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反應選擇模型與知覺選擇模型

一、反應選擇模型

對于非追隨耳的信息可以得到高級分析的實驗結果,除Treisman提出了衰減模型以外,還提出了另一個與之完全不同的理論。這個理論可以Deutsch和Deutsch(1963)為代表。他們認為,幾個輸入通道的信息均可進入高級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覺加工,注意不在于選擇知覺刺激,而在于選擇對刺激的反應。他們設想中樞的分析結構可以識別一切輸入,但輸出是按其重要性來安排的,對重要的刺激才會作出反應,對不重要的刺激則不作出反應。如果更重要的刺激出現,則又會擠掉原來重要的東西,改變原來的重要性標準,作出另外的反應。顯然,這種重要性的安排還依賴于長期的傾向、上下文和指示語等。這個理論認為注意是對反應的選擇,因而它被稱作反應選擇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示于圖3-3。從圖中可以看到,追隨耳與非追隨耳的信息均能進入高級分析即知覺分析水平。只是由于實驗采用了追隨程序,使追隨耳的信息顯得比非追隨耳的信息更為重要,因而能引起反應,即能被回憶并說出來,非追隨耳的信息則不能,但其中的重要的刺激如被試的自己名字是可以引起反應的。這個反應選擇模型也得到一些心理學家的支持。例如,Norman(1968,1976)就持有同樣的觀點。他認為一些東西之所以未被注意,只是因為對其他東西作出了反應,即注意了其他東西,使前者在識別以外未得到繼續的加工,如從記憶中提取,因而未能被說出來。

圖3-3 注意的反應選擇模型

反應選擇模型也得到一些實驗結果的支持。Hardwick(1969)在實驗中,給被試的雙耳同時呈現刺激,其中包括給右耳或左耳隨機呈現特定的靶子詞,要求被試同時注意雙耳,當從右耳或左耳聽到靶子詞時,都要分別作出反應。結果是右耳和左耳對靶子詞的反應率都超過50%,達到59%~68%,雙耳的結果十分接近。Shiffrin等(1974)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他們讓被試在白噪音的背景上,識別一個特定的輔音。實驗條件分為3種:(1)用雙耳聽,同時注意雙耳;(2)只用左耳聽,只注意左耳;(3)只用右耳聽,只注意右耳。得到的結果表明,在上述3種條件下,對特定的輔音的識別率沒有顯著差異。這些實驗結果提示,無論是單耳或雙耳都能識別輸入的信息,只要所處的條件相同,就能有相同的識別率。

二、兩類注意模型的比較

反應選擇模型不同于知覺選擇模型。它們的主要差別在于對注意機制在信息加工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Massaro(1975)曾經用圖將這個差別表示出來,見圖3-4(圖中的注釋略加修訂)。

圖3-4 兩類注意模型的比較

從圖3-4可以看到,依照知覺選擇模型,起注意作用的過濾器位于覺察和識別之間,見圖中虛線所標明的,它意味著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進入高級分析而被識別。這個模型也稱為早期選擇模型。依照反應選擇模型,注意的機制位于識別和反應之間,它意味著幾個輸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識別,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應。這個模型也稱為晚期選擇模型。這兩個對立的模型各有其論據,自60年代以至現在,始終引起激烈的爭論,同時也推動實驗研究的開展。

Treisman和Geffen(1967)曾經在一個實驗里對上述各種模型進行考驗。他們應用雙聽技術和追隨程序,在同時呈現給兩耳的刺激中,分別隨機地安排一個特定的詞(靶子詞),要求被試無論是追隨耳還是非追隨耳聽到靶子詞時,都分別作出反應,如敲擊左側或右側的電鍵,分別記錄雙耳對靶子詞的反應次數。根據這種實驗程序,可以作出如下的預測:

(1)依照過濾器模型:追隨耳能聽見靶子詞并作出反應,非追隨耳則聽不見并不能作出反應;

(2)依照衰減模型:追隨耳和非追隨耳均可聽見靶子詞并作出反應,但追隨耳一方的反應次數應多于非追隨耳;

(3)依照反應選擇模型:追隨耳和非追隨耳均可聽見靶子詞并作出反應,由于雙耳都有同樣的反應形式,雙耳的反應次數將相近。

Treisman等得到的實際結果為:追隨耳的反應率為87%,非追隨耳的反應率為8%。這個實驗結果有利于衰減模型,或者可以說,支持知覺選擇模型。因此Treisman認為,注意選擇不是反應性質的。這個實驗報告剛一發表,立即引起主張反應選擇模型的心理學家的責難。Deutsch等(1967)指出,Treisman的實驗設計使兩耳處于不等的地位,一耳為追隨耳,另一耳則不是;在追隨耳一方,對靶子詞既要復述(追隨)又要作出敲鍵反應,即要作出兩次反應,但在非追隨耳一方,對靶子詞只要作出一次敲鍵反應;這些無疑都要影響雙耳信號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追隨耳的信號會顯得比非追隨耳的信號更為重要,所以追隨耳對靶子詞的反應次數要超過非追隨耳很多。應當承認,Deutsch等的反駁不是沒有道理的。后來Treisman和Riley(1969)顯然考慮到提出的批評意見,對上述實驗加以改變,重又進行了另一個實驗。這次要求被試當從追隨耳中聽到靶子詞后,不對靶子詞進行復述,使兩耳在接收靶子詞的條件上相一致,其他安排與上述實驗相同。結果是追隨耳對靶子詞的反應率為76%,非追隨耳為33%。這個實驗結果仍然保持同樣的趨勢,還是追隨耳的反應率高于非追隨耳,看來似仍支持知覺選擇模型。但是,從反應選擇模型的角度來看,Treisman的這個新的實驗仍然使雙耳處于不等的條件。這不僅因為一耳被安排為追隨耳,而且即使從靶子詞本身來看,雙耳也未必保持相同的條件,當追隨耳的刺激受到逐個復述,只是到靶子詞時停止復述,反而會顯得突出而變得重要,以致影響反應輸出,使追隨耳的反應率高于非追隨耳。總起來看,從Treisman的這兩個實驗,目前還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結論。

