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導讀
- 錢理群
- 2481字
- 2019-11-26 14:50:17
前言
本書的編選意在提倡“名著”的閱讀,這是因為在我們看來,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代的精神的精華,人類最美好的創造都匯集于“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經過歷史的篩選,就成了民族與人類的“經典”。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各類學科(不只是文學,還有其他人文科學學科、社會科學學科、自然科學學科)的名著、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在這個意義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徑就是“讀名著、經典”。
具體到現當代文學,應該肯定,經過近百年的積淀,我們已經擁有了一批名著與經典,它們理應成為現當代文學學科的主要研究與學習對象。學習現當代文學史的最基本的途徑與要求,就是要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讀作品,首先是其中的名著、經典,這也是研究現當代文學的基本功。
讀文學作品,特別是讀名著,還要有正確的方法。那種“一主題二分段三寫作特點”式的機械、冷漠的傳統閱讀方法,是進入不了文學世界的。魯迅曾寫過一篇《詩歌之敵》,說詩人是要“專訴于想象力的”,要“感得……藝術的魅力”,“最要緊的是精神的熾烈的擴大”,“詩歌不能憑仗了哲學和智力來認識,所以情感已經冰結的思想家,即對于詩人往往有謬誤的判斷和隔膜的揶揄”,“凡是科學底人們,……他們精細地研鉆著一點有限的視野,便決不能和博大的詩人的感得全人間世,而同時又領會天國之極樂和地獄之大苦惱的精神相通”。這里所強調的是“科學”與“文學”是把握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它們是互補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絕不能用研究科學的眼光、方法去讀文學作品。包括文學閱讀在內的文學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感受“藝術的魅力”,開發“想像力”,培育“熾烈”的情感,“博大”的情懷,學會以審美的眼光去讀作品,看世界。——我們這門《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導讀》課的“教學大綱”規定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要提高每個學習者的“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審美力”,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文學的閱讀,必須有情感的投入。在我們看來,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其本質就是“對話”:打破時空界限,與作者(其中有許多人是民族與世界的文學巨匠,思想大師)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的交流和撞擊。所謂“對話”,包含兩個要點,或者說兩個過程。首先是要“進入”作品的世界,“設身處地”地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同時把自己擺進去,“燒”進去,不能“隔岸觀火”。說得形象一點,就是要與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產生感情的共振。進去了,還要“跳出來”,進行有距離的觀照,然后才會有平等的對話、交流,以至不同意見的撞擊,從而達到更高層面的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的默契。閱讀、欣賞者既與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從作品中有所吸取,又不被俘虜,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這正是閱讀的理想境界。
因此,我們提倡一種“主體性的閱讀”。閱讀本質上還是一種“感受”,即是要通過閱讀、欣賞,將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學因素內化為閱讀者自己的主體感受,激發與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創造力……,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最終要歸結為閱讀者的自我發現與自我開發。因此,這樣的閱讀、欣賞必然是一種個人的創造性的活動。我們鼓勵每一個學習者從自己的獨特的感受出發,對作品做出不同于他人的闡釋。這不僅符合文學作品模糊性、多義性的特性,而且也是文學教育的目的所在:惟有這樣的創造性的閱讀,才能從根本上開發每一個學習者內在的文學素質與才能,通過一篇篇文學名著的閱讀,練就“自己的文學的眼睛”,去感受與發現屬于自己的內外世界的美。
文學說到底是一種語言的藝術。閱讀文學作品不僅要注意作者“寫什么”,更要著重體味作者“怎么寫”。文學閱讀的重點應放在反復揣摩作品的語言、行文結構與文體風格,特別要提高自己對文學語言的感悟力。真正的文學大師筆下的語言,是具有生命靈性的,它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與質感,是應該細心去體味、沉吟、把玩,并從中感受到一種語言的趣味的。“語言(說與寫)”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說的背后是人的心靈世界。因此,對文學語言美的敏感與駕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變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學閱讀的魅力與意義也都在于此。
以上幾個方面構成了本書編選的基本指導思想與原則。
關于具體的編選工作,還有以下幾點說明:
1.我們對所選作品做了“精讀”與“略讀”的區分。“略讀”要求對作品有一個總體的感悟與把握;“精讀”則要求在總體感悟與把握的基礎上進行文本的細讀,細心揣摩作品的語言和寫法。
2.每一篇作品寫有《閱讀提示》,目的是啟發思考,并不預設某種“標準答案”。學習者可以根據個人的感受與理解,對所提示的問題做出自己的解說,也可以在提示范圍之外對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讀。
3.《閱讀提示》主要偏向于“鑒賞性的閱讀”,這是針對全體學員的。我們還寫有一部分“研究性的閱讀”的“提示”,以滿足部分基礎與條件較好、有進一步學習興趣的學員的要求,引導他們把作品放回到“文學史”中,進行比較的閱讀(不同時代相類作品的比較,同一時代相類作品的比較,同一作家不同時代的作品的比較,等等),或做更深入的研讀,寫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4.學習本書最基本的要求是“多讀”。首先是要集中精力讀所選的作品,特別是“精讀”作品。此外,還編選了《擴展性閱讀書(篇)目》,希望有精力與興趣的學員能讀全書,讀作家的未選入的代表作,以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閱讀量。
5.本書編有《參考書(篇)目》。我們希望讀者在最初閱讀的時候,不要看任何參考資料,要直接讀原文,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要特別重視與珍惜自己閱讀的第一印象;在反復的獨立閱讀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讀必要的參考資料,以啟發自己的思考,開拓閱讀視野。
6.學習本書要突出兩個環節,一是“多讀”——不僅要默讀,而且要提倡“朗讀”,在朗誦中讀出作品的情感與韻味。如有可能,一些詩歌和短文最好能背誦。二是“多寫”。要勤寫“讀書筆記”,養成“每讀書必動筆”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寫法是自由的:讀后感想,片斷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錄選文中的佳句好詞……都可以。有條件和興趣,還可以進行模仿性以至創造性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