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演進七大律
中西文化互根互構互補互彰互抗互證陰陽循環互進論(提要)
從宏觀上看,地球人的文化具有地球人才能創造的文化的一切共性,因此,地球人文化具有一元性;從微觀上看,地球人文化呈現出千姿百態,因此,地球人文化又具有多元性。顯而易見,地球人文化是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統一體,我們應該既是文化一元論者,又是文化多元論者。在人類文化已經高度發展的今天,只強調人類文化的一元性將導致文化虛無主義,壓抑人類文化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在地球人具有強烈的文化自我意識的時候,只強調文化的多元性則又將導致文化分裂主義,進而導致文化沙文主義。從本質上看來,對于中西文化的關系問題,亦當作如是觀。然而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和廣義的總體文化、國別文化或民族文化不同,中西文化由于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極性相反,故具有特別鮮明的對立性質,因此也特別適于作為比較的課題。我希望,從其中引申出的結論,并不僅僅適用于解釋中西文化比較,也適用于解釋別的文化比較模式。簡而言之,我認為中西文化發展有七大規律可循,即:(1)中西文化互根律;(2)中西文化互構律;(3)中西文化互補律;(4)中西文化互彰律;(5)中西文化互抗律;(6)中西文化互證律;(7)中西文化陰陽循環互進律。
1.中西文化互根律
中西文化互根律指的是:(1)任何文化都是人的先天欲望(主要是食、性、權三欲)與客觀世界的種種自然條件(如環境、氣候、資源等)相互作用的結果,前者(先天欲望等)謂之陰根、心根、或虛根;后者(客觀自然等)謂之陽根、物根或實根。所以,可以說文化的總根是由陰陽、虛實、心物二根交互構成的統一體。地球人的文化是扎根在地球上的,它們必然要受地球自然條件的種種限制,迄今為止,它們只能在地球所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的條件下生存和發展;這就意味著中西文化具有必然的共性,在相當多的場合,西方文化的根是東方文化的根,東方文化的根也就是西方文化的根,因此謂之互根。(2)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或特定條件下,東方文化的最基本的東西可以成為西方文化中最顯著的表現形式,東方文化的最基本的東西也可以成為西方文化中最顯著的表現形式。因此,從某一個特定時空角度看來,西方文化只是東方文化在某種形式上的延續或變種,東方文化成了西方文化的根;或反之,東方文化只是西方文化在某種形式上的延續或變種,因而西方文化成了東方文化的根。
2.中西文化互構律
中西文化互構律指的是:中西文化一旦發現了對方,除了會勢所必然地在不同的程度上互相影響之外,主要地還在于文化雙方都強有力地試圖按自己的模式去建構、塑造、規范對方,而這一互構過程往往中道而廢,絕不會徹底完成。互構律和互抗律一樣,其生發演變的先天原因主要是人類先天的權欲,即控制欲,優越感等。互構過程引起強有力的互抗行為。正是在互構過程中,中西文化再一次分頭發現了自己的特殊性質、特殊價值和在中西文化太極圈中的特殊地位與意義。中西文化由于存在著諸如地理、氣候、人種,尤其是語言等物理乃至生理方面的根本區別,因此,某一方想要以自己的模式全方位地建構對方時,總是會遭到失敗。這一點,當代許多學者(尤其是許多中國學者)并沒有真正領會。中西文化的互構作用是有限度的。發現這一限度的實際大小是當代中西學者的極重要的研究任務之一。中西文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屬于極性相反的文化,因此,互構過程將在兩種文化達到某種妥協的地方逐漸停滯下來。兩種文化將在互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實際潛力。正是這一發現給人類文化總體的發展注入了生機:中西文化乃至全球文化存在的最佳模式是互補互彰互根互進。
3.中西文化互補律
中西文化互補律指的是:從全球觀點來看,由于地理環境、氣候、人種、各種可利用資源和時間差別,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先天地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善的。中西文化各依據其自身的特定條件,各產生其不同于對方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可以是長處,也可以是短處,這取決于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特定的時空條件。在我看來,全球文化的統一性和相對高度完美性正是以中西文化的互補性為基礎的。從這個思想出發,我們就可以明白,只鼓勵東方文化模式或只鼓勵西方文化模式,對于人類整體文化來說都是災難:因為東方文化的病癥常常要靠西方文化的某種機制來醫治;西方文化的許多病癥亦往往只有靠東方文化的某種藥方才能真正解除。因此,消滅與自己對立的文化,常常意味著消滅維持自己健康存在的醫生與護士。東西人類應該感到欣慰的是:此種文化必不可免的短處,常常可以由彼種文化的長處所抵消,這就是一種互補。