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抽樣與抽樣調查
抽樣是一種選擇調查對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來說,對于由千差萬異的個體所組成的總體,如果能對總體作全面的、普遍的調查,即將研究對象的整體無一例外地全部作為調查對象,其所得結果應該說是最具普遍意義、最能反映總體特征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實施這種整體調查非常困難,因此常常代之以抽樣調查。所謂抽樣調查,就是從研究對象的整體中選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調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結果推論和說明總體的特性。這種從總體中選出一部分的過程就是抽樣,所選出的這部分代表稱為樣本。選取樣本的方法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根據研究任務的要求和對調查對象的分析,主觀地、有意識地在研究對象的總體中進行選擇;與此相反,另一類是依據概率理論,按照隨機的原則選擇樣本,完全不帶調查者的主觀色彩。前者稱為非概率抽樣,后者稱為概率抽樣。抽樣調查一般是指采用概率抽樣的調查。但在社會研究中,人們也常常把采用非概率抽樣的大樣本調查包括在內。
抽樣作為一種從部分到總體、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自古以來一直被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著。例如醫生通過抽取病人全身血液中的一小部分,化驗出全部血液的情況。母親喂嬰兒水時,通過嘗一口來判斷整瓶水的溫度等。但抽樣作為一種科學的調查方法卻只有很短的歷史,它是在近代數理統計理論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調查方法。
社會科學中的抽樣調查,始于1891年挪威的人口調查。而社會學中最早采用抽樣方法的調查,是鮑利(A.L.Bowley)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所做的五城鎮調查。此后,特別是二次大戰后,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抽樣調查法得到迅速推廣,它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目前它已成為社會調查的主流。與整體調查(普查)相比,抽樣調查具有下列優越性:
第一,調查費用較低。當總體包含的研究對象數目較大時,普查所需費用甚巨。例如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動用普查工作人員710多萬,正式普查期間還動員了1000多萬干部群眾參加,花費人民幣約4億元。而抽樣調查由于調查的僅僅是整體中的一部分,因此,所需費用較整體調查要少得多,特別是當研究對象的數目相當大時,只從中抽取一小部分就可保證足夠的精確度,因而節省的經費相當可觀。
第二,速度快。顯然,調查全部研究對象比調查它的一部分要費時得多。而時間往往是重要的,特別是某些社會現象需要及時了解,隨時掌握。在迅速提供有關信息和掌握變動的社會現象方面,抽樣調查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第三,應用范圍廣。由于上述兩個特點,抽樣調查可廣泛用于各個領域,各種課題,而不像普查那樣只限于統計部門或政府部門。此外,在某些種類的調查中,必須使用受過高度訓練的人員或專用設備,在這類人員和設備有限、難以進行普查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抽樣調查來獲取信息。因此,就取得信息的種類來說,抽樣調查可以發揮作用的范圍更廣,且更靈活。1986年中國殘疾人調查,即為一例。這種調查需要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和醫療器械,若進行普查,在目前情況下根本無法進行。
第四,可獲得內容豐富的資料。為了節約費用,減少工作量,以及適合各地區的情況,普查通常只了解少量項目,而且多是一些行政上的基本資料,很少有關于態度、意見方面的內容,無法進行深入分析。例如人口普查,我國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只有姓名、與戶主的關系、性別、年齡、民族、住址六個項目,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調查項目雖有所增加,但也只有19個。而抽樣調查因調查對象的數目較普查為少,因此可以設置數量較多和較復雜的調查項目,并能集中時間和精力作詳細的分析。
第五,準確度高。整體調查需要大批訪問員,而這些訪問員,有許多是缺乏經驗和專業訓練的,這往往會降低調查質量。抽樣調查則可以使用少量素質較高的工作人員并對他們進行充分的訓練,還可以在實地調查中給予更仔細的檢查監督,調查資料的處理亦能較好完成,因此與整體調查相比,抽樣調查的資料往往更準確、更可靠。
因此,在大規模的社會調查中常采用抽樣調查,特別是在下述幾種情況下:(1)當事實上不可能進行或不必要進行普查時。(2)當對具體調查的統計資料的正確性進行檢查與核對時,例如對于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資料可靠性進行檢查和評估。(3)當需要對問題進行更全面、精密、深刻的研究時。
不難看出,抽樣調查優于整體調查之處主要在于,前者的調查對象數目遠較后者為少,它只是整體的一小部分,研究者通過這一小部分的調查研究,經濟、迅速、準確、深入、廣泛地認識總體的特性。但是,這些優越性的成立,必須依據下述假設:(1)部分是含于整體之中的;(2)更重要的是,部分與整體有同樣的特征、現象、關系及過程;(3)部分能夠為研究者提供一個有關群體生活、群體態度、價值和意見的更為清晰的脈絡。如果沒有這樣的假設前提,那么,即使抽樣調查具有省錢、省力、速度快、應用廣、準確性高、資料信息豐富等優越性,但由于無法由其獲得總體的狀況,認識和了解總體的特性,也無法獲得像目前這樣的發展,成為社會調查的主流。
然而,并非任何部分都能夠反映總體,例如當我們考察一個社區居民的收入水平時,如果選取的都是收入高的居民進行調查,那么這樣的“一部分”的收入當然無法代表總體的收入狀況。由此可見,抽樣調查的成功首先要求所選取的樣本能夠代表總體。所謂代表,就是說,所選取的樣本從調查要研究的總體特征來看,能再現總體的結構。當然,如果一個總體中的所有個體在一切方面都相同的話,那么從中任意選取一個個體就能代表總體,也就沒有必要抽樣了。但社會研究的對象中不存在這種同質總體,任何個體之間都存在著差異,任何部分都無法完全代表總體,因此無論采用什么樣的選取部分的方法,無論做得多么仔細,沒有也不可能抽出毫無偏差的代表總體的所有特點和關系的樣本。這也就是說,在用樣本來概括總體時總要有誤差,它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樣本代表性的高低。對于研究人員來說,重要的不是沒有誤差,而是能知道誤差的大小和控制它的大小,并依據我們所要求的代表性,抽取出相應的樣本。因此,抽樣調查的關鍵在于:(1)“如何判斷一個樣本的誤差大???”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無法保證樣本推論總體的可信性。(2)“怎樣才能抽到一個有代表性的樣本?”如果我們無法從理論上和技術上實際抽選出一個達到我們所要求的代表性的樣本,那么用樣本概化總體便毫無意義。直到20世紀,由于數理統計學中的抽樣理論的建立才使這兩個問題獲得了有效解決。這一理論指出,遵循隨機原則的概率抽樣可以保證抽選出有一定代表性的樣本,并能夠通過計算估計樣本與總體間誤差的大小以及這種估計的可信程度。這就給抽樣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從而使抽樣調查成為宏觀社會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宏觀社會研究的范圍有時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對于這種大范圍的社會學研究,一方面我們因缺乏全面調查的財力、物力而難以實施,另一方面,由于認識能力的限制,人們難于直接把握這樣大范圍的復雜的社會現象的本質,難以在宏觀層次對制約現象各類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相互影響以及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有效分析。由于抽樣調查能夠得到較好地再現總體結構的樣本,因此它可以將一個宏觀的社會研究縮小成微觀的社會研究,這就使得我們能較容易地把握現象本質以及各類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形成有關的假設和理論。此外,對各種社會理論或假說,也可以通過抽樣調查加以驗證,這就使它成為理論檢驗研究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