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你自己(初中生必讀)
- 崔麗娟
- 2968字
- 2019-12-27 14:05:56
序言
古羅馬先哲西塞羅曾言,“一個人的品格比他的軀體更重要”。現代人的“健康”內涵已遠遠超出身體的無病與強健這一范圍了。身心俱健才是健康的真正要義。我們不妨把西塞羅的話再做拓展:除品格之外,文化格調、審美情趣、人文胸懷、思想操守、道德理性、生命意識、自我概念、人際溝通能力甚至知識技能等都在廣義的“心理”范疇之內。沒有健康的心理,何來它們的完善和發展呢?可以說,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是時下正日益受到重視的人文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環。心理健康是人才素質的基礎。
提高全民特別是年青一代的心理素質,開展科學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這在我們身處之時代似尤顯緊迫性和更具新特點。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新型網絡媒體向人類生活各領域的滲透,已成為影響社會生活的最顯著特征。它們深刻地改變著我們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甚至與自我的關系,同時也呼喚更美好、更高尚、更堅韌和更強健的精神和心靈以適應這一時代!
做一名對社會有所貢獻同時又具有成功和幸福體驗的人全賴于其正面的精神導引。人之所以為人,歸根結底,乃是人有精神的追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人賦予這種可受用終身的前行動力和能力!從小處言,心理素質的高低將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命運,與個人當前和未來的精神與物質的生活質量有關。從大處言,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國家、民族的未來和整個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因為今日之學子正是明日社會的棟梁,其間淺顯的道理似不必贅述。
如今,令人可喜的是,關注并積極應對年青一代的心理健康問題已越來越受到社會全方位的重視了。而教師與家長、學校與家庭更是雙雙扮演著責無旁貸的責任。其實,對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家長與教師在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同時,也在完成著作為一名合格和優秀的育人者自身的心靈塑造。
至于心理學工作者,面對這一急迫的社會需求,他(她)們的責任是向社會推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科學產品。時代為心理學工作者創造了使自己的工作獲取社會認同的大好時機。心理學工作者應走出寧靜的書齋和學術象牙塔。解決現實問題是最大的學術。近年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工作者的貢獻有目共睹,各種相關的心理學讀物琳瑯滿目,它們已成為心理學園地中最為繁茂的一角。好書不厭其多。如今,崔麗娟博士這套六卷本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世,我覺得它們雖無大紅大紫的富貴之色,卻決然稱得上是清麗的小花數朵!
崔麗娟博士是我的一位年輕同事。她多年來治學社會心理學專業,并兼及老年、發展、學校臨床咨詢等心理學002領域。前不久,她曾為《人文社會科學是什么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撰寫過《心理學是什么》一書。此書雖為通俗讀物,但寫作難度不低。因為社會大眾對心理學這門學科仍或多或少存有神秘之感。既要讓一般讀者對心理學的全貌形成正確了解,又要保持心理學自身體系的科學性,這并非易事,即便大學者也未必運筆從容。但據我所知,此書無論在心理學界,還是在一般社會公眾中,均有不錯的口碑。至于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套叢書,乃是她多年深入中學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有心積累豐富生動的案例和素材,以及在立足于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基礎上,同時又廣泛涉獵各個相關知識領域,潛心完成的成果。在此,我愿鄭重向讀者推薦:此書可讀!因為它與同類書籍相比有其鮮明特色,讀者也許從中可獲得某種不同的感受。
首先,此書的組織框架與眾不同,顯見作者的良苦用心。我們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無非有二:一方面要預防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的產生,所謂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時;另一方面還應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在環境和自身條件許可的范圍內達到最佳狀態,實現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和完善。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和教師義不容辭地扮演著傾聽者、解惑者、引導者和鼓勵者的角色。因為有時他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可能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顯著的積極或消極的作用,何況是家長和教師呢?因此,作者從人的心理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以及對學生發展最重要的直接影響來自家長和教師這一理念出發,在承認學生自身作用的前提下,把學生成長過程中在心理健康上可能出現的缺陷、偏差和問題視為家庭與學校教育不當的直接后果。換言之,在學生與家長、教師的互動三角中,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后者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及發揮更大的作用。基于此,本叢書的體例首創了“教師——學生——家長”三方互動這一模式并以此結構整個叢書。作者有意識地在闡明某一主題時,分別在教師版、家長版和學生版中從三個不同的視角選取和組織材料。既鼓勵、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讓學生體驗并理解諸如“天助自助者”、“樂群者樂己”等深刻哲理,又明示甚至警示教師和家長在其間不可或缺的正向引導作用。
其次,在各版的具體設計上,作者還在學生版的每一章后,精心設計各種操作性很強的心靈體操。在這些操作中,既讓學生通過簡化的測驗進一步了解自己,又復習、鞏固和深化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順便提及,這些測驗多少帶有游戲性質,如欲了解有關心理量表的編制、施測、數據處理和結果解釋等方面的科學知識,還須閱讀相關專業書籍)。在教師版的每一章節后,則附有活動課程的設計,為教師提供與學生的現實互動的機會,在互動中把抽象的心理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培育學生心靈的實踐。所有這些內容極大地提高了叢書的應用價值。它們既是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一大亮點。
再次,本叢書在兼顧科學性與可讀性上頗費功夫,兩者實現了較好的統一。眾所周知,凡屬科普或實用類的讀物,準確闡明和運用所涉科學原理是至關重要的。科學性是科普性的生命。叢書作者顯然深明此理并奉之為撰寫的指導原則。叢書以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為主旨,以動機、興趣、情緒、意志、性格、自我意識、情緒智力等心理學范疇為內容的主線,輔之以發展心理學所揭示的初、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為視角,以諸多心理學中的著名實驗和研究004成果為素材,介紹了有關社會心理、教育心理、職業心理、心理測驗和腦科學等多學科的相關原理和規律,全面而系統地展現了心理健康教育所蘊涵的豐富的心理學內容,為我們探秘中學生的心理世界,開啟了一扇通達之門。另外,值得提及的是,作者為了提高叢書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巧妙地穿插運用了大量的實例、寓言、故事以及各類讀物的有關片段,使心理學內容配合以生動的形象載體,讀來引人入勝,全無說教意味。這些具象材料,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反映了作者的精心組織,可見作者平時就是一位喜讀群書,注意積累的有心之人。常言道,“工夫在詩外”。同理,要想準確而生動地向一般讀者傳授心理學知識,使他們愛讀樂聽,恐怕某種意義上工夫也在心理學之外。順便提及,據說崔麗娟博士是一位教學效果甚佳的教師,有如此豐富的知識面支撐,想必傳聞不虛。
時代偉人鄧小平曾在許多場合發表過很多事情“要從娃娃抓起”的指示。中學生雖已不是娃娃,但他們正處于精神之發育、完善乃至定型的關鍵期,這是毋庸置疑的。年青一代的文明、樂觀、進取的健康心態和美好心靈的塑造是一項將造福全民族全社會的大工程。崔麗娟博士的這套書應該說是為這一過程增添了一塊有分量的磚瓦。我們應該向她表示祝賀。我本人現在盡管早已不屬于本叢書所指意義上的家長和教師的范圍,但能以此序為此項工程盡一份微力,心中甚感欣然。同時我也希望崔麗娟博士能夠在此領域憑借更勤勉的耕耘,未來收獲更豐碩的成果。
李其維
發展心理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
2008年8月27日于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