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4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其表達

根據克隆選擇學說,由于具有不同抗原特異性的淋巴細胞在引入抗原之前就已發育,而產生巨大抗體多樣庫所需的信息就表達在每一個體的DNA中。人類基因組中有效基因的總數約為3萬~5萬個,如果每一Ig的重鏈和輕鏈都是由單一的基因所編碼,人體內B細胞克隆的總數在1012以上,就需要一半以上能編碼功能性蛋白質的基因組來產生1012種特異性抗體,很顯然并非如此。每一Ig重鏈和輕鏈的多肽并非是由胚系基因組中連續的DNA序列所編碼的。相反,B細胞已具有特別有效的遺傳機制,能從有限數量的Ig基因中產生巨大的多樣庫。每一個體能產生抗體特異性的總和,稱為抗體庫(antibody repertoire),它反映了在抗原性刺激的應答中,所有B細胞克隆能夠合成和分泌Ig的能力。

免疫球蛋白的V區的氨基酸序列具有獨特性,不同的抗體之間彼此不同,C區的氨基酸序列在同一類免疫球蛋白的L鏈間或者H鏈間相對保守。這種既具有共享氨基酸序列,又具有獨特的氨基酸序列的多肽合成的遺傳機制是什么?加州理工學院的William Dreyer和阿拉巴馬大學的J.Claude Bennett于1965年提出假設,認為每一條抗體肽鏈實際上至少由兩個分隔存在的基因所編碼,一個是可變的,另一個是恒定的,在淋巴細胞發育過程中這兩個基因發生易位而重排在一起,并且這兩個基因在DNA或信使RNA(mRNA)水平上連接生成功能性免疫球蛋白。1976年,在瑞士巴塞爾研究所工作的美籍日本學者利根川進(Susumu Tonegawa)及其同事進行的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證實了該假說。他們在一種產生抗體的骨髓瘤或漿細胞瘤的研究中,發現其細胞的Ig基因結構與其他不承擔Ig合成的胚胎細胞的Ig基因不同。這一發現已由Southern點雜交技術所證明。該技術已被用于檢查經酶消化的DNA片段的大小。借助這種方法顯示出,在產生和不產生抗體的細胞中,Ig基因的DNA片段大小不同(圖2.17)。對這種DNA片段大小不同的解釋是,任何Ig輕鏈或重鏈的V區和C區均由不同的基因片段所編碼。這些基因片段在胚胎細胞中的定位相隔較遠,而在承擔抗體合成的細胞,如B細胞中卻連接在一起。這樣,Ig基因在B細胞的個體發育中經歷了DNA的重排或重組的過程。

圖2.17 利根川進用實驗證明B細胞發育過程中,V基因和C基因的重排

Ig的分子由IGK, IGL和IGH基因編碼。人IGK, IGL和IGH基因分別定位于不同的2,22和14號染色體。小鼠IGK, IGL和IGH基因分別定位于不同的6,16和12號染色體(表2.4)。編碼一條Ig多肽鏈的基因是胚系中數個分隔開的DNA片段(基因片段)經重排而形成。1965年Dreyer和Bennett首先提出假說,認為Ig的V區和C區由分隔存在的基因所編碼,在淋巴細胞發育過程中這兩個基因發生易位而重排在一起。Tonegawa因在免疫球蛋白基因結構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而獲得1987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表2.4 免疫球蛋白基因定位

2.4.1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結構

Ig重鏈基因是由V, D, J和C四種不同基因片段所組成,Ig輕鏈基因是由V, J和C三種不同的基因片段所組成(圖2.18)。

1.Ig重鏈可變區(V區)基因

人重鏈基因座位于14號染色體。重鏈可變區基因是由V, D, J三種基因片32段經重排后所形成。編碼重鏈V區基因長約1000~2000 kb,包括V, D, J三組基因片段。每個V基因上游有L基因片段,編碼約20~30個疏水性氨基酸的先導序列(或稱信號肽)。

