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英雄傷逝”與“民族統一”

——《華倫斯坦》研究本文所據德文本為Friedrich von Schiller, Wallenstein.(Wallensteins Lager.Die Piccolomini.Wallensteins Tod), in Fritz Martini und Walter Müller-Seidel(Hrsg.), Klassische Deutsche Dichtung.Band 13(《德國文學經典》第13冊), Freiburg im Breisgau: Verlag Herder KG,1964, S.207-470。中文本參見:《華倫斯坦》(郭沫若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

葉雋

內容提要:本文延續席勒解決民族問題的一貫思路,強調“英雄出世”的命題,以華倫斯坦這樣一個理想中的英雄形象為中心,來探討17世紀的德國民族統一問題的核心所在,即有沒有可能通過一種個人英雄主義來解決民族的統一問題?答案是否定的,即受制于時代背景、個人局限等種種因由,“英雄出世”最后變成了“英雄傷逝”,德意志期待已久的“民族統一”問題仍不能不冀望于來者。

關鍵詞:席勒 《華倫斯坦》 思想史

作者簡介:葉雋,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一、審視“三十年戰爭”:歷史—文學—哲理

一手繪詩情大劇,一手撰嚴謹史著,席勒之彪炳史冊,原非僅僅立足于文學創作。其實,在我看來,更加相得益彰的是兼具文人與史家雙重身份的席勒,在其哲性的審思中,散發出“審美教育”的灼灼光芒。

從《三十年戰爭史》到《華倫斯坦》,席勒以史家和文人的身份,分別闡釋了在德意志歷史上具有極為重要意義的“三十年戰爭”。如果說作為史家的席勒,更多的具有文人的酣暢筆墨、淋漓氣概的話,那么同樣,作為戲劇家的席勒,更多的是表現出史家的嚴謹與大度,能夠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采取審視的態度,對于一般的文人來說,還真的不易做到。如果說,在席勒的生命史上,有什么“經典之作”的話,那么對“三十年戰爭”的再詮釋,應是他的嘔心瀝血之作。且不說《三十年戰爭史》在德國史學史上的重要意義,就是《華倫斯坦》三部曲的創作,也足以開辟時代、領風騷于史冊。

在18世紀的最后年頭里,《華倫斯坦》三部曲雖然沒有《強盜》那樣“橫空出世”的霹靂效應,但說它意味著作為戲劇家的席勒的“卷土重來”,當不為過。請注意,此前的席勒,作為戲劇家,已經沉默了多年。第一部《華倫斯坦的軍營》(Wallensteins Lager)上演于1798年12月;第二部《皮柯樂米尼父子》(Die Piccolomini)上演于1799年1月;第三部《華倫斯坦之死》(Wallensteins Tod)上演于1799年4月。這三部連環,多少有些像現代的電視連續劇的效應,在那個年頭,還真的不太多見。

“三十年戰爭”(Dreiβigj?hriger Krieg)對于理解德國歷史具有重要意義,Friedrich von Schiller, Geschichte des Dreiβigj?hrigen Kriegs(《三十年戰爭史》), Leipzig Wien: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無出版年份。席勒撰作的此部歷史著作不妨視作《華倫斯坦》的前期準備,雖然其以作家撰史書,文采飛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部作品中其史觀的變化,作為史學家的席勒把瑞典國王阿道爾夫過于理想化,將其比作“歐洲唯一的一名可拯救被蹂躪的自由之諸侯”,而事實并非如此,他不過以一個侵略與征服者的角色出現在德國。但作為詩人的席勒將華倫斯坦塑為英雄,顯然是一個根本立場的轉換。這一點值得予以充分關注。其跨度為1618—1648年,反映的是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Das Heilige R?mische Reich Deutscher Nation)的根本沖突,即皇帝與諸侯之爭。這場戰爭,在政治上表現為以皇帝為代表的中央政權與以諸侯為代表的地方政權的“權力之爭”;在思想上表現為天主教(包括同盟、帝黨)與新教(包括聯盟、諸侯)的“宗教之爭”。

長期以來,德國皇帝都承擔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責任,即維護羅馬教廷的權益。參見劉新利:《基督教與德意志民族》,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79—120頁。所以德國歷史的自身進程,往往并非僅局限于德國,而是與歐洲的整體歷史頗有關聯。所謂“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既不神圣,又非羅馬,充其量也就是個德意志的松散聯邦首領而已。對這一背景我們應予以關注,與法國的中央集權不同,德國長期以來都實行著松散的“分封制”,雖然有一個名義上的德意志皇帝,但實際上諸侯眾多、分疆裂土、各自為政。德皇的政令與法王的權威不可相提并論,故此華倫斯坦有言:“我要德國皇帝也像法國國王那樣,是自己江山的主人。”轉引自董問樵:《席勒》,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76頁。這句話,確立了他的奮斗目標與人生理想。雖然,作為統帥的華倫斯坦有著非常自覺的民族—國家建構的意識,然而可惜他生不逢時,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1619—1637在位)既無遠見卓識,更非大度明君,這些都是造成時代悲劇的重要原因。這且按下不論。

