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投效
- 明月出祁連
- 準噶爾刀王
- 2806字
- 2019-05-03 20:00:00
張灝趕到韓城的時候,李峴正在與工匠們一起在崌水河一處峽谷外規劃著攔河大壩和新鐵廠的建設。看到張灝來了,只是稍微示意了一下,又繼續與工匠們商議起了鐵廠的選址和規模。
張灝就站在一旁聽著,從李峴和匠人們的口里說出許多他從來沒聽說過的詞匯,讓他覺得很新鮮。只不過在看到李峴比劃出來的工廠區地盤時還是有些疑惑,他這是準備建工坊還是在準備筑城?
他是進士出身,曾當過大名府的轉運司曹,因為父親張孝純被困太原,就調到了西北任陜西路轉運副使,也是做了不少年官了,也沒聽說過哪里的鐵坊能像一座城鎮一般。磁州和相州的鐵坊不少,他也曾去參觀過,磁州鐵監有十六座煉鐵爐,那里的鐵坊是整個大宋最大的了,如同村莊一般,他從沒聽說哪個鐵坊有城鎮般大小,這也有些太夸張了吧。
張灝當然聽說過興州鐵廠,也知道李家的鐵工坊是大宋最大的鐵坊,在他的想象中興州鐵廠也就和磁州的鐵工坊差不多。
沒有親眼見過興州鐵廠的人是不會相信那種如同傳說中一般的奇跡的。
李峴現在只是在照搬興州鐵廠的規劃而已。
“你們說的三千噸是什么意思?”張灝突然開口問道。
“哦,就是一年要產鐵六百萬斤?!崩顛s稍微想了想這才回答,把公制單位換算成市制單位總歸是個麻煩事,尤其是像鋼鐵這種在后世以噸來作計量單位的東西。
“六……六百萬斤?”張灝張大著嘴,看起來很像是個白癡,這讓李峴很是鄙夷他這種沒見過世面的樣子,你把現在規劃中的產量再乘上兩千倍,后世的龍門鋼鐵集團每年六百萬噸的鋼鐵產量在國內鋼鐵廠排名中才勉強剛進入到了前一百位。
“怎么,三千噸很多么?”李峴問道。
“當然。”張灝咽了一口唾沫,“這可是大宋國每年將近一半的產鐵量,你在興州的鐵廠每產的出產也有這么多么?”
“哦,興州的鐵廠建得比較早,現在每年的出產不到九百萬斤,比這規模要大一些?!崩顛s說道,“有時間你可以去興州參觀一下。”
“這個自然?!睆垶行┡d奮地說道。
“你到這里來有啥事情?”李峴蹲在河邊洗著手,一邊向張灝問道。
“范致虛走了,跟著他一起離開的還有陜西一小半的官員。”張灝說道,“有幾個州縣都沒了主官,父親讓我問問你有什么安排?”
“任命平定軍的官員不應該是宣撫使司的事么,問我干什么?”李峴說道。
張灝楞了一下,張孝純這是在向李峴示好,卻沒想到李峴根本不想插手地方上官員的任命。實際上也不是不想,而是他手里的文官本身就不夠用,剛畢業的學生們則主要用來安排在軍隊里,實在也是抽不出人手來,所以就干脆故作高姿態,以表示自己并沒有插手官員的任命和吏治的意思。
張灝猶豫了一下,想起臨來時父親的囑咐,只得苦笑著躬身說道:“李都帥當初在太原救我父親和一家于水火,對我張家有大恩,自當結草銜環以報,父親命我到李帥屬下任職,灝原一生供君驅使?!?
李峴抬起頭來仔細看著張灝:“張宣撫有什么話就盡管直說,你是河東西路轉運使,轉做我的屬下恐怕不妥吧?”
張灝向李峴拱手道:“某現在已經自認是李氏家臣,說實話我父親他不看好趙宋官家的前途,所以就命我來投靠您。他這是在賭張家的前程,燕雀銜尾,未必不能鵬程萬里?!?
李峴停下手上的動作,很認真地想了一下:“如此你父親為什么不親自過來?”
“家父老邁,李帥未必肯收留,屬下現在正值壯年,可供驅使的時日還要長久些。”張灝說道,“現在正是主公用人之際,再猶豫只怕就錯過了機會?!?