圖2.18 人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結構

(1)重鏈V基因片段

根據小鼠VH基因片段核酸序列的相似性(>80%同源性)可分為九個家族(family),每個家族含有2~60個成員不等,小鼠VH家族多為集群分布。人V基因片段65個,至少可分為VH1~VH7七個家族,同一個家族的片段并不在一起,多為與其他家族混雜分布。V基因片段編碼重鏈可變區約98個氨基酸殘基,包括互補決定區1和2(CDR1和CDR2)。

(2)重鏈D基因片段

D(diversity)是指多樣性。在Ig基因結構中,DH基因片段在VH基因的3′端,僅存在于重鏈基因中而不存在于輕鏈基因。D基因片段編碼重鏈V區大部分CDR3。人類DH片段有27個。

(3)重鏈J基因片段

J(Joining)指連接,是連接V和C基因的片段,位于DH基因的3′端。JH編碼約15~17個氨基酸殘基,包括重鏈V區CDR3中除DH編碼外的其余部分和第四骨架區。人有九個JH基因片段,其中六個是有功能的。CDR3對Ig特異性最為重要,可變程度相對也較大。

2.Ig重鏈恒定區(C區)基因

重鏈恒定區基因由多個外顯子組成,位于J基因片段的下游,至少相隔1.3kb。每個外顯子編碼一個結構域,鉸鏈區由單獨的外顯子所編碼,但α重鏈的鉸鏈區是由CH2外顯子的5′端所編碼。大多分泌的Ig重鏈C端片段或稱尾端(tail piece)是由最后一個CH外顯子的3′端所編碼,而δ鏈的尾端是由一個單獨的外顯子所編碼。小鼠CH基因約占2000 kb,其外顯子從5′端到3′端排列的順序是5′-Cμ-Cδ-Cγ3-Cγ1-Cγ2b-Cγ2a-Cε-Cα-3′。人CH基因有功能的片段為九個,排列的順序是5′-Cμ-Cδ-Cγ3-Cγ1-Cα1-Cγ2-Cγ4-Cε-Cα2-3′。其中基因片段Cγ3-Cγ1-Cε2(ψCε,假基因)-Cα1和基因片段Cγ2-Cγ4-Cε-Cα2可能是一個片段經過復制而得,可為研究C區基因的起源和進化提供有用的依據。每個C基因包括幾個外顯子,編碼C區中相應的結構域。

3.Igκ鏈基因

人κ基因座位于2號染色體,Vκ基因片段有40個,編碼V區N端的1~95位氨基酸,包括CDR1, CDR2和部分CDR3。根據核苷酸序列同源性,Vκ可分VκⅠ~VκⅦ七個家族或亞群(subgroup)。Jκ基因位于Vκ基因的3′端,Jκ片段有五個,編碼V區靠近C端的第96~108氨基酸,Jκ與最后一個Vκ基因片段的3′端相距為23kb,但與Cκ外顯子靠近。Cκ只有一個,編碼C區(109~214氨基酸),所有κ輕鏈具有同一結構的C區。

4.Igλ鏈基因

人λ基因座位于22號染色體,Vλ有30個,可分為Vλ1~Vλ10十個家族,其中Vλ1~Vλ3是主要的家族,在進化上比較保守。Jλ基因片段和C基因片段的分布格局不同于H鏈和κ鏈基因,即Jλ與Cλ成對排列,四個Jλ和四個Cλ基因片段分別形成Jλ1-Cλ1, Jλ2-Cλ2, Jλ3-Cλ3和Jλ4-Cλ4的排列順序。

2.4.2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

1.重組信號序列

Ig胚系基因中重鏈V, D和J基因片段,以及輕鏈V和J基因片段是通過基因片段的重排(rearrangement)而形成V基因的。重排過程主要由一組重組酶識別V,(D), J基因片段兩側的重組信號序列,再通過切斷和修復DNA而實現的。

(1)重組信號序列

重組信號序列(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 RSS)是由寡核苷酸組成的七聚體(heptamer)[5′CACAGTG3′]、九聚體(nonamer)[5′ACAAAAACC3′],以兩者之間較少保守性的間隔序列(spacer)所組成。間隔序列的堿基數為12或23,此長度恰好允許DNA螺旋繞成一圈或兩圈,得以將七聚體和九聚體靠近在一起。在重組酶的識別和作用下,帶有12bp間隔序列的RSS基因片段只能和帶有23bp間隔序列的基因片段結合,保證了基因片段的正確連接,此現象稱為“12-23規則”(圖2.19和2.20)。