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Der Westf?lische Frieden),對于德國的發展進程來說,影響極大。諸侯獨立的格局由此確立,帝國解體的噩夢終于成為事實,至于經濟落后、人口減少、政治衰弱,都是必不可少的后遺癥。這更意味著,自16世紀初年(1517年)由路德開始的實現德意志民族國家統一為理想的時代告一段落,宗教改革時代結束了。應該說,雖然有過教士宗教改革(以路德為代表)、騎士宗教改革(以濟金根為代表)、人民宗教改革(以閔采爾的農民戰爭為代表)、諸侯宗教改革等不同嘗試,參見丁建弘:《德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7—66頁。可華倫斯坦的出現,仍是德國宗教改革時代的最強音,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確實反映了時代精神。時代精神是什么,就是德意志民族—國家的統一命題。有論者認為通過這部戲劇的創作,席勒“證明自己是個眼光尖銳的詩人,對華倫斯坦的性格比同時代的歷史學家以及他自己作為歷史學家的理解得都更加尖銳、更加深刻”《威廉·退爾》,載〔德〕梅林:《論文學》(張玉書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頁。,這當然十分看重作為詩人的席勒,但卻未免對席勒的哲學背景關注不夠了。在我看來,席勒至少在三個層面來審視三十年戰爭,即“歷史—文學—哲理”,尤其是把它提升到對于實現德意志民族—國家統一問題的重要性來理解。這樣,就使得席勒對華倫斯坦的重塑,充分站在“理解之同情”的基礎上。正如詩人自己所言:“以前我試圖在波沙和卡洛斯身上,用美麗的理想替代貧乏的真實,現在我在華倫斯坦這里嘗試以單純的真實來彌補貧乏的理想(即熱情)”。德文原文為:“Vordem habe ich, wie im Posa und Carlos, die fehlende Wahrheit durch sch?ne Idealit?t zu ersetzen gesucht, hier im Wallenstein will ich es probieren und durch die bloβe Wahrheit für die fehlende Idealit?t(die sentimentalische n?mlich)entsch?digen.”Schiller an Humboldt, Jena, 21.M?rz 1796.in Friedrich Schiller&Wilhelm von Homboldt, Der Briefwechsel zwischen Friedrich Schiller und Wilhelm von Humboldt(《席勒洪堡通信錄》),2 Band, Berlin: Aufbau Verlag,1962, S.51。所以,在詩人的筆下,就有這樣的景象:


全國都是刀光劍影的戰場,

都市蕭條,城堡化為了灰燼,

商鋪和工坊蕩然無存,

市民無事可為,萬般只有武弁,

恣意妄為吞噬道德廉恥,

無賴之徒屯集在駐兵的地點,

在長久的爭戰中已荒謬滔天。Friedrich von Schiller, Wallenstein, in Fritz Martini und Walter Müller-Seidel(Hrsg.), Klassische Deutsche Dichtung, Band 13(《德國文學經典》第13冊), Freiburg im Breisgau: Verlag Herder KG,1964, S.211.中文本參見《華倫斯坦》(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6—7頁。


如此神來之筆,戰爭所給民眾所帶來的悲涼凄慘,盡形紙上。而詩人的一顆憂懷深遠之心,亦躍然欲出。在席勒的創作過程中,是先歷史再文學,之前因已完成了《三十年戰爭史》,做過大量細致的史料梳理工作,所以對史實了然于胸,信手拈來,化于文學之作,仍是那般具有厚重堅實的歷史感。但此作的別具高格,不在史家的勤奮,有目標肯下苦功的書齋學者也能做到;也不在詩人的才華,有文采能運思的文人墨客也可寫作。席勒之所以可貴,就在他兼具兩者優長的同時,更能“獨上高樓”,在哲理美學的層面上思考問題,提升出具有史學、文學、哲學與美學多重意義上的華倫斯坦形象。

我們注意到,席勒將人的最高目標定位為“自由”(Freiheit),而獲得自由有兩種方式,一為“物質文化”(physische Kultur),一為“道德文化”(moralische Kultur)“über das Erhabene”, in Friedrich von Schiller, Gesammelte Werke(《席勒全集》), Band 8, Berlin: Aufbau-Verlag,1955, S.499.中譯本有兩種,一是將這個概念譯為“物質修養”、“道德修養”,參見席勒:《論崇高》,載馮至:《馮至全集》第1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頁。還有一種分別譯為“身體的修養”、“道德的修養”,見《論崇高(II)》(1796年),載席勒:《秀美與尊嚴——席勒藝術和美學文集》(張玉能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頁。,此文作于1796年,正是詩人再度拾起詩人之筆的年代。前者的思路是“以暴易暴”(der Gewalt Gewalt entgegensetzt),后者的取向乃是“道德修養”(moralisch gebildet)“über das Erhabene”, in Friedrich von Schiller, Gesammelte Werke(《席勒全集》), Band 8, Berlin: Aufbau-Verlag,1955, S.499.。雖然在前期,席勒頗嘗試了“以暴易暴”的方式,如卡爾的“揭竿而起”,如梵里那將斐愛斯柯的“溺斃于水”,如卡洛斯的不得不“籌謀政變”;但在狂飆突進之后,尤其是在經歷了耶拿的書齋沉潛之后,席勒的思路與理解似乎都有所變更。也就是雖然對作為終極目標的“自由”的追求一如既往,但通過“物質文化”以達到自由的取向似乎越來越淡,而嘗試通過“道德文化”來達到自由的努力愈來愈明顯,一言以蔽之,“唯有經過道德修養之人,方能獲得自由。”(Der moralisch gebildete Mensch, und nur dieser, ist ganz frei.)同上。譬如說,在華倫斯坦這個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上。