然而,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們常常容易產生一個很大的誤解,即認為可以簡單地采取“拿來主義”或謂之取長補短:將對方的文化長處取過來為我所用。實際上,長處(和短處)具有不同的類別與性質。簡而言之,長處可分為精神性長處和物理性長處。例如,科學技術長處多屬于物理性長處,文藝、文化價值觀方面的長處則多屬于精神性長處。物理性長處容易取過來,精神性長處卻不容易取,或者根本就不能取。計算機軟件可以取過來為我所用,因為只要滿足了該軟件必需的物理條件(如相關的電腦與操作指令)就行;然而文藝、文化價值觀等卻不同,它們要求取用者具備相關的心理條件(例如相似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觀)等。前者主要是物的要求,后者卻主要是對人的心理乃至生理要求。物是可移的,買電腦就是了;人的心理或生理習慣卻多半很難移,有時甚至不可移,例如很難把西方人特有的審美心理習慣移植搬到東方人大腦中來或反之。人們也許忘記了這樣一個事實:要移植一個長處,只有將那個長處產生的密切相關的基本條件都移植過來的時候才能徹底實現。否則,移植者將會驚訝地發現:不但移植過來的所謂長處并沒有變成長處,反倒連自己本身的長處也忽然莫名其妙地變成了短處。
4.中西文化互抗律
中西文化互抗律指的是:(1)中西文化既然在許多方面是極性相反的文化,它們之間就必然發生各式各樣的沖突,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人們無須對此感到奇怪。(2)中西文化之間的適量沖突或對抗常常是中西文化各自借以發現、促進自己和對方文化價值的必要途徑和手段。適量對抗有助于激發文化創造者們的創造潛力。彌合文化對抗與紛爭的想法誠然是善良的,但是,我們發現,凡是在文化矛盾完全消解的地方,文化本身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隨著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尤其是蘇聯的解體,蘇美兩大國之間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對抗宣告結束。美國人有理由把這一點看成是他們的勝利。但是從長遠的觀點來看,美國人未必就真占到了什么大便宜。美國人應該明白,數十年來,蘇美兩大國之間在文化意識形態方面存在著適量對抗(例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猛烈批判),這無疑會在客觀上促使美國統治集團持續不斷地對其政治、經濟及文化體制作某種程度的相應改良。換一句話說,蘇美兩霸的競爭對兩國的發展都曾起到過積極的刺激作用。沒有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抗性存在,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很難取得它們在今天已經取得的所謂繁榮景象。這正好應了一句西方諺語“正是因為有風作對,風箏才飛得高”(Wind kite rises against a little opposition.)。現在,東歐的社會主義陣營已完全為西方資本主義政經體制所占據,美國昔日的對手似乎轉眼變成了朋友。但是,我可以斷言,這對于美國來說,很難說是一個吉兆。對抗消失必然使戰勝者方面產生懈怠情緒。沒有壓力感的民族,很容易在舒適安逸、荒淫放縱的生活狀態中漸漸羸弱、滅亡。或者用湯恩比的觀點來說,沒有挑戰,就沒有迎戰。更何況東歐正等待著美國人的施舍,它誠然不再是美國人在文化意識形態方面的對手,但它卻又會成為美國人的一個經濟包袱和潛在的經濟競爭者。美國在賭場上本來是贏家,可是等它最后結算的時候,很可能會發現它實際上虧了本。同樣的道理可以用來解釋當今的某種程度的中西文化對抗格局。西方的有識之士可能會看到,保留現今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文化實驗場中國作為其對立面,無疑是有利于西方的發展的。如果中國也走上了全盤西化的道路,那么,西方的衰敗必將指日可待。(3)文化對抗如果超過了適量度,就會走向反面,破壞文化建設或造成某種文化的毀滅,甚至整個文化的毀滅。因此,將文化對抗保持在某個適當的范圍內,是當今人類尤其是文化建設者們應加以特別注意的事情。這是極其艱巨的任務。我們不指望開一個或十個研討會,寫一本書或十本書就能在較大的程上解決問題,但是常常提出這個問題或尖銳地意識到這個問題至少是有益于解決或防范毀滅性文化沖突的。
5.中西文化互彰律
所謂中西文化互彰律指的是,中西文化只有各自借助于對方的存在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優越性。例如,東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精神的優越性,只有在西方科學揭示出天人分離狀態帶來的苦惱時才可以顯示出來。同理,西方科學條分縷析的優越性,只有在東方思維過分模糊、過分綜合的對比下才能顯示出來。如果世界上只存在著東方文化,那么,我們對東方文化的價值的了解就會是片面的,反之亦然。16世紀以前的中國人盡管自以為是普天下最偉大的民族,但實際上缺乏真正的依據,因為他們并不了解地球上別的地區的人的情況,沒有比較,沒有鑒別。然而同期的歐洲人(例如傳教士)在訪問了中國并將情況反饋到歐洲社會中去時,卻引起了真正的贊美與向往,因為他們有了比較:那時的歐洲與中國相比,確實還只是處于較低下的時代,因此,中國人的自信雖是盲目的,卻是與實際情形相符合的。