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歷史的觀念譯叢》總序

序一

在跨文化交流不斷加強的當下,如影相隨的是,我們面對著全球化時代的一種緊迫要求,即必須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及特殊性。由中外學者攜手組織的這套叢書,將致力于把西方有關(guān)歷史、歷史編纂、元史學和歷史哲學的話語帶入中國歷史文化的園地。

歷史論題是人類生活中極其重要的元素。在歷史中,人們形成并且反映了他們與其他人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與他者的差異。在歸屬感和差異的寬泛視界中來看待“世界諸文明”,人們才能夠談及“文化認同”。歷史學家們的專業(yè)學術(shù)工作往往涉及到并依賴于認同形成的文化過程。由于這種牽涉,無論歷史學家是否意識到,政治都在他們的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不管學術(shù)性的歷史研究僅僅只是作為資政的工具,還是因其方法的合理性而有著特別功能,這都已經(jīng)是公開的問題。

關(guān)于歷史思維的學術(shù)地位的許多討論,還有它對“客觀性”或普遍有效性的執(zhí)著,都與世界范圍內(nèi)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歷史思維之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歷史思維獲得了學術(shù)學科或者說“科學”(Wissenschaft,采該詞更寬泛的意義)的形式。歷史學研究的傳統(tǒng),其自尊就在于,它聲稱與非專業(yè)歷史學相比有著更高層次的有效性。一般用的詞就是“客觀性”。與這種對客觀性的執(zhí)著相反,許多重要論述進入了歷史學家的自我意識,這牽涉到他們與各自國家歷史文化的相互關(guān)系。例如,后現(xiàn)代主義極力否認客觀性這種主張,并且指出,盡管歷史研究有其方法的合理性,而在歷史研究之外的政治利益、語言假定和文化意義標準等等,歷史的解釋卻對它們有一種根本的依賴。

在意識到了記憶的作用,并且意識到了非專業(yè)性因素在異彩紛呈的人類生活領(lǐng)域中表現(xiàn)過去的作用之后,發(fā)生在歷史學內(nèi)外的、有關(guān)歷史思想以及它作為學術(shù)學科的形式的討論,就因這種新的意識而被擴大了。在人類生活的文化定向中,記憶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似乎要取代歷史在那些決定歷史認同的行為中所處的核心位置。這樣一種更迭是否會造成足夠重要的后果,影響到歷史在民族文化生活中的角色,這一點還懸而未決。只要記憶與“實際發(fā)生的”經(jīng)驗相關(guān),歷史就仍然是對集體記憶中這種經(jīng)驗因素的一種言說。

在反思歷史思想與職業(yè)歷史學家的工作時,這種視界的擴展因為如下事實而獲得了額外的擴大和深化,即:人們?yōu)榱死斫猬F(xiàn)在、期盼未來而研究過去的方式存在著根本的文化差異;沒有這樣的洞見,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歷史。既然認同關(guān)系到與他者的差異,而歷史是呈現(xiàn)、反思和交流這種差異的領(lǐng)域,歷史學家的工作就必然一直處在對付這種差異的張力之中。“文明的沖突”便是一個口號,它標明,通過回憶和歷史形成的認同中存在著緊張因素。

既然認同不只是界定和奮爭的事情,它同時還是理解和認知,為此,這雙重因素在歷史話語中都必須主題化。每一種認同都因識別出他者而存在,而各種認同或認同的文化概念之間的張力以至于斗爭或沖突,都不得不被理解為一種認知的要求。是什么使得他者出現(xiàn)差異呢?對此不理解,認知就不可能實現(xiàn)。這樣,就必須了解他者的差異中那些強有力的文化要素和過程。

進而,若缺少貫穿這種差異的可理解性原則,認知也不可能。就學術(shù)性話語的層面而言,在將歷史認同主題化,使之成為差異的一個事例時,這些普遍的要素和維度與專業(yè)性歷史思維的話語特征有著本質(zhì)上的關(guān)聯(lián)。

這就是本叢書的出發(fā)點,它想把西方世界人們理解、討論、擴展、批判和利用歷史的途徑告訴漢語世界。

這套叢書可謂雄心勃勃,它試圖展現(xiàn)西方歷史話語的整個領(lǐng)域。在思考歷史的西方人眼中,西方歷史思想是什么?誰的觀點成了有影響的觀點?想象一種單一的西方歷史思想類型,并以之與非西方的中國人或印度人的歷史思想相比對,這相當容易。但更進一步,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西方并沒有這樣一種類型,即單一的“觀念”、“概念”或者“根本”。相反,我們找到了一種話語,它呈現(xiàn)出各種不同概念、觀點和實際作用之間錯綜分合的交流。這套叢書便展現(xiàn)了這種多樣性和話語特征,當然,非西方世界也會有類似情形。

本叢書分為作者論著和主題文集兩類出版。第一類選取該作者對歷史話語而言有著重要地位的作品,第二類則選取歷史話語中的一些中心主題。每一卷都有介紹該作者或主題的導(dǎo)論、文本注釋和文獻目錄。

本叢書期待對歷史學領(lǐng)域中在新的層次上并且是高質(zhì)量的跨文化交流有所貢獻。抱著這種呈現(xiàn)更廣泛的意見、立場、論證、爭執(zhí)的雄心壯志,它希望成為跨文化交流中類似研究的范例,使不同文化彼此得到更好的理解。在跨文化交流與對話的領(lǐng)域內(nèi),就一種對文化差異彼此了解的新文化來說,這種理解是必要的。

耶爾恩·呂森

2006年5月于德國埃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平县| 太康县| 泸定县| 错那县| 偃师市| 上虞市| 师宗县| 凤山市| 含山县| 临夏市| 龙里县| 商南县| 志丹县| 保定市| 乳山市| 田林县| 班戈县| 个旧市| 临沧市| 会同县| 奉新县| 浦江县| 泾源县| 西吉县| 东源县| 云霄县| 温州市| 木里| 都安| 渭南市| 神农架林区| 那曲县| 鹤岗市| 屯门区| 廉江市| 太仆寺旗| 奇台县| 紫阳县| 闸北区| 福泉市| 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