二、英雄出世:重塑華倫斯坦與利益集團的時代沖突

作為嚴謹的史家,席勒當然不可能不知道他是在重塑華倫斯坦。但通過文學的手段,席勒正是想達到這樣的目的。當波沙與卡洛斯這樣的英雄人物都不能完成歷史使命時,席勒必須正視,如何才能通過必要的手段,達到崇高的目標。畢竟,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僅有純潔的品質與高尚的情操,不管用。在沉默了十年之后,席勒驀操戲劇之筆,首先面臨的恐怕就是這樣的大難題。或許,正是由此,他才會將關注的目光,投向華倫斯坦,一位英武有力卻又不是那么書生意氣的人物。更準確地說,華倫斯坦有著豐富的社會、軍事與行政經驗,是在腥風血雨中摸爬滾打過來的,也就有了足夠的可以承擔“理想英雄”的“象征資本”。

華倫斯坦(Albert von Wallenstein,1583—1634)是一名德意志化的捷克貴族,天主教徒。但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純粹的德意志人,作為一名軍事家,他具有優秀的統帥才能與組織才干。當三十年戰爭初起之時,華倫斯坦不過是一名普通的伯爵,正是“亂世英雄”的機遇才使他的才干迅速得以發揮,平步青云,1625年晉升為弗里德蘭公爵(Herzog zu Friedland),并出任帝國軍隊的總司令(kaiserlicher Generalissismus)。前者是虛榮,后者卻是實權,作為新興封建主的代表,華倫斯坦真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里的悖論在于,亂世不是作者期待的理想狀態,可如果沒有亂世,又不可能“疾風知勁草,板蕩見忠臣”。華倫斯坦的起落沉浮正說明了這一點,一旦戰爭危機減弱,他就會被奪去兵權,甚至有生命危險;可如果他致力于建功立業,同樣會招致諸多的怨恨,因為會觸動“貴族利益”,也還因為“功高震主”。華倫斯坦的遭遇,多少會讓人想到岳飛的情況。生當亂世,而以戰功顯。主弱臣強,手握重兵。但岳飛最后逃不過“風波亭”的下場,“精忠報國”多少有些愚忠的味道;而華倫斯坦卻是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謀求“皇權一統”,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國家的長遠利益,卻觸犯皇家、諸侯與貴族的當前利益;正如岳武穆孜孜以“收復中原,迎還二圣”為志業,卻不知一旦二圣迎還,宋高宗的位置又該挪到何處?這又怎么能不為自己樹立極為強大的對立面呢?這一點,作為文學史家的梅林(Franz Mehring)看得很清楚,他如此評價華倫斯坦:


華倫斯坦在德國所追求的目標,正如同一時期的黎塞留在法國所追求的目標:這就是建立一個純粹世俗的君臨各邦的君主政權,擺脫一切宗教派別的對立和爭執,對內緩和階級對立,而把民族的全部力量用來對外。華倫斯坦使天主教的帝國議員也和新教的帝國議員一樣,屈服于皇帝的權威之下;他不是空想的政治家,而是抱著非常明確的目標,即以法國為榜樣,這不僅是可以達到的,而且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華倫斯坦對一切宗教爭執深惡痛絕,盡管他本人是個天主教徒,而且是經耶穌會教士教育長大的,他卻認為不砍下一位大主教的腦袋,帝國內部就得不到安寧。轉引自董問樵:《席勒》,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182頁。譯文有改動。另關于梅林對《華倫斯坦》的評價,請參見Franz Mehring über Schiller, in Günther Dahlke(hrsg.), Der Menschheit Würde—Dokumente zum Schiller-Bild der deutschen Arbeiterklasse(《人類的尊嚴——德國工人階級的席勒圖像材料匯編》), Weimar: Arion Verlag,1959, S.155-158。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英雄出于亂世,時代對英雄的期盼,也許比誰都強烈。但要想真正理解英雄,卻又談何容易,所謂“落寞蕭索一代英”,說的正是此理,蕭索落寞,乃是歷代英雄不易的宿命。華倫斯坦多少有些早產于時代,但德意志宗教改革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艱辛努力,先賢們為的不正是構建起一個統一、獨立與強大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嗎?華倫斯坦正是此譜系中的杰出人物,只可惜他生不逢時。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命題等待解答,對于席勒來說,尤其如此。如果說,狂飆時代的席勒,無疑將民主自由作為首要的追求目標,那么,在古典魏瑪時代,民族統一就成了他至為關注的命題。之所以如此,當然與其時的歷史語境有關。雖然德意志宗教改革長達一個多世紀,戰爭頻仍,但最終確立的卻是諸侯分立的分裂體系,到18世紀末時,這一問題已經顯得極為嚴峻。因為,從政治上來看,法國獨大,成為歐洲大陸明顯的霸主,而且在經過資產階級革命之后,更是雄姿勃發;從經濟上看,德國封建割據的局面極大地限制了貿易交往與經濟發展;從文化上看,各階層都以法國文化為榮,遠沒有建立起自己獨立的民族語言、文學與精神的自信。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建構問題都是最為核心與關鍵的命題。其實,從宗教改革運動降下帷幕,啟蒙運動就已扯起戰旗。貫穿18世紀的德國文學、語言與精神構建運動,應當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理解:無論是啟蒙理性還是浪漫情懷,從康德、萊辛、哈曼到赫爾德、歌德、席勒,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人,那幾代德國知識精英,最為關注的都是德意志民族—國家的統一與建構。但問題在于,方案多種,出路究竟安在?席勒似乎仍延續了他冀望于可能“開天辟地”的英雄人物的思路。與身為貴族的斐愛斯柯和具有皇室背景的卡洛斯不一樣,華倫斯坦是戰爭洗禮出來的“本色英雄”,經歷過戰火紛飛,承受過權力重壓,深得部下之愛戴,亦為敵人所敬畏,這樣的“理想英雄”一旦出世,難道還不能實現“民族統一”的前賢理想?可即便是“天神出世”,他也必須面對現實的多重矛盾與利益沖突,華倫斯坦所處的時代,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必須細加分辨,最好的辦法,不妨從若干階層的利益角度去分析。一是軍人階層,由于長期的戰爭,形成了這一很特殊的職業軍人利益集團,正如“鐵騎兵甲”(Erster Kürassier)所言:


總之目前正是我們軍人的天下,

讓我們伸出兩手來抓拿,

這情形恐怕不會長久的吧。

說不定明天便會太平,

軍隊便告終正寢;

軍人放馬歸牛,百姓深耕易耨,

在人還未覺察之前,

天下已平安如舊。

現今我們還聚集在陣頭,

實權還在我們的手;

假如我們一分散了,

會連面包也不能糊口。Friedrich von Schiller, Wallensteins Lager, in Martini, Fritz und Müller-Seidel, Walter(Hrsg.), Klassische Deutsche Dichtung, Band 13(《德國文學經典》第13冊), Freiburg im Breisgau: Verlag Herder KG,1964, S.244.中文本參見《華倫斯坦》(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64頁。


請注意,這個階層具有非常大的特殊性,因為只有在戰爭這一極特殊的背景下,他們作為暴力機器才可能擁有“權力利益”,他們可以借戰爭之名行“燒殺搶掠”之實;可一旦和平到來,他們一無所長,就連“糊口”可能都很困難。這一點,在以上的對話中表現得非常清楚。但它反映了軍人的普遍狀況,這些職業軍人關注的更多的是自身的實際利益,而在政治上沒有明確的訴求。對于底層軍人來說,就更是如此,現實利益就是“有奶便是娘”,最典型的代表則是先叛皇帝、后刺統帥的龍騎兵聯隊長(Chef eines Dragonerregiments)布特勒(Buttler)。當初皇帝不賞賜他爵位,他便對皇帝仇恨在心,而決然效忠華倫斯坦;可一旦奧克塔佛(Octavio Piccolomini)略加挑唆,讓他知道是統帥阻止了皇帝的賜爵,他就對華倫斯坦恨之入骨,并最終將其刺殺。這類的人物還有伊索朗尼將軍(Isolani, General der Kroaten),他更狡猾,屬于“騎墻派”,沒有自身的政治立場,而是“據利而定”。

但這代表下層普通軍人的狀況,他們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處于歷史的中心位置,只能扮演配角。在歷史上由于共同利益的需求而形成集團的,是這樣兩部分人:

一是以皇帝集團利益為核心的。它在軍隊中的代表是奧克塔佛·皮柯樂米尼中將,其基本政治訴求是維持皇帝統治(其實質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家族統治),封建帝制在他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原則。

一是以統帥集團利益為核心的。它的代表是伊羅元帥(Illo, Feldmarschall)、特茨基伯爵夫婦(Graf Terzky),其主要目的是實現華倫斯坦的政變獨立,從個體角度來說,是為了獲取本身的政治利益最大化;從整體而言,其目標則指向了德意志的統一。