李峴瞇著眼睛看著張灝說道:“文人見風使舵的本事確實非同凡響,不過,我還是喜歡和聰明人打交道。你既然不怕受牽連,我又有什么可擔心的,現在關于河東移民的安置事宜就交給你去做了,我會派一些人經驗的人過來幫你。”
張灝大驚道:“這可是好幾百萬人吶,搞不好可是會惹出大麻煩出來的,李帥何不把它交給地方,等惹出事來再來收場豈不更容易?”
李峴笑了笑,這廝不愧在官場混跡多年,果然是很會推脫責任,于是便說道:“沒有你想的那么嚴重,如果把關中的旱田一半改造成水田,糧食出產就能增加一倍,多養活這幾百萬人并沒有多大問題?!?
“如何能讓這么多旱田變成水澆地?”
“無非是筑壩修堤,多建些蓄水設施,另外還有抽水機等設備,到時自然會有人給你仔細說明這其中的關節,你的事情主要是組織人力,另外就是協調官府之間的關系?!崩顛s說道,“只需記得須要每個人都能吃上飯,不讓大家挨餓就好?!?
現在官家突然沒有了,人心浮動,劉法和趙隆兩人正在分別巡視隴陜邊地,以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省得各地的駐軍和官員都象墻沒頭的蒼蠅似的,不知該怎么辦才好。
隨著東京汴梁被金軍徹底控制,宗瀚開始抽調大軍返回河東,以安定自己的后方,河中府、平陽府和汾州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軍事壓力,李峴打算在春耕前讓姚古和折彥質兩人撤回黃河以西,先徹底放棄河東地區。
不過在姚古他們撤退之前,李峴令趙澈率五千騎軍運送大批的武器和防具到了河東,經平陽府、隆德府到河北,前往太行山區與劉滔、張栓所部會合,協同兩人一起加強對河北義軍的訓練和整合。
其實只有民生安定,軍隊的戰斗力才能有保證。
中國古代的很多強大的軍閥之所以最終會失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忽視民生,也不重視根據地的建設?,F在整個西北加上漢中和洛陽、南陽地方的軍隊,總兵力已經超過了四十萬,并非沒有與宗翰在河東一較高下的能力,但是李峴還是選擇了先進行戰略收縮,除了洛陽,其他地方盡量避免進行大規模的戰爭。
陜西、隴右并不是金國人的戰略重點,他們的目光盯在如何控制中原和更為富裕的江南方面,他們對陜西的態度是完顏婁室手上的三萬偏師能把陜西打下來就打,打不下來就暫且擱置,等以后再說。
影響西北安定的最大因素卻是西夏。
金國人在二次伐宋之前,先出兵把西夏人趁著遼國滅亡之際占有的云內、東勝、豐州、武州等黃河以東、以北所謂的“八館之地”給驅逐了出去。這些地盤土地肥沃、水草豐美,可以說是另一個河套,西夏人得之欣喜若狂,可以說是非常重視。金人現在出爾反爾,又把先前金夏聯手時的承諾給西夏的好處收了回去,雖然答應西夏以橫山和隴右、青唐之地作為補償,但那些地盤現在還牢牢掌控在宋人手里,所謂的“金夏聯盟”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西夏人惹不起金國,卻想趁著宋國虛弱和混亂的時機從宋人的身上咬下一大塊肉來,不成想西北的宋軍不去對付金軍,不去積極救援京師,卻一直對西夏保持著高度的戒備狀態。西夏方面發動的幾次進攻,都被早有準備的宋軍擊敗。而且沒有了朝廷的牽制,西北宋軍現在反倒是主動相互配合支援,變得更加難以對付。這讓本來準備占便宜的西夏國皇帝李乾順和國相李祐昌感到十分郁悶。
更主要的是河西的甘、肅、瓜、沙西州還不斷遭受到來自回紇和韃靼部落的襲擊,在去年秋天居然連西涼府都受到了劫掠,李察哥的右廂軍主力一直被牽制在河西,根本沒辦法抽出兵力來南下進攻宋國的隴右和青唐之地。
西夏本身就三十多萬兵力,現在將近一半被牽制在河西,再加上面對據城而守的宋軍,雙方的兵力又差不多,根本就占不到上風,甚至在靖夏城和豐州還吃了兩回大敗仗。
夏王李乾順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得暫時打消了南下攻宋的念頭,準備等待金軍進入陜西之后再開始行動。