五四以前的大多數中國人仍然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照樣是一種盲目的自信,而且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盲目自信;當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回歸東土,將西方列強的發達情況反饋到中國社會中去時,西方文化的優越性就在古老的華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揚。所以一種文化的價值,常常由與之相異或相反的文化來顯示或發揚光大。當然我們同時要指出,優越性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在特定的條件下,優越性也可以是一種缺陷。
6.中西文化互證律
中西文化互證律指的是:中西文化或中西文化中的若干方面往往只有各自借助于對方的若干方面才能驗證其存在的合理性。令人感到非常有趣的是,許多由東方文化提出的重大命題,往往最后都由西方科學加以證實(例如佛教、《易經》、《老子》中的若干命題就為西方科學所證實);同理,許多西方科學中的新發現,常常能在古老的東方文化中得到印證;許多所謂西方新理論,也常常能在古老的東方文化中找到原型或曰不謀而合。這一點,就連許多西方科學家也承認。大衛·格里芬說:關于這一問題的大量討論主要(如果不是唯一的)集中在量子物理學上,認為它不僅摧毀了笛卡兒——牛頓世界觀,而且還提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觀——或許又回到了古老的世界觀上,通常是神秘主義世界觀,如道教或佛教。
大致上看來,雖然中西文化都各自兼有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但東方文化的非理性因素較顯著,而西方文化的理性因素較顯著。非理性文化綜合性強,直觀性強,重宏觀,輕微觀,因而常常有見大不見小的弊端。理性文化則分析性強,邏輯性強,輕宏觀,重微觀,因而常常囿于見樹不見林的迷津。沒有西方文化近現代發展,古代東方文化的中諸多深刻的思想和命題將很難得到證實和理解。沒有東方文化的開拓和啟示,西方文化將誤入歧途而無法自拔。東方文化能起死回生,將主要依賴西方文化在現當代的發展成果;當代西方文化能走出迷津,將主要依賴借鑒東方文化的諸多合理因素。這里不妨使用一個有趣然而同時帶有必不可免的片面性的比喻,即:東方文化是論題和結論,西方文化是論據與論證過程。上帝的真理存在于中西文化的完美結合之中。
7.中西文化陰陽循環互進論
中西文化陰陽循環互進律指的是:(1)遵從物極必反的規律,呈二極對立的中西文化的發展各自必不可免地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即季羨林先生所謂“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論)。(2)大體說來,東方文化的陰性因素重于陽性因素,西方文化的陽性因素重于陰性因素。(3)在16世紀以前,以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的文化為代表的陰性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高峰;16世紀之后,西方文化作為陽性文化的代表漸漸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潮。近百年來,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使西方文化的發展在20世紀達到了頂峰。遵從著同一個物極必反的規律,東方文化正面臨著一個發生巨大轉折的契機。(以上觀點參見辜正坤:《世界詩歌鑒賞五法門》,見辜正坤主編《世界名詩鑒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4頁。)像許多人相信的那樣,21世紀很可能看到東方文化的崛起。需要指出的是,東方文化的崛起并不一定意味著西方文化的必然衰落。現代世界的預見能力使現代人同時具備了某種程度的自律能力,因此,西方文化可能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被東方文化所超越,卻絕不會被東方文化所取代。中西文化雙峰并峙是地球人感到幸運的事情。陰陽循環互進律將使人類的文化大系統不斷得到升華與改進。循環是上帝賦予人類文化世界的最好的禮物之一,人類得到這一禮物的全部代價不過是要具備一定的寬容之心而已。順其自然地迎接必然律給予我們的一切,世界就會得到人類所指望獲得的和平、幸福與繁榮。
(本文原是在國際比較文化研討會上宣講的英文發言稿(1995年10月)。漢語稿發表于《北京大學校刊》(1996年第733—734連載)。英文稿發表于Cutural Dialogue Misreading一書。該書由澳大利亞Wild Peony出版社出版,系悉尼大學世界文學叢書第一輯,1997年。John G Blair &Jerusha Hull McCormack合著的Western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omparisons(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全文收入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