正是這兩大集團,形成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戲劇的矛盾亦由此展開。而其他不直接分屬這兩大集團的,無論是階層也好,個體也罷,則避免不了被利用或產生沖突的宿命。普通軍人階層當然是作為工具而出現的,而麥克司·皮柯樂米尼上校(Max Piccolomini, Oberst bei einem Kürassierregiment)與特克娜郡主(Thekla, Prinzessin von Friedland)這對天真的愛侶,居然也成了“政治斗爭”中的犧牲品。當然,還有作為外部勢力的瑞典侵略軍。而華倫斯坦所面對的,正是這樣的具體背景。而誠如前揭,這種背景的出現,有其深刻的時代與歷史原因。對于哈布斯堡王朝來說,最看重的是皇族權力的保有,而非德意志民族的利益,這正是與試圖代表后者的華倫斯坦在基本思路上的“南轅北轍”之處,所以在其“功高蓋主”之后將其撤職,即使再用也要處處限制掣肘。而華倫斯坦也從“血的事實”中汲取了教訓,所以才有他對欽差大臣奎士登普(Questenberg)的那段慷慨陳詞:


荒謬無比!

先生,我告訴你!

圣上的自由之匙,曾握在我的手里。

只因愚忠皇冠,竟將社稷背棄。

為此,我曾痛苦不堪,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國家的道理。

誠然,這元戎寶杖乃拜圣上所賜,

但這是三軍統帥的標志,

當為蒼生謀福祉,

豈做一姓之奴隸?

——說吧,你們究竟想要我做些什么?Friedrich von Schiller, Die Piccolomini, in Martini, Fritz und Müller-Seidel, Walter(Hrsg.), Klassische Deutsche Dichtung, Band 13(《德國文學經典》第13冊), Freiburg im Breisgau: Verlag Herder KG,1964, S.288.此處中文乃作者自譯,中文本另參見《華倫斯坦》(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135—136頁。


其實,這里將皇帝與統帥的“權力之爭”毫無遮掩地推向了前臺,華倫斯坦在經歷了一次遭貶事件后,再也無法輕易地離開自己的“統帥之位”,他一方面清醒地意識到皇帝的“私利意識”,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希望實現自己的“統一理想”,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中可能有更多的“個人權勢”考量。而這一公開與欽差的較勁,以及其中所蘊涵的對皇帝的不滿發泄,就導致了兩大集團攤牌結局的驟然加速。伊羅等人固然開始緊鑼密鼓、迫不及待地進行“宣誓效忠書”簽字的陰謀活動;而奧克塔佛同樣為了捍衛皇帝利益,而開始了私下的“合縱連橫”。一直被蒙在鼓里的麥克司,當被自己的父親揭開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感受到無比的荒誕,而又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


噢!我詛咒,詛咒你們的縱橫之術!

就這樣,你們將元帥步步緊逼!

就這樣,你們要將他置于死地!

因為,你們不但想讓他負罪深重,更要使他鋌而走險!

噢!這樣的鬧劇無法善終,

這樣的鬧劇也無法如愿。

我能感覺到,處處升騰著不祥之兆。

因為,如果這帝王般的英雄跌倒,

必將撼動整個世界的洶涌波濤。

如同在海洋中航行的大船,

一旦火災突起,船裂而倒立,

所有乘客都難以逃避,定會被同時

——拋向那海天之際。

一人的命運連接著全體,

一人的幸運造福給未來!

那就讓我們,各行其是!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元帥與我的關系,必定是一清二白。

夕陽西下之刻,便是水落石出之時。

就看是摯友遽喪,還是老父驟失?Friedrich von Schiller, Die Piccolomini, in Fritz Martini und Walter Müller-Seidel(Hrsg.), Klassische Deutsche Dichtung, Band 13(《德國文學經典》第13冊), Freiburg im Breisgau: Verlag Herder KG,1964, S.336-337.此處中文乃作者自譯,中文本另參見《華倫斯坦》(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223—224頁。


隨著麥克司的理想豪情與純真執著的臺詞,不僅是麥克司,還有作為他的戀人、華倫斯坦之女的特克娜,其表現也非常的可圈可點,這一點尤其顯現在她與姨母特茨基伯爵夫人的一段對話中(第三幕第八場),請參見Friedrich von Schiller, Die Piccolomini, in Martini, Fritz und Müller-Seidel, Walter(Hrsg.), Klassische Deutsche Dichtung, Band 13(《德國文學經典》第13冊), Freiburg im Breisgau: Verlag Herder KG,1964, S.306-310。中文本參見《華倫斯坦》(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168—175頁。結束了第二部《皮柯樂米尼父子》。其實,在此部劇中,各種矛盾都已充分展開,而且步步緊逼。這就意味著,第三部劇既是各種矛盾激化的高潮,也是最后結局的最終落定。正如麥克司那年輕的心靈與理想所期待的,究竟是“摯友遽喪,還是老父驟失?”歷史將要給出的,究竟是理想的答案,還是現實的還原?席勒的詩人之筆,如何回應他的史家之心?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席勒1796年3月21日致洪堡的信中就已談到過,華倫斯坦的形象是極大程度地反映了現實的:


正如我在上篇論現實主義的文章中所說的那樣,華倫斯坦在最高意義上是真實的。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在純粹的、最現實的道路上行進的戲劇意義上的偉大人物形象,而且他具有真正的生命原則。之前,我曾試圖在波沙與卡洛斯身上,通過美麗的理想來代替缺乏的真實;但現在,我試圖在華倫斯坦身上,通過暴露的現實來彌補缺乏的理想(所謂的“感傷”)。1796年3月21日席勒致洪堡信(耶拿), Friedrich Schiller und Wilhelm von Homboldt, Der Briefwechsel zwischen Friedrich Schiller und Wilhelm von Humboldt, Band II(《席勒洪堡通信錄》第2冊), Berlin: Aufbau Verlag, 1962, S.51。中譯文為作者自譯。


席勒的走向“現實主義”之路,確實有相當程度的自覺意識。可問題在于,僅僅歸原于現實,就能解決問題嗎?華倫斯坦身上所表現出的“偉大的統帥”與“野心家”之間的相互矛盾,關于這個問題,請參見毛崇杰:《席勒的人本主義美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217頁。又做何解釋?事實也證明,華倫斯坦這個形象,缺乏鮮明性,尤其是在表現作者最為關心的“民族統一”這一重大問題上,亦沒有能展現出“氣壯山河”的“英雄意志”來。何以然?郭沫若更直截了當地批評說:“詩人似乎不很愿意世間上有真正的惡人,他對于劇中人物,連一兵一卒都盡其極大的容忍,因此他所刻畫的性格便不免有點模糊,而缺乏明確的個性。”郭沫若:《譯完了“華倫斯坦”之后》,載席勒:《華倫斯坦》(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472—473頁。這一點,到了最后一部劇,即所有的戲劇矛盾與沖突都發展到高潮時,就更加明顯了。

三、民族統一:英雄意志還是歷史大勢?

雖然此時距離德意志的民族統一(1871年)還相去遙遠,但民眾渴望統一的心聲卻早已“如火如荼”,而且這一沿自歷史、歷代相承的主題,本就是德國古典時期所有知識精英關注的根本命題。在這里,席勒借來華倫斯坦,探討的不是是否需要民族統一的問題,而是民族統一的關鍵所在,即民族統一究竟是該取決于英雄意志,還是早已成為一種必然的歷史大勢?

其實《華倫斯坦》三部曲的結構頗值得揣摩,它是步步進逼式的。第一部是全景式地展現軍隊,尤其是由大量的下層官兵所表現的軍隊狀態;第二部充分展開矛盾,尤其是統帥與皇帝的根本矛盾,并推廣到由高級將領所代表的兩派陣營,即分別代表皇帝派的父親——皮柯樂米尼中將(奧克塔佛)與代表統帥派的兒子——皮柯樂米尼上校(麥克司);到了第三部就明白無疑的是要凸顯作為悲劇統帥的華倫斯坦了,而且從篇幅上來看,它甚至超過前兩部之和。

雖然,民族統一乃是德意志的大勢所趨,但在17世紀早期,是否仍太過早產于時代?華倫斯坦的悖論在于,他既希望實現“民族統一”,又不愿意背負“謀叛造反”的惡名。在皇帝不可能信任他甚至要解除他的兵權的情況下,他仍顯得“優柔寡斷”,冀望于“占星術”。在這個方面,無論是伊羅元帥,還是特茨基伯爵夫婦倒都是立場鮮明、態度堅決得多。特茨基伯爵夫人說的特別明白:


那么,對于元帥與皇帝,

絕不存在權利與義務的口實,

說白了,只是權力與機會的問題!

一生的命運成敗,都在此刻,

你頭頂的征兆已懸著勝利,

幸運之星在你四周歡叫,

那偉大的時辰即將來到!

縱使你一生占卜星辰?

縱使你一生測量軌道?

縱使你將天球黃道都繪制成圖,

布滿那眾多的標志征兆。

可難道,

那掌管命運的七星曹,

也只是將這作為兒戲?

這方術空空竟也是欺騙?

在成就大業的關鍵時刻,

竟不能助你殺伐決斷?Friedrich von Schiller, Wallensteins Tod, in Fritz Martini und Walter Müller-Seidel(Hrsg.), Klassische Deutsche Dichtung, Band 13(《德國文學經典》第13冊), Freiburg im Breisgau: Verlag Herder KG,1964, S.360.中譯文為作者自譯,中文本另參見《華倫斯坦》(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262—263頁。


可就是這位理當承擔重任的三軍統帥,卻偏偏猶豫不決,天人交戰,而且遲遲不能做決定。說到底,在華倫斯坦的心目中,個人權勢之爭要勝過民族統一的歷史使命感,所以他本人就做不到“理直氣壯”的“底氣十足”。所以他會既冀望于占星術,又與同謀者反復計議,更會在內心深處有著激烈的“天人交戰”,第一幕的第四場就是充分地通過形體和語言來表達統帥的“彷徨困惑”的,他一會兒獨語(mit sich selbst redend),一會兒佇立沉思(Er bleibt tiefsinnig stehen),一會兒又靜默站立(Wiederum still stehend),一會兒又急驟行走后停立深思(Er macht heftige Schritte durchs Zimmer, dann bleibt er wieder sinnend stehen),說了這么一段話:


可你的目標何在?

