
(五)協作精神,果由理智養成乎?
(六)人類之人生觀,懷有兩種觀念,其觀念為何?試述之。
(七)雜亂野蠻之社會,有無共同之信條。
(八)吾人之活動,可從兩方面觀察之,一為目的,一為手段,兩者之關系若何?試說明之。
(九)試用個人理想,制定社會治理之方式。
(十)大多數人之永久福利,常由少數人犧牲得來,在犧牲者個人之觀念若何?
(十一)維持社會秩序最后之程序為法律乎,為道德乎,抑其他方法乎?試述之。
(十二)人類合群所必具之特性,約有四種,能否申言歟?
(十三)古人謂有恒為作圣之基,其所持之理由,果充足耶?
(十四)試述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沖突時,如何解決之。
(十五)治理社會通常之工具有幾種?請述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