反應選擇模型的核心是輸出的重要性標準,因此進行信號覺察論的分析,查明追隨耳和非追隨耳在感受性(d′)和判定標準(β)上是否有區別,對兩類模型的爭論是有意義的。Moray和O'Brein(1967)在應用雙聽技術和追隨程序的實驗中,給被試雙耳同時呈現數字并隨機地插入字母,被試從追隨耳或非追隨耳中聽到字母后,要分別作出按鍵反應。根據雙耳對字母的反應次數來計算d′和β。結果發現,雙耳的d′有顯著差異,追隨耳高于非追隨耳,但雙耳在β上沒有顯著差異。其他一些人的實驗也得到類似的結果。這些結果說明,雙耳覺察靶子的次數不同,并非由于標準不同而造成的。這個結論支持知覺選擇模型,而不支持反應選擇模型。

從有關的實驗研究中,還應提到應用皮膚電反射的研究。Moray等(1970)在應用追隨程序的雙聽實驗中,對追隨耳中出現的特定字詞伴以對被試的電刺激,形成條件性的皮膚電反射。在以后的實驗過程中,當已成為皮膚電反射的條件信號的字詞從追隨耳轉到非追隨耳,盡管該字詞未被識別,但仍發現有皮膚電反應存在。后來還有人發現,甚至同義詞或同音詞也能在非追隨耳中引起同樣的皮膚電反應。這些結果早先被用來支持衰減模型,它們說明另一通道的信號即使未被識別,也是受到一定水平的加工的。但是反應選擇模型對這些結果也是可以解釋的,特別是對同義詞的反應說明,盡管這個詞未被意識到,然而它還是經受了語義分析的。

現在,對于知覺選擇模型和反應選擇模型,心理學還沒有充分根據來肯定其中一個并否定另一個。但是,較多的心理學家傾向知覺選擇模型,原因之一是反應選擇模型顯得太不經濟了:所有的輸入都得到包括高級分析在內的全部加工,然后大多數經過分析的信息幾乎立即被忘記了。不過這還不是有力的論據,像這種看起來不經濟的過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類似的現象在認知心理學的其他研究領域中也是存在的,如Sternberg提出的短時記憶信息提取的模型。

其實,知覺選擇模型和反應選擇模型似乎也不像有關雙方所想象的那樣尖銳地對立著。反應選擇實際上是一種記憶堵塞現象,它也是與認知系統加工能力有限聯系著的。而且,這兩個模型也都認為,幾個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時受到注意,即都承認注意的分配。這就是一些實驗結果既可以從知覺選擇模型,也可以從反應選擇模型得到解釋的重要原因。現在可以設想,注意既可是知覺選擇;也可是反應選擇,而在不同的條件下,可有不同的選擇。當然,這兩類模型在性質上的差別不應被忽視,而應進一步加以研究。

從目前有關的實驗研究來看,有兩點似應加以改進。其一,在迄今進行的實驗研究中,主張知覺選擇模型的人多利用附加追隨程序的雙聽技術,將注意引向一個通道,再來分析和比較兩個通道的作業情況,他們所研究的是集中性注意(Focused Attention);而支持反應選擇模型的人多應用不附加追隨程序的雙耳作業,使注意分配到雙耳,他們所研究的是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這兩種實驗的差別會反映在實驗結果上,并影響理論分析。對進一步開展實驗研究來說,改變這種對某一個方法的側重并應用多種方法無疑是有益的。其二,以前的實驗研究幾乎都是在聽覺道內進行的,很少涉及其他的感覺道。在發展出雙聽技術和追隨程序以后,聽覺道的實驗有一定優點。但也應看到不同感覺道的特點,如與視覺道的有關實驗相比,聽覺道注意實驗的刺激呈現速度較慢,一次同時呈現的刺激數量較小,以及刺激的空間特點不突出,等等。因此,利用其他感覺道特別是同時利用不同的感覺道進行實驗,將會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結果,有利于揭示注意的實質和機制。這里提到的兩個問題,我們在后面還要涉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长丰县| 富蕴县| 泰宁县| 阿合奇县| 利辛县| 专栏| 六盘水市| 来凤县| 肇东市| 长白| 巫溪县| 平原县| 灵寿县| 泸州市| 永清县| 郓城县| 江津市| 塔河县| 潞城市| 即墨市| 富民县| 科技| 鄱阳县| 华池县| 广德县| 富宁县| 抚松县| 龙山县| 甘泉县| 黑河市| 潮安县| 略阳县| 呼图壁县| 揭东县| 广安市| 华阴市| 河西区| 南召县| 延津县| 平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