你自己是否心中明白?

是的,你想擁有權力!

可你要仔細揣摩,

這權力根深蒂固,

這權力神授予天,

這權力至圣至堅,

甚至與民眾信仰藕絲相連,

我從不畏懼,

單純地比拼實力,

無論面對任何強敵,

只要在明處就敢一決勝負。

他的勇敢只能將我的豪情刺激。

可我擔憂的,就是那暗地里的勁敵。

心底的不屈抗爭顯示在外,

卻是那表面的怯懦敬畏,

這,真的使我心懷戒備。

那生龍活虎而充滿自信的力量,

倒真的沒有什么可怕。

恰是那最普通的,也最是可怕。

舊日的真理恒定如常,

今日奏效明日仍風光!

人生來就普通平常,

他甚至將習慣喚作奶娘。

誰觸碰了尊貴的古董與家族的遺殤,

那他就難免受傷!

時間蓄積著神圣的力量,

一旦積年累月,那便神異成長。

一旦擁有便主權得享,

眾人都將奉之若神,替你捍衛保養。Friedrich von Schiller, Wallensteins Tod, in Fritz Martini und Walter Müller-Seidel(Hrsg.), Klassische Deutsche Dichtung, Band 13(《德國文學經典》第13冊), Freiburg im Breisgau: Verlag Herder KG,1964, S.347-348.中文本參見《華倫斯坦》(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240—241頁。


從這段自白中我們不難看出,作為被寄予厚望的統帥人物,本身就不是個意志堅定、理想明確、一往無前的英雄領袖。雖然,歷史的偶然將華倫斯坦推到了大幕的前臺,他成為了風云一時的英雄人物,然而這樣的英雄,并非是真的能夠承擔“民族統一”的英雄領袖。更何況,英雄意志并非僅是簡單的個體意志而已,它還混雜著太多的群體利益和時代需求。設若如此,華倫斯坦的政治選擇,實在是有著太多的無可奈何。而最為關鍵的一點,就在于他缺乏積極主動的進取心。席勒的創作中心的前后轉移,已經頗有明顯的變化,即這個時期明顯轉向時代精神的最強音——民族統一問題。雖然對自由的追索,一以貫之,但仍顯示出細微處的差別。在這里,民族統一是作為潛在的大背景而出現的,并未直接地躍上前臺。席勒曾借劇中人之口描述了戰爭結束、和平到來的景象,作為夢寐以求之物的和平是怎樣的呢,麥克司如此表述:


希望有那美好的一日!

在那時軍人終究回返到人生,

快活的歸途上軍旗招展,

整齊和緩的步伐回轉鄉關,

帽子和軍盔都飾插著碧綠的嫩枝,

是田野遺留的草木!

都市的門自行開放,

用不著再用炸彈去毀傷;

多數的居民環繞著城墻,

太平的寒暄在微風中蕩漾,

歡愉的鐘聲在各處的塔頂嘹亮,

宣告著流血的時期已經收場。Friedrich von Schiller, Die Piccolomini, in Fritz Martini und Walter Müller-Seidel(Hrsg.), Klassische Deutsche Dichtung, Band 13(《德國文學經典》第13冊), Freiburg im Breisgau: Verlag Herder KG,1964, S.266-267.中文本參見《華倫斯坦》(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101—102頁。


這長篇描述(還有,未全引)看似閑來之筆,其實閑筆不閑,大有深意。三十年戰爭是德意志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時代,為了統治者的利益,諸侯的爭斗不休,但最為受苦受難的是平民百姓。“民族統一”也好,“抵抗侵略”也罷,最終付出慘重代價的,仍是民眾本身,當和平不再、戰火紛起,即便是再崇高、再偉大的理由,都很難遮蔽血腥殘酷的實質苦難。席勒對民眾,其實充滿了強烈的同情與關心。他雖然將筆墨集中用于描述華倫斯坦大軍中的“利益斗爭”,但實際上其所關注的目光,始終在人民大眾。這一幅和平景象的描繪,既寄托了詩人無限的理想憧憬,也是他內心審美理想的一種體現。

