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制約企業報表編制的一般原則

會計原則是從會計實踐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被公認為公正、妥善和有用的系統化的慣例,是會計人員據以辨認、計量和記錄經濟業務,提供財務報告的指南。

我國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我國企業會計以及報表編制應遵循的基本會計原則做了規定?,F分述如下:

一、客觀性原則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客觀性(objectivity)原則的表述是:“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p>

我們認為,客觀性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可驗證性;二是會計人員對某些會計事項的估計判斷合法、合規、合理。

可驗證性是指企業的會計處理應當盡量以實際發生的業務為基礎,以取得的業務憑證為依據。這樣,就能保證企業的會計處理,從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到編制會計報表等過程都有可靠的憑證為依據,也能保證會計上的賬證、賬賬、賬表和賬實之間的相互一致。

在會計實務上,除了能夠取得記載業務發生情況憑證的業務以外,還有一些業務雖已發生,但其金額需要靠會計人員的職業估計和判斷才能確定。對這類業務的處理,就很難要求其達到數據準確性。這些業務有: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的攤銷,壞賬損失的預先估計,制造費用在完工產品和產成品的分攤,或有損失的估計,等等。很明顯,這些“業務”在各個會計期間都會發生,但其金額大小,不同的會計人員可能會估計出不同的結果。對這些問題的估計,我們只能要求會計人員的處理能盡量合法、合規、合理,不帶主觀偏見。因此,美國會計界比較有代表性的見解認為,財務信息客觀性的標志是:“如果兩個以上有資格的人員查證同樣的數據時,基本上能得出相同的計量和結論?!?img alt="常勛:《現代西方財務會計》,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41A18/13173348503899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6376-EApdTjMj8sbmNnR3VH5cxCIHRlLJf0MO-0-c8ca1e56109a1ef8d00d106cbe0adc1f">

二、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relevance)原則是指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信息使用者相關,對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有用。會計的相關性原則是會計信息的生命力所在。因為任何一個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都希望通過對有關會計信息的使用做出正確的決策。如果會計信息不能幫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有關決策,會計信息乃至會計工作也就失去了意義。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會計信息相關性的要求是:“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p>

三、明晰性原則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明晰性(clarity)原則的表述是:“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睆娬{明晰性原則是由會計核算的目的決定的。我們知道,會計核算的目的之一是要向與企業有關的各個方面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求企業的會計信息能夠清晰完整地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來龍去脈。如果因為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清晰度不高而使信息使用者無法使用,則不僅會給信息使用者造成困難,而且對提供信息的企業也是一種損失。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符合客觀性原則的要求,還需要通過特定的方法對會計信息及其產生的過程進行審查和驗證。這就需要企業的會計記錄準確、清晰,會計憑證和賬簿要據實填制和登記,賬戶對應關系清楚,文字摘要屬實,手續齊備,程序合理。

四、可比性原則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可比性(comparability)原則的表述是:“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

按照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可比性原則具有兩方面的要求:第一,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注中說明。第二,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堅持可比性原則,使企業連續幾個會計期間的會計信息對經營決策有使用價值,還可以對不同會計期間的會計報表和會計信息進行縱向分析和對比;也可以防止個別企業或個別人利用會計方法的變動,人為地操縱體現企業財務狀況的指標如成本、利潤等以粉飾企業的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的情況發生。

另一方面,對于不同企業,特別是同一行業內部的不同企業之間,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以使不同企業會計報表的編制建立在相同的基礎上,從而有利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進行企業間的分析比較。遵守可比性原則,將使企業間會計信息的比較質量大大提高。

五、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按照實質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的原則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按照本項原則,企業在進行會計處理時,對那些經濟實質與法律形式不相符合的業務或者事項,可以按照經濟實質進行處理。如對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承租方在租賃期內,應將被租賃的固定資產視同自己的固定資產進行處理。

六、重要性原則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重要性(materiality)原則的要求是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和事項。

重要性原則主要表現為:對某些經濟業務,因其金額或數量較小,不單獨反映對揭示企業財務狀況不至發生重大影響,因而在處理時采取與其他項目合并、以突出其他重要性項目的做法。例如,對低值易耗品的會計處理,盡管其受益期將持續若干會計期間,但因其與固定資產相比,金額較小,因而對低值易耗品的處理在實務上多采用簡化的方法,如一次攤銷法、五五攤銷法等。而對固定資產則采用比較規范化的折舊處理。

