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抗體技術及其應用
- 馮仁青
- 709字
- 2019-12-27 13:50:30
2.1 抗體生成的理論——克隆選擇學說
在1897年Paul Ehrlich提出的側鏈學說(side-chain theory)為免疫學與免疫療法奠定了基礎。他認為,細胞的表面具有特異性受體分子(或稱側鏈),這些側鏈僅與毒素分子中特定的基團結合;如果細胞與毒素結合后能存活下來,將會產生過量的側鏈,部分側鏈釋放至血液中,即為抗毒素,這就是現在所稱的抗體。這一學說忽略了抗體生成的生物學機制。1930年Breinl與Haurowitz提出模板學說(template theory),認為抗原是抗體合成的模板,抗原指導抗體特異氨基酸順序的組合。這一學說的核心思想是抗體的信息直接來源于抗原。1955年Jerne提出了天然抗體選擇學說,認為在機體內存在著很低濃度的針對各種抗原的抗體。當機體接觸某一抗原時,此抗原與相應的特異性抗體反應,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可刺激更多細胞產生該抗原的特異性抗體。1958年Macfarlane Burnet, David Talmadge與Joshua提出了著名的克隆選擇學說(clonal selection theory),其中心思想為,抗體是天然產物,每一個抗體產生的細胞克隆(B細胞)只能產生一種抗體,這種抗體作為抗原受體位于B細胞表面,是細胞表面免疫球蛋白(cell surface immunoglobulin)。每一個B細胞只能特異性地結合一種抗原,抗原結合到有相應表面抗原受體的B細胞并刺激這些細胞增殖、分化成熟為抗體產生細胞(漿細胞)和長壽命的記憶細胞,這些細胞有相同的抗原結合特異性,記憶細胞參加以后的二次免疫反應(圖2.3)。此外,該學說認為,免疫耐受是由于自身抗原或胚胎成熟過程中引入的抗原所致的“克隆流產”。隨后數年間,克隆選擇學說逐步被實驗所證實,并得到學術界的廣泛承認。

圖2.3 抗體產生的克隆選擇學說
每一種抗原(A或B)選擇一種預先存在的特異性的淋巴細胞克隆,并刺激這一特異淋巴細胞克隆增殖分化。圖示B淋巴細胞形成分泌特異性抗體的效應細胞。同樣的原理也適用于T淋巴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