郭沫若對席勒的做法不太以為然,認為他在美學上過于“中庸”了:“詩人的這種中庸的倫理見解,似乎反成為了他的藝術之累。本劇中登場的人物,幾乎個個都是善人,沒有一個是徹底頑惡的,詩人對于自己的見解是忠實了的,然而對于自然卻不見得忠實。因為有這一個矛盾,詩人的見解與自然的現實之間的一個矛盾,對于本劇的構成和性格描寫上便不免有些破綻。”郭沫若:《譯完了“華倫斯坦”之后》,載席勒:《華倫斯坦》(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472頁。但《華倫斯坦》中的人物群像,在董問樵筆下卻顯得“善惡分明”,參見其有關“主要人物”的分析,載董問樵:《席勒》,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188頁。郭沫若既是詩人又是劇作家,他的拷問真是洞若觀火,這涉及到席勒自身理論的重要方面,我們注意到,席勒創作《華倫斯坦》的年代,正是他醉心于審美教育的時候。從康德哲學而到發明美育思想,席勒自身的思想,在經歷著痛苦的嬗變歷程。正如在此劇《序曲》中所揭示的那樣,在席勒看來:“藝術是裁成一切的規范/她要把任何絕端都返之自然/她要在時勢的強迫之中看人/她要把人的罪惡中之一大半/歸之于不幸的氣數。”德文為:“Denn jedes ?uβerste führte sie, die alles/Begrenzt und bindet, zur Natur zurück/Sie sieht den Menschen in des Lebens Drang/Und waltz die gr?βre H?lfte seiner Schuld/Den unglückseligen Gestirnen zu.”Friedrich von Schiller, Wallenstein, in Martini, Fritz und Müller-Seidel, Walter(Hrsg.), Klassische Deutsche Dichtung, Band 13(《德國文學經典》第13冊), Freiburg im Breisgau: Verlag Herder KG,1964, S.212.中文本參見《華倫斯坦》(郭沫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7—8頁。同時他也沒想到,若非如此地歸結于“現實主義”, 《華倫斯坦》又怎能給我們解釋這英雄般的人物終未獲得勝利的結局?在席勒的筆下,華倫斯坦的結局有些像吳三桂,又有些似石敬瑭,更類乎唐肅宗,借外兵以收復山河,終究是要付出極為沉重的代價。但不幸的是,他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并沒有實現與瑞典軍隊的“合力進軍”,就先被謀殺。

對于席勒來說,華倫斯坦之死,實在是有著太多的無奈與傷情。畢竟,華倫斯坦曾包含了他無盡的理想,從理想主義走到現實主義,席勒曾以為自己找到了一條正確道路。他希望就此能發現一位不再是虛構于空幻,而是腳踏實地、有史跡可尋的“真心英雄”,可這英雄未曾出世,就已“胎死腹中”,究其所以然,華倫斯坦雖然念念以民族統一為職志,但卻不能落實到實處,始終“畏首畏尾”,說“前怕狼后怕虎”或許過分,可事實就是統帥自己到了關鍵時刻一點英雄氣概也沒有,遠不能與他昔日叱咤風云的“壯志凌云”相提并論。與其說華倫斯坦之死是“誤喪叛徒”的偶然之禍,不如說這是“現實英雄”的“必然傷逝”。畢竟,在那樣的時代里,還不可能產生出真正的以“民族統一”為理想并“生死以之”的現實英雄。對華倫斯坦來說,雖然曾經有過“扯旗進位”的理想,但更多地仍是考量自身的現實利益,并非是說個體利益不應被考慮,而是說后者的“私利因素”遠遠超過了前者的“大無畏精神”。若是為了民族統一,則“千萬人,吾往矣”,豈會因了暫時的“得失成敗”而如此“進退失據”,最終錯失大好時機,將一個民族統一的大好機會付諸東流?當然,話說回來,也不能將所有的責任都歸于統帥本人,封建勢力的過于強大,以及時代本身的尚未成熟,都決定了“英雄意志”終究無法改變“歷史大勢”。在華倫斯坦身上,這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將一位承載著民族希望與作者理想的“英雄人物”描寫得如此“命隨運轉,英雄氣短”,可見席勒是如何地堅守自己的理論思維,即在現實主義的立場來審視歷史與英雄的盛衰枯榮。即便是“民族統一”的偉大使命,也終在“英雄傷逝”的悲情結局中落下帷幕,那么德意志民族的前途,究竟又在何方?腳下的路,究竟該在哪里?這一問題,持久地、苦苦地困擾著不得自由的詩人,即便在生命的終結之刻,他也始終不能忘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墨玉县| 五大连池市| 巩义市| 南汇区| 胶州市| 义乌市| 邵武市| 上虞市| 安吉县| 凭祥市| 栖霞市| 宜昌市| 陆川县| 建宁县| 金溪县| 当阳市| 那坡县| 弥渡县| 衡山县| 鄯善县| 南汇区| 阿图什市| 米泉市| 台南市| 铜川市| 青岛市| 聂拉木县| 潮州市| 威远县| 巴里| 化州市| 来安县| 凤庆县| 辉南县| 奉节县| 海淀区| 沿河| 镇康县| 沙湾县| 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