圖2.19 參與Ig基因重排的重組酶識別的DNA序列

圖2.20 免疫球蛋白輕鏈基因重排信號序列

一個IGKV基因和一個IGKJ基因片段通過其兩側的11或12bp RSS和23或24bp RSS被拉攏在一起,它們之間的DNA形成環狀并被剪除,IGKV基因和IGKJ基因之間被修復酶連接在一起

(2)重組信號序列與重鏈VDJ基因片段重排

重鏈VH基因片段3′端和JH基因片段的5′端都是帶有23bp間隔序列的RSS,而DH基因片段在5′和3′端都為帶12bp間隔序列的RSS,這種結構特點不允許重鏈V, J基因片段直接發生重排。現已知,重鏈V, D, J片段重排的順序是:先DH-JH重排,然后VH-DHJH重排(圖2.21)。

圖2.21 免疫球蛋白重鏈VDJ基因重排

(3)重組信號序列與輕鏈VJ基因片段重排

以Vλ輕鏈為例,Vλ基因片段3′端的RSS帶有23bp間隔序列,Jλ基因片段5′端是含有12bp間隔序列的RSS。因此輕鏈基因的V, J片段可實現直接的連接(圖2.22)。

2.V(D)J重組酶

重組酶(recombinase)是一組參與V,(D), J基因片段重組的酶,包括以下幾種。

(1)重組激活酶RAG-1和RAG-2

重組激活基因(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編碼的重組激活酶RAG-1和RAG-2形成的復合物是一種內切酶,只表達在T和B細胞不成熟階段,在B細胞主要表達在B細胞前體至前B細胞。RAG-1/RAG-2以二聚體方式特異性識別36 RSS和切斷七聚體的一側。RAG-1/RAG-2基因敲除小鼠,由于淋巴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喪失BCR和TCR基因重排能力,因而不能發育成為成熟的B細胞和T細胞。

圖2.22 DNA重排導致形成編碼免疫球蛋白κ鏈的功能基因

(a)胚系DNA;(b)V基因和J基因的隨機重組決定多肽的氨基酸序列;(c)形成初級RNA轉錄本;(d)經過加工形成成熟的mRNA;(e)翻譯產生免疫球蛋白κ鏈

(2)末端脫氧核苷酸轉移酶

末端脫氧核苷酸轉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表達于B細胞前體,此酶可將數個核苷酸通過不需要模板的方式加到DNA的斷端。

除RAG-1/RAG-2和TdT外,還有切開發夾結構的內切酶、參與修復DNA雙鏈斷端的DNA外切酶、DNA合成酶等,如DNA連接酶Ⅳ(DNA ligase Ⅳ)、DNA依賴的蛋白激酶(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NA-PK)、與DNA緊密相關的Ku70/Ku86二聚體。DNA-PK缺陷小鼠由于編碼V區基因片段之間的連接發生障礙而導致重癥聯合免疫缺陷(SCID)。

3.V(D)J重排

V(D)J重排的順序是在B細胞分化過程中,H基因先發生重排,重排成功就能單獨表達重鏈。重鏈基因重排后方開始輕鏈重排,一般κ鏈基因先重排,并表達κ輕鏈,與μ鏈組裝,在未成熟B細胞上最先出現mIgM;如果κ鏈重排失敗(nonproductive rearrangement),就轉為λ鏈基因的重排。在B細胞發育過程中,祖B細胞(pro-B cell)中就開始重鏈基因的重排,先D-J重排,后V-DJ重排。在重鏈基因重排開始時,兩條染色體上的D基因片段移位到J基因片段而發生D-J基因的連接。此后,只有一條染色體上的V基因片段與DJ基因片段發生重排。在一條染色體上重排成功后產生μ鏈,B細胞發育便進入前B細胞(pre-B cell)階段,此時輕鏈基因開始重排。只要有一條染色體重排成功表達κ輕鏈,B細胞膜上就出現單體膜型IgM(mIgM, μ2κ2),進入未成熟B細胞(immature B cell)階段。如果兩條染色體上的κ鏈基因都重排失敗,則啟動λ輕鏈基因的重排。