至于哪些項目可視為重要性項目,則應視企業的實際情況而定。

七、謹慎原則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謹慎(conservatism)原則的表述是:“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p>

謹慎原則又稱穩健性原則,是指在對企業不確定的經濟業務進行處理時,應持保守態度。具體地說,就是凡是可以預見的損失和費用均應予以確認,而對不確定的收入則不予確認。

必須指出的是,謹慎原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會計活動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這是因為,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比如,企業只要與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發生商品賒銷業務,就存在發生壞賬損失的可能性;商業企業購入商品,在經營活動中可能存在削價處理損失以及其他一些或有損失等,所有這些,都可能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影響。對于上述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如果不進行預先處理,可能導致高估資產和收益,低估費用和損失,從而使企業在財務分配上處于不利的境地,也會影響企業未來的正常經營活動。

目前,一般認為,允許企業采用謹慎原則的方面有:對各種質量下降的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對企業進行預計負債的賬務處理、對部分固定資產可以采用加速拆舊法等。

八、及時性原則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及時性(timeliness)原則的表述是:“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我們認為及時性原則有兩方面含義:一是企業的經濟活動發生以后,會計人員應對其進行及時的會計處理,將其納入會計系統;二是在會計期間結束以后,應能及時地編制財務報告,使有關利害相關者能夠及時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的最新發展變化情況。

上述及時性的兩方面含義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對已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及時的會計處理,才有可能在會計期間結束以后迅速編制財務報告;但如果在會計期間結束以后,未能及時編制財務報告,即使會計記錄做到了及時性,也會使會計信息的價值大打折扣。

九、權責發生制原則

權責發生制(accrual basis)原則也稱應計制原則,其基本含義是,凡屬于本會計期間的收入和費用,不論其款項是否收付,均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凡不屬于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其款項已在本期收取或付出,也不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

所謂屬于本期的收入,也稱已實現的收入,其確認主要關注實現收入的過程是否完成,并不關注貨幣的收取情況:只要商品銷售的過程完成或收入的取得過程完成,在會計上就確認收入。一般來說,企業會計上所確認的收入(體現為利潤表中引起利潤增加的因素)與貨幣收款情況有三種對應關系:一是在銷售活動結束或勞務提供過程結束時立即收取貨款(如現銷),從而使得收入的確認引起貨幣同時增加;二是在銷售活動結束或勞務提供過程結束時并不立即收取貨款(部分或全部),但卻取得在未來確定的時間內收取貨款的權利(如賒銷),從而使得收入的確認引起債權增加;三是在向顧客提供商品和勞務以前已經收取了貨幣(如預收款銷售),此時收入的確認引起債務減少。

所謂屬于本期的費用,也稱已發生的費用,是指為產生一定會計期間的收入而發生的耗費,在利潤表中表現為使利潤減少的因素。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對費用進行確認,其確認主要關注資源的消耗與實現收入的過程是否相關,并不關注貨幣的支付情況:只要是為實現收入發生的資源消耗,在會計上就確認為費用。一般來說,企業會計上所確認的費用(體現為利潤表各項費用等)與貨幣支付情況有三種對應關系:一是在費用發生時立即支付貨款(如小額的費用開支),從而使得費用的確認引起貨幣同時減少;二是在費用發生時并不立即支付款項(部分或全部),但卻承擔在未來確定的時間內支付款項的義務(如先耗用他人資源,后付款),從而使得費用的確認引起債務增加;三是在費用發生以前已經對有關資源的取得進行了支付(如先付款購買、后耗用的資源),此時費用的確認引起非貨幣資產的減少。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基本會計原則中的前八項是《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會計信息提出的質量要求,而最后一項——權責發生制,則構成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總則”中的一項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德县| 来宾市| 驻马店市| 禄劝| 五华县| 徐水县| 英吉沙县| 体育| 龙山县| 稷山县| 浦县| 加查县| 伊金霍洛旗| 丹棱县| 玉树县| 塘沽区| 德清县| 青铜峡市| 屯门区| 永吉县| 盱眙县| 修水县| 定安县| 水城县| 清远市| 确山县| 宝坻区| 临澧县| 鄢陵县| 双城市| 香格里拉县| 夏河县| 芜湖县| 疏勒县| 攀枝花市| 三台县| 宁武县| 湛江市| 门源| 信宜市| 永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