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長期以來,對現代中國美學和文論思想的溯源往往到清末民初,而對清末民初文論思想的研究,又常以梁啟超和王國維為中心。確實,作為奠立現代中國文化和文學思想主要紅線的思想者,梁、王二氏在世紀初樹立的文學觀念,如同鐘擺的兩大不同方向,一者擺向功利主義的政治訴求,強調政治斗爭和意識形態,一者擺向審美主義的情感化訴求,講究文學獨立和主體審美。這種格局在20世紀美學和文論思想的進程中具有典型意義。錢中文:《文學觀念:世紀之爭及其更新》,《文學評論》1993年第3期;童慶炳、陳雪虎:《百年中國文學理論發展之省思》,《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80年代以來學界對梁、王這兩種相反相成的文論思想及其當代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挖掘現代內涵?;蛘呷缌硗庖恍W者,從個體信仰和文化理論的角度反思現代中國美學的癥候。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學者劉小楓基于對中國審美現代性的審查,梳理出一條自王國維至梁漱溟再到宗白華乃至當代李澤厚的漢語審美主義的線索,認為自20世紀初直貫當代的漢語審美主義思潮其內旨在于強調維護生存意趣的此岸性、日常生活的藝術化以及以藝術代替宗教,是為“華夏智慧的傳統”,并且這種審美主義突出強調中國傳統的智慧風范之高超,甚至認為足以消弭希臘—拉丁語精神世界身陷其中的困境。劉氏略帶譏諷地指出,在八十、九十年代日趨完善的漢語審美主義與歐洲浪漫思潮孕生的現代審美主義話語在審美一元論上達成一致訴求,不僅在理念上同構,而且從知識社會學來看都是現代社會演化中形成的文人話語,盡管在社會實在層面,漢語審美主義并沒有歐洲審美話語賴以成型的現代市民社會的基礎。所以現代漢語思想論述“經常有如空穴來風”。參見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308—320頁。但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功利主義、審美主義二元對立的張力格局,圍繞“美”“善”兩端而只著眼于政治,而另一些研究基于西來宗教思想也忽略20世紀中國思想對“真”的訴求。其實在20世紀的文藝審美思潮中,對“真”的訴求也是不容忽略的粗粗的紅線之一。本書試圖考察章太炎先生的文論,認為章氏在文論方面基于“真”的訴求的思路非常突出,并且章氏思路在清末民初影響巨大,與五四時期文學革命之間亦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章氏影響可于民國初年乃至20世紀30年代的大學教材得到求證,如:謝無量編《中國大文學史》(中華書局1918年版)之“緒論·文學之定義”部分;朱希祖編《中國文學史要略》(北京大學1920年鉛印本),載陳平原輯《早期北大大學史講義三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錢基博著《現代中國文學史》(1930),載《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錢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另,五四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對“真”的渴求一直是文藝審美思潮的主流之一,但這一潮流幽微難言,學界或文論界對此多有忽略。

五四以來形成的主流敘事,往往把章太炎定位為中國傳統學術的殿軍,從而忽略這位“有學問的革命家”的思想成就和實際影響,忘卻甚至漠視其文學思想和文論的革命內涵。不少研究把以章太炎為代表的辛亥革命派文學思想及當時文論的總體格局判定為“改良派的積極性”和“革命派的消極性”。參見黃霖:《中國文學批評通史·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39—453頁;黃保真:《中國文學理論史》第5卷,北京出版社1987版,第230—254頁。其實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前后數十年內,民族危機層出不窮,傳統文教和學術逐漸崩解,文化重建的思路蜂擁奔競。作為現代中國最初一代的思想巨人,章太炎與梁啟超、王國維一樣,竭力探索民族文化發展的方向和前途,尤其在辛亥革命時期,他的文化思想和號召發揮著獨到而深刻的影響。就文論而言,他的文學思想和文論自成體系,雖則其語言古奧難懂,但其中涌動著求真、存質、理性的革命激情,孕育著現代文化科學化和通俗化的內在沖突,并且經過章氏的努力,其文學思想和革命意識在知識界的愛國學者和熱血青年中起到相當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在勇往直前、不斷進取的學者和青年中,這種影響一度不在梁啟超之下。因此,側重于辛亥革命時期的章氏文學思想和文論,闡釋其革命性內涵,并結合歷史文化語境探討章氏文論的獨特地位和價值,初步發掘章氏文論與五四“文學革命”之間的內在聯系,將是本書的主要任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山县| 连云港市| 永定县| 攀枝花市| 虞城县| 鹤庆县| 扶风县| 历史| 汪清县| 尤溪县| 靖西县| 德保县| 贺州市| 城口县| 鄢陵县| 呈贡县| 凉山| 娱乐| 揭阳市| 宜宾县| 合川市| 谷城县| 翁源县| 潍坊市| 霍林郭勒市| 邹城市| 繁峙县| 惠水县| 潮州市| 乡宁县| 盐边县| 右玉县| 华宁县| 沧州市| 海南省| 灯塔市| 通城县| 天祝| 临猗县| 无为县|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