4.V(D)J與C基因片段的重排和免疫球蛋白類別轉換

1964年Nossal等發現B細胞存在著類別的轉換。Ig類別轉換(class switch)或稱同種型轉換(isotype switch)是指一個B細胞克隆在分化過程中VH基因(VDJ)保持不變,而按一定順序與不同的CH基因片段分別發生重排。比較與不同CH基因片段重排后基因編碼的重鏈,它們的V區相同,而C區不同,即識別抗原特異性不變,而Ig類或亞類發生改變。這種類別轉換在無明顯誘因下可自發產生,當抗原激活B細胞,無論是mIg,或是所分泌的Ig,可從IgM轉換成IgG, IgA或IgE等類別或亞類。Ig類別轉換可能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實現。

(1)缺失模型(deletion model)

以小鼠CH基因為例,如Cμ和Cδ基因片段被缺失,那么先前重排的VDJ就會按照順序與下一個CH基因即Cγ3發生重排,經轉錄和翻譯后,編碼γ3重鏈;如缺失所有的γ鏈亞類基因片段,依次會產生ε重鏈。上述模型在被刺激后小鼠B細胞在體外培養中產生Ig類別的順序得到證實,即先產生IgM,然后依次產生IgG3和IgG1等。轉換區(switch region)即S區是重鏈基因組內含子中的一段重復性DNA序列,與Ig類和亞類的轉換有密切的關系。除Cδ外,各個恒定區基因片段上游都有S區,分別命名為Sμ, Sγ1, Sα和Sε等。S區內含有眾多串聯的高度保守的DNA重復序列,如Sμ的結構為[(GAGCT)nGGGGT]m,其中n一般為2~5,通常為3,有時多達7, m可達150。當B細胞合成IgG1時,Sμ與Sγ1首先發生結合,在兩者之間的Cμ, Cδ和Cγ3基因片段被環出(looping out),由先前重排好的V區基因(VDJ)與Cγ1基因片段重排,轉錄成初級RNA轉錄本,剪切成mRNA,翻譯為γ1重鏈。在小鼠,B細胞經T細胞非依賴性活化常發生Sμ/Sγ或Sμ/Sγ2b的重組,因而LPS活化小鼠B母細胞,分泌Ig從IgM轉換為IgG3和IgG2b。而且在B細胞類別轉換時可以不止一次,通過分別轉換到不同的C基因,從而表達相應不同的Ig類或亞類(圖2.23)。

圖2.23 免疫球蛋白重鏈的類別轉換

(a)RNA水平的替代剪切可產生不同的Ig類型;(b)在發生二次重排的情況下,通過缺失模型實現類別轉換

(2)RNA的可變剪切

除DNA水平缺失模型使Ig類別發生轉換外,RNA水平的替代剪切(alternative splicing)也可產生不同的Ig類型。Cμ和Cδ基因片段之間無S區,IgM和IgD共表達的B細胞系DNA分析表明,Cμ和Cδ基因片段沒有發生重排,相同的VH出現在編碼μ或δ鏈的mRNA上,表明它們可能有一個共同的mRNA前體,通過差異剪切(differential splicing)分別形成μ鏈mRNA和δ鏈mRNA(圖2.22)。初級RNA轉錄本(primary RNA transcript)是由V區(VDJ)基因連接Cμ和Cδ基因片段經轉錄后形成。如果在剪切過程中切除初級RNA轉錄本中的Cδ部分,則經加工后形成μmRNA;如初級RNA轉錄本中將Cμ部分切除,則加工后形成δmRNA。這兩種mRNA分別被翻譯,使單個B細胞同時產生μ鏈和δ鏈,同時表達IgM和IgD。

5.Ig基因的轉錄和輕鏈、重鏈合成以及裝配

在V區基因片段重排連接成完整的V基因后,它和C基因之間還間隔有一段非編碼的DNA序列,這段序列仍存在于初級RNA的轉錄本中,需通過轉錄后加工去除。首先由位于每個V基因片段上游的啟動子啟動轉錄,形成RNA前體或稱初級RNA轉錄物,然后再經過剪切加工成mRNA,即將先導序列、V基因和C基因連接在一起,其中C基因數個外顯子間的內含子也被剪切掉。mRNA離開細胞核進入胞質與核糖體結合,翻譯成輕鏈或重鏈。Ig多肽鏈的前導序列與信號識別蛋白形成復合物結合在內質網上,前導肽被切除,合成肽鏈進入內質網。在內質網上輕鏈和重鏈配對結合,組裝好Ig從內質網移行到高爾基體,進行糖基化,并繼續運送到細胞表面,如重鏈C端側帶有疏水性氨基酸便錨著在膜上成為mIg,如C端無疏水性氨基酸則分泌到細胞外成為分泌型的Ig。

Ig重鏈重排后,其第一個骨架區(FR1)到FR3都是由VH基因片段所編碼,其中包括CDR1和CDR2,而重鏈可變區中的CDR3則是由VH-DH-JH三種基因片段組合的產物。輕鏈CDR1和CDR2也由相應的Vκ或Vλ基因片段編碼,輕鏈V區中CDR3是由Vκ-Jκ或Vλ-Jλ兩種基因片段組合的產物。CDR3尤其是重鏈V區的CDR3,由于在VH-DH-JH組合時D-J或V-DJ之間還可能有N區的插入,其變化明顯要多于CDR1和CDR2,加之CDR3編碼區域體細胞高突變頻率也明顯高于CDR1和CDR2,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重鏈和輕鏈CDR3在Ig結合抗原的特異性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在基因工程抗體的設計時,有重要意義。

6.膜型Ig重鏈基因

膜表面Ig(mIg)重鏈基因的外顯子結構與分泌型Ig重鏈的基因外顯子結構基本相同,但在基因組的3′端有所差別。作為識別抗原受體的mIg,其重鏈C端有一段疏水性氨基酸插入到胞膜的脂質雙層中,mIg重鏈的轉錄本要比分泌型重鏈轉錄本多兩個外顯子,與分泌型Ig重鏈基因最下游一個外顯子至少相隔1.4 kb,這兩個外顯子編碼重鏈的C端部分,這部分氨基酸殘基的數目視重鏈不同而有所差異。如鼠或人mIgμ鏈的這一部分約為41個氨基酸殘基,而鼠mIgε鏈這部分卻有72個氨基酸殘基。這個區域可分為三個部分:①一個酸性間隔子,靠N端側,與最后一個CH結構域相連,位于細胞膜外側;②跨膜部分,由26個疏水氨基酸穿過胞膜的脂質雙層;③胞漿區C端部分,3~28個氨基酸殘基不等。

分泌形式的μ, α和δ重鏈最后一個結構域后有一段額外延長的、由帶電荷氨基酸組成的序列,稱為尾片,約含20個氨基酸。在IgM和IgA分子中,單體Ig尾片中半胱氨酸通過二硫鍵相互連接或與J鏈連接形成二聚體或多聚體。分泌型μ鏈的mRNA含有V, D, J, Cμ1, Cμ2, Cμ3和Cμ4的3′端一個小的外顯子轉錄區。

2.4.3 免疫球蛋白基因表達的調節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表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調節,主要有轉錄因子和細胞因子40的調節,前者主要調節Ig基因表達的水平,后者主要與Ig類和亞類的轉換有關。此外,Ig基因表達過程中存在著等位排斥和同型排斥的規律。

1.核因子對Ig基因轉錄的調節作用

Ig基因轉錄活性是由兩個順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即啟動子(promoter, P)和增強子(enhancer, E)來調節。而啟動子和增強子的功能又由反式作用的核因子(trans-acting nuclear factor)所控制。這些核因子也稱為DNA結合蛋白(DNA-binding protein, DBP),結合到啟動子或增強子內特異的核苷酸序列,從而抑制或刺激啟動子和增強子的活性。DBP又稱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轉錄因子通常是細胞受到某些刺激后所誘導表達的,起到連接細胞外刺激和基因表達調控的作用。

2.細胞因子對Ig類別轉換的調節

局部微環境和細胞因子可影響和調節免疫球蛋白類型的轉換,如在腸道派爾集合淋巴結的B細胞V基因優先轉換到Cα1基因片段進行重排,因此主要合成和分泌IgA;在體外向經LPS刺激的小鼠B細胞中加入IL-4,可促進B細胞產生IgG1和IgE,抑制IgM, IgG3和IgG2 a產生;而IFN-γ,則誘導小鼠B細胞合成IgG2 a和IgG3,抑制IgE, IgM和IgG1的產生;TGF-β和IL-5對IgA產生具有促進作用。細胞因子調節B細胞Ig類別轉換的機制可能是:①刺激某些細胞的克隆選擇性的增殖,使分泌某特定類、亞類抗體的克隆細胞增加,如IL-5促進IgA產生的機制,除通過同種型轉換進行調節外,還可選擇性促進B細胞定向細胞分化增殖為IgA分泌細胞;②通過誘導特定的兩個轉換區的重組,誘導B細胞由分泌IgM向某一同種型Ig轉換,如高濃度IL-4促進LPS誘導小鼠B細胞產生IgE,主要是使Cε轉換區(Sε)與小鼠B細胞Sμ結合,通過同種型轉換促進IgE的產生。

3.等位排斥和同型排斥

1)等位排斥(allelic exclusion)是指B細胞中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輕鏈或重鏈基因,其中只有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得到表達。如一條14號染色體上的重鏈基因發生有效重排后,通過產生反饋控制信號抑制了另一條同源染色體上Ig重鏈基因的重排,并可能發出信號,使2號染色體上Igκ輕鏈基因開始發生重排。一個B細胞只能表達一種輕鏈和一種重鏈,配對后產生一種特異性Ig。一般來說,兩個等位基因表達的概率是相同的,其先后取決于哪個等位基因先重排成功。

2)同型排斥(isotype exclusion)或稱輕鏈同型排斥,是指Igκ和λ輕鏈中兩種型中擇一表達。在不同物種中表達κ或λ輕鏈的概率并不相同,如在小鼠κ∶λ的比值約為95∶5,在人是65∶35。

2.4.4 免疫球蛋白的多樣性

一個動物能對大量不同的和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抗原發生反應,就必須存在著極大量的能與不同抗原結合部位結合的抗體庫。每一種抗體由單一克隆B細胞或其后代漿細胞所分泌。因此,抗原結合部位的多樣性就意味著要產生大量不同的B細胞克隆,每個B細胞克隆分泌一種與特定抗原結合的抗體。隨著機體進化,已能產生大量B細胞克隆,合成含不同抗原結合區的抗體。了解抗體多樣性(antibody diversity)或抗體的譜(antibody repertoire)形成的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機體對外界環境中眾多抗原刺激可產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人體內B細胞克隆的總數在1012以上,估計機體可產生1012不同類型的抗原結合區,即產生1012種特異性抗體。抗體多樣性主要由遺傳控制,其機制包括:①存在眾多基因編碼片段,每個基因片段特異性編碼不同的抗原結合部位;②不同重鏈和輕鏈的隨機取用和組合;③VDJ基因片段重組時連接的多樣性,促進了產生抗體可變區序列的多樣性,連接區核苷酸的隨機插入更增加了新的多樣性;④體細胞的高突變。其中前三種機制是發生于骨髓B細胞發育早期,而體細胞高突變發生在二級淋巴器官B細胞功能性Ig基因形成之后。輕鏈和重鏈可變區形成抗原結合部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城县| 科技| 宁海县| 宿松县| 长汀县| 鹤庆县| 鹿泉市| 黔西| 西平县| 张掖市| 富锦市| 莎车县| 胶南市| 桓台县| 容城县| 乌鲁木齐县| 攀枝花市| 电白县| 蒙自县| 云浮市| 龙山县| 视频| 仪征市| 藁城市| 湖口县| 长春市| 庐江县| 松滋市| 大城县| 许昌县| 临海市| 徐州市| 松原市| 卫辉市| 温宿县| 建德市| 原阳县| 隆安县| 萨迦县| 望都县| 开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